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结构后置和谓语前置

合集下载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倒装句一.【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4)语曰:“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编稿:李静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

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之马)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常通过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来突出强调某些信息,或者由于语言习惯、修辞等原因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文中的倒装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是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

(谓语“灭”放在主语“六国者”前面)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其亲”、“子其子”是宾语前置)
2.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是宾语前置)
三、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是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介词短语后置)
2. 当以草鞋诣州府。

(“以草鞋”是介词短语后置)
四、固定句式倒装
固定句式倒装是由固定句式变化而来的倒装句式。

例如:
1. 何……之有?(“何……之有”是固定句式,表示“有什么……”或“有什么样的……”)
2. 唯……是。

(“唯……是”是固定句式,表示“只是……”或“唯
有……才是”)
五、省略句倒装
省略句倒装是由于省略句子成分而形成的倒装句式。

例如:赏信而罚明。

(省略了主语)。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

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之马)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2021年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会在第一时间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

ﻭ我们把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ﻭ1。

【高考语文】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ﻭ(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ﻭ(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ﻭ2。

【高考语文】宾语前置ﻭ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ﻭ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ﻭ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ﻭ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记》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卿欲言何《壁之战》ﻭ②沛在 -—沛公在安《》ﻭ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ﻭ④王问:“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ﻭ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ﻭ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楼记》ﻭ(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ﻭ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ﻭ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ﻭ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是依.—- 惟依兄《祭十二郎文》(4)宾语前置例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记》)ﻭ(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倒装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倒装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大致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宾语移到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前的标志。

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之……”的形式。

如:①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②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形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如: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秋水》)②《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③《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2.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之为“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

这种形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介词结构后置和谓语前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与现代文异同。

2.掌握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的句型特征。

3.学会判断两种特殊句式类型,并能翻译为现代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的句型特征。

难点:学会判断两种特殊句式类型,并能翻译为现代文。

【教学过程】
介词结构后置
一、巩固现代汉语介词词法知识: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构成介词结构(介宾短语)表示方向、对象等意义。

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介词(于)口诀: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
修饰动形要记牢。

二、介词结构用法古今对比: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在动词前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又是放在谓语后作补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
..,振之以威怒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
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
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不仁哉!梁惠王也。

三、巩固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具告以事。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2、3、5、6、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课堂小结: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定语)〔状语〕(定语)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