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论文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常识先秦文学一、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我们学过的其中的《蒹葭》、《硕鼠》、《无衣》、《伐檀》《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
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创造了新诗体“楚辞”。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
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
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古代文化常识与语文教学

古代文化常识与语文教学作者:朱颂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9期罗漫,1956年生,贵州贵定人,布依族。
1977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论文《论唐人送别诗》发表于《文学遗产》1987年2期。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代表作有《桃、桃花与中国文化》(《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词体出现与发展的诗史意义》(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节译)、《战国宇宙本体大讨论与〈天问〉的产生》(收入《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先秦大文学史》(合著)等。
主编有高等学校教材《大学语文新读本》等。
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问者:罗漫教授,您认为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古代文化常识还具有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吗?答者: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让我先举一个例子。
中央电视台名嘴之一的朱军,在做节目的时候闹过一个笑话,他在谈话时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件事一度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他对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没有弄清楚,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信息时代书信用得少了,我们更应该谨慎,对很多常识都应该了解。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不少人要到外企工作,甚至到一些国际机构工作,他们不光要适应世界通用的规则,同时也还要去展示中国文化的某些元素,展示一个中国人的形象。
如果这些年轻人连本国的母语的常识都欠缺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甚至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
在礼仪方面,韩国、日本两个邻国对传统的东西比我们重视得多,也保留得多。
台湾和香港也是这样。
有时候你会看到韩国、日本有很多做法,其实就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他们是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去的,但是,为什么到今天他们还将这些传统保留得比我们好呢?经常有人说,国内的现状是因为受到了现代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不去注重传统了,我觉得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古代文学论文】癸卯学制与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癸卯学制与古代文学论文一、传统的文学教育与癸卯学制颁布的背景中国传统的文学教育,历代有不同的特点。
先秦诸子的学术传授中蕴涵着文学教育的成分。
两汉时期,太学的教学中文学教育作为经学教育的附属物而存在。
魏晋六朝,文学教育存在于贵族文学团体内部以及家族成员的创作、品赏、评论中,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受到重视。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的兴盛,文学教育得以发展。
元明清时期,不管是各级官学、书院,还是民间的义学、私塾,文学教育大都服从科举考试的需要。
虽然中央与地方、都邑与乡村、庙堂与民间各有不同,地域的发展也具有不均衡性。
但是,从总体上看,政治伦理色彩与大的文化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上的经学中心与广义的文学观念相关联,是传统文学教育的主要特色。
到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凸显。
王士祯曾记载进士不读《史记》的怪事:某一前辈老甲科见一孩童读《史记》,问知作者是司马迁,竟问“渠是某科进士”。
事或夸大,但是也能说明问题。
科举考试讲求以八股文体作文章,文章题目从四书中来,因此文学教育的功利色彩极强,一些读书人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化常识。
清末,从鸦片战争开始,经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可谓内忧外患。
面临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寻找出路的努力,促成了教育方面的变革。
为培养操办实际事务所需要的人才,洋务派开办了新式学堂,特别注重外语、军事和专业技能教育。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主要开设外语、天文、科技等课程。
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1898年梁启超草拟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这一章程初步建立了分科教学的体系。
1901年,清政府颁布诏书,鼓励各地设立学堂。
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颁布,对学堂的目标、年限、课程设置等制定了规范。
古代文体文化常识

古代文体文化常识
古代文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如《马说》《爱莲说》。
- 表:是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 记: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 传:主要是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编写人物传记,如《五柳先生传》。
-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
了解古代文体文化常识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常识中的理说明文800字高中素材

常识中的理说明文800字高中素材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
他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一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一些事理。
“常识"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不陌生,在生产生活领域,常识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常识中蕴含的经验和哲理更是令人惊叹。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对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霜雨雪的变化,四季的轮回等进行了细致观察和不断总结,摸索出许多天文之间的气象规律,并以此创作了丰富的气象谚语。
这些谚语大致是从大气光学现象、冷空气活动和看云识天三个方面对天气现象进行总结。
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
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很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
因此,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西方空气比较干燥,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西风带,气流由西向东移动,未来本地天气不会变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看云识天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常识。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就是典型的根据云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例子。
“鱼鳞斑",是指气象学上的透光高积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许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规律地排列而成。
各个云块互相分离,又互相并和,在云块的空隙里,可以看见蓝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
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较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鳞。
云块排列整齐,又像是屋顶的瓦片,被人们称作“鱼鳞斑"或“瓦块云”。
这种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是晴天的征兆。
这些谚语从劳动生产中产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800字(精选范文5篇)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800字(精选范文5篇)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精选范文):1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一些道理,比如:如果不能学到知识的话,就不能学到知识。
所以我们要从小学习,长大了要为国家效力。
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还要学习做人做事。
这一学期中,我们要学的知识都很多,但是最有意义的还是要是学会了做人的话,我们这一个学期的知识就更多了,也更牢固了。
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会做人的话,就要从小学学习,长大了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但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知识,就是要学会一个人的道德,学习道德,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知识。
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知识,就是要学会一个人的道德,我们要学会做人要讲礼貌,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做小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人。
关于常识的议论文(精选范文):2xx年xx月xx日,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发现了“地球”这个名字。
人们把它叫做“地球”。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保护她。
可是,有些人却为了方便就大量的砍伐树木。
比如说,有些人为了利益而砍伐树木、造成沙尘暴、洪水等等。
这些现象都会让我们很痛心。
还有些人,为了方便就大量的污染水源,还乱扔垃圾、乱砍树木等,这些现象都是对我们的一种不尊重。
有些人为了方便就大量的砍伐树木。
比如说,有些人,为了方便就乱砍伐树木,导致树木减少,还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被污染……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好地球,导致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差。
所以,希望人们能够保护好地球。
同学们,如果地球上的人不好好保护地球,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吧!关于常识的议论文(精选范文):3一般来说,中国最早的叙事常识有两种。
一种是国内最早的,还有一种是国外最早的。
但是,这些问题和现象都不是很普遍的,而是最早的,最早的。
这是一个有关中国最早的故事,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国家,他的国王叫做斯巴特,他的国家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国家,他的国王非常喜欢斯巴特,斯巴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的国王叫做斯巴特,斯巴特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的国王叫做拉特特,斯巴特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非常喜欢斯巴特,斯巴特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非常喜欢斯巴特的一个大特点,斯巴特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非常喜欢斯巴特的一个小特征——拉特特。
2024年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常识重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常识重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中国古代文学(1)《诗经》:内容、作者、特点(2)《楚辞》:代表作品、作者、特点(3)《唐诗》:代表作品、作者、特点(4)《宋词》:代表作品、作者、特点(5)《元曲》:代表作品、作者、特点2.中国古代文学名著(1)《红楼梦》:作者、内容、主要人物(2)《西游记》:作者、内容、主要人物(3)《水浒传》:作者、内容、主要人物(4)《三国演义》:作者、内容、主要人物(5)《史记》:作者、内容、主要人物3.现代文学(1)鲁迅:代表作品、主题、影响(2)朱自清:代表作品、主题、风格(3)老舍:代表作品、主题、风格(4)茅盾:代表作品、主题、风格(5)钱钟书:代表作品、主题、风格二、古代文化常识1.古代故宫:建筑特点、历史沿革、文物珍品2.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3.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4.传统文化: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5.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三、文言文常识1.文言文的特点:用词严谨、句法复杂、字词含义丰富2.文言文的常用表达:拆字法、典故、警句、谚语等3.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标点符号的运用、理解句子结构等4.文言文的名篇:《论语》、《孟子》、《史记》等四、现代文常识1.现代散文:代表作品、主题、风格2.现代小说:代表作品、主题、风格3.现代诗歌:代表作品、主题、风格4.现代报告文学:代表作品、主题、风格5.现代戏剧:代表作品、主题、风格五、语言文字知识1.词语辨析: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的辨析2.常用字词:拼音、写字笔画、词语搭配用法3.常见错别字:常见的易混淆字的区分4.古代汉字:古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六、修辞手法与写作常识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作常识:写作要注意语言精炼、结构合理、形象生动、行文流畅等要素七、实用写作技巧1.写人物: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等特点2.写景物:描写景物的色彩、形状、气氛等特点3.写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等特点4.写心情: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思考等以上是____年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常识重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师经典:王力先生的古代文化通识课(套装共4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格律
文言
通识
文化
诗词
王力
平仄
文化
诗词
中国 中国
词汇
先生
语法
格律
古代汉语
对仗
诗 词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 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 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古代汉 语常识》本书除择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数篇关于古代汉语的一 些常识性论文、讲义等外,又补充了一些王力先生写作的与古代汉语相关的趣味性小文,内容通俗易懂。《诗词 格律十讲》本书主要包括《诗词格律十讲》《诗律余论》和两篇附录(《唐诗三首讲解》《宋词三首讲解》)。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诗词格律十讲》,包括诗韵和平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长律、七言律诗、平 仄的变格、对仗、古风、词牌和词谱、词的和平仄十个部分。《诗词格律概要》本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 方便读者进行古典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而写就的学术普及经典,讲述古典诗词格律最基本的知识。
谢谢观看
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 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