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观后感

《长征组歌》观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背景概述1.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2.《长征组歌》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二、深入分析1.组歌中的长征元素和象征意义2.歌词与音乐的特点及其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3.组歌的传播与影响及其在当代的意义三、个人观点1.长征组歌给个人的启示和感受2.对当前社会和个人的启示和影响正文(篇1)《长征组歌》是一部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音乐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生动的艺术表现和强烈的感染力,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观看《长征组歌》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所传达的力量和情感,也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长征组歌》通过音乐和歌词,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历史事件。
其中,组歌中的许多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七律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通过金沙江和泸定桥等历史地标的描绘,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些元素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也激发了他们对于革命历史的敬仰之情。
其次,《长征组歌》的歌词和音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歌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长征的各个阶段,同时又通过音乐将这些情感和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
在演唱时,观众可以感受到音乐与歌词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的意义。
此外,《长征组歌》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最后,《长征组歌》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观看《长征组歌》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长征组歌》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经历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录(篇2)一、概括全文1.长征组歌是一部描绘长征的组歌,主要讲述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勇牺牲。
长征组歌观后感

长征组歌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长征组歌》,这场演出真的是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舞台上,灯光璀璨,演员们用他们饱含深情的表演,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
那一首首激昂的歌曲,仿佛是穿越时空的呼唤,让我置身于那个艰苦卓绝却又充满信念的年代。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过雪山草地》那一段。
演员们穿着单薄的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可他们的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无畏。
那一片片“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落在他们的肩头、头发上,仿佛真的是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
我能看到他们的嘴唇冻得发紫,脚步也变得沉重,但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决。
在表演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差点落泪。
一位小战士实在是又饿又累,脚下一滑,差点摔倒。
旁边的战友赶紧伸手扶住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小块干粮,递到小战士的手中。
小战士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眼中满是感激。
那块干粮,在如今看来或许微不足道,可在当时,那就是生的希望,是战友之间最深厚的情谊。
还有《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部分。
战士们在赤水河畔,与敌人巧妙周旋。
那紧张的气氛,通过演员们的表情和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河水奔腾,浪花拍打着岸边,战士们的身影在水中若隐若现。
他们时而隐蔽在草丛中,时而快速奔跑过河,那敏捷的身姿和果敢的决策,让人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脸上沾满了泥水,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
可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退缩,只有对胜利的渴望。
每一次的渡河,每一次的冲锋,都是在用生命谱写着忠诚与勇气的赞歌。
当《大会师》的旋律响起时,我的心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舞台上,红军战士们相拥而泣,欢呼雀跃。
那一张张疲惫却充满喜悦的脸庞,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经过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他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观看完《长征组歌》,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那些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让我对长征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征,这不仅仅是一段路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浅析《长征组歌》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浅析《长征组歌》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通过优美的声韵和精巧的措辞,诗歌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观察。
中国的诗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其中《长征组歌》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从《长征组歌》的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角度,对其进行浅析。
《长征组歌》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它以群体的视角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
这部作品由毛泽东等多名作家合作创作,其语言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形象生动,其二是感人肺腑。
首先,《长征组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体现在其形象生动的描写上。
诗歌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和饱满的意象,将长征中的人物、景色和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比如诗中写道:“铁蹄洗尽胡尘光,榆林关外见钢骑。
月明河畔别苍凉,百万群众共赴中央。
”这几句描写了红军长征穿越河山的壮丽景象,生动地展示了红色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又如诗中写道:“河水都报名为红军,飞舞的都是红彤彤。
哪个山头响铁马,哪个峰巅三霞光。
”这些描写充满感觉和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长征的凛冽寒风和红军的英勇威武。
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诗歌的艺术魅力得以展现,使读者对长征的艰辛和伟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其次,《长征组歌》的语言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其感人肺腑的表达上。
诗歌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通过行云流水的叙事,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长征中的苦难、牺牲和毅力。
例如诗中写到:“风刀霜剑严百战,山河破碎亦豪杰。
千秋万万事,全憑血肉弹。
”这些诗句表达出了长征者的坚韧和不屈,令人为他们的英勇付出而动容。
又如诗中写到:“生死突围过狭山,千炮万炮突克山。
那如雷贯耳直挺挺的背影;那劲破乌笠黄尘滚滚向前。
”这些句子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长征者的顽强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动容、深受震撼。
正是这种感人的表达,使《长征组歌》犹如一阵阵清风,吹拂着读者的心灵。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长征组歌》在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方面表现突出。
【精编范文】长征组歌赏析-word范文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征组歌赏析篇一: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亲自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同志,以饱满革命热情,写出了十二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格律严谨、节奏铿锵而脍炙人口的诗篇。
曲作家选其中十首谱成组歌,把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的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英雄史诗。
下面从组歌的引子,结合民间音调,及演唱形式和曲式结构三方面来与大家一起赏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引子是一个曲子的开头,它对奠定音乐基本情绪,体现音乐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征组歌》中,可以特别明显的感受得到这一点。
以《遵义会议放光芒》和《过雪山草地》为例。
《遵义会议放光芒》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毛主席掌舵后全军振奋、万民欢腾的景象的。
乐曲开始,乐队用弦乐碎弓,由很弱的力度奏出一个大三度和弦,渐渐升起,似乎大地在苏醒,战争的云烟在消散。
然后,高音迪与双簧管八度奏出带有很长拖腔的、从容不迫的抒情旋律。
《过雪山草地》这一曲表现的情绪较复杂,反映的生活较丰富,既要写雪山行军,又要写草地露营;既要写艰苦的战地生活,又要写高尚的革命情操;既要写红军和风雪严冬、暴雨恶雾大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又要写在险恶的环境中以苦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些仅用声乐手段是难以胜任的。
因此,作者在唱段前,专门设计了一个具有交响性效果的器乐乐段作为前奏,把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充分展示出来,之后才引出了抒情的歌唱乐段,极其鲜明地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情怀。
浅析《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艺术创作

浅析《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艺术创作摘要: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十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十个紧密联系的战斗生活场面。
《长征组歌》是由作曲家们以肖华所创作的十二首情感真挚的的史诗中的十首为素材,经进一步加工所创作出来的。
通过对组歌艺术创作的研究,分别从创作背景,音乐题材,演唱方式等方面进行宏观分析,论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长征组歌;艺术创作;艺术价值前言《长征组歌》是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的一部红色经典史诗。
它以简洁凝练的歌词、优美动人的曲调、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老百姓所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最终获取胜利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
长征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长征组歌》音乐的创作背景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长征。
红军们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越过雪山,踏过草地,历经了两万五千里的征途。
为了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过长征的肖华于1965年回顾了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十二首情感真挚的史诗。
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选择了其中的十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十个紧密相连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将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和我国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以巧妙的手法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形式独特、内容丰满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1965年8月1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在人民剧场成功举办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鲜明的民族特性“音乐的民族性,即音乐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民族的特性,表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
它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它反映了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时文化影响等。
长征组歌观后感

长征组歌观后感前段时间,我有幸观看了《长征组歌》,这场演出真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触动,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整个组歌通过精彩的歌舞和深情的演唱,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旋律,都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艰难困苦但又充满信念和希望的年代。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那一幕。
舞台上,演员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艰难前行,他们的表情痛苦却又坚定。
那狂风呼啸、雪花纷飞的场景,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和红军战士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看着那些演员们努力地演绎着,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细节。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小战士,年纪不过十五六岁,身材瘦小。
在过雪山的时候,他穿着破旧的单衣,冻得瑟瑟发抖。
但他的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的退缩,只有坚定的决心。
他咬着牙,一步步地跟着队伍前进。
山上的风刮得呼呼响,雪不停地往他脸上扑。
他的脚已经被冻得麻木,每走一步都像是有千斤重。
可他依然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枪,不肯掉队。
有一次,他不小心滑倒了,顺着山坡往下滚。
战友们赶紧伸手拉住他,把他从雪堆里拽了出来。
他的脸上、身上全是雪,可他只是笑了笑,说:“没事,我还能走!”就这样,他继续在雪山上艰难地前行。
到了草地,情况也没有好多少。
到处是泥泞和沼泽,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
小战士小心翼翼地走着,可还是不小心踩进了一个泥潭。
他拼命地挣扎,可越挣扎陷得越深。
战友们赶紧找来树枝,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拉出来。
他的鞋子已经陷进了泥潭里,只好光着脚走。
草地上的荆棘把他的脚划出了一道道口子,鲜血直流,可他一声不吭,只是默默地跟上队伍。
最终,这位小战士成功地走过了雪山草地,和战友们一起完成了长征的伟大征程。
回想起这个故事,再看看舞台上的表演,我的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敬佩和感动。
这些红军战士们,他们面临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始终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长征组歌观后感

长征组歌观后感前段时间,我有幸观看了《长征组歌》,这场演出真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深的触动。
舞台上,演员们用他们饱含深情的表演和激昂的歌声,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
当音乐响起,那一幕幕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英勇抗争仿佛就在我眼前重现。
我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崇山峻岭间艰难跋涉。
山路崎岖不平,满是荆棘和怪石。
他们的鞋子早已磨破,脚底被尖锐的石头划破,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咬着牙,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无比的坚毅。
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未来。
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红军过草地的时候。
茫茫的草地,看上去一片平静,实则隐藏着无数的危险。
泥潭一个接着一个,稍有不慎就会陷进去。
有个小战士,看着年纪不大,一脸的稚嫩,却充满了勇气。
他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一只脚陷进了泥潭。
他拼命挣扎,想要把脚拔出来,可是越挣扎陷得越深。
旁边的战友们赶紧伸出援手,用绳子把他往外拉。
大家齐心协力,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救出来。
小战士脱险后,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脸上满是惊恐,但很快又恢复了坚定的神情,继续跟着队伍前进。
还有那飞夺泸定桥的场景,真的是惊心动魄。
敌人在对岸疯狂扫射,子弹像雨点一样飞来。
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在只有几根铁链的桥上奋勇前行。
有的战士被子弹击中,掉进了湍急的江水中,但后面的战士毫不犹豫地继续冲锋。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夺取泸定桥,为大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
看着舞台上的这些场景,我的心被紧紧地揪住了。
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想想我们每天坐在舒适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风吹雨打,不用担心敌人的追杀。
我们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着和平与安宁。
这一切,都是那些英勇的红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长征途中,粮食极度匮乏。
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行军打仗。
有时候,能找到一些野菜、草根就算是很好的食物了。
有一次,部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青稞,大家高兴坏了。
《长征组歌》课件

听《四渡赤水出 奇兵》歌曲,你有什 么感受呢?。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执教:李耀中 Email:lisayez@ Http://128.92.139.174/ww
四渡赤水
知
前因: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准备北渡长江,在川 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29西渡赤水 云南扎西,遇重兵围堵, 放弃北渡。
2月18日东渡赤水 小部引温水,主力占桐梓、娄 山关、遵义城,遵义地区作战,击溃和歼灭两个师八 个团,俘三千人。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后遇敌南 北夹击,再次西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长征组歌》
一、说《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感情,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材
1、说课内容《长征组歌》
2、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的
教学目标,并明确了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以音乐为本以听
觉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
三、教材分析
《长征组歌》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肖华为纪念红
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这部大型声乐作品,
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合长征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加以创编,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过雪山草地》了解词曲作家及组歌这种音乐体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体验长征的艰辛,通过分析歌词画旋律线等方式进一步理解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顾长征这项伟大壮举,使学生感悟长征精神,进一步在音乐的影响下发扬长征精神,同时了解长征历史充分体现音乐与历史学科的渗透。
五、教学重点
重点欣赏第六乐章《过雪山草地》,搭配教材第一乐章,《告别》第二乐章《突破封锁线》第三乐章《遵义会议放光辉》第十乐章《大会师》
六、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过雪山草地》感悟长征精神
1、视觉图象法
我运用课件节取了VCD的部分歌曲和画面同步进行,使学生视听结合,更加形象的再现了当时长征的场面使学生身临其境,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前三个乐章《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时,我引导学生对比三首作品的音乐情绪,而且对内容进行了简略介绍,从而使学生感受军民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战士突破封锁线的英勇无畏和知道遵义会议带给人们的希望及其重要性
3、析曲式结构
重点分析《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是两段体结构,我首先让学生读歌词之后与学生一起分析歌词,感受意境,之后又从旋律线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歌曲,重点让学生画旋律线,让学生自己对比旋律线起伏有何不同,从而分析AB两段的不同意境。
这中间我分别范唱两部分,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感知旋律的变化,这也正符合《标准》中的“感知音乐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这一要求
这节课我还运用了体验式、启发式、创设情景兴趣引入式,在整个环节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一目了然,感官上更加丰富
九、说教学程序
1、导入
运用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以提问方式师生共同回顾长征
2、介绍《长征组歌》的作者
3、欣赏《长征组歌》前三个乐章《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
4、重点赏析第六乐章这一乐章我一共欣赏了三遍,每遍问题都不同
第一遍欣赏歌曲,请学生谈感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分析歌词,在教师的讲解提示下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第二遍欣赏歌曲时,对歌曲进行曲式分析。
我运用连接音符的方式使学生更形象的看到音乐旋律走向,而且运用多媒体把歌谱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
然后我对两部分音乐分别进行范唱,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感知旋律的变化。
第三遍欣赏歌曲时,我请学生随音乐哼唱,共同感悟长征精神。
5、欣赏第十章乐章《大会师》共同感受长征胜利的喜悦。
6、《标准》里指出“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听音乐,简单评析音乐体裁”。
所以在本节课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组歌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了解世界上不同组歌的形式。
7、师生回顾本节课内容
加深印象,并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