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动作电位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以及不应期的测定

不应期
S1
S2
t t1
t2
方法和步骤
➢ 急性动物实验制备蟾蜍 坐骨神经干标本 ▪ 分离坐骨神经干标本, 任氏液保持标本湿润
观察项目
• 记录随刺激强度增强而改变的双向复合动作电位。 • 测量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 交换神经干两端的方向,观察复合动作电位变化,原理? • 夹伤神经干观察复合动作电位变化。 • 不应期观测。
区域测量 刺激伪迹
观察项目:动作电位传导的双向性
• 将神经干标本放置方向倒换 • 记录数据 :双相动作电位波形有无变化
双相动作电位幅度有无变化
观察项目: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
最大刺 激强度
观察项目:不应期
• 刺激器参数设置 • 细电压 • 双刺激 • 间隔减小 • 程控
实验目的
❖分离蟾蜍的坐骨神经,细胞外记录坐骨神 经干的单相和双相复合动作电位;
❖测定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的传导速度 ❖不应期的观察
实验原理-1
❖ 神经细胞(纤维)受到有效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 后,产生了动作电位,即兴奋,它是“全或无”的;
❖ 神经干由许多不同的神经细胞组成,众多神经细胞动作 电位的组合即形成复合动作电位;
•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r1-r2 )/ (t2 - t1)
0
实验原理-3
• 在两记录电极间夹伤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变单相动作电 位;在两记录电极前夹伤神经干,动作电位消失;
0
实验原理——4
•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的观察 • 条件刺激(S1):引起神经兴奋。 • 测试刺激(S2):在前一兴奋过程的不同时相
❖ 复合动作电位能在神经干表面传导,顺序通过两根引导 电极,被记录到双向复合动作电位。
实验8神经干动作电位

兴奋性和动作电位的传导。
05 实验结论
CHAPTER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与传导方式
形成机制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多个神经元 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通过神经 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最终形成 动作电位。
传导方式
神经干动作电位通过神经元之间 的突触连接传递,通过电信号的 传递,使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最终传导至整个神经干。
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方法
01
学习如何使用电生理仪器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包 括电极放置、信号放大、滤波等操作。
02
学习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包括数据采集、整理、分 析和解释等步骤。
03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以保证实 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点
01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特征,包括幅度、时 程、阈值等参数。
VS
影响因素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包括神经元的直径、髓鞘的完整 性、温度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神经元的 电导性和兴奋性来影响动作电位的传导速 度。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01
刺激强度和频率
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受到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影
响。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增加会使神经元更容易兴奋并产
改进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条件下的神经 干动作电位,以及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其他生 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形成 机制和传导方式。
谢谢
THANKS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记录的神经干动作电位数据进行处理,如滤波、降噪等。
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如测量峰电位、阈电位等参数,并计算神经干的动作 电位传导速度。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研究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及产生机制。
二、实验原理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可以通过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来研究。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大量神经细胞同时产生的、电位差较大的电信号。
当神经细胞兴奋峰值超过一定阈值时,会产生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并触发神经干动作电位。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脉冲发生器2.示波器3.探针4.青蛙腓肠神经5.盐水试剂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青蛙放入盐水中,使其神经麻痹,然后取出青蛙腓肠神经进行实验。
2.将脉冲发生器的输出端与示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将示波器的探针分别连接到接地端和腓肠神经上。
3.调整脉冲发生器的参数,包括幅值、频率和脉冲宽度等,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4.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幅值和频率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及已知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神经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细胞外Na+浓度较高,而细胞内K+浓度较高。
当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导致Na+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从而产生快速上升期;随后,Na+通道关闭,而K+通道打开,导致K+离子大量流出,产生快速下降期。
在超极化期,细胞膜上的Na+/K+泵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使细胞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状态。
六、实验结论通过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我们掌握了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和产生机制。
神经干动作电位具有典型的波形特征,包括快速上升期、峰值期、快速下降期和超极化期。
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可以通过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来研究,并且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以及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所导致的。
七、实验总结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研究神经细胞兴奋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和产生机制,还掌握了记录和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技巧。
该实验对于进一步研究神经细胞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报告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报告引言:神经干动作电位(nerve conduction action potential)是指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信号,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旨在研究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小鼠尾神经为研究对象。
首先,将小鼠固定在实验台上,用电刺激仪器对尾神经进行刺激。
刺激强度和频率分别为10mA和1Hz。
同时,使用电极记录尾神经上的动作电位,并将信号放大放大后通过示波器显示和记录。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动作电位的波形特征: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尾神经上的动作电位呈现出典型的波形特征。
首先是负向的初始反应,随后是正向的峰值反应,最后是负向的复极化反应。
这一波形特征反映了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后的电活动过程。
2. 动作电位的幅值和潜伏期:通过测量动作电位的幅值和潜伏期,我们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实验结果显示,动作电位的幅值和潜伏期与刺激强度和频率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结果表明,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受到刺激强度和频率的调节。
3.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实验结果显示,动作电位在尾神经中的传导速度为Xm/s。
这一结果与已有的文献报道相符,进一步验证了本实验的可靠性。
实验讨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结果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测量动作电位的幅值和潜伏期,我们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诊断和监测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在神经病学领域,动作电位的异常可以提示神经疾病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可以用来评估神经损伤的程度和康复进展。
在临床上,这对于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此外,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方法还可以应用于药物研发和毒理学研究中。
通过测量动作电位的变化,我们可以评估药物对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从而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毒性评估。
描述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

描述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神经干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脱颖而出的神经元的最基本的电学生理特性。
它是一种控制神经传导的脉冲性电位,其发生在神经突触前后的每一个神经元,通过把神经元的信息传送到单个细胞的其他部分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神经干活电位会被称为“大脑电流”。
神经干动作电位可以用波形描述,这种波形被称为电生理学图谱。
神经干活脉冲波形一般具有明显的良性起伏,其特征是:AHP下降斜率越大,产生的神经发送效率越高;AHP上升斜率越高,神经传导可延续性越强。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模型包括:1)激发态,2)抵抗性,3)延续性,4)下降衰减,5)上升,6)AHP(有用性能潜伏期),7)峰值,8)最大持续]。
激发态:激发态发生在神经元接受输入信号之前,它由谷电位提升而形成。
激发态的初始电位越高,神经元的活动越高;激发态的电压越低,神经元的活动越低。
激发态介于-55到-80mV间,其尖峰电位为-45mV到-50mV之间,尖峰时间大约用5ms~7ms。
抵抗性 :抗性发生在激发态之后,它是由神经元抵抗之间的电位差引起的。
当尖峰电位达到-45mV时,神经传导的通道才开始打开,这时会形成一个较高的电压抵抗。
延续性 :续性发生在抵抗性之后,它是由神经元内部离子通道的对流而导致的。
离子通道打开时,负离子开始从细胞质进入神经元,同时正离子从细胞质出去,这样神经元就产生了持续性的负电位变化。
在这个阶段,神经元的AHP电位会快速达到最高,一般在-70mV左右。
下降衰减 : 下降衰减发生在神经元的AHP电位达到最高时,由于内部离子通道的对流而导致的电位变化,神经元的电位开始从-70mV开始快速下降,一般在-80mV~-90mV之间。
上升:上升发生在神经元AHP电位下降过程中,随着离子通道的关闭,新出现的空载状态就会使得神经元的电位逐渐上升。
一般情况下,神经元电位会在上升过程中缓慢恢复正常,到达正谷电位的水平。
AHP(有用性能潜伏期):AHP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活性阶段,它发生在下降衰减和上升之间,当神经元的AHP电位到达最低时,神经元的AHP电压会在低电位附近突然震荡起来,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AHP 波”,它包括突刺以及AHP潜伏期,二者合在一起可以共同控制神经元活动的中断和延续性。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
2、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包括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
3、了解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在神经干的一端给予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会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由于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不同,因此记录到的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多个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合而成的。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表现为“全或无”的特性,即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动作电位产生,且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当在神经干的一端给予刺激时,兴奋会向两端传导,在记录电极处可记录到双相动作电位。
如果将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神经干损伤,兴奋只能通过未损伤的部位向一个方向传导,此时记录到的是单相动作电位。
三、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蟾蜍2、实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神经屏蔽盒、刺激电极、引导电极、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任氏液等。
四、实验步骤1、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从脊柱的下部开始,沿脊柱两侧剪开皮肤,分离肌肉,暴露脊柱。
用玻璃分针分离出坐骨神经,尽量去除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血管,将神经干从梨状肌下孔中轻轻拉出,在其下面穿线,结扎并剪断神经的分支,制成约 3-4cm 长的坐骨神经干标本。
将标本放入装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备用。
2、连接实验装置将神经干标本置于神经屏蔽盒内,用棉花蘸取任氏液保持标本湿润。
刺激电极连接刺激输出端,引导电极连接信号输入端,接地电极接地。
3、调节实验参数打开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选择合适的采样频率和增益。
设置刺激参数,包括刺激强度、刺激波宽、刺激频率等。
4、引导神经干动作电位给予神经干单个刺激,观察并记录双相动作电位。
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化,确定阈值和最大刺激强度。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3、观察到了普鲁卡因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理解了神经兴奋传导的机制。
八、注意事项
1、制备神经干标本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神经纤维。
2、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神经干的湿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3、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要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神经损伤。
4、滴加药物时要注意量的控制,避免药物扩散影响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实验操作中要认真细致,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4、药物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
滴加普鲁卡因溶液后,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减小,传导速度逐渐减慢,最终动作电位消失。
六、实验讨论
1、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征
神经干动作电位为双相动作电位,这是由于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在兴奋传导过程中,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从而形成了双向传导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有关,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动作电位的幅度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所有的神经纤维都被兴奋。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导致膜电位的快速变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较低,因此膜内电位较膜外低,表现为静息电位。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随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降低,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大量外流,导致膜电位迅速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即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时,不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引言: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是指神经纤维中电信号传导的速度。
它是衡量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及相关知识。
一、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定义神经干动作电位是指神经纤维兴奋后,在其上产生的电信号。
当神经纤维被刺激时,离开刺激点的电信号会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从而形成干动作电位。
二、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意义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是评估神经纤维功能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诊断中,通过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可以判断神经纤维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速度慢或中断等异常情况。
在神经疾病的治疗中,也可以通过监测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三、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1. 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通过电极记录干动作电位,然后根据刺激点和记录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信号传导时间来计算传导速度。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测量的误差较大。
2. 现代方法现代方法利用电刺激器和电极阵列,对神经纤维进行刺激和记录。
通过将多个电极放置在不同位置,可以同时记录多个干动作电位,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此外,现代方法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分析,进一步提高测定的精确度。
四、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神经纤维类型: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
例如,A型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快,而C型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慢。
2. 温度:体温的升高可以加快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而体温的降低则会减慢传导速度。
3. 神经病变:神经病变会影响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从而导致传导速度减慢或中断。
4. 神经纤维直径: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
五、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临床应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2013级生命科学3班张柏辉学号:201325010761.实验目的1.观察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理;2.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了解反射弧的组成;3.了解脊髓反射的功能特性。
2.实验原理(一)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分析反射是指对某一刺激无意识的应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称为反射时。
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
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
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
在脊髓反射的中枢之间或高位脑和脊髓对低位脊髓反射中枢均存在抑制作用,这些抑制作用保证了机体活动的协调性。
(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神经干在受到有效刺激后可以产生复合动作电位,标志着兴奋的产生。
如果在立体神经干的一端施加刺激,从另一端引导传来的兴奋冲动可以记录出双相动作电位,假如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坏,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此时可以记录到单相动作电位。
3.实验对象与实验材料(一)材料:虎纹蛙(二)器具: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毁髓针、玻璃分针、木质蛙板、固定针、锌铜弓、瓷盘、污物缸、滴管、纱布、粗棉线、滤纸片、支架、蛙嘴夹、小烧杯、秒表、神经屏蔽盒、PowerLab、刺激线、USB线、电脑(三)试剂:任氏液、2%普鲁卡因、0.5%及1%硫酸溶液4.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反射时与反射弧的测定1. 屈反射取一只虎纹蛙,只毁脑髓制成脊蛙(只毁脑),用蛙嘴夹夹住蛙下颌悬挂在支架上,右后肢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10s),同时开始计时。
当出现屈反射时立即停止计时,并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皮肤,纱布擦干,重复测屈反射时3次。
同样方法测左后肢最长趾的屈反射时。
2.损毁感受器用手术剪自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后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0.5%硫酸溶液刺激去皮皮肤,并记录侧时结果。
3.对照没损毁感受器改换同侧后趾有皮肤趾,将其浸入0.5%硫酸溶液中,测定反射时。
4.擦或抓反射取一浸有0.5%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虎纹蛙腹部,记录抓或擦反射的反射时。
5.麻醉神经右侧坐骨神经滴加普鲁卡因液,加药同时开始计时,每2min重复步骤3,并记录加药时间。
屈反射消失后,重复步骤4,记录加药时间。
6.测左后肢最长趾屈反射时,并与步骤1比较。
7.毁坏脊髓,重复步骤7.(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1. 标本制备:坐骨神经干(双毁髓->剥制后肢->分离两后肢),分离坐骨神经到踝关节附近,将标本搭置在神经屏蔽盒各金属极上;2.设置实验装置:连接神经屏蔽盒各接线;3.设置CH3 BioAmp和Stimulator:打开PowerLab电源,打开Scope软件(或Chart5),设置通道3: Ch3 BioAmp:Range 5mV, Filter 20Hz,High Pass 10Hz (调零用DC档);设置Stimulator:单刺激Delay 120ms ,波宽Duration:10mS,振幅Ampt:100mV;设置Overlay on Top点右下角Start ,即可看到刺激输出后得到的动作电位波形图。
每点一次START,记录号增加在图下方,调节单刺激持续时间Duration和振幅大小,以及调节放大器HighPass等参数,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得到双相电位后,以普鲁卡因液或棉线结扎法损伤神经,调参数至振幅Amp5.000mV,,观察单相电位。
5.实验结果(一)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分析对虎纹蛙进行反射时测定,得左后肢最长趾屈反射时平均值为1.65s,右后肢最长趾屈反射时平均值为2.77s;左后肢最长趾抓反射时平均值为1.99s,右后肢最长趾抓反射平均值为2.67s。
由此可得,屈反射与抓反射的反应时相差不大,但本试验中的虎纹蛙左后肢最长趾反射时比右后肢最长趾要短,反应更为迅敏。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虎纹蛙屈、抓反射时测定数据表当去除右后肢最长趾上皮肤后,屈反射立即消失,但其他趾屈反射仍存在。
毁髓后,屈反射立即消失。
当滴加普鲁卡因液后,屈、抓反射时会延长,蛙的应激反应钝化,最终反射消失。
用普鲁卡因处理右侧坐骨神经后,右后肢其他趾屈反射在加药1′14秒后就消失,右侧背部抓反射消失较慢。
加药处理2min后,右侧背部抓反射时由2.67s延长至3.47s,加药3′38″后抓反射消失。
结果如表2所示、表2 虎纹蛙反射弧分析实验数据表(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使用PowerLab ,设置参数:刺激强度800mV ,频率1Hz ,刺激延时1m ,可得双相动作电位如图1:文档1通道1 (V )通道3 (m V )图1 蛙坐骨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图用普鲁卡因浸泡并用粗棉线结扎A 、B 电极间的神经干后,设置参数:刺激强度800mV ,频率1Hz ,刺激延时1ms ,可得单相动作电位如图2:图2 蛙坐骨神经干单相动作电位图6. 分析与讨论:6.1 反射时的测定和反射弧的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
屈反射:后肢、足的皮肤受到刺激同侧的肢会产生屈曲反射。
其对应的反射弧为:趾部皮肤(感受器)→坐骨神经(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坐骨神经(传出神经)→后肢肌肉(效应器)抓反射:背、腹部的皮肤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后肢举起而对受刺激部位挠抓的动作。
其对应的反射弧:背或腹部皮肤(感受器)→脊神经(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坐骨神经(传出神经)→后肢肌肉(效应器)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左右后肢的反射时不同,这可能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不同,也有可能是因为左右后肢的最长趾对硫酸的敏感度不同。
针对实验结果,对反射弧完整性的探究分析如下:1. 用0.5%的硫酸分别刺激青蛙左、右后肢最长趾,发生屈反射,说明此时的反射弧是完整的。
2. 去右后肢最长趾上皮肤(即感受器)后测屈反射,反射弧不完整,无屈反射出现。
3. 用0.5%硫酸刺激青蛙右后肢其他趾,发生屈反射,说明其他趾的反射弧完整,反射正常进行。
由此可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实现反射的必要条件。
4. 用1%硫酸刺激青蛙右侧背部或腹部,发生抓发射,说明此时反射弧是完整的,可以进行完整的反射活动。
5. 普鲁卡因是一种神经麻醉剂,能制止和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使神经组织的膜面稳定,减少钠离于的通渗,使正常的极化与去极化交替受阻,神经冲动传递无由进行。
右侧坐骨神经滴加普鲁卡因(神经麻醉剂),加药1′14″后屈反射消失,可能是麻醉剂进入肌肉组织,使神经-肌肉接头受到麻醉剂的影响,抑制神经冲动传递。
6. 屈反射不能出现时测右侧背抓反射,发现加药后分钟后3′38″抓反射消失。
抓反射的传入神经是脊神经,传出神经是坐骨神经,加药后抓反射逐渐消失,说明传出神经是反射弧的一部分。
而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这是因为屈反射的传入神经为坐骨神经,髓鞘较薄,而抓反射的传入神经为脊神经,髓鞘较厚。
因此,普鲁卡因透入传入神经较快,透入传出神经则较慢,屈反射较抓反射先消失。
7. 毁脊髓后,再对青蛙进行刺激,青蛙对刺激都无任何反应,说明脊髓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毁髓后,传出神经后的反射无法完成,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6.2神经干动作电位测定6.2.1. 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与电极所接触的两点之间没有电位差,所以两电极之间也无电位差存在,扫描线为一水平基线。
在神经干左端给予电刺激后,则产生一个向右传导的冲动(负电位),当冲动传到A电极(负电极)下方时,此处电位较B处为低,产生了电位差,扫描线向上偏转,记录出一个向上的波形。
随后,冲动继续向右侧传导,离开A电极传向B电极处。
当它到达B电极(正电极)下方时,因A电极处神经差不多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于是B电极处又较A电极处为负,引起扫描线向下偏转,记录出一个向下的波形。
这样,在神经冲动向右传导的过程中,就记录出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
负电极在前时,它首先记录到神经干表面由正变负的电位变化,经历了由正到负再到正的过程,因此记录出动作电位的上相。
当在后的正电极记录到这种同样的电位变化过程时,显示相反的情况,记录出动作电位的下相。
如果互换正、负电极的位置,则记录到先降后升的双相动作电位。
6.2.2. 单相动作电位双向动作电位由A、B两点的单向动作电位叠加而成,如果A、B两点之间神经干被破环,则动作电位不能传到B点,所以只记录到一个向上的波形。
7. 注意事项1. 毁脑要充分,否则反射会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干扰。
毁脑髓要后耐心等待脊髓反射恢复。
2. 用高浓度硫酸刺激要小心,动作要快。
每次用硫酸刺激有反应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部位并用纱布擦干,避免蛙皮肤被腐蚀,损坏感受器导致反射阻断。
3. 保持标本的生理活性,即使滴加任氏液保持湿润,防止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