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 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 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换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 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 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 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 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 明时被称为“亚圣”。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所领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
禀告
30斤为一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

25段、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
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
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26段、曰:“否,吾不为是也。”
第二十页,共52页。
27段:“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
孰能御之?”
第二十二页,共52页。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 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8段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段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30段曰:“可得闻与?”
31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32段曰:“楚人胜。”
第二十一页,共52页。
33段:“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
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
第十一页,共52页。
翻译第一部分
2段、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3段、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段、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第十二页,共52页。
7段、何由知吾可也?
8段、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
(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 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
“百姓之不见保”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 VS 不能为长者折枝。
引用论证: 《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对比论证: 推恩足以保四海 VS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研读第二部分
表反问,难道 借代指战争
结怨
㉑“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肯定赞同对方讨得
信任与欢心
孟子道出“以羊易牛”
抓住对方心理,循循
善诱,因势利导,迂
回战术(欲擒故纵)
论证辩解,有理有据
孟子提出“爱(吝惜)与不忍”
孟子问“牛羊何择”
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







苏格拉底“三段论”哲学演绎法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必死的。(结论)
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
(战国七雄)和他们周边的十几
个小国。国家变少了,纷争是不
是更少了呢?
背景
链接
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春秋300年左右,
爆发了395场战争;战国254年,发生了230次战
争,战争的规模以及残酷程度却远胜春秋。如名
这是一个掠夺成风的时代;
将白起的成名战——伊阙之战,秦军大败韩魏两
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
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
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jǔ国避难。在齐襄公和
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任内励精图
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ppt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ppt

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
石的。
孟子故里
检查预习情况:
1、龁( ) 2、衅( ) 3、觳觫( )( ) 4、褊( ) 5、庖( ) 6、忖度( )( ) 7、挟( ) 8、莅( )9、便嬖( )( ) 10、愬( ) 11、惛( ) 12、放辟( ) 13、罔( ) 14、庠序( ) 15、孝悌( )
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
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
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
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

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
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

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 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

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
4、刑于寡妻
“刑”通“型”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
2、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
3、牛何之
宾语前置
4、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主语后置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保 民 而 王
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曰:“无伤也,是 乃仁术也,
见牛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原因在于王)看到
未见
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 , 不忍
了牛没有看见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见 其 死;闻 其
声, 不忍 食其
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哀鸣惨叫,就不忍心吃它们
肉。 是以 君子 远 庖厨也。” 是:这。指以羊易牛。 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远离厨房。”仁术:仁道,行仁政的
焉。 故 王之不王

不为也,非 不能也。”
恩惠。所以王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
曰:“不 为者 与不能 者 之 形何以 (齐宣王)说:“不肯做的人和不能做的人的表现怎样
异?” 形:表现。何以异:怎么区 区分?”分?何以,怎么、用什么。
王笑 曰:“
是诚何
齐宣王笑着说:“(用小的替换大的)这到底是什么想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心哉?我非爱其 财 而 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法呢?我不是吝惜那牛值钱才用羊替换它啊,百姓(不明白

谓我爱
也。” 宜乎百姓之谓
我的用心)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我爱也:百姓
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当、应该。乎,表感叹。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齐宣王问 曰:“齐 桓、晋 文
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
可 得 闻 乎?”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氏,名 (我)可以听到吗?” 辟疆。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
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晋文: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理散文
战国中后期是先秦文学的大盛时期,其主要成就是诸子 散文,代表作品是《孟子》和《庄子》。
说理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 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 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 都会阐述一个道理。
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 1.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2.长于譬喻,寓言说理,善抓典型 3.语言明畅,精炼准确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 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 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 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 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 为上、下。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 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 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 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 材依据。
表因果,才
这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式
对于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
没有妨害(关系)
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庖厨:厨房
远:形作动, 远离
齐宣王
孟子 不忍
舍之 以羊易之
保 民

何由
牛 将以衅xìn钟 百姓

为什么孟子和百姓从齐宣王的 王 这个行为中解读出不同的内容?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四、作业布置
“孟子的言论,往往有不刊之论,这是其不朽之处。但这也 是他的障眼法。他的正大之论,往往和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不构成对应关系:他的哲理,或不能从他摆出的事实中推理出 来,或不能解答他要论证的问题。所以,他的文章,徒以气势 胜,而缺乏内在逻辑。……总之,孟子用正义的原则来代替逻 辑的原则,又用他那半通不通的逻辑推理代替事实,正如同用 复仇行为代替法律审判,又用推理来断案。”
一、话中识“图”
3.孟子真正想谈论的是什么?
意图:孟子想避开武力征伐的话题,想 向齐宣王宣扬如何行王道。
二、掌握“话语权”
(一)“牛羊”之说,投其所好。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 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施政措施
一是“制民之产”(富民),二是“谨庠序之 教”(教民)。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这是“王道之始”; 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问:从“齐桓之说”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眼中的理想 社会是什么样的?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 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社会。首先, 这个社会的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 商者、行者欲来,天下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 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 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 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苦难。总之,国泰民安,天 下太平。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到“王请度之”) 主要论说宣王有实行王 道的基础,然而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到“孰能御之”)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 敦促宣王放弃霸道;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吸引宣 王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到篇末)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 产”和“谨庠序之教”。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通读全文并结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a.孟子的主张是 什么?b.齐宣王的看法与孟子是否一致?
王道 vs 霸道
Step 1: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四、《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它的主 要内容是写 劝孟说子 放弃齐宣王,采纳“霸道 ”的 主张保发民政而施王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 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论辩
齐桓晋文之事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11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引导方法: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 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Step 4:同时,为宣王说明没有施行“保民 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 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
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
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 乎?”曰:“德何如,则可
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
由知吾可也?”
之徒:这类人 无传:没有流传 以—通“已”停止
《中庸》《孟子》
: 知
五经:《诗》《书》《礼》

《易》《 春秋》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温 故
09
(六经)六艺:《诗》《书》《礼》


《易》《乐》《 春秋》

(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导 入
10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孟子的绝招就


是善于辞令。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


行统治。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
温 故
07
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 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

“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

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

依据。
四书:《论语》和《大学》
温 故
08
(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03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掌握“之”“道”“舍”的含义和用法。 3、无句读熟练朗读。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
解 题 :
04
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 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口译“互助”
细 读
21
师 助 生 助生



22
朗读下课!
开启轻轻之旅
齐桓晋文之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4
1、掌握活用字“老”“幼”; 2、掌握实词“恶” “抑” “读”“爱”“道”的含义; 3、总结孟子的论辩技巧。 4、借助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⑥赴愬(愬,同“诉”,申诉)

⑦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
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
⑩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下发无句读文本,训练断句能力。
14
1、自由朗读一遍。 2、抽检断句情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

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

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
是孰能御于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
细 读
20
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细 读 :
15
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 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

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
细 读
16
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
: 断
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宣王的,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
听 读 :
11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


朗 读 :
12


自由朗读课文2遍
然后, 结合课后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②王说(说,通“悦”,高兴)
精 读 :
13
③是折枝之类也(枝,通“肢”,肢体) ④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道:谈论
是以:因此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王:动词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何如:如何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宾语前置)
若:像
何由:根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
细 读
26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 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 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 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

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

圣”
孟子名言(背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温 故
0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知 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
温 故
06
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


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
细 读
18
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
断 句
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
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细 读
19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细 读
17
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 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

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 Nhomakorabea句
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
细 读
25



•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 (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 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 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 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 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 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 做到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