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结构后置(jiang)

合集下载

文言小语段翻译练习(附答案)

文言小语段翻译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讲练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再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句中的“兵”、“利”、“战”、“善”、“赂”、“秦”等均为单音词,翻译时可分别改换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兵器、锋利、作战、得法、贿赂、秦国。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捕蛇者说》)这一句中有几处省略,第一处翻译时不必补出,第二、三处则必须补上“那蛇”“草木”,否则就不连贯,甚至会产生歧义。

有的还要补出相应的关联词,使句意关系更加显豁、畅达。

另如: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1998年高考第21题)译文:(如果)您今日顺从了,(那么)明日就可以享受富贵了。

“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可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

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本文是关于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感谢您的阅读!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1.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有什么区别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学术界把这种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也称为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有两种情况: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后汉书张衡传》2.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是两种表述,一种语法,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青,从蓝中取出,而比蓝青”)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3. 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啊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比如:“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意思就是“我和城北的徐公谁长的好看”。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和氏献璧》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氏献璧》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7.给下面句子中的粗体字注音。

(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2)奉而献之厉王()(3)王以和为诳()(4)而刖其左足()(5)厉王薨()18.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1)武王使玉人相之(2)王又以和为诳(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5)遂命曰19.指出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用法,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1)泣尽而继之以血(2)吾非悲刖也(3)贞士而名之以诳(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0.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21.说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此吾所以悲也。

22.和氏献壁的故事常用来比喻什么?参考答案:17.(1)pǔ (2)pěng (3)kuāng (4)yue (5)hōng18.(1)察看,鉴别(2)欺骗(3)称(4)打磨(5)于是19.(1)动词用作名词,眼泪(2)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悲伤(3)名词用作动词,称(4)兼词,于之,从中20.(1)它,代玉璞的这么(2)以……为,认为用21.(1)介词结构后置。

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

介词结构后置是什么

介词结构后置是什么

介词结构后置是什么
介词之后跟的是名词或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的词),从而构成介词短语(即介词短语=介词+介词宾语)。

介词,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copy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表示与其他成分的关系。

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方所: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
(2)表示方式: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
(3)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4)表示原因:因由于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
(6)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
(7)表示被动:被叫让给
(8)表示比较:比和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0 考点对接:状语后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0 考点对接:状语后置
考点对接:状语后置
1 考点对接 —状语后置特点阐述
考题印证 — 2
一道高考真题状语后置的考点
技法汇总 — 通过方法技巧掌握状语后置
3
规律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 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 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这种句式在 文言文中叫做“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 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鸿门宴》)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 事”介宾短语作“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 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分析:“困乎此时”中的“乎”就是介词“于”; “乎此时”应该移到“穷困”的前面作状语。
(2011·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的题目。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 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 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 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 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 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 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退出
6.定语后置句 (1)凌万顷之茫然(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2)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 7.主谓倒装句 渺渺兮予怀(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方式关系
01
02
03
表示动作的方式
如“以歌唱的形式”、“ 用毛笔书写”等,介词结 构后置可以表示动作进行 的方式或方法。
表示动作的工具
如“用锤子敲打”、“以 电脑为工具”等,介词结 构后置可以表示动作所使 用的工具或设备。
表示动作的条件
如“在和平的环境下”、 “在艰苦的条件下”等, 介词结构后置可以表示动 作发生的条件或环境。
特点
介词结构后置可以使句子更加紧凑、 简洁,同时突出句子的重点信息,增 强语言的表达力。
介词结构后置的作用
1 2 3
修饰谓语
介词结构后置可以修饰句子的谓语,说明动作发 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使句子更加具体、生 动。
补充说明
介词结构后置可以补充说明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进一步阐述句子的含义,使句子更加完整、准确 。
04
介词结构后置的运用技巧
明确介词的选择
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介词
介词的选择应该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表达的语义关系来确定,确保介词与句子其 他成分的关系清晰明确。
注意介词的固定搭配
有些介词有固定的搭配关系,如“在……上”、“从……到……”等,使用时应注 意正确搭配。
注意介词结构的完整性
确保介词结构完整
与状语从句的比较
介词结构后置与状语从句在句子中的 位置相似,都位于整个句子的末尾。
VS
介词结构后置与状语从句的功能有所 不同,状语从句主要用于表达主句的 时间、条件、原因等逻辑关系,而介 词结构后置则主要用于表达与主句相 关的附加信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非谓语动词的比较
介词结构后置与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非谓语动词可以位于句子的任何位置,而介词结构后置则只能位于整个句 子的末尾。

无好爽介词结构后置

无好爽介词结构后置

无好爽介词结构后置
1、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比如:“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意思就是“我和城北的徐公谁长的好看”。

这句话中,介词结构就是介词“与”和它的宾语“城北徐公”构成的介宾结构,它应该在疑问代词“孰”的前面,但句中将它放在了后面,就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

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2、介词(preposition 简写prep.)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3、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

4、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两句是“介 词结构后置”,并加以翻译。 ( B )( D )
期” )
12/26/2018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把” 字句,宾语前置,即“以秋为 B.仕宦于台阁。 C.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
( “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于台阁仕宦 ”,翻译:在大官府里做 官 )
D.步余马于兰皋兮。
( “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余于兰皋步马兮 ”,翻译: 我赶着马车缓缓走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
E.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高余岌岌冠/26/2018
一、什么是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 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
(2)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 于潭上得双石 )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现在翻译时, 一般都作状语。
如: (1)“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 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 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这个句子也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 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核舟记》)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 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 生”(“乎”: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 即“于(乎)吾前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 我的前面”(即“生于(乎)吾前),作补语,一般 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表示比较, 则一定要作状语,引出比较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