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解剖位置关系图及临床

合集下载

基底节区脑出血

基底节区脑出血
3
Company Logo
概述
❖ 基底节(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从胚胎端 脑神经节小丘发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 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杏仁核、纹状体 和屏状核。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豆状 核,豆状核又可分为:壳核和苍白球。壳 核是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
基底节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 最常见部位
❖入院时查体T36.6度,P84次/分 R21次/分 BP170/100mmhg,神志嗜睡,被动体位, 淡漠表情,精神欠佳,急性病容。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约2.5mm,光反应迟钝。右 侧肢体肌力为4级,左侧肢体肌力为3级。
❖入院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分:50分 跌倒 坠床评分50分 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7分
型,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0%以上,其出 血是由于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枝破裂造成; 分为外囊出血和内囊出血两类;
☻高血压脑出血的其他好发部位为:丘脑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 室出血等等。
8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脑解剖图
9
Company Logo
10
Company Logo
3 - 异常屈曲(去皮 层状态)
2 - 异常伸展(去脑 状态)
1 - 无反应
Company Logo
15
辅助检查
CT检查
.
MRI检查
Company Logo
16
病史简介
❖患者 张厚新 男性 汉族 60岁 农民 于3月 12日平车推入。急诊查CT示右侧基底节区 脑出血。
❖主诉: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小时。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行活动有关
❖1 评估患者皮肤受损的原因,皮肤弹性肢体 活动受限的程度 。

基底节

基底节

苍 白 球 的 苍白球红核纤维:自苍白球下端,直接或通过红核前区至红 核,自红核又发出红核延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 传 出 纤 苍白球黑质纤维:苍白球 黑质 苍白球,形成一环路 维 苍白球网状纤维:苍白球 脑干网状结构。后者再发出 网 状脊髓束和网状延髓束
基 底 神 经 节 的 纤 维 联 系
基 底 节
神经内3科
代晓杰

底神经节的解剖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底神经节的解剖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底节
又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是埋藏在大 脑白质深部的灰质核团,位置靠近脑底。
狭义的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核。
最外囊
屏 状 核
其内侧的白质称为外囊。
外 囊
其外侧的白质称为最外囊。 内 囊
杏仁核:因其不是一个单独的核团,而是由许多亚
核组成,故现在称为杏仁(复合)体。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处,大部分靠近侧脑室下角 前端的上方,小部分位于下角顶部的上方。 外邻屏状核,内邻梨状皮质,背邻豆状核,腹侧邻
海马旁回钩的皮质,前邻前穿质,后下部与尾状核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舞蹈样动作
壳核 尾状核 丘脑底核
手足徐动症
偏侧投掷动作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震颤麻痹
苍白球、黑质


纹 尾状核 状 豆 壳核 体 状 内 核 外苍白球 旧纹状体 屏状核
新 纹 状 体
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调节躯体运 动中起重要作用
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 枢,与调节内脏活动 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基底节

基底节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
外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后内侧中央支 posterior central branches 分为头侧群和尾侧群 ,头侧群供应丘脑下部的垂体,其中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前部 和内侧部。尾侧群供应下丘脑乳头体区和底丘脑部。 后外侧中央支 poaterolateral central branch 或称丘脑膝状体动 脉,供应丘脑尾侧大半,包括膝状体和大部分脑外侧核团。
大脑前动脉中央支
Heubner回返动脉
Heubner返动脉阻塞:额性共济失调(内囊前肢缺血), 如果优势半球侧出现此动脉闭塞,可能出现智力障碍。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 内侧豆纹动脉 medi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 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later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 外侧豆纹动脉。 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 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

脑MRI常用解剖

脑MRI常用解剖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角组成。 脑桥小脑角:桥脑的腹侧面隆起下缘的外侧与
邻近的小脑所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三叉神 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通过此区。
3.3 延髓
上界为脑桥延髓沟,下界为枕骨大孔。
主要为锥体、橄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 神经、舌下神经等组成。
延髓上部在前正中裂两侧的一对棒状隆起,称 为锥体,其深部有下行的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通过。
5.2 脑池的名称及部位
腹侧脑池 ①正中不成对脑池:延池、桥池、脚间池、交叉池、终
板池。 ②旁正中成对脑池:脑桥小脑角池、大脑脚池、侧裂池。 背侧脑池 ①正中位脑池:小脑下池、枕大池、小脑上池、四叠
体池(又称大脑大静脉池)、帆间池(又称中间帆腔、 第三脑室上池)、胼胝体周缘池、纵裂池。 ②旁正中成对脑池:环池、侧裂池。
脑干背面图示
3.1 中脑
上界为视束,下界为中脑桥脑间沟。 主要由四叠体(又称中脑顶盖)、大脑脚、脚
间窝、动眼神经等组成。 四叠体为中脑导水管背侧的部分,上丘为视觉
反射中枢,下丘为听觉反射中枢。 大脑脚由锥体束即皮质桥脑束组成,为内囊的
延续部分。
3.2 脑桥
上界为中脑脑桥间沟,下界为脑桥延髓间沟。 主要由桥脑基底部、桥臂、三叉神经、展神经、
背侧丘脑 颞上回 扣带回
颞中回 舌回 枕叶 楔叶
豆状核 室间孔 胼胝体 尾状核头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大脑内静脉 岛叶 侧脑室 第三脑室
额上沟
额下沟 内囊 中央沟 外侧沟 屏状核 颞上沟 额下沟 顶枕沟
距状沟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12
额上回
额中回 胼胝体 额下回 中央前、后回 岛叶 颞上回 大脑内静脉 颞中回
枕叶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底丘脑 侧脑室 四叠体上丘

基底节区脑出血ppt课件

基底节区脑出血ppt课件

脑出血最常见出血部位
☻出血的部位以壳核区最常见,表现最为典 型,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0%以上,其出 血是由于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枝破裂造成; 分为外囊出血和内囊出血两类;
☻高血压脑出血的其他好发部位为:丘脑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 室出血等等。
脑解剖图
典型可见三偏体征
Title
重型重型 高热、昏迷、瞳孔改变 呕吐咖啡色样物(应激性溃疡) 丘脑膝状动脉和穿通动脉破裂所致
☻外囊出血:由于其对内囊的传导纤维影响小,临床上可
以不出现偏瘫症状。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计分
睁眼反应
语言反应
运动反应
4 - 自发睁眼
5 - 正常交谈
6 - 按吩咐动作
3 - 语言吩咐睁眼 2 - 疼痛刺激睁眼 1 - 无睁眼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神经外科
基底节区脑出血
1
概念
2
病因 临床表现
3
护理问题
4
护理措施
概述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常见的病因是因长期 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 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55岁以 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起 病急、发展快,早期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病 残率、死亡率均较高,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 病之一。
防止并发症
维持机体功能
病史简介
❖ 20床,李勇,男性,60岁,住院号:1003780。因“突发 右侧肢体偏瘫两小时”,被送至当地医院救诊,行CT检 查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为求进一步诊 治,急诊拟“颅脑外伤”收住入院,医嘱予以止血、营养 神经、脱水、护胃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保守治疗。
个人史:生居于原籍,否认长期外地居留史,否认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否认工业粉尘及毒物接触史,预防接种随社会进行,无烟酒嗜好。

基底节区和内囊

基底节区和内囊
基底节区和内囊
汇报人:
日期:

CONTENCT

• 基底节区概述 • 大脑内囊概述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相互关系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损伤影响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研究前景 • 相关临床案例分析
01
基底节区概述
定义和位置
定义
基底节区是大脑深部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体和视丘等。
基底节区
位于大脑深部,主要包括纹状体、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
内囊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主要包括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和内囊膝等部分。
功能联系
信号传输
基底节区和内囊是大脑内部信号传输的重要区域, 它们通过神经纤维连接大脑各部分,实现信息的交 流与传递。
运动协调
基底节区对身体的运动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内囊则 与感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有关。
03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如抗癫痫药物、 抗抑郁药物等来减轻症状 或控制疾病的发展。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如电刺激、 针灸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和 减轻疼痛。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 疗法、心理教育和支持等 来改善情绪和认知能力。
05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研究前景
解剖学研究
01
02
03
04
总结词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解剖结构与 功能关系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 要研究方向。
行为表现变化
情绪不稳定
损伤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增大, 表现出易怒、焦虑、抑郁或情 绪低落等症状。
认知能力下降
内囊损伤可能导致注意力、记 忆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下 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现 。
社交能力受损
由于行为表现变化,患者可能 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沟通困 难,出现社交障碍。

基底节皮层环路与常见疾病

基底节皮层环路与常见疾病
黑质致密部 调节
腹侧被盖区
基底节的神经元组成
• 纹状体(包括腹侧纹状体):主神经元是中间棘突神经元(GABA 能)、紧张性活跃的胆碱能神经元、NO递质神经、parvalbumin神经 元、calretinin神经元。
• 苍白球(包括腹侧苍白球):主神经元是Parvalbumin神经元(GABA 能)
• 眼球运动环路:额叶眼运动区、前额叶背外侧皮层、顶后部皮层,这三个皮层的纤维投射 到尾状核,尾状核投射到内侧苍白球的背内侧部和黑质网状部的腹外侧部,再通过丘脑腹 前核的外侧部,再投射到皮层。
• 第一条联合/认知通路:前额叶背外侧皮层投射到尾状核的背外侧,然后投射到内侧苍白球 的背内侧的外侧部和黑质网状部的嘴侧,然后投射到丘脑的腹前核的外侧部和内侧部。
disorder.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9;61(4):399-405. doi:10.1111/dmcn.14050
(一)基底节的组成
• 尾状核 • 壳核 • 苍白球 • 伏隔核 • 嗅球 • 丘脑底核 • 黑质
(二)基底节模式图
基底节侧面观
壳核
尾状核 尾状核 伏隔核
In Handbook of reward and decision making. • Mink JW. Basal ganglia dysfunction in Tourette's syndrome: a new hypothesis. Pediatr Neurol. 2001;25(3):190-198. • Groenewegen HJ, van den Heuvel OA, Cath DC, Voorn P, Veltman DJ. Does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dorsal and ventral

基底节区及内囊

基底节区及内囊
•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 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的冲动,损伤一侧视区可 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称为同向性偏盲。
丘脑解剖
1、前核群与内脏活动有关。 2、内侧核群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
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 特异性投射核团。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 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椎体外系损害定位较困难,且无实际意义。一般来说:
•1、苍白球和黑质损害 主要有震颤麻痹,苍白球损害愈重,肌张力增高愈显。
•2、壳核及尾状核损害 主要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 增高或多变。
•3、齿状核和下橄榄核损害 出现肌阵挛。
内囊的解剖
(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
脊髓Ⅰ、 对侧脊髓丘脑束
Ⅳ~Ⅶ层
上升1-2节段
脊髓丘系 背侧丘脑腹 内囊后肢 脑干各部 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皮肤 粘膜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中枢突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一)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 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 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 、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一)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锥体细胞 内囊后肢
中脑、脑桥 延髓 皮质脊髓侧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11/4
靠近侧脑室的外侧壁,继而弯向下方, 沿侧脑室下角的顶壁向前进入颞叶, 抵下角前端,再接近杏仁核。

2015/11/4
豆 状 核
2015/11/4

豆状核
在岛叶深部,全部包埋于髓质中, 它在位置上与侧脑室并互关联,其 外侧面较平坦,与屏状核隔以外囊, 内侧面隔内囊与尾状核与丘脑相分 隔。
2015/11/4
在水平断面上,可见豆状核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指向 内侧。豆状核被垂直的内外髓板分为三份: 最外侧部称为壳,内侧两部合称苍白球, 原的前端与尾状核头相连,向后被内囊纤维所分隔。

外侧苍白球
内侧苍白球
2015/11/4
屏状核为一薄层灰质,位于壳与岛叶皮质之间,其内
侧面与壳之间借外囊相隔,外侧面平坦,随岛叶内的回 旋而起伏,岛叶皮质和屏状核之内的白质称最外囊。
2015/11/4
2015/11/4
内囊前脚 内囊膝
内囊后脚
2015/11/4
尾状核头 苍白球 内囊前肢
壳核
内囊膝
内囊后肢
2015/11/4
2015/11/4
2015/11/4
胼胝体
尾状核 内囊

屏状核
外囊
外侧苍白球 内侧苍白球
2015/11/4
2015/11/4
2015/11/4
基底核 = 基底神经节 =
尾状核 + 豆状核 + 屏状核 + 杏仁核
2015/11/4
2015/11/4
尾状核为一“弓”型的灰质团块,
其全长始终伴随着侧脑室。
2015/11/4
尾状核的前端膨大,称为尾状核头
突入侧脑室的前角
尾状核中部稍细,称尾状核体

沿丘脑的脊外侧缘伸延
尾状核更细,称尾状核尾

屏状核
2015/11/4
杏仁核,是海马旁回沟棘方的灰质团,
位于侧脑室下角的前方。
杏仁核
2015/11/4
内囊 ←
位于 豆状核、 尾状核和 丘脑之间
内囊
2015/11/4
内囊
2015/11/4
在大脑半球的水平断面上,可见内囊 呈横置的“V”字形,尖端指向内侧。 内囊一般可分为三部: 前方的称内囊前脚,较短,位于豆状 核与尾状核头之间; 后方的称内囊后脚,位于豆状核与丘 脑之间,较长; 前、后二脚在尾状核头与丘脑之间以 钝角相连,称内囊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