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之李鸿章

合集下载

高一写人作文-关于李鸿章的作文范文1000字

高一写人作文-关于李鸿章的作文范文1000字

高一写人作文:关于李鸿章的作文范文1000字——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

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

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

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

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

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

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

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

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

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李鸿章左宗棠推动造船事业的作文

李鸿章左宗棠推动造船事业的作文

李鸿章左宗棠推动造船事业的作文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两位名臣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以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智慧,大力推动了中国的造船事业,为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起这造船事业啊,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多年,科技落后,对于造船这种高科技含量的事儿,简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两位大人,那可真是有胆有识。

李鸿章,这位被后人评价褒贬不一的人物,在推动造船事业上那是下了真功夫。

他深知,要想强国,就得有强大的海军,而要有强大的海军,就得先有能打仗的船。

于是,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寻找技术人才。

那时候,国内根本没有像样的造船厂,技术资料也少得可怜。

李鸿章就派人去国外考察,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

这考察的人回来一说,可把大家给惊着了,原来外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这么厉害了!李鸿章听了,心里暗暗较劲,咱们也得赶上。

他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厂之一。

为了能造出好船,李鸿章亲自过问各种细节。

从选用什么样的钢材,到船的设计图纸,他都要一一过目。

有一次,一批钢材运到了厂里,李鸿章非要亲自去查看。

他拿着个小锤子,这儿敲敲,那儿打打,还不时地和旁边的工匠交流。

发现有几块钢材质量不过关,他当场就发了火,把负责采购的官员骂得狗血喷头。

左宗棠呢,也是毫不逊色。

他在福州创办了福州船政局,那也是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

左宗棠为了招揽人才,那可是想尽了办法。

他听说有个叫沈葆桢的能人,造船技术了得,就亲自上门去请。

一开始,沈葆桢还不太愿意出山,左宗棠就跟他讲国家的危难,讲造船的重要性,说得那是口干舌燥。

最后,沈葆桢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来帮忙。

福州船政局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

资金不足,技术不过关,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说这是浪费钱。

左宗棠可不管这些闲言碎语,他一心扑在造船事业上。

有一回,一艘船在建造过程中出了问题,怎么都解决不了。

左宗棠亲自到现场,和工匠们一起研究。

他穿着朴素的衣服,在船厂里爬上爬下,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人物事迹素材

人物事迹素材

人物事迹素材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事迹材料一:李鸿章其人“中堂”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只是在文字狱的笼罩下,其具体涵义并不明确。

到了光绪时期,这个称呼正式被确定下来。

李鸿章本人曾说:“我少年科场蹭蹬,中年官场孤寂,暮年主持海内外,对此亦可告无负焉!”“中堂”一词实际上只有两层含义,既指地位高,又指官衔大,地位与官衔合而为一,当然包括后者。

李鸿章本人的经历也表明,他是位受朝廷倚重的封疆大吏,又是地位最高的外交大员,因此得以统率和节制地方的督抚和各省的巡抚,也即节制各地。

所谓统率、节制地方,就是说他们在名义上受李鸿章的指挥,但在实际上却要听命于李鸿章。

如上面举出的几位总督、巡抚,虽都受过李鸿章的指挥,但最终决策权仍操之于李鸿章手中。

所谓节制地方,是指李鸿章虽无军队调遣之权,但有监督、控制军队之权。

事迹材料二:李鸿章其人“东方俾斯麦”——李鸿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寻找救亡图存的出路,掀起了一股思想启蒙的浪潮。

维新派人士学习西方政治学说,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人士宣传十月革命的经验,倡导民主共和。

这些人中间,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方,希望从西方政治学说中寻找到拯救中国的真理。

他们奔走呼号,四处演讲,这种状况从形式上看是西学东渐,从实质上看则是维新派企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良。

但戊戌变法没有成功,从客观上看,除了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以外,还因为他们提倡的改良道路,脱离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本行不通。

事迹材料三:李鸿章之死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安徽、江苏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起义。

清廷命令淮军统帅曾国藩、李鸿章的部队镇压起义,他们不堪一击,节节败退。

曾国藩在指挥军事失利的情况下,开始采取“避战保船”的办法。

“避战”,就是逃避战争;“保船”,就是积极造船,增强军备,使自己能够早日脱离险境。

高中作文 高三 写人作文我眼中的李鸿章_1500字

高中作文 高三 写人作文我眼中的李鸿章_1500字

我眼中的李鸿章_1500字十九世纪,清王朝闪烁着一颗明亮的新星——这颗新星就是李鸿章。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封闭的国门,软弱无能的清王朝又有谁可以支撑?在曾国藩所带领的队伍中,一个新人崭露头角,这个新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在之后的时间中,一直将曾国藩当作老师一样对待,就算是对他国使者充满鄙夷趾高气昂,对曾国藩也是十分的尊敬。

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李鸿章创办了淮军,并逐渐在朝廷中得到重用。

作为一个朝廷官员,总会避免不了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

为了能在相互攻讦中保住己身,李鸿章和大太监李莲英的关系非同一般。

他们以大量的金钱作为桥梁,在朝廷中相互扶持。

同样,李鸿章也是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

也许,李鸿章所结交之人名声不算多好,但并不能因此而怀疑他对国家的忠诚。

李鸿章先以兵家发迹,继而成为政治家、外交家。

在此过程中,不得不说一下李鸿章的一个最大的缺点——贪。

虽不怀疑他的爱国之心,也不能否认他的贪婪。

他作为一个朝代的引领者,总是少不了跟随者。

然而,他的追随者们办事能力不足,贪这一方面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不可否认的大贪官,他的女婿张佩纶更是一个巨贪。

如果不是张佩纶在水军军费上大量贪污,也许甲午中日战争中大清帝国就不会失败。

李鸿章等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借着这运动,李鸿章大力创办军事商用企业,创建了令他引以为傲的三支水师和一些商用企业。

他凭借着这些成果在朝廷中站稳了脚跟,更是深得重用。

然而,当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他的舰队如同糊窗纸一样被敌人弄的残破不堪,在此之后,他的底气也没有先前那么足了。

舰炮装备落后,可笑的是大炮和炮弹居然对不上号,更可笑的是仅有的炮弹中居然真正有弹药的为数不多。

造成这一结果的,相关官员又怎能脱开关系?所有的一切,只是他们鼓足腰包的工具,外表的华丽又怎能掩盖得住内里的空虚?作为一个外交家,李鸿章在世界上也是能够排的上名号的。

西方列强也许不知道当时在清朝国土上赫赫有名的官员大臣,但是绝对不会说不知道李鸿章的存在。

李鸿章的作文素材

李鸿章的作文素材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怎么写_防汛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团队经过努力和奋斗,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旱工作。

经过反思和总结,现将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在去年,在气象部门的预警下,我团队迅速行动,制定了详细的防汛抗旱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我们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制定和实施防汛抗旱预案,并及时转达给各个层面的领导。

在防汛工作中,我们重点加强堤防巡查和排涝工作,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也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措施,提高了抗旱能力。

组织开展了节约用水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节水常识,引导群众节约用水。

二、工作成果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了防汛抗旱的目标,取得了以下的工作成果:1. 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保证了工作的高效进行。

2. 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提高了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效果。

3. 加强了堤防巡查和排涝工作,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提高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预案。

5. 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措施,提高了抗旱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在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 组织协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 部分工作人员对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态度有待提高。

3. 预防控制措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抗旱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四、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和水平,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组织协调与沟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汛抗旱意识和技能。

五、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防汛抗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我们也将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为建设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中学作文《那年 忠臣李鸿章》

中学作文《那年 忠臣李鸿章》

那年忠臣李鸿章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题记那年,二十四岁,他吟诵着自己的诗,在进京路上信马由缰,春风拂过,豪情在心中酝酿。

那一刻,志者抒怀,年少诗意,不隐藏。

那年,拜结恩师,经世之学在报国寺荡漾,钻研时代,思索过往。

他仰着头,凝望着,憧憬着,今日蛰伏只为明日扶正太阳。

那年,斜阳下的练兵场,他背着双手,目视前方,李家军旗落影身旁,黄沙飞扬,这一战未开,他已知封侯拜相,却不知是救民于水火,还是徒增民殇。

那年,苏州杀降,扬起的大刀,砍下了降者披发的头颅,紫红的血液如火般掠过他的胸膛,外患犹未攘,内患已成伤。

低下头,血滴划过双眸,或许,至此以后,镇压者会将革命者的遗嘱代偿。

那年,铁路、造船、军械场,他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高喊求富图强。

上掣肘,下迷茫,万般无奈,泪为复国强。

他唯愿他日山雨来晚,破屋运能长。

那年,万般周折筑海防,虽是将士无心战、弹药不满仓、陈旧军舰列军港。

避战保船,为后世谋远长。

他这乱世之人,不敢奢求一日图强,但求国运从此昌。

那年,他颓坐衙门堂,料定海战不敌,却不想只此一战水师尽亡。

尔后马关谈判场,弹入面颊,血染袍服,半尺矮凳怒意难张,无奈签下“卖国状”敢为朝廷做担当。

那年,倭国海上,微颤着身躯,杖朝之年毅然蹒跚,揭起不履日地的旧伤,他说,国无骨,可我尚能挺直自己的脊梁。

那年,油灯将燃尽,八国联军饿豺狼,撕扯,争夺,掠食,《辛丑条约》又羞辱一场,怎奈何国家无人,我不担当谁担当,山河破碎间,半世老臣遗歌话凄凉…“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那年,忠臣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

点评:本文作者匠心独运,以排比段的形式展示李鸿章的各个生活历程和突出贡献,同时文章结构清晰,作者思路流畅。

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美感,体现出小作者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结尾意味深长,堪称佳作。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说说李鸿章》
嘿,咱今天来聊聊李鸿章这个人呐。

我记得有一次在书上看到过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特别有意思。

当年李鸿章去国外访问,参加一个晚宴。

那晚宴上可都是些外国人,各种豪华大餐摆了一桌子。

咱老李啊,平时可能也没见过那么多新奇的玩意儿。

人家给他上了一道冰淇淋,他一看,哟呵,这玩意儿冒着烟呢,心想肯定很烫嘴呀,于是就等啊等,等那“烟”散了才敢去吃。

结果一吃才发现,原来这东西是凉的,把他冰得一哆嗦,哈哈哈。

从这就能看出,李鸿章也是头一次见这西洋玩意儿,闹了个小笑话。

你看,通过这么一件小小的事儿,就能看出那时的中国和西方确实有很大的差距呀。

李鸿章呢,处在那个年代,也是有他的难处和无奈。

他想努力去改变一些东西,但又好像无力回天。

李鸿章的一生那真是复杂又充满故事,这件关于冰淇淋的小趣事就像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

尽管岁月已经远去,但他的形象和他经历的那些事儿,还是会让我们后人时不时地想去琢磨琢磨呢。

哎,这就是李鸿章呀!。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之李鸿章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之李鸿章

李鸿章,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 19 世纪下半叶的历史无法回避的人物。

1876 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5 年的《中法新约》、1895 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 年的《中俄密约》、1901 年的《辛丑条约》都是他签订的;而其中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因此,他也成了“卖国贼”的代称。

然而,标签式地给李鸿章下断语,似乎不够客观公允。

在甲午海战 120 周年、《辛丑条约》签订及李鸿章逝世 113 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对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准确的评价。

所谓盖棺论定,并不适用于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最早对他作出评价的人,是他的政敌梁启超。

梁启超在李鸿章撒手人寰 49天(恰为民俗七七忌辰)时著成的《李鸿章传》,以其“元气磅礴,锐思驰骤,奔砖走石,飞眉舞色,使人一展而复不能自休”(近代史家张荫麟语)的文字激荡人心,更因其对李鸿章的评价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公正客观、入木三分而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李鸿章的崛起,内倚其坚忍之品格,外藉曾国藩之提携,创建淮军,荡平苏南、浙北及上海境内骁勇强悍的太平军,肃清横行江淮齐鲁十余年的捻军,军事上的成就一时无二。

他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北洋军阀的祖师爷,晚清第一重臣。

“自同治元年(1862)以迄光绪二十七年(1901),凡四十年间,李鸿章无一日不在要津”,“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有北京朝廷”。

梁启超一方面高度评价李鸿章,“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

另一方面,批评李鸿章“不学无术”。

说李鸿章“不学”,是批评他昧于世界大势,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舍弃其根本,洋务运动只学其皮毛。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

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 19 世纪下半叶的历史无法回避的人物。

1876 年的
中英《烟台条约》、1885 年的《中法新约》、1895 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 年的《中俄密约》、1901 年的《辛丑条约》都是他签订的;而其中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因此,他也成了“卖国贼”的代称。

然而,标签式地给李鸿章下断语,似乎不够客观公允。

在甲午海战 120 周年、《辛丑条约》签订及李鸿章逝世 113 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对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准确的评价。

所谓盖棺论定,并不适用于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最早对他作出评价的人,是他的政敌梁启超。

梁启超在李鸿章撒手人寰 49
天(恰为民俗七七忌辰)时著成的《李鸿章传》,以其“元气磅礴,锐思驰骤,奔砖走石,飞眉舞色,使人一展而复不能自休”(近代史家张荫麟语)的文字激荡人心,更因其对李鸿章的评
价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公正客观、入木三分而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李鸿章的崛起,内倚其坚忍之品格,外藉曾国藩之提携,创建淮军,荡平苏南、浙北及
上海境内骁勇强悍的太平军,肃清横行江淮齐鲁十余年的捻军,军事上的成就一时无二。

他是
洋务运动的开拓者,北洋军阀的祖师爷,晚清第一重臣。

“自同治元年(1862)以迄光绪二十
七年(1901),凡四十年间,李鸿章无一日不在要津”,“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
有北京朝廷”。

梁启超一方面高度评价李鸿章,“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
之肩背者”。

另一方面,批评李鸿章“不学无术”。

说李鸿章“不学”,是批评他昧于世界大势,
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舍弃其根本,洋务运动只学其皮毛。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
政治之本原”,“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
大臣当尽之责任。

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
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批评李鸿章“无术”,是李鸿章在开发民智、推动洋务、办理外交、经军御敌等方面举措失当。

“以彼之地位彼之声望,上之可以格君心以臂使百僚,下之可以造舆论以呼起全国,而惜乎李之不能也”,“当国三十余年,政治毫未改良,贪婪昏愚仍如其旧,人民闭塞不减于昔,虽有北洋洋务之称,然皮毛改造,非特无益,且可招祸,遂致国势日衰,属地尽失”。

李鸿章办理外交,耍弄小聪明,“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盖有一种战国策之
思想,横于胸中焉。

观其于法越之役,则欲嗾英德以制法;于中日之役,则欲嗾俄英以制日;
于胶州之役,则又欲嗾俄英法以制德。

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概言之,其于军事则以任人不当,贪婪无度败;于洋务则以皮毛改造,借手于官吏败;而于外交则以不明
天下大势,不知世界公法,以昧于从事败。

因此,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
时势之英雄也”。

甲午之败,虽由国家积贫积弱所致,但李鸿章也难辞其咎。

任人唯亲,以亲属、淮籍及淮军系为用人之标准,“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要津,委以
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事偾机”。

平壤之战“所以致败之由,一由将帅阘冗非人。

其甚者如卫汝贵克扣军饷,临阵先逃;如叶志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

以此等将才临前敌,安
得不败?一由统帅六人,官职权限皆相等,无所统摄,故军势散涣,呼应不灵”。

至于平壤陷落后第三天爆发的黄海海战,激战 4 小时 40 分钟,北洋水师精锐尽失。

失败之由,一因日军的战舰吨位
与战力均已超过北洋水师,总体实力已此消彼长;二因李鸿章治军不严,军备废弛,军纪涣散,
用人不当,指挥无方,战机错失,是最根本的原因。

甲午惨败,梁启超归纳李鸿章的过失有十二条。

战败之后,割地赔款自不可免。

自晚清以来,签订条约者,都难逃脱卖国的恶谥。

李鸿章
签订马关条约,自然是举国切齿的卖国贼。

就李鸿章的内心而言,难道愿意割地赔款?难
道愿意丧权辱国?但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失去的东西,不可能在谈判桌上挽回。

这条约李
鸿章不去签,别人也得去签,而且结果肯定不会比李鸿章签更好。

梁启超说:“当夫乙未二
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贲育之力,无所用其勇。

……或者因是而丛垢于李之一身,以
为是秦桧也,张邦昌也,则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将何如矣!” 甲午战败的影响至
为深远,朝鲜不再是中国的藩属国,我国失去东部的屏障;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辽东也成为
日本的禁脔。

两万万两白银赔款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三年内悉数解付日方,日本藉此办教育、整军备,国力迅速膨胀,中日之间的力量差距进一步拉大,成为以后日本全面侵华的祸根。

满清政府为偿付战争赔款而向列强借款,使俄、英、德、法等殖民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遂使神州四分五裂、满目疮痍。

细究起来,今日台湾的孤悬海外、钓鱼岛的争端,都与甲午战败有关。

甲午之殇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

但梁启超认为“鸿章才虽中上,而清末叶若无其人,则或不免于覆亡,且其设施多有影响于后世,故鸿章亦清之柱石、华夏之功臣也。

”李鸿章生当满清末世,其悲剧命运,半由内治之失政,半由外交之无谋。

作者不由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在李鸿章作古十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轰然倒塌。

作为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的晚清三杰之一的李鸿章,本就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物,可贬
之处甚多,可褒之处也不少。

对褒贬尺度和比例的把握,百余年来,尚无出梁启超之右者。

且梁氏文章酣畅淋漓,激情洋溢,纵横恣肆,变化多端,气势如虹,一泻千里,读来令人不忍释卷。

文质兼美的 20 世纪四大传记之首的《李鸿章传》,堪称传记文学的翘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