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000034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学分学时:64一、课程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1)计算机基础知识;2)Windows操作系统基础知识;3)Office办公软件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1)具备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文件管理能力;2)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文档操作和应用能力;3)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表格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4)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5)具备基本的Internet操作能力;3、素质目标1)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2)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质量服务意识;5)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协调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教学内容框架总体设计思路以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并了解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为起点,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实现合理的文件管理及基本的文件操作为引导,进而掌握使用最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表格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2、课时分配建议本课程课时为6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30课时。
3、课程单元描述课程单元1四、课程评价(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学生的成绩评定以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50%)、考勤(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企业教师技能评定(占20%)等五方面构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研究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研究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应用素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标准。
1. 课程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1.1 计算机硬件基础:了解常见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正确安装和连接硬件设备,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能解决硬件故障。
1.2 操作系统基础: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等,能够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软件安装和卸载等操作。
1.3 常用软件应用: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能够完成日常办公任务和简单的数据分析。
1.4 网络与互联网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知识,能够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熟悉常用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应用。
1.5 数据库基础: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插入、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
1.6 编程基础: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至少一种常用编程语言。
2. 课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2.1 计算机硬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常见硬件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操作系统:常见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如Windows、Mac OS 等。
2.3 办公软件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
2.4 网络与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社交媒体的使用等。
2.5 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简单的数据操作。
2.6 编程基础: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流程和常见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原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具备基本的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并具备一定的硬件维护能力;3.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文件创建和编辑、数据处理和报表制作;4.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5.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思维和编程能力。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硬件组成1.1.1 中央处理器1.1.2 主板1.1.3 存储设备1.1.4 显示设备1.1.5 输入设备1.1.6 输出设备1.2 计算机操作系统1.2.1 常见操作系统介绍 1.2.2 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 1.2.3 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1.3 计算机网络1.3.1 网络基础及概念1.3.2 网络安全与保护1.3.3 常见网络应用介绍2.办公软件应用2.1 Microsoft Word2.1.1 文本编辑与格式化2.1.2 页面设置与打印2.1.3 图表与表格制作2.2 Microsoft Excel2.2.1 数据输入与处理2.2.2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2.2.3 图表制作与数据分析2.2.4 工作表的管理与保护2.3 Microsoft PowerPoint2.3.1 幻灯片设计与布局2.3.2 文本与图形的添加与编辑 2.3.3 幻灯片播放和演示2.4 Microsoft Outlook2.4.1 邮件的收发与管理2.4.2 日历、联系人和任务的管理2.4.3 日程安排和会议管理3.程序设计基础3.1 算法与流程图3.1.1 算法基础概念3.1.2 算法设计和分析3.1.3 流程图的绘制和理解3.2 编程语言介绍3.2.1 基本编程概念3.2.2 常见编程语言及应用领域3.2.3 编程语言的选择与发展趋势3.3 程序设计实践3.3.1 变量与数据类型3.3.2 条件语句与循环结构3.3.3 函数和模块的应用3.3.4 简单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四、附件1.课程教材:附带教材名称及其主要内容介绍2.辅助资料:附带参考书目、网络资源等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指计算机程序及其附属文档的著作权。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文件管理、网络应用、办公软件等。
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等。
3、学会编程思维,能够使用编程语言解决简单的问题。
4、培养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
二、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硬件组成1.1.1 中央处理器1.1.2 存储器1.1.3 输入设备1.1.4 输出设备1.2 计算机操作系统1.2.1 Windows操作系统1.2.2 Linux操作系统1.3 计算机网络基础1.3.1 网络拓扑结构1.3.2 IP地质和子网掩码1.3.3 网络交换技术2、文件管理与办公软件2.1 文件管理基础2.1.1 文件系统2.1.2 文件的创建、复制、移动和删除 2.2 办公软件2.2.1 Microsoft Office套件2.2.2 文字处理软件2.2.3 电子表格软件2.2.4 演示文稿软件3、网络应用基础3.1 网页浏览与搜索3.2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 3.3 网络购物与支付3.4 网络娱乐与社交4、编程基础4.1 算法与流程图4.2 编程语言介绍4.2.1 Python4.2.2 JavaScript4.2.3 Java4.3 编程规范与调试技巧4.4 常见编程问题解决方法三、附件本课程标准涉及的附件包括:1、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目2、课程教学案例和练习题3、相关教学资源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法律法规。
2、《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络信息获取与交流等操作,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4)掌握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掌握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操作系统,进行系统设置和维护。
(2)能够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排版、表格制作、数据分析和演示文稿设计。
(3)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3、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够正确、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能够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领域。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如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ASCII 码和汉字编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学生在经历做项目的过程中,尝试在实践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构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过程中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养成崇尚科学与热爱计算机学科的精神,养成认真学习、勇于实践、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精益求精和团结协作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项目名称工作任务内容标准活动设计参考课时项目一认识计算机任务1初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以及计算机系统各主要设备;能描述计算机主要部件在系统中的关系及采用任务驱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小组呈现的方法4作用。
任务2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1、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能知道各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2、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类应用;能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处理过程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
4项目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任务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1、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列举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功能,能知道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运行中的作用;2、能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与作用,能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背景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和应用,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解和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了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二、课程目标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4.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应用。
6.发展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技能和思维方式。
7.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础(1)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常用计算机术语。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主要硬件器件。
•CPU的工作原理和指令系统。
•存储器的种类、特点和分类。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存设备的基本原理。
(3)计算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2. 计算机应用(1)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特点和开发过程。
•常用办公软件、图形图像软件、多媒体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通信原理。
•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
(3)计算机编程•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控制结构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熟悉基本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
3. 实践环节•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维修实践。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和配置实践。
•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和使用实践。
•计算机编程的实践应用和项目实施。
四、考核方法•平时学习和作业:占总成绩的5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5%。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计算机应用基础》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其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具有进行日常事务处理的能力,了解Internet的一般知识,具有使用网上常用工具的能力。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现代办公应用为主线,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部曲展开。
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而是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办公软件能力。
每个项目的学习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60,其中实践课时数为30。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WindowsXP和Office2003为工作平台,应用计算机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办公软件的水平。
职业能力目标:
(1)能利用WindowsXP进行文件管理、系统环境设置、Internet信息查询。
(2)掌握Word2003排版的各种技术,并能对具有复杂结构的长文档进行排版。
(3)能利用Excel2003进行较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
(4)能利用PowerPoint2003制作艺术性较高的专业演示文稿。
(5)能利用FrontPage2003制作网页。
(6)能利用Access2003进行简单的数据库管理。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实施建议
(2)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3)在形式上应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文字表述深入浅出,内容采用文字配合案例、习题、思考与分析等多种形式。
(4)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本课程项目导向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理解与应用的能力,教材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活动。
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应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5)参考教材:
[2]《信息化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李永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
[3]《办公自动化技术》,李宁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计算机应用基础》,许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程》,杨飞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陈丹儿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2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的宗旨: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到实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情感交流、教书育人、工学结合,并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2)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使用以实际需求为题材制作的各种经典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部曲展开,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全部教学过程。
(3)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全部教学在电脑机房上课,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
授课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设计(如团队合作、信息搜索、资料归档、阅读分析等),注重工学结合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4.3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应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型课程的特点,突出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结合学习态度、课堂问答、学生实践、项目设计、团队合作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
(3)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肯专研的学生应在评价时给予鼓励。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转变;学生由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4)结合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要求,可建立相应练习试题库,通过练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5、其他说明
因为本课程是为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所以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院校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