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大众传播媒介-_大众报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四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共41张PPT)

《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2、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D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歌女红牡丹》
3、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赏一场
精彩的球赛,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传播媒介? D
A. 报刊
B. 电影
C. 电视
D. 互
联网
• ③报刊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 ④报刊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和生活消费 等方面提供方便。
报纸的缺陷?
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 水平,而且缺乏直观感染力。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发展过程:
第一座广播电台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1923)
《强学报》、《时务报》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 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 月9日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笔。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 于东京。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 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 主义、民生主义”。
章太炎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 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 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 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 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中国第一部电影:
京
胡蝶
周璇
《渔光曲》—— 第一部在国际上
获奖的电影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
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 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 歌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 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 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历史
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1、报刊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指出就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立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
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顺利,完结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映,标志着中国的问世。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3、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宣布互连
互联网。
4、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P67A。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之大众传媒的变迁,期望同学们写作后会对
自己有所协助,预祝大家写作开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5.16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共14张PPT)

⑤抗战结束后: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 《小城之春》、 《万家灯火》、 《三毛流浪记》等
⑥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的特点: 创作中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
⑦开个开放后: 《小花》《牧马人》《红高粱》《霸王别姬》《英雄》 《我的长征》等
3、电视
(1)问世: 20世纪30年代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 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 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1、外部原因: 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扩张
2、经济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各种经济信息
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 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 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 导人们消费。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 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 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其他方面: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 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发展: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4、应用 (1)政治生活:(2)经济生活:(3)其他方面: 5、评价
⑥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的特点: 创作中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
⑦开个开放后: 《小花》《牧马人》《红高粱》《霸王别姬》《英雄》 《我的长征》等
3、电视
(1)问世: 20世纪30年代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 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 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1、外部原因: 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扩张
2、经济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各种经济信息
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 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 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 导人们消费。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 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 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其他方面: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 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发展: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4、应用 (1)政治生活:(2)经济生活:(3)其他方面: 5、评价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220人民版PPT课件

C.报纸
D.书籍
2.右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 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
正确的是( C )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 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3.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南非举办,人们 大多通过电视转播了解比赛情况。100年前, 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外,还能通过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楚雄紫溪中学
艾尔惠
“知讯者生存!” ——广告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 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 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 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 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 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发
外因: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2.发展概况:
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
1.形成 办报的热潮,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1873年:《昭文新报》(国人自办最早)
2.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办报出现高潮 《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申报》是旧中 国历史最长、影响最 大的一份报纸。原全 称《申江新报》,它 创 刊 于 1872 年 4 月 30 日上海,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是一份 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 商业报纸。
大众报业的发展
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1、知识性与趣味性 2、按类别专门分工 3、语言通俗,取材世俗 4、满足市文化消遣的需要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42人民版PPT课件

谢谢聆听
从鸦片战争后到90年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料1 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 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影 响: … …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近代报刊的功能, 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 的产生。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 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 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报纸的缺陷
二、广播事业的发展 1、近代时期
第一个广播台
第一个中国自办 广播台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 台。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第一个私营广播 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电台。 台 第一个全国性广播台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
中共创办的第一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即中央人 个广播电台。 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课堂检测
• 1.《盛世危言》指出:“……置之, 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 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 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 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 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课堂检测
• 2.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 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 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 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 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 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 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1896年,在上海中国第 一次放映电影
”
1905年,北京丰泰照 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 影:京剧《定军山》,演 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 术家谭鑫培。
《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
《渔光曲》——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 电影
历史必修Ⅱ人民版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16张)

大众报业的发展
本
课
广播电视的普及
小
结
互联网的兴起
大众传播媒 介的更新
获取信息便捷 丰富人们生活 促进经济发展
当堂检测
1.1897年,中国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 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C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推进新课
大众报业的发展
报纸类型
出现原因
特点
重要报刊
传播洋教西学 促进西方文化在 传教士创办,约占同期
为主的报纸
中国传播
中国报刊总数的95%
传统经济结构解 新闻、言论、文艺副刊
商业报纸 体,近代商业意 和广告四要素有机结合, 《申报》
识的强化
以商情和时事为主
亿人。
推进新课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因特网。
自 (2)因特网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崭
主 学
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
习 方式。
(3)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们认识
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课堂小结
政论性报刊
维新运动兴起, 为推进变法,开
启民智
宣传政纲的喉舌和政治 《中外纪闻》
斗争的工具
等
适应市民文化消 取材世俗,运笔浅湿,
通俗性报刊
遣的需要
专门满足市民文化消遗
推进新课
大众报业的发展
特点
自 主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
二
三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 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 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4)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 电台在南京开播。 (5)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 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探究点
当堂检测
2.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记载,《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济活动。
(3)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悄然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3.消极影响
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一
二
三
知识补充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被 称为“第四媒介”,能够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探究点
当堂检测
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一
二
三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发展状况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
均水平。
2.积极影响
(1)实现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共22张PPT)

)
练出高分
1
解析
2
3
4
5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图片的信息与题眼 “
不能 ”。从题干 “某报截图 ” 与图片中 “ 出书 ” 可以作为 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A项正确; 由图片中“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的信息,说明B、C两 项正确; 图片反映的是某一地方的 “ 出版业 ”“ 广告业 ”“ 婚姻礼 俗 ” 等变化,无法说明 “世界文明之演进 ” ,故不能作为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3)电视:20世纪30年代问世。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
台北京电视台成立。1978年 北京 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 务于国家广播电视“ 村村通 ”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 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 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
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 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练史料
(2014· 四川高考,节选)史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史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主题Biblioteka 主干梳理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和方针的主意舆论工具。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 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 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 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 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 此《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 人。
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 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
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报纸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它能够及映的反应 民间的心声,从而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 成为各种利益集团宣传自身主张、占领舆论阵地的 重要工具。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我国最早的报纸, 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 报纸——《邸报》
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发展; 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 社会信息的需求; 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晚 清 上 海 望 平 街 报 馆 一 角
卖报小贩
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 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3)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 治的工具
一、报纸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的通俗易懂、发 行销售的广泛、可以使大批读者迅速了解“家事、 国事、天下事”,从而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改 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 度。
二、报纸行业的兴盛,既需要大量编辑者、撰稿 者、印刷者、售卖者,更需要不断改进印刷技术和 设备,从而推动了相关近代工业的发展,增加了产 业工人和知识分子的队伍,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众报业的发展
• 新闻传播工具 是传递新闻信息的 载体;也是报纸、通讯社、广播、 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 的总称。西方称之为新闻媒介或大 众传播媒介。我们组今天要介绍的 呢,就是大众媒介中的报业部分, 简称大众报业。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 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 的唐代《邸报》(只在官员中 间传阅),是世界上现存最古 老的报纸。
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 《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后, 《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
( 1949年5月27日停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4、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1)知识性与趣味性 2)按类别专门分工 3)语言通俗,取材世俗 4)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申报》(1936年) 刊登的电影广告
《 月《 球绣 殖像 民小 地说 小》 说所 》载 插 图 《点石斋画报》 (清晚期世相画)
3.图二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 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 主笔。
它是戊戌变法 时期,梁启超 宣传维新思想 的阵地。
3.图二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 年创刊于东京。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 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章太炎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 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 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 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 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 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