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道统思想的政治哲学解析_蒋龙祥
论文:韩愈哲学思想研究

韩愈论文:韩愈哲学思想研究【中文摘要】韩愈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
河南孟州人(今河南孟州市)。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韩愈年幼时生活在新禅学学说浓厚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韩愈为了抵御、压倒佛道两派,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论并建立自己的一套‘道统’理论体系。
他推崇《大学》,尊崇孟子。
由于韩愈的提倡,《孟子》和《大学》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至宋代已被列入四书之中,与《中庸》和《论语》一起成为载道的典籍。
并逐步取代六经,成为经学发展的主体。
宋代有关韩愈研究的资料多达20万字,而研究者有数百之众,其中以二程,朱熹,王安石,苏轼,王阳明最为突出。
一千多年来,研究韩愈的著作汗牛充栋,对其功过一直纷争不已。
本文将从韩愈哲学思想中五个大方面对韩愈思想进行发掘,第一章研究韩愈的生平时代,第二章研究韩愈道统的思想,第三章探讨韩愈的人性论,第四章分析韩愈对佛教的批评,第五章解析韩愈思想的合理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韩愈生平与时代,其政治生涯和最具典型的代表事件,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以及社会环境促使佛老二教的兴盛的原因和佛老二教的发展状况。
最后点出韩愈的成就之一,对古文运动的倡导,并分析古文运动的产生时代背景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二部分详细介绍韩愈哲学思想方面的成就,以韩愈的道统论为出发点,深入探讨道统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阐述韩愈对道统的创立的过程和取得的价值,韩愈在道统论创立过程中把《大学》和孟子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得到后儒特别是宋明理学家的认同,并对后儒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第三部分介绍韩愈的人性论思想,韩愈的性三品论和情三品论以及性情的关系,是通过对孔孟、荀子,董仲舒等人性论思想的继承、删减、修改而成的,对后世影响较大。
第四部分重现了韩愈一个伟大的反佛斗士的光辉形象,分析佛教盛行对社会的影响,以展示韩愈反对佛教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但是韩愈反对佛教的理论是存在缺陷的,后世和当时的佛教都对此进行了反对,特别是韩愈与大颠和尚的交往不仅在当时成为佛徒反驳韩愈的攻击点和造谣点,而且后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此也颇有微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
他所说的“道”,最有可能是()A.儒家的仁义思想B.道家的无为学说C.佛教的忍耐说教D.法家的法治理念解析:韩愈是儒学大师,他激烈反对佛、道,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A.致力于复兴儒学B.主张儒、佛、道并重C.创立了理学体系D.提出“致良知”学说解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项与韩愈主张不符;C项发生于宋代;D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答案:A3.“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A.朱熹B.二程C.董仲舒D.王阳明解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表明心是万物的本原。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故D项正确。
答案:D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解析: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相同的,A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B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
浅谈韩愈道论、为学、治国思想

浅谈韩愈道论、为学、治国思想
韩愈是明清时期伟大的改革家,他提倡“道论”的学说,以及“为学”、“治国”的思想。
首先,谈到韩愈的道论,其核心思想是明确“以志为先”,强调以志为先治理国家,实行以志统御,建立志政机制。
他认为,以志为先,可以推行能够利国利民的政策,支撑政治,以使国家繁荣昌盛。
其次,谈到韩愈的为学思想,他认为学术不仅有助于国家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经历恶劣的考试,才能见到学术的价值。
总的来说,韩愈的“为学”思想,注重自身的学术修养,奉行以学之道来开发国家,改进治理机制,以期增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最后,谈到韩愈的治国思想,他主张注重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以改善公众的生活状况,他认为以艰苦辛勤劳动、联合政府与社会团体、细致政策的执行等方式来改进现有的经济形势,从而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韩愈的治国思想,既有重视发展经济、重视民生的实际性,又有强调宪政与法治、积极参与社会等思想,可以说他的治国思想,是以“实践”为导向的长远打算。
韩愈是明清时期伟大的改革家,他提倡的“道论”、“为学”、“治国”思想,以其开拓进取、实事求是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和教育,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治国理念。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韩愈年幼时生活在新禅学学说浓厚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韩愈为了抵御、压倒佛道两派,继承和开展了前贤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论并建立自己的一套‘道统’理论体系。
一、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韩愈道统思想主要表达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他的道统思想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脱离了仁义而宣扬的道和德那么是小人之德,“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韩愈的思想继承了孔孟等先秦儒学家的“仁义〞思想,他指出,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天下大爱,是符合理义的行动,区别于其他学派所讲的仁义之说。
韩愈的道统论区别于前人所创道统思想之处,关键在于韩愈提出了完整的道统传承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因此,从韩愈的说辞,我们不难看出,道统思想起之远古圣神,传之于孔孟,孔孟之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家继承孔孟的道统思想,直到韩愈的出现。
韩愈的道统论时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继承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唐统治者信佛、尊佛、崇佛的环境中,志于宣传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同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是韩愈穷其一生所做的事。
二、批佛排佛,传扬儒家思想韩愈尊崇道统学说,宣扬儒家思想,在现实和行动中积极地排佛、批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迎接佛骨到京师,京师之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僧尼信徒,奔波相告,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
韩愈对这一社会现象非常的反感,向朝廷敬呈?论佛骨表?一文,这该文中指出了国家大肆佞佛的危害,这一行为也同样触怒了对佛教具有高涨热情的宪宗,韩愈至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唐代文学名士韩愈的思想与作品评析

唐代文学名士韩愈的思想与作品评析韩愈(768年-824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文学宗师”和“达于中庸”的名士。
他在唐代文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剖析韩愈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作品,并评析其对于唐代文学的积极贡献。
I. 韩愈的思想观点H1 韩愈的士人思想观点韩愈出生于士人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他具备了广泛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
他倡导士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尊严的行为,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及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他认为士人应该尽力修养自己,同时也应该以身作则,引导社会风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H2 韩愈的道德批判韩愈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道德败坏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士人应该以身作则,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用自己的榜样来影响他人。
他以“论盛孝章”为例,对那些对父母不孝的人进行了痛斥和批评,借此提醒人们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H1 韩愈的经济主张韩愈在经济问题上持有较为激进的观点。
他主张贫富一体,推动富有分配给贫困人民,反对富者恶威欺贫者。
他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公平,认为贫富差距扩大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主张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等手段,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H2 韩愈的教育观点韩愈对于教育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提高教育的质量,关注教育的实际效果,而非空洞的文字。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H1 韩愈的政治观点在政治问题上,韩愈主张君主立宪制。
他认为君主应该依法行事,尊重法律,以法治国。
他主张君主应该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民意,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
此外,他也主张加强君主的监督,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
他认为作为臣子的士人也应该敢于直言劝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敢奋斗。
《哲学》三、第六节剖析

2024/7/14
34
【复习与练习】
1.韩愈“性三品”说的主要内容。 2.请谈谈李翱《复性书》中的性情之辨。 3.韩愈、李翱一系排佛言论的着眼点是
什么?
2024/7/14
35
【参考读物】
1.韩愈:《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遗文》一卷,载于《四部丛刊》。
2.李翱:《李文公集》,载于《四部丛刊》。 3.张跃:《唐代后期儒学》第四章《关于三教
2024/7/14
4
1、韩愈心性哲学的理论基础
韩愈的心性哲学与历史上对天人关系的认 识有一定的关联。他说:
形而上者谓之天,形而下者谓之地,命于 其两间者谓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 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 禽兽皆人也。(《原人》)
2024/7/14
5
2、认识人的作用
与以往那种倾力歌颂人类的伟大创造不同, 韩愈从相反相成的角度来认识人的作用。他以 类比的方式说:
关系的辩论》及第五章《对于性情问题的辩论》 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
2024/7/14
36
也。其所以异于禽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乎
哉?受一气而成其形,一为物而一为人,得之
甚难世。生乎也,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
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专于大道,肆其
心之所为,则其所以自异于禽兽虫鱼者,亡几
2024矣/7/14。(《复性书》下)
17
李翱认为人的情感源于妄思妄虑,要去除 “妄情”就应取消妄思妄虑。他说:
(《谏迎佛骨》)
2024/7/14
31
4、韩愈反佛得失论
基于释老之害过于杨墨的看法,韩愈认为
必须彻底铲除佛教,具体办法就是“人其人,
韩愈道统

150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的相关文化研究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思想是从他与其他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中体现出来的。
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在唐代中叶时期韩愈等人提出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的目的就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所谓学习“古文”,就是学习先秦与汉朝时期的不受拘束的形式自由的散文,摒弃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等华而不实、内容空虚、形式僵化的骈文文体。
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等人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文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后来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在文化方面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这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并且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其中就显现了韩愈的道统意识。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韩愈的《原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这是中国儒家的教授谱系,历史性地叙述道统之传承关系。
孟子之后不传,他有接续道统之愿,“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韩愈的弟子张籍使得韩愈的道统思想道统意识展现出来。
由这些典籍可以看出韩愈的道统意识更为强调其在政治、社会层面的功用,一个逐渐抽象化的道统已经呼之欲出了。
虽然直到宋朝时期朱熹明确了道统的概念。
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韩愈的表述主要是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韩愈提出的道统的建构是通过“传道式谱系”来表现的。
韩愈的《师说》里面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很明显地看出韩愈系统地提出了师道理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浅析韩愈的“道统论”思想

浅析韩愈的“道统论”思想
王敏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50
【摘要】以往对于韩愈“道统论”的研究,大多数都侧重于研究“道统论”的形式意义,但是对于韩愈“道统论”中关于“道”的思想内容却很少重视。
其实,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不仅的的确确影响了以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而且其思想内容以及历史性作用还具有一种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意义。
因此,总结其思想及历史性的作用,将对关于中国哲学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总页数】2页(P17-17,20)
【作者】王敏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道统说"到"气本论":韩愈和张载反佛思想的逻辑进路 [J], 杨晓英
2.道统、文统、学统三统结体确立韩愈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 [J], 张清华
3.“道统说”到“气本论”:韩愈和张载反佛思想的逻辑进路 [J], 杨晓英;
4.韩愈道统以"正己"思想为儒学立法 [J], 谭丽
5.韩愈《原道》的道统思想试析 [J], 于树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道统思想的政治哲学解析蒋龙祥y(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1摘要2 /道0作为指导政治生活的普遍道德原则,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
韩愈继承了儒家孔孟之道提出的道统思想,对道作了普遍化的尝试。
他一方面运用抽象逻辑的方式,第一次把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提出来,体现了较高的形上水平;但另一方面韩愈的道统思想依然是不彻底的形而上学,在道与君的关系上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表现出其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
1关键词2 韩愈,道统思想,政治哲学,价值,局限1中图分类号2B21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4-4175(2006)06-0030-03一、韩愈道统思想的提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思想家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形而上的方法,从最一般的层次上来体认世界,是人类思维水平高低、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志。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思想对政治生活的一般把握,最主要体现在历代思想家对道的理解上。
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使儒家思想对道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自汉以来,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但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以及政治斗争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汉魏以来的传统儒学暴露出明显的不适应性。
这种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儒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提高儒家思想的哲学化程度,来回应佛道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性、普遍性原则,以便在更普遍的层次上来解释和指导社会政治生活。
韩愈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针对佛家的/祖统0提出了/道统0,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这种要求。
韩愈在继承先秦儒家仁义之道的基础上,从仁义伦理的角度重新规定了道的内涵,并据此认为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传的道统,这个道从尧舜传下来,一直传到孟子,从而形成了儒家道统的传递谱系,从而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韩愈的道统思想,运用抽象逻辑的方式,第一次把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提出来,表现了很高的形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宋明理学。
但由于自身的局限,韩愈的道统思想依然是不彻底的形而上学,在道与君的关系上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总之,韩愈的道统思想多半没有展开和系统论述。
汉唐儒家思想发展的困惑,在韩愈那里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二、韩愈道统思想的形而上努力及其价值在早期的儒家思想中,道的概念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把道的内涵重新界定,并把它作为儒家思想一个核心的抽象概念,却是始于韩愈的。
唐代以前的儒家缺乏一个核心的概念,孔子提出了道,如/邦有道则仕,无道则卷而怀之0(5论语#卫灵公6)、/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0(5论语#泰伯6),但同时孔子也提出了/仁0和/礼0,并没有指出哪个概念具有更高的价值,占有统摄的地位。
孔子一般把它们并列看待,关于贤才的标准,认为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0(5论语#述而6)这显然是几种道德、技能的综合,而缺乏一个统一、至上的核心概念。
孟子也讲到道,如/王道0、/霸道0,但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仁0的地位似乎更重要一些。
当然,王道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但道与仁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孟子并未做深入的探讨。
在荀子的思想中,也有道的概念,如/不为贫穷怠乎道0(5荀子#修身6)、/从道不从君0(5荀子#王制6)等。
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更看重礼的价值意义。
从以上可以看出,首先,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确实存在着道的概念和有关于道的论述,并一直贯穿于历代儒家思#30#哲学问题5理论探索62006年第6期(总第162期)y1收稿日期22006-07-251作者简介2蒋龙祥(1978-),男,江苏徐州人,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博士生。
想中。
可以说,道是唐以前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
其次,在道的内涵把握上,孔、孟、荀都没有给道以明确的解释。
最后,对道的地位以及道和其他概念的关系上,先秦儒家虽然已经意识到了道的重要意义,并把道作为评价政治或行为的标准,但总体说来还没有赋予道以明确的地位。
所以说,在韩愈之前,儒家思想中还不曾有一个抽象的核心概念。
韩愈的道统思想对于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5原道6中提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0(5昌黎先生集6卷十一,5原道6)。
在这里,仁、义皆归于道,道有了明确的内涵,并且相对于仁义等概念,树立了道的核心地位。
韩愈的道统思想认为,这个道像禅宗的心法一样,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始终,从神话式的人物尧开始,经过舜、禹、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直到孟子。
韩愈赋予道这样一种核心地位,使儒家连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加强了儒家思想自身的统一性。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道这个核心概念,还是一个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这为儒家在形而上思维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概念的支撑。
韩愈在理解道的时候,试图把道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一种本源的道,道适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民工贾,,0。
虽然韩愈对道的行而上学的论证还不够,但他已经意识到道不同于/诗书易春秋0、/礼乐刑政0、/士民工贾0等具体的存在,却可以适用于各个具体的事物、适用于各种场合。
韩愈把它理解为一种思想上的存在,一种抽象的存在或是无所不有的存在。
所以,韩愈道统中的道已经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这种以形而上的方法把道这个抽象的原则独立开来,显然进步于先秦儒家所理解的道。
先秦儒家在论述道时,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总要在道的前面加个具体的规定,如先王之道、天道、人道、周道、王道、霸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等等,这说明,当时人们还无法完全用形而上的方法来把握道的概念,只能在较低的抽象层次上来理解道,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具体的、某一领域的道。
如果以形而上的方法把规则抽象到相当的高度,道就不存在此之道、彼之道,不是多个道,而是一个道。
韩愈的道统思想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了道的传递谱系,但从来没有以具体的人、具体的朝代来限制道本身,这说明,韩愈是用形而上的方法来阐述道的,这与先秦儒家各种各样的道相比,在思维方式上显然要进步的多。
当然,韩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意识到了这个层面上,还缺乏许多具体的阐述和明确、系统的论证。
但就从整个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来看,韩愈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意义还是不可低估的。
相比于先秦儒家来说,仅就这种思维方式的提出,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韩愈以前的儒家思想有个普遍的缺陷就是其思想学说主要面对实际的政治生活,哲理化程度不高。
韩愈的道统思想的出现无疑给儒家思想哲理化的发展带来了某种契机,韩愈把道作为普遍的永恒性法则,是把儒家思想哲理化的一个重要尝试,打开了儒家形而上思维发展的通道。
另外,这种形而上的方法,为把握政治统治的最一般的原则,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事实上,韩愈就试图把道作为衡量政治的基本标准,用不变的道来衡量各种变化的政治行为。
韩愈从传统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基本范畴中,抽象出道的概念,其道统学说的理论体系虽然还很不完善,但却开了宋代理学的先声。
宋明理学和韩愈的道统学说并不是简单的继承关系,韩愈的道统学说并不为后来的道学家们所承认,甚至把韩愈排除在儒家道统传递的谱系之外。
虽然如此,道统学说对两宋道学还是有影响的。
道统学说从儒家诸多范畴中,抽象出一个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并且试图从形而上的角度赋予道以普遍、绝对的意义,这已摆脱了以往思想家以经验的具体事实来论证其思想、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就这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而言,宋明理学无疑受到了影响。
无论是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还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他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有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
对于朱熹来说,就是一个/理0字,对于王阳明来说就是一个/心0字,而这种对道统认识的传统,是始于韩愈的,无疑韩愈开了这种风气。
另外,韩愈所论述的道来源于5大学6、5中庸6,依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0,把道论述为一个伦理概念,并找出5大学6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0来论证道的伦理意义。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有以为也,今欲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0 (5昌黎先生集6卷十一,5原道6)以这种方式来理解道恐怕宋儒难以接受,但韩愈提出的以5大学6为纲领的理论,将治心与修齐治平联系起来,使久而未彰的5大学6重放异彩,对此宋儒十分推崇,为宋明理学的系统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31#5理论探索62006年第6期(总第162期)哲学问题虽然韩愈的道统思想与宋明理学差异极大,以至宋明理学家从不承认和韩愈在思想上的渊源关系,但道统学说的客观价值确实对宋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
三、韩愈道统思想的局限韩愈的道统思想,虽然试图用形而上的方式去把握抽象的道,但仍然是不彻底的形而上思维,往往出现形而上与形而下相互纠缠,所以,他的抽象思维并不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韩愈为了说明道的客观存在性,创制了道统的传递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0(5昌黎先生集6卷十一,5原道6)把一个抽象的逻辑存在通过具体人之间的传授的方法来说明它的一贯性和存在性,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可靠的。
因为,先王之间传递的过程容易使人把道理解为形象的存在。
实际上,在哲学中,即使是存在,也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靠人们的逻辑思维来把握;这说明在韩愈的思维中,仍是把抽象的道看作是存在物,用经验的而非逻辑的方法去认识它。
这种通过经验的方法来理解抽象的存在的自相矛盾,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韩愈的形而上水平是很有限的,对抽象概念的把握程度显然是不及5周易6和董仲舒的形而上水平。
5周易6认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0(5周易#系辞传6),把抽象的存在)))道与具体的存在)))器分开,明确指出了二者的根本不同。
至于道是什么,则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0(5周易#系辞传6),阴和阳是两种被认为万物具有的属性,这显然也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与韩愈的道统相比,5周易6的形而上水平确实要高出许多。
董仲舒是先秦以后的大儒之一,但韩愈在创制道统的传递谱系时,并没有承认董仲舒的正统地位,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所展现的形上思维,却是道统所不及的,他在论证三纲的绝对性时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0(5汉书#董仲舒传6)。
在这里,董仲舒把纲常伦理之道独立出来,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已经把规则抽象到了相当的高度)))仅次于天的存在。
而韩愈虽然也有抽象的道,并试图提升它的地位,成为普遍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