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吴敬梓
部编九年级名著《儒林外史》导读

差人,把枕箱买回来,替朋友蘧公孙消灾。
气象!
性情恬淡傲视权贵孝顺母亲厌恶功名却不忘天下苍生。源自2021/10/105
第一部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 社会的腐败、堕落:匡超人;王惠;严贡生;王 仁、王德;牛浦郎。
▪ 沽名钓誉的假名士:
➢ 莺脰湖大会:娄三、娄四公子;蘧公孙駪夫、牛高士 布衣、陈山人和甫。杨司训执中、权高士潜斋、张侠 客铁臂等冒充名士,混 吃混喝。对蘧駪夫的影响。
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 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 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 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退职知县张静斋为谋夺田产而诬陷和尚同妇女通奸;
批科场与批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
2吏021,/10就/10 是土豪劣绅。
无心举业,这对鲁小姐来说无疑就是个晴天霹雳。鲁小姐为此“愁
眉泪眼,长吁短叹”,可到底还是不死心呐,于是就劝丈夫用心举
业,结果当然毫无意外地被志向完全相左的蘧公孙骂俗气,夫妻关
系一度十分紧张。
鲁小姐眼瞅着指望不上老公了,干脆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儿子才四岁,她就“每日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
作者借立嗣一节奋笔直戳他们丑恶心灵的深处,对他们卑污的 人性进行无情鞭挞。
2021/10/10
13
汤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21张PPT)

4
(四)写作特色 1.散而不乱的长篇艺术结构。 “散”表现在全篇没有“主干”,就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主人公
和故事线索。但有一条明确的思想线索: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 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5
2.戏剧化特点。 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特征,将喜剧与悲剧性、隐喻性有机地 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以幽默 情景居多,有时候幽默情景被过分地渲染夸张,滑稽的成分加大, 于是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变成讽刺的愤怒的嘲弄。)
举考试,醉心 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直打哆嗦。
功名利禄,虚 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 腐儒型
伪软弱,喜极 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又
而狂的酸儒形 录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
象。
”的癫狂闹剧。
9
汤奉:可 高要县知县,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 怜的读书 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 人。科举 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 贪官污 得意,升 傅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吏型 官发财, 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 贪狠、蛮 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 横,作威 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 作福。 刮了八千两银子。
10
严致和
:没读
贪 官
2024年度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讽刺手法的运用
通过夸张、对比、反语等手法, 对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下的社 会现象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
幽默效果的营造
在讽刺中融入幽默元素,使作品 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同时,也富 有娱乐性和可读性。
8
人物塑造技巧探讨
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节刻画,塑造了 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 范进、严监生等。
吴敬梓的一生经历了家族衰落、科举 失意、生活困顿等种种磨难,但他始 终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儒林外史 》这部不朽的杰作。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 教育,对文学创作产生浓厚兴趣。
2024/2/3
5
《儒林外史》成书过程及影响
《儒林外史》的创作历时十余年,是吴 敬梓倾注心血之作。
2024/2/3
03
分析《儒林外史》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探讨其如何为当
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27
对科举制度下士人心态的描绘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心态变化,他们为了功名利禄而 疯狂追求科举,丧失了自我和人性。
16
倡导道德伦理观念
强调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
小说通过塑造一些正面人物形象,如忠臣、孝子、节妇等,强调了忠孝节义等传 统美德的重要性。
批判见利忘义、虚伪欺诈等不良行为
小说中对一些见利忘义、虚伪欺诈等不良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呼吁人们要坚 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2024/2/3
10
03 主要人物形象解 读
2024/2/3
11
典型人物角色介绍
01
02
03
范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导读 (4)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早年家境好,因不善谋生,又爱挥霍,晚年生活困难。
他早年也热衷科举,18岁考取秀才,他继承家产后便将家产很快荡尽。
33岁移居南京,生活贫困。
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
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思维导图
【主要人物形象】
1.正面的典型
2.腐儒的典型
3.贪官污吏的典型
4.无德的典型
5.土豪劣绅的典型
6.女子形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的一篇名著导读,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儒林士人的丑恶嘴脸。
教材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讽刺文学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名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讽刺手法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学会欣赏讽刺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讽刺手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如何从作品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及其作用2.设计思路: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讽刺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九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下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一、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二、创作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4.无德的典型(表现在不顾品行而疯狂追逐功名富贵 的社会环境里,人性发生了扭曲。)
主要人物:匡超人 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 ①得到马二先生(马纯上)的资助回家悉心照顾父亲。 刻苦读书,被知县赏识。孝顺,勤奋好学 ②跟潘三一起假刻公章,替人考试。潘三有难后,怕自 己被牵连,坚决不去狱里看望。虚伪,忘恩负义 ③谎称未婚,再次成亲,知道自己原配妻子已死,用莫须 有的“诰gào命夫人”的头衔和荣华富贵来糊弄和打 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 好吹牛,自私冷漠
坚守自己的人生境界,不肯屈节于权贵。
主要人物:虞育德(虞博士)
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
旷达磊落
①五十多岁中进土,为人实在,殿试时写了真实年纪。
②旧邻汤相公因为缺钱用,拆了虞博士给他住的房子,
虞博士不生气,还给他银子让他再去租房。襟怀冲淡 ③监考时发现考生带小抄,不但隐瞒下来,还不承认查
过,给考生留足面子。待人直而不迂 ④遇到寻短见的农人时果断相助,却也料得自己实际
2.腐儒的典型(通过对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描 写,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精神的摧残。)
主要人物:周进 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 ①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饱受秀才梅玖和王举人 的嘲弄和冷遇。醉心功名 ②在贡院里受刺激过度,一头撞在号板上,苏醒后放声 大哭,满地打滚。迂腐可怜 ③任广东学道后,将范进的卷子看了三遍,觉得他是英 才,将范进取为第一。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主要人物:王玉辉 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
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三 十多年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家中既无恒产,子 女又多,生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定志向,要撰写礼 书、字书、乡约,以“嘉惠来学(给后来的学者或读者好 处)”。他解释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之礼,敬长 之礼”,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当他的“三 姑娘”要绝食殉夫时,他不仅不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 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 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 使他在“烈女入祠”的当儿“转觉心伤”。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生
骨髓的人物,
)
相关情节
▼屡次不第,以编选“高考优秀作文”为生,经济并不宽裕。他喜欢 吃肉,食量惊人,却时常没钱去吃那些好吃的,只能过过眼瘾。 ▼他在杭州偶遇匡超人,得知匡超人爱学习并且有孝心,于是慷慨 解囊,资助匡超人的回家路费,还贴心地送他十两银子奉养父母, 还送了他一件旧棉袄,一双鞋,且给以营生的资本。 ▼偶然遇上蘧(qú )公孙,为感一饭之恩,竟然把自己仅有一点银 两拿出来,替蘧公孙消灾解难。 ▼得知骗子洪憨仙不过是欺骗他利用他,他也心存 厚道,不仅出钱帮助料理了丧事,还赠送盘缠给 他的子侄。
2、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他反对多妻制。称赞沈琼枝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肯供人 玩弄的反抗精神,是“希奇的客”。他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 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杜少卿 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 “三从四德”,反对纳妾。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拉着妻子 的手游山饮酒。
家境: 出身贫寒
王
典型事件:
冕
1、辍学放牛。
2、湖边画荷。
3、拒赴官约。
4、指陈八股之弊。
5、躲官会稽山。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 点心钱,她都赞着来买书读。后来,再放牛之际,靠自学 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 孝敬父母。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 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格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 功名。知县开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 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3、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的离经 叛道的勇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
▪ 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
▪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 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在吴敬梓的笔下, 讽刺对象的性格中往往包含有某些正面的 因素,并不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这些人 物不少都有一个逐渐变坏的过程,因而是 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 深刻。
▪ 二是夸张法 作家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 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 定韵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 真实面目。
▪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 ▪ 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 ▪ 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
▪ 作家把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细节,通 过否定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解释加以 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妾赵氏 把谜底揭出,从而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使这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此外像胡 三公子买鸭子前先拔下耳挖子戳戳脯上的 肉,看肥不肥;胡屠户打了范进后手隐隐 作疼,“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这种种典型细节的夸大描写,都突出了人 物本质的某些方面。
▪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 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 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 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 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 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 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 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 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 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 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 马二先生到文瀚楼开了房门坐下。马二先生问道: “长兄,你此时心里可还想着读书上进?还想着 家去看看尊公么?”匡超人见问这话,又落下泪 来,道:“先生,我现今衣食缺少,还拿甚么本 钱想读书上进?这是不能的了。只是父亲在家患 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马 二先生劝道:“决不要如此。只你一点孝思,就 是天地也感格的动了。你且坐下,我收拾饭与你 吃。”当下留他吃了晚饭,又问道:“比如长兄 你如今要回家去,须得多少盘程?”匡超人道: “先生,我那里还讲多少?只这几天水路搭船, 到了旱路上,我难道还想坐山轿不成?背了行李 走,就是饭食少两餐也罢,我只要到父亲跟前, 死也瞑目!”马二先生道:“这也使得。你今晚 且在我这里住一夜,慢慢商量。”
▪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 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 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 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 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 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 中了相公 。
▪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 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 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 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 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 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 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 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 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 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 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 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 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念。
▪ . 第一类是儒生形象,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 写得最为成功。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王玉辉
▪ 第二类是官绅形象。他们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 出仕则大多为贪官污吏,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 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王惠、汤奉,凭借科举得 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 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
《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
▪ 《儒林处史》的语言是比较纯熟的白话。 晚清学者蒋瑞藻指出“长篇小说中,其完 全白活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 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 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钱玄同 也说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学校 模范国语读本”。 其语言之纯净 ,为人称 道。
儒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 林 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外 这种体制,对清晚期小说有很大影响, 史 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
等,均模拟《儒林外史》。鲁迅称
《儒林外史》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
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 略》)。
《儒林外史》的地位
▪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 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 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 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 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 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 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 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 抗衡。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 一是对比法 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 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 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 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 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 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指假借名义、 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赠与 ),汤知县不在, 只得暂住关帝庙。严贡生来拉关系,送来 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 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 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 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 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说: “他要猪.拿钱来。”小厮说:“他说猪 是他的”。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 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 宜”的谎言,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不 禁使人哑然失笑。
▪ 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乎只是指着不动。 ▪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 ▪ 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 ▪ 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 ▪ 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 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 象的用意是什么?
▪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 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 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 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 位。
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现
儒 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
林 外 史
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
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正如惺园退士所说, 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
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
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 ,晚年又号文木老 人,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 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 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 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 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 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 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匡超人》解读
▪ 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由一 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 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 注意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对待家人 的 态度
对待儒林 旧友的态 度 恬不知耻 的自夸
如何为他 你的独特 自己辩解 感受
▪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 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 人的?
▪ 例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 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善 良、富干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 品格,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 钱送衣资助匡超人。这些使人感到这位穷 酸的马二先生,还有其可贵的品质但是作 家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 笑的一面。他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 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 荣宗耀祖,显亲扬名,临别又从自己书架 上检了几部八股文塞在匡超人的被包里。 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真实、客观地描写十平 常的事件、场景,来塑造喜剧性形象,做 到了喜剧性与真实性的相结合的。
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
▪ 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 ▪ 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 ▪ 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
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
▪ 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 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
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 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 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 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 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 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 可笑可鄙之徒。
▪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 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岁。幼即 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 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 时或至于绝粮。
吴敬梓。他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
乾隆元年(1735)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
他托病不就。生平除著有《儒林外史》外,
史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
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
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
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
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
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 谑(xuè)而不苛,不堕落于暴露小说 的恶趣之中。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