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地质矿产勘查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体进行观测和分析,以确定和评估地下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和品质等相关信息的工作。
在实施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勘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下面将讨论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解决对策。
技术手段有限是地质矿产勘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勘查技术的落后或不完善,限制了勘查人员获取准确且全面的地质信息。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大对地质矿产勘查技术研发的投入,并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
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勘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二,勘查成本高昂是制约地质矿产勘查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地质矿产勘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勘查周期也相对较长,这使得很多企业或个人望而却步。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鼓励企业间进行合作,共同分享勘查成本和风险,降低勘查成本。
勘查环境恶劣是地质矿产勘查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有些矿产资源分布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险峻的区域,勘查人员需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勘查工作。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勘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鼓励采用无人机、机器人等替代人工勘查的方法,降低对勘查人员的风险。
第四,勘查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是地质矿产勘查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在勘查过程中,勘查人员采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但有些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严格按照勘查规范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加强现场监督和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信息共享不畅是地质矿产勘查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由于地质矿产勘查牵涉到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合作,信息共享不畅造成了勘查工作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地质矿产勘查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促进各方面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地质矿产勘查面临着技术手段有限、勘查成本高昂、勘查环境恶劣、勘查数据质量不高和信息共享不畅等一系列问题。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地质矿产勘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例,分析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问题分析1. 资金缺乏问题地质矿产勘查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但一些企业或机构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难以承担勘查费用,导致勘查的开展受到限制。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某个采矿企业,其所在地地质条件非常好,但由于资金缺乏,无法积极扩大勘查规模,导致成为了资金相对困难的企业。
2. 技术和人才困难问题由于地质矿产勘查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较高,所以在实践中存在一定技术和人才困难问题。
部分地区缺少矿产勘查的高级人才寻找特定矿产资源,在勘查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失误、疏忽现象,影响勘查效果。
例如,某个地区的勘查机构缺乏高级地质专业人员,导致勘查数据分析不准确,致使企业在资源开发上花费了大量成本,但最终无法开发出成规模的矿产资源。
3. 环境保护问题地质矿产勘查工作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果不遵守环保规定,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破坏。
例如,某勘查机构在勘查过程中未严格遵守环保标准,对当地岩石进行开采后,导致大量石屑直接倒入附近的河流,污染了当地的河流水资源。
二、解决对策1. 提高矿产勘查资金投入2. 增加相关矿产专业人才在国家鼓励地质矿产勘查和开采的政策支持下,加强相关专业矿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现有人员的科技实力,能够有效解决技术和人才困难问题。
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应加强对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监管力度,严格遵守环保规定,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避免矿区的开发和勘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总之,地质矿产勘查是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性项目之一,实践中应注重各种问题的解决,加强政府和相关行业人员之间的协作,共同推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地质勘查工程工作总结不足

地质勘查工程工作总结不足
地质勘查工程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作用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以便设计和施工人员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地质勘查工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首先,地质勘查工程在一些地区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由于资源有限或者其他原因,一些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并不充分,导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地质灾害或者其他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勘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地质勘查工程中存在一些数据不够准确的情况。
有时候,由于技术水平或者其他原因,地质勘查所得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给工程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地质勘查技术水平,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地质勘查工程中的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地质勘查工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地质勘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并不够强,这就会影响到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地质勘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总的来说,地质勘查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只有不断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地质信息,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地质矿产勘查是指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调查、探测、评价、开发及利用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下:问题1:勘查技术不够先进当前,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技术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缺乏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勘探效率和成本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解决对策:加强技术研发,增加投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地质矿产勘查技术的研发和探索,增加技术人员和研发投入,优化勘查设备和方法,探索新的勘查方式和技术,提高勘查的效率和质量。
问题2:数据缺乏,信息不全面现有的矿产资源数据缺乏,信息不全面甚至缺乏合理的评估标准,导致勘查过程中需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浪费时间和成本。
解决对策: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数据管理和信息互通,建立起全面、实时、可靠的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评估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共享和分析,以提高勘查的效率和质量。
问题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草原、森林、水资源的损失、土地退化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
解决对策:加强环保意识,实施可持续开发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环保意识,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实施可持续开发,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共赢,推行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的开发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问题4:跨部门协作不够,信息不共享当前,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存在不足,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信息上存在壁垒,缺乏充分沟通和配合。
解决对策:加强部门间协调,推动信息共享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起良好的部门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勘查各项工作的信息互通和加强协作,全面提升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地质矿产勘查是指对地下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发掘和开采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一、勘查成本高地质矿产勘查需要专业人员、设备和资金的投入,成本较高。
在一些资源储备地区,由于地形条件复杂、气候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勘查成本更高。
二、调查时间长地质矿产勘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详尽的调查。
勘查范围广,需要进行多次勘探和备案,因此时间周期长,一般需要数年至数十年。
三、地下资源分布不均地质矿产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一些地区存在着资源富集的现象,而其他地区则资源匮乏。
这对勘查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困难。
四、勘查技术不成熟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由于技术落后,勘查工作较为困难。
勘查技术需不断革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为矿产资源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一、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政策扶持,鼓励勘查机构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和支持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二、加强勘查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勘查人员队伍的建设,增加人才储备。
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勘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勘查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保证勘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勘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不断提高勘查技术水平,逐步实现勘查工作的精密化、高效化,从而提高勘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优化勘查方案制定全面、科学的勘查方案和规划,确保勘查活动的有效实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勘查,提高勘查资源利用效益。
总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创新思路,采取科学的措施,不断提高勘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确保矿产资源的提取和利用有序进行。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一、行业概述地质勘查是指对地壳构造、岩石、矿产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以获取地质信息并评价地质资源潜力的一种活动。
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科技进步,地质勘查行业面临增长机遇与挑战。
二、行业发展现状1.政策支持:国家对于地质勘查行业给予了政策支持,加大对资源勘查政策的倾斜,推出相关补贴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增加投入。
2.技术进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不断改进,提高了勘查效率和准确性。
3.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增长,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能源、矿产等领域对地质勘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经营模式变化:地质勘查行业由以国家独资企业为主导向多元化发展,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经营模式的。
5.人才培养:国家加大对地质勘查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了一系列培养机制,提高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行业存在的问题1.资源分布不均: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着资源集中和散布不均的问题,部分地区资源开发优势明显,而其他地区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2.科技水平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地质勘查领域的科技水平还有差距,仪器设备和关键技术还需要加强研发。
3.环境保护需求:地质勘查行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加强环境评估和控制,确保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4.市场竞争激烈:地质勘查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5.人才短缺:地质勘查人才的培养还不足,行业面临人才缺口的问题,需要提供更多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四、发展趋势及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高资金投入,加大对地质勘查行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2.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养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勘查技术水平。
3.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地质勘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地质矿产勘查是指对地质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勘探和评价的活动,是矿产资源的重要保障和保障。
在地质矿产勘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勘查难、技术设备不足、环境影响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和措施,以提高勘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资源勘查难问题及解决对策资源勘查难主要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性和勘查技术的限制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勘查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勘查的精准度和效率。
2.加大对资源勘查工作的投入,提高资源勘查的覆盖范围和深度,加大对潜在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
3.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国外专家和机构,共同开展资源勘查工作,共享资源勘查技术和信息。
二、技术设备不足问题及解决对策地质矿产勘查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提高矿产勘查技术设备的水平和品质。
2.加大对技术设备的投入,更新和升级技术设备,提高勘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3.建立健全的技术设备保障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确保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三、环境影响问题及解决对策地质矿产勘查往往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勘查工作的全过程中,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少勘查对环境的影响。
2.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规划,对勘查的环境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和控制,确保环境不受过大破坏。
3.加快环境治理和修复,及时对勘查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治理和修复,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加强地勘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引进国外专家和人才。
2.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体系,激励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地球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质矿产勘查是获得资源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对应的解决对策。
第一,勘查设备技术不足。
地质勘查仪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这制约了勘查效率和水平。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并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勘查设备的技术水平,增强勘查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
第二,勘查区域单一。
有些地区资源丰富,但研究对象单一,勘查范围不够广泛。
建议在勘查时采用多角度、多方法,并注重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全面了解矿产资源分布规律与条件。
第三,勘查周期长。
勘查周期长,费用高昂,常常延误了勘查进度,阻碍了资源开发利用。
因此,在勘查过程中采用沉淀及成熟的经验,优化勘查方案,采取科学规范严谨的勘查制度和流程,缩短勘查周期。
第四,勘查工作不断滞后。
勘查更新速度滞后,还存在部分勘查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
建议加强勘查工作管理,提高勘查信息的综合利用和质量,及时整理、归档、发布。
第五,勘查专业人才不足。
目前,地质矿产勘查从业人员一些领域的专业短缺问题也亟待解决。
因此,在引进外部优秀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内部培训,建立完备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地质矿产勘查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解决,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勘查管理和信息发布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资源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地质勘查队伍现状####省地质勘查队伍,原分属地矿、有色、核工、化工、建材、冶金、石油、煤炭及其他9个部门。
“八五”期末职工总数3.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2万人,含工程技术人员4000人。
“九五”期末,经过体制改革,大多数部门由直属中央各部门改为省管理,即“属地化管理”。
地勘队伍的勘查实力虽无大变化,但主要力量投入商业性勘查,主要是建筑业工程地质勘察。
按“九五”期间公益性地质调查投资水平与发展趋势,####省“十五”期间投入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数预期为1000人,其中原地矿部门500人,其他部分共500人。
二、地质工作现状(一)基础地质调查1、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省1956?1973年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共50个国际分幅(含###),是全国最早开展、最早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省。
通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划分了####省地层,建立了地层层序和130多个地方性地层单位;划分出500多个岩体,确定分属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5个构造岩浆期,并将主要岩浆期分出5个侵入期;划分了构造阶段和构造运动,查明了区域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阐述广东省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发展史,全面和较准确地反映了####省区域地质构造面貌和区域成矿条件。
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5个图幅,面积6.19万平方公里。
3、1∶50万编图鉴于####省1∶20万区调经历18年,前后数十个图幅认识都需要统一,由# ###省地质局部署,1974?1977年3月,历时3年3个月,以1∶20万区调成果为依据,由####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省1∶50万地质图、普通矿产图、岩浆岩图、构造体系图。
同时编制了铁、铜、硫找矿远景图,煤田预测图及磷矿分布图;寒武纪、泥盆纪、早石炭系测水期、晚二迭系龙潭期、晚三迭系、早侏罗系6个地质时代的岩相古地理图。
编写了《####构造》、《####泥盆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第三系》8份专题总结。
该次编图,奠定了现今对####省(含海南岛)地层、构造、岩石、变质作用等认识的基础。
4、####省区域地质志编篡全国1∶20万区调基本完成后,由地质矿产部部署,####省地质矿产局198 2-1984年10月,历时2年6个月,由区调队编撰了144万字的《####省区域地质志》及1∶100万####省地质图、####省岩浆岩图、####省构造图。
该志以1∶50万编图成果为基础参考1∶20万区调资料,利用了其后五、六年间阶段性新资料,弥补了1∶50万编图及《####省地质图说明书》的不足。
1991-1996年完成《####省岩石地层》。
1997-2000年完成####省暨香港特别行政区1∶50万数字地质图。
5、区域矿产1985-1988年由区调队编制####省、####省区域矿产总结,该项工作由原地质矿产部部署,要求在1∶20万区调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矿产勘查、科研等方面的资料,全面分析、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以提高区域地质矿产研究,为进行成矿预测、矿产区划、部署1∶5万区调,为指导找矿和专题研究、教学提供基础资料。
该总结附1∶100万矿产图,燃料、黑色、有色、贵金属、稀有、放射、非金属6个矿组矿产图,内生、外生、变质、放射、离子吸附型矿产5张成矿预测图。
按内生、外生、变质、复成四大成因类型,宇宙源、陆源、壳源、幔源、壳幔混合源5种矿质来源,确定了区域成矿7种控制形式,划分2个成矿省和12个成矿区带。
提出超大型矿床并提出阳春盆地及英德、阳山、清远三县交界处为寻找超大型矿床的有希望地区。
6、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局部异常勘查配合1∶20万区调进行了磁法、放射性、土壤金属量、水化学、水系沉积物及重砂测量。
发现大批磁异常,1000多个放射性异常,2251个化探异常。
1979年,开展第二轮1∶20万化探扫面,系统研究水系沉积物,发现异常1271个,提供了找矿标志,1992-1996年完成广东省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图说明书(1∶50万)。
1978年12月完成####省1∶50万航空磁测、土壤金属量局部异常分布图编制。
其中航磁部分,根据1∶5万---1∶10万航空磁测资料,推断解释航磁局部异常1016个;1985年12月编制广东省1∶50万航磁图及区域磁场推断解释报告,进一步解释航空磁测区域磁场,圈定25处隐伏岩体推定28条断裂,划分2个Ⅱ级、8个Ⅲ级、17个Ⅳ级构造单元;划出乐昌---仁化铅锌黄铁矿区等12个找矿远景区。
1983-1987年12月广东省完成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划分Ⅰ级构造单元2个(内地构造区及东南沿海岩浆活动带),前者又划出6个Ⅱ级、4个Ⅲ级构造单元。
推断23条较大断裂,推断香港-南澳断裂并认为属广东省几条著名骨架断裂之一;对84个剩余重力异常进行定性分析;利用钨锡矿分布与重力异常相关关系,圈出15个钨锡成矿远景区。
1984年4月编制《南海中北部航磁综合研究报告》(1∶200万),阐述了广东及海域区域磁场与局部异常。
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①完成全省1∶20万水文地质调查,取得了完整的水文地质资料,所提供的地下水资源量可作为国民经济规划和建设的主要依据。
②完成珠江三角洲1∶2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
为珠江三角洲经济总体规划提供了充实可靠的资料。
③完成广东全省海岸带20km范围内1∶20万海岸带工程地质调查。
④完成全省1∶5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远景区划和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
⑤完成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37个图幅。
⑥按需要开展了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提供了一批供水水源地,及对干旱地区1.1万km2农田开展供水水文地质勘查。
(二)1∶5万专项地质调查广东省1∶5万地质调查自1960年起,在曲江大宝山矿、阳春石碌铜矿、云浮大降坪硫铁矿外围,在阳山、大朗、从化等一批选定的成矿远景区带,开展了1∶5万综合地质矿产普查,研究总结已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指导寻找同类型矿床及发现新矿床。
累计完成170个图幅,面积7.08万平方公里。
重要成矿区带大多已经覆盖。
其中包括“七五”以来,在特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开发区 1∶5万地质系列图编测40幅,面积1.2万平方公里。
(文本附图1、1∶2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图)(文本附图2、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三)地质矿产区划各部门为找矿任务开展矿产区划,成矿预测或矿产总量预测,涉及多个矿组(种),如放射性矿产、冶金矿产、建材矿产等。
1、广东省1∶50万成矿预测(钨锡钼铋矿组)(1978-1980年7月)认为该矿组成因类型以石英脉型裂隙充填矿床为主,花岗岩型、斑岩型及沉积改造矿床新类型有找矿前景。
划分出5个Ⅲ级、17个Ⅳ级及44个Ⅴ级预测区(A类16处、B类9处、C类19处)。
锡的重点找矿远景区主要是粤东区、粤西区。
锡矿的Ⅴ级A类预测区有:锯板坑、坑头冲黄竹坪、许家山、大绀山、锡坪、战斗、小南山、汶水、长埔、西岭肚等12个。
2、广东省铁矿资源总量预测(1981年8月-1985年12月)在阐述区域成矿条件的基础上,划分了矿床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预测了铁矿资料总量并进行了远景区划,划分了18个找铁远景区。
3、金矿矿产资源总量预测(1985年1月?1987年10月)提出了矿床成因类型,重点类型“河台式”,一般类型蚀变破碎带、石英脉、石英硅化破碎带型三种类型,同时提出注意新的类型。
划出资源潜力大的两个靶区:罗定?广宁矿田及河台矿田,有一定潜力的靶区Ⅳ级8处、Ⅴ级14处。
预测金资源总量482吨,并提出工作部署意见。
4、铅锌铜银矿产成矿预测(1989年1月?1991年7月)划分气化?热液矿床、层控矿床、风化矿床三大成因类型8个亚类型,以莲花山断裂为界划分东西两个Ⅱ级成矿区,以一批重要断裂为中心或边界划出5个Ⅲ级24个Ⅳ级成矿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确定15个最有利、21个较有利、10个有利找矿远景区。
最有利的远景区为:大麦山、三宝顶、大宝山、葵洞、茶排、七树、义容、白马山、钟秋洋、陆仔崆、银山里、宝山、凤凰、仙水沥、银坑。
5、石灰岩总量预测(1983?1985年6月)论述了9个主要、8个次要石灰岩赋存层位与分布规律,预测了石灰岩资源总量。
划出了3个Ⅱ级、9个Ⅲ级、19个Ⅳ级、57个Ⅴ级成矿区。
6、南岭及邻区稀有元素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稀有元素成矿远景区划(1 981?1990年12月)阐述了南岭地区稀有元素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建立了成矿模式,划分Ⅱ、Ⅲ、Ⅳ、Ⅴ级成矿远景区,并圈出了A类预测区24个、B 类预测区29个、C类预测区43个。
(四)地质科研地质科研工作涉及基础地质、普查找矿与成矿远景预测、矿产评价勘查、物探、化探、遥感、水文、工程、环境、测试、实验与应用技术、探矿工程、情报信息……等各个方面。
“八五”以来,完成主要科技成果和获奖科技成果145项。
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三等奖各一项。
原地质矿产部科技奖:二等7项、三等52项、四等31项。
涉及普查找矿的有“粤北泥盆系中主要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广东省泥盆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远景预测”、“云开大山及其外围金矿远景区成矿条件与预测研究成果报告”、“诸广山花岗岩铀矿及成矿规律研究”、“南岭及邻区稀有元素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稀有元素成矿远景区划”、“广东、海南主要成矿区带成矿系列、成矿模式研究”、“广东红岭、石人嶂、师姑山花岗岩基本特征及其与钨矿成矿关系研究”等。
近十余年来,主要研究课题有:《恩平-从化断裂带对金银铜铅锌矿床的控制及找矿靶区研究》(宜昌所1995.6);《广东-清远地区金矿带的构造分析、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研究》(宜昌所1989.3);《大宝山雪山嶂-带多金属金矿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宜昌所、广东省局1990.12);《粤西及邻区的区域构造对金(银)成矿作用的控制》(宜昌所1993.5);《粤西信宜?罗定地区锡矿床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广东省有色研究院1989.12);《广东横沥-淡水地区成矿预测靶区优选及钟秋洋铜矿综合信息量预测》(宜昌所1995.1);《粤东沿海(重点海陆丰)地区锡多金属矿隐伏矿床预测和找矿方法研究报告》(广东省地质矿产局756队1989.9);《粤、闽、浙三省高岭土矿产资源与应用前景的经济地质研究》(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1989.3);《广东省金、银地球化学找矿远景研究》(1993?1997)等。
(五)地质找矿经验总结“六五”期间,按原地质矿产部部署进行典型矿床研究并编撰矿床专著。
要求深化对控矿条件的认识,提高对典型矿床的研究水平,为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