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826小学教育学考研真题试题试卷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d601296294dd88d0d26bc2.png)
发展动力的转换是最深层次的转换。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了自己内 在的发展需求、动力和动力机制。动力内化机制的主要表现是由贯彻上 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近 代型学校的发展看重外在的标准以及显性的、可计量的成果和社会舆论 的承认,看重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等。
6 学生非正式群体
答: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指相对于学校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 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对于其中 绝大多数具有亲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不仅允许存在,还要视为班集 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予以支持和保护,但要防止发展成为那种 功利的、庸俗的“义气”关系。对偏离改善其与班集体和 他人的关系。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二、简答题
1 简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型学校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提升
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 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 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案例中的“无人监考”活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及其育人效果。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 实验教育学
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8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A。
制度教育学 B。
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D。
批判教育学【参考答案】D【解读】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基本观点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低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四,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从题干的角度出发,选择D.2。
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A。
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B。
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 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
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参考答案】B【解读】教育的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d601296294dd88d0d26bc2.png)
发展动力的转换是最深层次的转换。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了自己内 在的发展需求、动力和动力机制。动力内化机制的主要表现是由贯彻上 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近 代型学校的发展看重外在的标准以及显性的、可计量的成果和社会舆论 的承认,看重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等。
② 文化环境建设中还需要增强动态意识,有意识地从班级整体工作的角 度,将班级发展过程体现在班级文化上,尤其是主题活动中的有关材 料,可以即时呈现在环境之中,形成阶段性、流动性的文化建设形态。
(2)隐性的文化环境建设
目 录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d601296294dd88d0d26bc2.png)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 定。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对教育活动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的质量标准 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 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 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 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② 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心下移。把近代型学校中以为进入学术象牙塔作准 备的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构成,转向学科知识与生活领域、职业实 践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人生领域等方面沟通的教学内容。
③ 管理重心的下移。除了中央、地方把学校管理权交给学校自主以外, 还包括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师资培养、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不离“土”,它们 与学生、学校教育的实践,与教师个人的教学、教育实践,要真正做到 结合、沟通与互动。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 实验教育学 2 学校教育 3 媒介素养 4 教育目的 5 教学策略 6 学生非正式群体 二、简答题 1 简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简述当代学生观的更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3 简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4 简述如何创建富有生命气息的班级文化。 5 简述怎样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6 简述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2 试述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更新的基本走向。 3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你对教学评价改革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题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案例中的“无人监考”活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及其育人效果。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
2018年考研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选择题:1.某家长认为目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担心会影响孩子创造力和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决定亲自给孩子上课。
该事例说明学校教育具有(D)A.正面显性功能B.负面显性功能C.正面隐性功能D.负面隐性功能【解析】正向功能是有助于;负向功能是阻碍;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
2.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是(D)A.差异性和阶段性B.差异性和顺序性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D.阶段性和顺序性【解析】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故本题选 D。
3.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质疑,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用来区别不同人能力的手段,这种观点属(B)A.冲突论B.文凭理论C.结构理论D.劳动力市场理论【解析】筛选假设理论,又称文凭理论,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
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
故本题选 B。
4.农耕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工业时代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者的培养。
信息时代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说明教育的目的受限制于(生产力)A.文化传统B.生产方式【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17.1912 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超越政治的教育为()A 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B 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C 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D 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解析】蔡元培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
"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
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