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蚯蚓找家》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课题:20《蚯蚓找家》课型:新授执笔人:审核人:六年级科学备课组讲学时间:第15周教师寄语: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重点及重点:重点:蚯蚓的生活环境难点: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迷:这种动物会耕地,但它不用犁,因为在人类发明犁之前它就已经将土壤耕耘了千百万年;它是一种身体非常柔软的小动物;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它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因此也是吃垃圾的高手。

你知道它是谁吗?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1、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①打算帮它们找个什么样的家呢?②为什么要给蚯蚓找这样的家?2、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①蚯蚓是不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②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③研究要求: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现有的条件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但要注意做好记录,并进行适当整理。

④自主探究。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3、汇报研究成果①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②通过研究,又发现了什么?4、交流蚯蚓与环境的关系①蚯蚓如果离开了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②归纳: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蚯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四、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①我们给蚯蚓找到家了,你知道其它动物的家在哪里吗?②蚯蚓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那其它动物与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打算如何研究?五、拓展:观察身边自己喜欢的动物,看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发现,并作好记录进行研究。

达标练习1.大象生活在里,北极熊生活在,鲸生活在里,骆驼生活在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相互依存。

2.蚯蚓适合生活在的环境里。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5单元 20 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5单元 20 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5单元 20 蚯蚓找家教案青岛版教师寄语: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重点及重点:重点:蚯蚓的生活环境难点: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迷:这种动物会耕地,但它不用犁,因为在人类发明犁之前它就已经将土壤耕耘了千百万年;它是一种身体非常柔软的小动物;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它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因此也是吃垃圾的高手。

你知道它是谁吗?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1、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①打算帮它们找个什么样的家呢?②为什么要给蚯蚓找这样的家?2、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①蚯蚓是不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②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③研究要求: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现有的条件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但要注意做好记录,并进行适当整理。

④自主探究。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3、汇报研究成果①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②通过研究,又发现了什么?4、交流蚯蚓与环境的关系①蚯蚓如果离开了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②归纳: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蚯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四、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①我们给蚯蚓找到家了,你知道其它动物的家在哪里吗?②蚯蚓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那其它动物与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打算如何研究?五、拓展:观察身边自己喜欢的动物,看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发现,并作好记录进行研究。

达标练习1.大象生活在里,北极熊生活在,鲸生活在里,骆驼生活在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相互依存。

2.蚯蚓适合生活在的环境里。

3.仙人掌在少水的沙漠中能存活,这说明它能适应任何环境。

20.蚯蚓找家-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蚯蚓找家-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蚯蚓找家-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

2.了解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3.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鼓励学生实践环保行动。

二、教学重点1.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

2.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三、教学难点1.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2.如何鼓励学生实践环保行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蚯蚓寻找“家”的过程。

2.图片展示:在课堂中通过图片演示蚯蚓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3.活动体验: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蚯蚓的习性和特点。

4.看图说话: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图片进行讨论,以此展示蚯蚓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故事、图片或者音乐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对于蚯蚓主题的兴趣,激发对于环保的意识。

2. 课堂讲解与展示(2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展示蚯蚓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活动体验(30分钟)老师设计一些活动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蚯蚓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性机能。

例如: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方式、蚯蚓在土壤中的钻洞行为等等。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蚯蚓的重要作用,例如蚯蚓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得的信息,思考如何将环保理念应用到生活当中,实践环保行动。

5.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作业,并在作业中穿插环保意识的部分。

六、教学效果检验老师通过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作业的质量来检验教学效果。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日常课程中关注学生对于环保的实际行动,以此了解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蚯蚓的生活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视角中探索生物学的奥秘,并同时培养对于环保的意识和实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蚯蚓找家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蚯蚓找家教学实录

《蚯蚓找家》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一、同窗们喜爱猜谜语吗?(播放猜谜课件)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线人都没有,成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

(蚯蚓)二、今天教师还带来了关于蚯蚓的一个小故事。

一会边看边试探: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播放动画视频)3、关于蚯蚓,你还明白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呢?(二)引导探讨(1)提问:课前,教师布置同窗们预备蚯蚓。

你们都找到了吗?都是从哪里找到的?那蚯蚓可能喜爱什么样的环境呢?(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爱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3)汇报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言,彼此启发,彼此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将方案完善起来)(4)谈话:此刻请同窗们按适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爱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映。

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看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仍是在敞亮的环境中生活?⑤小结:蚯蚓喜爱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6)分组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映。

①谈话:咱们继续用实验的方式研究蚯蚓是喜爱潮湿的环境仍是干燥的环境。

②提问:如何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大体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④谈话:取实验1用过的纸盒,将盒盖和铺在盒底的湿布拿掉,在盒的左侧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看蚯蚓往哪边爬。

⑤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⑥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⑦小结:蚯蚓喜爱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7)谈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以为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8)师生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三)学以致用(1)通过同窗们自己设计的对如实验,咱们已经明白,蚯蚓适宜阴暗、潮湿的环境。

在实验时,关于蚯蚓的其他生活习性,你认真观看过吗?(播放课件)(2)你明白蚯蚓是如何行走的吗?(播放视频)(3)其他动物喜爱什么样的环境呢?出示课件:大象、鲸鱼、北极熊、骆驼这些动物。

(小学教育)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5单元 20 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

(小学教育)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5单元 20 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5单元 20 蚯蚓找家教案青岛版教师寄语: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重点及重点:重点:蚯蚓的生活环境难点: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迷:这种动物会耕地,但它不用犁,因为在人类发明犁之前它就已经将土壤耕耘了千百万年;它是一种身体非常柔软的小动物;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它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因此也是吃垃圾的高手。

你知道它是谁吗?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1、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①打算帮它们找个什么样的家呢?②为什么要给蚯蚓找这样的家?2、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①蚯蚓是不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②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③研究要求: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现有的条件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但要注意做好记录,并进行适当整理。

④自主探究。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3、汇报研究成果①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②通过研究,又发现了什么?4、交流蚯蚓与环境的关系①蚯蚓如果离开了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②归纳: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蚯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四、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①我们给蚯蚓找到家了,你知道其它动物的家在哪里吗?②蚯蚓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那其它动物与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打算如何研究?五、拓展:观察身边自己喜欢的动物,看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发现,并作好记录进行研究。

达标练习1.大象生活在里,北极熊生活在,鲸生活在里,骆驼生活在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相互依存。

2.蚯蚓适合生活在的环境里。

3.仙人掌在少水的沙漠中能存活,这说明它能适应任何环境。

(小学教育)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找家教案1 青岛版

(小学教育)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找家教案1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蚯蚓找家教案1 青岛版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倾听他人的意见。

2、知道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从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3、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在探究活动中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条件。

教学准备:蚯蚓(每组8条)、干燥土壤、潮湿土壤、纸盒、黑色毛巾等物品以及各种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1、喜欢科学吗?2、请你观察一下我和你们的科学老师有什么不同?一、导入新课1、通过交流我发现同学们的观察力都很棒,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的反应力,猜谜语!①远看像星星,近看像灯笼,仔细一看呀,原来是只虫!(打一动物——萤火虫)②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耳目都没有,整天埋头在地下,一到雨天才露头。

(打一动物——蚯蚓)2、你见过蚯蚓吗?了解它吗?3、这就是蚯蚓(展示),和它打个招呼吧!想不想亲密接触一下,学生轻轻触摸!(板书课题:20 蚯蚓找家)二、实验探究(一)猜测蚯蚓的生活环境。

1、我们先来猜一猜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安家?2、生说师板书。

(二)设计实验方案1、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研究阴暗、潮湿这两个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探索其他内容。

2、在动手做实验之前,要先动脑想一想应该怎么做?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班级内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强调“对比实验”,并板书。

)(三)探究蚯蚓对阴暗、潮湿两个环境的反应1、出示温馨提示。

2、领取实验材料。

3、小组实验,师巡视,注意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4、组织汇报。

(四)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

1、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实,蚯蚓身上还有许多小秘密,请看《蚯蚓的自述》,想一想,蚯蚓与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播放视频)2、学生汇报。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五单元蚯蚓找家第2课时∣青岛版(六年制,三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五单元蚯蚓找家第2课时∣青岛版(六年制,三起)

《蚯蚓找家》教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1.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认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蚯蚓找家教学案例

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蚯蚓找家教学案例

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蚯蚓找家教学案例李慧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1课,主要是通过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从学生熟悉的动物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通过查资料、观察、实验探究、搜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事实,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也有影响。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自主完成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

他们对周围事物尤其周围常见的动物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能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本课以研究蚯蚓适应的环境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广阔的动物世界,为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打开探索之门。

三、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爱护蚯蚓。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蚯蚓、干土、湿土、黑布、筷子、一次性手套、实验记录表学生准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找资料了解蚯蚓的相关知识(二)具体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幸运抢答1、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里面有一个环节叫“幸运抢答”,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这是哪种动物?它就是这节课的主人公!(1)、它可以做药材,具有解毒、降血压等功效,消肿片、舒筋活络丸里面就有它。

(2)、它可以做食品,我国的彝族、苗族,历来有用它招待客人的风俗。

日本人喜欢用它做馅饼,把它油炸,就成了南非人的风味小吃。

(3)、它的粪便含有硝酸盐、磷酸盐,可以改良土质,是无需花钱的肥料。

(4)、它的体内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营养极为丰富,可供制作动物饲料。

(5)、生活垃圾、食品工厂的下脚料、树叶、稻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因此很多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养殖场,每天可处理垃圾150吨,他们被称为“净化环境”的小卫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蚯蚓找家》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播放猜谜课件)
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耳目都没有,整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

(蚯蚓)
2、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关于蚯蚓的一个小故事。

一会边看边思考: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播放动画视频)
3、关于蚯蚓,你还知道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呢?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准备蚯蚓。

你们都找到了吗?都是从哪里找到的?那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3)汇报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
(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5)分组实验 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
⑤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6)分组实验 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我们继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是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提问:怎样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
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④谈话:取实验1用过的纸盒,将盒盖和铺在盒底的湿布拿掉,在盒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⑤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⑥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⑦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7)谈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认为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8)师生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三)学以致用
(1)通过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我们已经知道,蚯蚓适宜阴暗、潮湿的环境。

在实验时,关于蚯蚓的其他生活习性,你认真观察过吗?(播放课件)
(2)你知道蚯蚓是如何行走的吗?(播放视频)
(3)其他动物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出示课件:大象、鲸鱼、北极熊、骆驼这些动物。

(4)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动物讨论。

(5)汇报:说出热带丛林、海洋、北极、沙漠的特点。

再说出大象、鲸鱼、
北极熊、骆驼有哪些适合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特点。

(6)提问:通过我们对这些动物的研究,你们发现动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7)学生通过讨论汇报,归纳出: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四)当堂检测(课件出示达标练习题)
(五)课外延伸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些小动物,看它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动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⑴能通过观察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⑵能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⑶能共同协作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和看法的习惯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⑵能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地进行观察,并真实地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实验准备
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纸盒(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
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导入。

2、播放动画视频,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3)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5)揭示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深入探究
(1)蚯蚓还有哪些生活习性?与什么有关?
(2)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当堂检测
(五)课外延伸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些小动物,看它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