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遗传与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编号:37发展心理学论文题目:遗传与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院:师范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姓名:许玉玲学号:20081220102010 年 9 月 18 日遗传与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许玉玲(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深圳 518060)摘要遗传,环境和教育的问题,一直是在教育学上一个既古老又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笔者在回顾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流派对该问题的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不能单一地看待三个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应在实践中确切地运用三者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心理发展分类号B8431.引言人从一出生到长大成才,总是要经历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而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人类通过遗传,把世代代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某些生物特征,由父代传给子一代,代代相传,不断延续。
这种遗传生物特征,就是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
[1](P16)不同的生物所传递的个体特征各异,但是传递主要的只是生理特征,而知识,性格等则是无法遗传的。
早期的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为代表,该学派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的遗传素质决定的,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高尔顿用家谱调查作为其观点的论据,这些资料是经过几代间接了解的,且其中调查对象的环境因素没有认真的分析,因此很难客观、科学。
如一个音乐听觉很好的幼儿 ,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教育就不能成为音乐家 ,而在幼儿期并未表现出有特别音乐素质的孩子 ,在接受音乐教育后也可能成为音乐家。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首先,遗传与环境因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之一、遗传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体质、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但环境因素则可以对这些潜力进行发掘和开发。
例如,身高的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决定,但如果得到良好的营养和饮食习惯,可以使身高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教育与家庭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的温暖与否、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个体具有良好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有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
此外,社会与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社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积极性格的形成,有助于个体良好的心理发展。
另外,个体自身的努力与选择也是影响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体通过学习、实践和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与环境因素、教育与家庭因素、社会与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
对于个体来说,要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锻炼、积极的心态等方式,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来说,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个体自身也应通过学习和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积极、全面的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生理发展的规律:个体在生理上的发展呈现出逐步成熟的趋势。
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个体身体各个方面的器官和系统都会逐渐发育和增长,如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此外,生理上的发展还与基因和遗传因素有关,比如个体的身高、体重、视力等特征。
2.知觉与感知发展的规律:个体的知觉和感知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婴儿出生时,对外界的刺激认知能力较低,但随着大脑的发育,逐渐能够感知和辨别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
在后期的发展中,个体的感知能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对复杂的事物和信息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3.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认识、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从儿童到成年人,个体的认知能力呈现出逐渐复杂和深入的趋势。
儿童时期,个体通过感知和操作探索世界,逐渐建立起感觉、运动、语言和逻辑思维等基本认知能力。
而成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进行更加抽象和推理的思考。
5.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受到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潜在发展能力,而环境因素则通过提供适宜的刺激和学习机会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个体的发展轨迹有所不同,形成了个体差异。
综上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生理发展、知觉与感知发展、认知发展、社会与情感发展以及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了解和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浅谈遗传环境教育在个体发展的中的作用

浅谈遗传环境教育在个体发展的中的作用个体发展涉及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遗传、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首先,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在遗传上都具有一些天生的品质和特征,包括身高、体型、智力、性格等方面。
这些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基础。
例如,智力的遗传成分在个体的智力水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决定其全部。
遗传因素还决定了个体对一些疾病的易感性,例如遗传性疾病。
因此,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为个体提供了先天的素质和特点。
其次,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包括个体所处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质环境指个体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家庭条件、食品和营养等方面。
例如,个体所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会对其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指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接触到的其他人和事物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的人际交往、社交技能的培养等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为个体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遇和限制。
最后,教育对个体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是指个体学习和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主要通过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实现。
教育可以提供个体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为个体的进步和成长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培养创造力、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体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
同时,教育还能够提供机会平等,弥补个体的差异,促进社会公平和个体的社会流动。
因此,教育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个体的学业、职业和生活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遗传因素为个体提供了基础性的素质和特点,环境因素为个体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遇和限制,教育因素为个体提供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个体的发展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完整版)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完整版)浅谈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
首先,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类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饿、渴的内脏感觉等。
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变成画家.其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的差异。
例如一个是父母近亲结婚而生下来的婴儿,另一个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结婚生下来的婴儿,给他们于同样的生长环境,那二十多年之后他们会怎么样呢?结果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最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总之,遗传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二、个体出生以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一方面,遗传只能提高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
如:一个语言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孩子,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如狼孩,狼孩虽然有人类遗传的素质,但他从小和狼生活在一起,没有在人类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
其次,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如父母不希望孩子讲粗口;“孟母三迁",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另外,社会生活条件是制约个体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三、个体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个体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遗传等方面,也包括外部环境的社会、文化和家庭等方面。
本文将就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述。
首先,遗传因素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带有一定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影响了我们的身体结构、智力发展、性格特征等方面。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智力低下,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使人更容易患某些疾病。
遗传因素在身体和智力方面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生理因素也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体的生理发展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生长发育、内分泌系统的平衡等方面。
良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有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某些生理问题如疾病、营养不良等则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身体发育不良、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
心理因素也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个体心理特点、情绪状态、心理能力等方面。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个体积极调适情绪、解决问题、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等,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可能妨碍个体的身心发展。
社会因素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体的身心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社会压力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则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否、亲子关系的品质等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个体自身的积极努力和个体所处环境的互动也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体通过学习、体验、实践等方式积极参与身心发展,不断适应和调整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个体所处的环境也为个体提供了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个体身心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自身的积极努力与环境互动等。
浅谈遗传与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浅谈遗传与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摘要:儿童的发展是以自身为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遗传与环境。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唯有尽我们所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其成长。
关键词:遗传;环境;儿童身心发展一、遗传是儿童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遗传在儿童的身体发展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比如小孩子的身高,一般都与父母的遗传有关,姚明是著名的篮球运动员,身高2米26,他的妻子身高1米9,他们的女儿9岁身高已经达到了1米7,身体基础好,生长发育比一般的儿童要快一些。
而一些有着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先天哮喘的儿童,身体基础差,发展往往会落后一些。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林崇德早在1978年进行的双生子实验中就提出,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智力活动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
[[[]林崇德.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智力发展上的作用——双生子的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01):64-72+8.]]如果儿童的遗传素质不好,比如患有先天痴呆症的儿童,那他的智力活动就不能正常发展了。
同时,遗传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儿童的性格,为性格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或可能性。
拥有胆汁质气质类型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的性格特点。
[[[]林崇德.遗传与环境在儿童性格发展上的作用——双生子的心理学研究(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01):14-21.]] 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他提出,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或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遗传仅为性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并不能决定性格在实质性上的发展和变化。
二、环境对于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环境,作为影响人发展必不可少的客观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儿童而言,受其知识经验影响,不具备成人般的对环境的辨别能力和改造能力,因此,其受特定环境的影响更大。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专业: 应用心理学班级: 1102学号: 11120221姓名:靳三帅一)内容摘要: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二大因素"遗传"和" 环境"的论争一直是心理学一个古老的话题. 回顾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流派对该问题的阐述大多把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因素群, 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遗传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动态地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我们掌握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也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二)关键字:遗传环境个体的发展三)遗传的概念遗传(heredity )是生物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遗传,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
但在遗传学上,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例如,父亲是色盲,女儿视觉正常,但她由父亲得到色盲基因,并有一半机会将此基因传给他的孩子,使显现色盲性状。
故从性状来看,父亲有色盲性状,而女儿没有,但从基因的连续性来看,代代相传,因而认为色盲是遗传的。
四)遗传与发展的相关研究英国人类学家F.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说人的聪明才智及心理发展都是由遗传而来的。
他用家谱调查法,查询了977 位名人。
发现这些名人中有555位有同等优异或超过他们的亲戚;而在另外977位普通人中,只有4 位有优异亲属。
此二者亲属优异之比例为555:4。
因此高尔顿断言,遗传素质是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理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L.M.特曼研究了643个天资聪颖的儿童,发现在美国名人堂(Hall of fame)中有四分之一的名人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天资聪颖的儿童是亲属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遗传与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摘要:在个体身心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家争论的问题。
很多研究表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其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个体身心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我更侧重遗传的影响。
关键词:遗传环境个体身心发展影响曾经的我总和母亲抱怨,抱怨母亲生了个不聪明女儿,看表哥多聪明,平时不是很努力,考试照样全班前几名,当初我想,遗传太重要了,如果我有很高的智商该多好,对于遗传与环境哪个重要,我个人认为遗传与环境均重要,但遗传比环境更重要,以下是我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文献得出的数据,还有我粗浅的感悟。
关于遗传和环境在人类行为发展问题上的作用,历来是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遗传和环境的概念。
所谓的遗传(heredity)是指经过受孕到个体生命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个体由于基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 适应的生存, 不适应的则被淘汰。
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首先,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正是遗传素质,使人类的个体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一个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
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
遗传素质是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
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饿、渴的内脏感觉等。
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变成画家。
而且,由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其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的差异。
例如一个是父母近亲结婚而生下来的婴儿,另一个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结婚生下来的婴儿,给他们于同样的生长环境,那二十多年之后他们会怎么样呢结果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
最后,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总之,遗传在身心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在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心理学家的意见正发生着偏重遗传的转变,布沙尔等(Bouchard et al.,1990)关于双生子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表2-2显示了分养与合养的同卵双生子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相似程度在表中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
相关系数越大,其相似程度越高。
在此,有这样一个逻辑假设:若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则在相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合养同卵双生子与分养同卵双生子相比,其个体特征应更相似。
但是,实际结果并非如此。
将分养同卵双生子间每种特征的相关系数与合养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相除,所得数值列在表的最后一列,这列数值表示两类双胞胎在每种特征相似性上的差异。
如果两个相关系数相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是;如果它们完全不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会接近。
结果发现,两者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惊人地相似,即其比值大多接近于,几乎没有低于的,个别的甚至大于。
这些结果表明,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或基因引起的。
表中的数据从两个重要方面证明了这一结果。
其一,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特质的人(同卵双生子),即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而且其基本心理和人格也惊人地一致。
其二,在相同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生子,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似乎很小。
布沙尔等将他们的发现表述如下:“到目前为止,在调查过的每一种行为特征,从反应时到宗教信仰,个体差异中的重要部分都与遗传有关。
这一事实今后不应再成为争论的焦点,现在是该考虑它的意义的时候了。
”随后,许多研究者以布沙尔等所得的双生子数据资料为基础,完成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对许多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超过了之前的预料。
例如,有研究发现,基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甚至当各种职业所要求的生理条件保持恒定时,在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道德方面大约仍有30%的变化源于遗传因素(Arvey et al.,1994)。
布沙尔的另一项研究把研究内容更直接地指向一些影响人一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结果表明,人们在外倾—内倾、神经质和自觉性等特性上的变异可以更多地(65%)以遗传差异而非环境因素来解释(Bouchard,1994)。
当然,对布沙尔等的研究的批评意见也体现在多个方面(Billings et al.,1992)。
有的声称,这些研究者并没有尽可能完整地公布他们的研究数据,因此,不能独立地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还有,有很多研究报告表明布沙尔等没能考虑到的一些环境因素对双胞胎确实有重大影响。
最后,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准确性的提高,那些对布沙尔等的研究结果质疑的研究者认为,应该使用DNA检验技术来验证双胞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布沙尔(Bouchard,1999)在评价了大量有关“先天—后天”的研究例证后总结道,从整体上看,人格中40%的变异和智力中50%的变异都以遗传为基础。
总之,在遗传与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发展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国心理学家们一贯坚持这样的立场:遗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只能提供心理与行为表现的自然前提和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规定其现实性。
因此,让我们看看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
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在身体方面遗传的影响大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
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到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是环境。
首先,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人类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遗传提供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就不会变为现实。
心理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
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观察而进行学习,环境通过对人的榜样的塑造,从而塑造出与这个榜样有一定一致性的人来。
如此以来,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榜样或范式给人学习,那么人的心理发展将向着这个范式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遗传只能提高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但决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
谁都知道,一个语言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孩子,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一个狼孩,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吸,两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嚎叫,不会站着走路,只会爬行。
这个事例说明狼孩虽然有人类遗传的素质,但他从小和狼生活在一起,没有在人类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社会生活条件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
家庭环境与文化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 这一已经被许多领域的心理学家所证实。
即使在同样的家庭中, 孩子也面临着不同的对待方式。
正如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所认为的, 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孩子们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基于这种思路, 现在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不能再把一个家庭看成是对每一个孩子有同样影响的地方。
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 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 共同性的与非共同性的影响( shared and noshare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 前者指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 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养育哲学等; 后者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
Plomin 和Daniels ( 1987) 指出, 就对儿童成长的作用而言, 后者的影响更大。
比如收养的孩子即使与家庭当中其他孩子面临同样的家庭环境, 由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 使得他们的人格发展与其他孩子不一样。
因此在家庭内部, 对孩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孩子所面临的特殊环境而不是一般性的家庭因素。
也许正是这一原因, Maccoby 和Martin ( 1983) 提出家庭研究的方向应该由家庭间变量转到家庭内变量上来。
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
与生物进化一样, 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
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 它往往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
按照文化进化的观点,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 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与内容, 而且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
综上所述,个体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个体身心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身心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个体身心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但我还是更侧重于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毕竟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Eaves, L. J. Errors of in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of major gene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test杂志《遗传》中文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433页至437页Gottieb, occurring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al influences on gene activity: From central dogma to probabilistic epigenesis, Psychological Review . 1998, 105, 792—802.松果咨询网站中文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百度文库《遗传与环境》Eric Turkheimer. Heritability and biological explan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 1998, 105, 782—791.百度文库侯玉波田林《遗传与环境在人类行为发展中的作用》Nagoshi, Genetics, in Encycolpedia of Human Behavior . Vol 1. 3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