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之官职变动常见称谓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不同称谓(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除去旧职授予新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考: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15 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1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二)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z hì: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三)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四)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也做“绌”:通黜,废弃,贬退。

如屈平既绌3.免:罢免。

4.夺:削除。

5. 革:革除。

如革职查办。

6. 废:黜废,罢官。

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8. 去:被调离。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9.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语基:官职变化的词语

语基:官职变化的词语

1.官职变化的词语:表示授予官职:除、拜表示调动官职:出官表示提升官职:徙、迁表示降低官职:左迁、迁谪、谪表示罢免官职:黜表示辞去官职:骸骨2.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官员到职工作叫视事;授予官职叫拜或除;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3.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谥号号来称呼人。

4.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

5.古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仲、叔、季6.古人表示年龄有许多特称,指出下面词语所表示的年龄或年龄段周踤:周岁束发:成童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垂髫:幼童二八:十六岁及笄:女子成年十五岁左右黑发:青年弱冠(加冠):男子成年二十岁左右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桑榆:垂老之年皓首:老年白首:老年黄发:老年耋:七八十岁耄:八九十岁期颐:百岁7.“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1418.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9.《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10.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11.我国古代造字'六书'之说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2.汉字书法的四体是:正、草、隶、篆13."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28.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五时到七时。

子、丑、寅、卯、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戌(xu)、亥(hai)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现代时段23时24时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11时12 时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18时19时20时21时22时子:23~1点;丑:1~3点;寅:3~5点;卯:5~7点;辰:7~9点;巳:9~11点;午:11~13点;未:13~15点;申:15~17点;酉:17~19点;戌:19~21点;亥:21~23点。

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称谓

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称谓

17.出:调出京外做官。例:予出官二 年。————《琵琶行》
18.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例:顺帝 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19.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例:衡不 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 传》
20.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但有时 也指降职。如果是“左迁”,则一定是贬官 降职。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史记 屈原列传》
21.罢:免去官职。例:徐阶罢相里 居。——《海瑞传》(徐阶免去相这一 官职后在家中居住 )
22.黜:废,贬退。罢免官职。例: 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史记 屈原列传》
5.除:拜官授职。例:予除右丞相兼 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 录〉后序》
6.擢:提升。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 军机章京。——《谭嗣同》
7.简:选取。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前出师表》
8.进:①推荐、荐举。②提升、提拔。 例: ①于是忌进孙子于陛下。——《史 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退去贪残之徒,进 用贤良之吏。——《汉书孔光传》
1.辟:招聘授官。例:连辟公府不 就。——《张衡传》
2.拜:授予官职、任命。例:拜为上 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3.荐:推荐、荐举,指下级向上级推荐 官员。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后汉书.黄穷传》
4.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 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例:永元 中,举孝廉不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张衡传》
13.判:监管。指以高职兼低职,或 由中枢官兼任地方官。例:唐以宰相分 判六曹(六部)。——《宋史范仲淹》
14.权:暂代官职。例:以京官权知, 三年以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在京城做官的,要三年一换)
15.署:代理,也称“署理”。例: 署南平教谕。——《海瑞传》(海瑞代 理南坪县教谕)

关于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文学常识

关于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文学常识

关于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文学常识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白话)。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替代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文言知识古代官职变动用词⑴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假如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⑵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⑶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⑷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⑸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⑹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⑺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表示官衔变动的词语

古代文化常识——表示官衔变动的词语

古代文化常识——表示官衔变动的词语一、古代官衔变动的背景在古代社会,官衔的变动通常是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起的。

官衔的变动反映了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的权力转移,也代表了社会阶层的变动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二、表示官衔变动的词语1. 封爵:表示向某人赐予封爵,使其获得新的爵位。

例如,“封为侯爵”、“封为公爵”等。

2. 降职:表示官员的职位降低或降级。

例如,“降为县令”、“降为卫士”等。

3. 升官:表示官员的职位提升。

例如,“升为州官”、“升为郎中”等。

4. 撤职:表示官员被解除职务或撤销官职。

例如,“撤为监察御史”、“撤为领军将军”等。

5. 迁任:表示官员的职位发生迁移或调动。

例如,“迁任刺史”、“迁任兵部尚书”等。

6. 降封:表示某人的封爵等级降低。

例如,“降封为伯爵”、“降封为子爵”等。

7. 弃官:表示官员主动辞去官职或放弃已获得的官衔。

例如,“弃官归田”、“弃官出山”等。

8. 禅让:表示统治者自愿让位给他人。

例如,“禅让皇位”、“禅让王座”等。

三、官衔变动的重要意义及影响官衔的变动不仅反映了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和权力调整,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官衔变动的结果往往会对相关官员的地位、权力和社会地位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带来社会阶层的重新调整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公民对于官衔变动也常常产生重要的反应和影响。

不同的官衔变动往往会引发社会舆论和政治动荡,影响着人们对于政府和统治者的信任和认同。

因此,在研究官衔变动时,需要考虑到其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深远影响。

四、结语古代官衔变动是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表示官衔变动的词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官衔变动,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权力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官职变化:(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4)表调动的:调、徙、转(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骨(指退休)、致仕(指退休)、下车(刚到任)、视事(开始任职)辟:征招授官。

例: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荐:推荐、荐举。

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后汉书.黄穷传》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张衡传》除:拜官授职。

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擢: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谭嗣同》简:选取。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进:推荐、荐举。

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领:担任,特指兼任。

例:顷之,又领益州牧。

——《诸葛亮传》摄:兼理,代理。

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又如:摄政王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

同“摄”。

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权:暂代官职。

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署:代理,也称“署理”。

例:署南平教谕。

——《海瑞传》放:委任、委派。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出:调出京外做官。

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

例: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迁”。

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

——《史记屈原列传》罢:免去官职。

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黜:罢免官职。

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史记屈原列传》谪:贬官或被贬。

古代文化常识——表示职级变动的词语

古代文化常识——表示职级变动的词语

古代文化常识——表示职级变动的词语
职级变动在古代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有很多词语被用来表示这种变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语:
1. 升职(shēngzhí)- 表示职级上升的词语。

当一个人的职级得到提升时,可以说他被升职了。

2. 降职(jiàngzhí)- 表示职级下降的词语。

当一个人的职级被降低时,可以说他被降职了。

3. 转职(zhuǎnzhí)- 表示职务调动的词语。

当一个人从一种职务转到另一种职务时,可以说他转职了。

4. 提拔(tíbǔ)- 表示晋升或提升的词语。

当一个人的职级得到增加或提高时,可以说他被提拔了。

5. 罢官(bàguān)- 表示被撤销官职的词语。

当一个人的职务被取消或剥夺时,可以说他被罢官了。

6. 辞职(cízhí)- 表示主动辞去职务的词语。

当一个人自愿离开职务时,可以说他辞职了。

7. 换官(huàn guān)- 表示职务交换的词语。

当两个人之间的职务互相交换时,可以说他们换官了。

8. 履新(lǚxīn)- 表示就任新职的词语。

当一个人开始担任新的职务时,可以说他履新了。

这些词语在古代文化中用来描述职级变动的情况,在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中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了解这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职务变动机制。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法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官职变动的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官职变动的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官职变动的词1.表示授予官职的词察:考察推荐。

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举: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也指提拔任用。

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诸葛亮《出师表》)征:征召,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列传》)辟(b):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例: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例:(荀)彧荐嘉。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拜:用一定礼节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拔:多指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除:任命,授职,多指免除旧官职,授予新官职。

例: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勋位。

例: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

(颜延之《阳给事诔》)授:授予官职。

例: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儒效》)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任为官。

例:周广顺三年举进士,解褐磁州军事判官。

(《宋史雷德骧传》)初立:一般指刚被立为国君。

例:且鞮候单于初立。

(班固《苏武传》)嗣位:继承君位。

嗣的本义是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例:今楚王病久不愈,一旦宫车晏驾,少主嗣位,而君辅之。

(《东周列国志》)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例:籍父亲荫庇,为朝廷命官。

紫绶垂腰,幨帷出守。

(明许自昌《水浒记遣讯》)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例: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汉书苏武传》)起:起用并任以官职。

例: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战国策秦策二》)起复:官吏守孝未满或降职后重新起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表任职、授官的词语。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予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守:任……太守知:①管理(州、府、县).②担任(知州、知府、知县)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注意:以上词用于原本已经担任官职的官员的任用提拔、赏赐。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作“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简、简拔:挑选录取二、表示提升职务的术语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提拔)《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

”(后将军:武官名。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进(用于较高职务的提拔)《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甄拔:甄别选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拔)《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

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

”三、表示调动职务的有: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

”《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改:改任。

四、表示兼职的有: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又领扬州刺史。

”《宋书•范晔传》:“(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

”(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鮒摄司马。

”(羊舌鮒,人名。

)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权知,代理主管)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

”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五、表示贬职、流放的1、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2、降(贬):因过失而降职。

3、谪(迁谪):官员被降官远调或被流放。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4、逐(放逐):京官流放到远地。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5、流: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

例:泰芝竟以赃败流死。

(《旧唐书》)六、表示免职、辞职的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免职)例:(吕諲)知门下省事,七月,丁母忧免。

(《金史•列传》)2、革、褫(chì):革除,指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谢庄《上搜才表》)3、废:废除。

例:炎惧,乃废中宗为卢陵王。

(《旧唐书》)4、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5、致仕(带职退休)【学以致用】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4.(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洗马:“冼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

梁代以冼马隶属典经局。

隋唐于司经局置冼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

B.擢: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拔: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文选;陈情表》C.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后列传》。

D.“谥”为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5.(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诊断考试)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是汉代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迁”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之一,常见的还有“授”“补”“擢”“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C.“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为第二种释义。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6.(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在古代,人们谨守“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薨,是诸侯死的讳称。

依照周礼,“死”在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死,士曰不禄,庶人曰卒。

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贬官;“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D.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

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符”指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7.(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谪”常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迁”“贬”“黜”等。

B.“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C.“尚书”为古代官职名,始于战国,以后历代相承。

文中指“六部”中“户部”的最高官职。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8.(河南省南阳一中2016年秋高三第三次月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

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

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中官、寺人等。

B.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语。

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本文中与擢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起、进、迁等。

C.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

居丧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官员在家守丧期间,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之情。

D.致仕意为辞官退休。

致,交还;仕,官职。

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

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

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中官、寺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