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比较

合集下载

生理学大题(2)

生理学大题(2)

⽣理学⼤题(2)第⼀章绪论1.试述⼈体功能的调节⽅式。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影响⽣理功能的⼀种调节⽅式。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影响⽣理功能的⼀种调节⽅式。

⾃⾝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对环境刺激发⽣的⼀种适应性反应。

2.何为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的⽣理学意义?稳态也称⾃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何区别?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影响⽣理功能的⼀种调节⽅式,是⼈体⽣理功能调节的最主要的形式。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影响⽣理功能的⼀种调节⽅式。

⼀般情况下,神经调节⽐较迅速、精确⽽短暂,⽽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弥散。

4.试⽐较反应、反射、反馈的概念有何区别?5.何为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向改变。

动脉⾎压的减压反射就属于负反馈。

当动脉⾎压升⾼时,可通过反射抑制⼼脏和⾎管的的活动,使⼼脏活动减弱,⾎管舒张,⾎压回降。

正反馈则是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活动朝着与原先活动相同的⽅向改变。

例如排尿反射过程中,当开始排尿后,尿液刺激了后尿道的感受器,感受器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步加强排尿中枢活动,使排尿反射增强直⾄尿液排完。

第⼆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那些异同点?单纯扩散是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很⼩的⽔溶性物质的过膜⽅式。

易化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或亲⽔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的帮助进⼊膜内的⼀种运输⽅式。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均属于被动运输,扩散⽅向和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电位梯度以及膜对此物质的通透性。

生理学大题

生理学大题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得距离—衡量悬浮稳定性得指标
血液(二)ﻫ1。简述血液凝固得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得主要异同点。
答: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得形成,
凝血酶得激活
纤维蛋白得生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血液与带负电荷得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与胶原等)接触而启动得凝血过程、
特点:参与内源性凝血得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液之中。
神经干就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得,神经干动作电位则就是由构成神经干得这些纤维所形成得复合动作单位。由于各神经纤维得兴奋性不同,当受到微弱得刺激时,只有其中一部分兴奋性较高得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此时得复合动作电位幅度较小;随着刺激强度得增大,产生动作电位得神经纤维数目也随之增加,复合动作电位幅度也随之增大。因此,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受刺激强度变化得影响。
形成机制:动作电位就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一次快速而可逆得得电位变化过程,包括锋电位与后电位。
锋电位得上升支就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锋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得下降支主要就是K+外流形成得。
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与正后电位,它们主要就是K+外流形成得,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得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
3.简述何为原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试分析二者得异同点。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得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得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就是指驱动力并不来自ATP分解而就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得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得物质逆浓度梯度或(与)电位梯度得跨膜转运方式。两种转运形式均需要膜蛋白介导且消耗能量,不同得就是原发性主动转运得能量来源就是直接分解利用ATP;继发性主动转运得能量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得离子浓度梯度,间接利用了ATP、

人体机能实验题库

人体机能实验题库

人体机能实验1.常用的手术刀执刀方法及适用情况答:手术刀的执刀方法有4种,包括:(1)执弓式、(2)执笔式、(3)握持式、(4)反挑式(1)执弓式:这是一种常用的执刀方法,动作范围广泛而灵活,用于腹部、颈部或股部的皮肤切口。

(2)执笔式:此法用力轻柔而操作精巧,用于切割短小而精确的切口,如解剖神经、血管及作腹膜小切口。

(3)握持式:常用于切割范围较广、用力较大的切口,如切开较长的皮肤、截肢。

(4)反挑式:此法多用于刀口向弯曲面的手术刀片,常用于向上挑开组织,以免损伤深部组织。

2.氨基甲酸乙酯作为家兔全身麻醉剂的理论计量及计算方法,为何生理实验常选用此麻醉剂。

答:(1)适宜浓度20﹪-25%,静脉注射按5mg/kg的剂量计算。

(2)氨基甲酸乙酯易溶于水,肌肉松弛较小,作用温和,对器官功能影响较小,仅仅对消化道平滑肌的影响较大,所以,经常生理实验常选用氨基甲酸乙酯作为麻醉剂。

3.动物实验如何判断已达到适宜的麻醉程度。

答:判断麻醉程度的指标有:①呼吸:加快或不规则,则麻醉过浅,可再追加麻醉,若呼吸由不规则转变为规则且平稳,说明已达到麻醉深度。

若动物呼吸变慢,且以腹式呼吸为主,说明麻醉过深,动物有生命危险。

②反射活动:角膜反射灵敏,则麻醉过浅;反射迟钝,麻醉程度适宜;反射消失,伴瞳孔散大,则麻醉过深。

③肌张力:亢进,麻醉过浅;全身肌肉松弛,麻醉合适。

④皮肤夹捏反应:麻醉过程中可随时用止血钳或有齿镊夹捏动物皮肤,若反应灵敏,则麻醉过浅;若反应消失,则麻醉程度合适。

4.急性动物实验手术过程中如何视出血情况选择止血方法?答:(1)微小血管出血,可用湿热生理盐水按压止血。

(2)较大血管出血,需先找到出血点,用止血钳夹住,而后用线结扎。

(3)大血管破损出血,应准确、快速止血。

实验期间,应将创口暂时闭合或用生理盐水纱布盖好,以免组织干燥。

5.各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答:实验一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引导及传导速度的测定操作步骤:制备双毁髓蛙——剥制后肢标本——分离两后肢——制备蛙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连接实验装置,标本放置于神经标本盒中——选用实验模块中动作电位项目开始实验——按实验指导完成各项目。

生理实验

生理实验

操作部分:输尿管插管穿线将输尿管近膀胱端结扎,然后穿线备用,在结扎处上端剪一斜切口,切口约为管径的一半,将充满肝素的输尿管插管向肾脏方向插入输尿管内,并结扎固定。

气管插管在气管上做一“┴”形切口(做一约为周长一半的横向切口,再向头端作纵向切口),插入“Y”型气管插管,用棉绳结扎切口处,绳尾固定于套管的分叉处。

动脉插管在左颈总动脉近心端夹一动脉夹,然后结扎远心端,(两者相距两厘米以上),结扎端下方用眼科剪做一“V”型切口(与管呈45度,约为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管内装满抗凝剂),用已穿好的丝线结扎插入管尖嘴部分,并用同一丝线在插管的侧管上附近固定,以防插管从插入出滑开。

静脉插管动脉夹夹住近心端,结扎远心端,穿线备用用眼科剪在远心端结扎出处呈45度剪一小口,约为管径的一半插入导管套管,用已穿好的线打一个结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开机—双击桌面上的“BL-420E”程序快捷图标—进入主页面—选试验项目和题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刺激强度或者标记截图口试部分: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试验神经干的传导速度能否代表所有纤维的传导速度?不能。

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这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温度等因素,本实验各纤维的传导速度均不同,所以不能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来代表神经纤维的速度。

神经干兴奋时所记录的电位是“全或无”吗?为什么?神经干兴奋时的动作电位是所有兴奋的神经纤维产生的复合动作电位,他的幅度会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有何不同?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即刺激达到阈值后产生一个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大小和形状不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

而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兴奋的神经纤维组成的复合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

绝对不应期是等于前后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还是等于电位的起点至第二个刺激波之间的间隔时间?后者。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测定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测定

六、制作坐骨神经-腓肠神经标本
(1)分离神经时,一定要用玻璃分针,不能随便用刀、 剪进行操作。 (2)不能过分牵拉神经,以免造成损伤。 (3) 标本制备过程中应适当地用任氏液湿润标本。
(4)在制备坐骨神经-腓/胫神经标本时,尽可能使其长 些,最好达10厘米以上; (5)神经干应平直地置于电极之上,两端不可与屏蔽 盒接触,也不可把神经干两端缠绕于电极之上,两 端任其自然悬空
Via 哈尔滨医科大学 叶灿
二、阈值 三、动作电位传导
(一)静息电位 RP
1.概念: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
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2.产生机制
安静时细胞膜对Na的少量通透性
Em(RP)
(二)动作电位 AP
1.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其膜 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迅速的、短暂的波动。
模拟结果
6.动作电位记录方法
细胞内记录 (跨膜电位)
细胞外记录 (两点电位差)
6.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
细胞内记录 (单向动作电位)
细胞外记录 (双向动作电位)
1.坐骨神经的走行
蟾蜍
蛙类手术器械、 任氏液、蛙板、 培养皿
1.1 毁脑脊髓
1.2 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1.3 剥皮(之后洗净双手和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 1.4 完成坐骨神经标本 1.4.1 分离两腿 1.4.2 游离坐骨神经 1.4.3 完成坐骨神经标本
六、制作坐骨神经-腓肠神经标本
向上分离坐骨神经 至脊柱根部, 向下分离内侧的胫神经和外侧的腓神经至踝关节。 结扎坐骨神经干的脊柱端及胫、腓神经的足端,游离神经干。 提起两端结扎线,将神经干标本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六、制作坐骨神经-腓肠神经标本

神经干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电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2.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点,包括波形、传导速度和不应期。

4.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刺激强度、损伤和药物作用等。

二、实验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在受到有效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是神经细胞兴奋的客观标志。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复合而成的,其特征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有所不同。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青蛙或蟾蜍2. 实验药品和器材:任氏液,2%普鲁卡因,各种带USB接口或插头的连接导线,神经屏蔽盒,蛙板,玻璃分针,粗剪刀,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皿,烧杯,滴管,蛙毁髓探针,BL-420N系统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制备神经标本:将青蛙或蟾蜍处死,解剖出坐骨神经干,用任氏液浸泡并保持湿润。

2. 安放引导电极:将引导电极固定在神经干上,确保电极与神经干良好接触。

3. 安放刺激电极:将刺激电极固定在神经干上,距离引导电极适当距离。

4. 启动试验系统:连接BL-420N系统,打开软件,设置实验参数。

5. 观察记录: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并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传导速度和不应期。

6.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刺激强度下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变化,以及损伤和药物作用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形:观察到神经干动作电位呈双相波形,第一相为上升支,第二相为下降支。

2.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逐渐提高。

3.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观察到神经干动作电位存在不应期,不应期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

六、讨论1.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复合而成的,其特征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有所不同。

2. 刺激强度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逐渐提高,不应期缩短。

4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及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

4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及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

4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及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案, 引导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并观察其基本波形(包括双相和单相动作电位)。

, 学习和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 学习和掌握蟾蜍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制备方法。

, 复习讲解神经干动作电位和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别、神经干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及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等。

, 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

, 引导单、双相动作电位及测定兴奋传导速度。

, 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 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

【】1. 引导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并观察其基本波形(包括双相和单相动作电位)。

2. 学习和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习和掌握蟾蜍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制备方法。

【】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兴奋的客观标志,当神经纤维或神经干受到有效刺激时,必然会产生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也称为神经冲动。

由于神经干动作电位是许多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复合,所以它的特征不同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本实验采用离体细胞外记录法,记录神经干兴奋时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可沿神经纤维进行双向传导,其传导速度取决于纤维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因素。

通过测定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时间,可算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1. 动物蛙或蟾蜍。

2. 试剂和药品任氏液3. 装置和器材计算机、蛙类手术器械、神经屏蔽盒、直尺、圆规、培养皿。

【】1.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制备方法与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基本相同,只是当把坐骨神经游离至膝关节后,在腓肠肌一侧继续分离腓神经至足趾,用线结扎,并在结扎线远端剪断。

将制备好的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内备用。

2)将神经标本置于神经屏蔽盒的电极上。

将神经的近中枢端置于刺激电极一侧,外周端置于记录电极侧。

3)进入BL-41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单击菜单栏中实验项目,在肌肉、神经实验中选择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给具有兴奋性的神经干以一定强度的刺激,会产生动作电位并传导。

在神经细胞外面,已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部位。

当神经冲动通过后,兴奋处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

所以兴奋部位和邻近部位之间可出现电位差,用引导电极引导出此电位差,输入到示波器,则可记录到动作电位的波形。

本实验采用细胞外记录法,可引导出坐骨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

3.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产生一个可以传导的动作电位,它以局部电流或跳跃式传导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其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因素。

坐骨神经-腓神经为一混合神经干,其动作电位是由一群不同兴奋阈值、传导速度和幅值的电位总和而成,为复合动作电位。

蛙类坐骨神经干中以Aa类纤维为主,传导速度大约35~40m/s。

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距离和通过这些距离所需的时间,即可计算出该神经干兴奋传导的速度。

4.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一定的速度。

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其传导速度各不相同,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环境温度等因素。

蛙类坐骨神经干中以Aα类纤维为主,传导速度大约35~40m/s。

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距离(d)与通过这一距离所需的时间(t),即可根据V=d/t 求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5.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相对于未兴奋部位来说呈负电位,两点之间存在电位差,通过单极或双极电极的引导在记录系统上进行显示和分析。

由于采用的是胞外记录的方法,因而在单极记录时,测得的动作电位实际上是组成神经干中的每根神经纤维兴奋后的超射值在神经干表面的叠加。

即此动作电位是一复合波,其上升相、下降相及峰值不是相应的单一动作电位波形的去极化相、复极化相及峰电位。

在双极记录时,测得的波形实际上是两个记录电极的电位差,与单一动作电位波形相差更大,这使问题的分析更加复杂。

动物实验制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神经干是由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不同种类神经纤维所组成,故复合动作电位记录的是复合波。

然而,每种纤维兴奋后传导速度各不一样,波长也各不相等,加上引导方式不同,这也增加了我们分析复合双相动作电位的复杂性及带来传导速度测定的困难。

6.对于单根神经纤维,其兴奋后产生负波。

对于某一点,负波的产生和终止不是突然的,而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最高点,故记录曲线的上升和下降都具有一定的斜率。

神经干受刺激后,由于不同神经纤维兴奋产生了不同的负波,它们波长不等,传导速度也不相等,所以
神经干复合波随着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化,我们用双电极记录到双相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①第一相峰值总高于第二相;②第二相持续时间总大于第一相;③每相的上升支与下降支都不对称。

我们可以引入“迁延效应”这一概念说明以上特点,即神经干兴奋后,有一综合波长(λ),当传导一定距离后,因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λ将拉长,即λ与传导距离有关。

而以往在讨论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时往往忽视了记录两点的距离对双相动作电位的影响,因此,记录点的距离对波形的影响值得深入讨论。

六、实验小结:
神经纤维的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所以,神经纤维(nerve fibre)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

对单根神经纤维而言,给其一个有效的阈或阈上刺激,便可产生一个可传布的兴奋,即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相对于未兴奋部位来说呈负电,两者之间产生电位差。

将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完整的神经纤维的表面,随着兴奋波依次通过两个电极,可记录到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biphasic action potential)。

若将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纤维进行特殊的损伤,使兴奋只能到达前一个引导电极,而不能到达后一个电极,这时只能记录到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神经纤维的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所以神经纤维(nerve fibre)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

对单根神经纤维而言,给其一个有效的阈或阈上刺激,便可产生一个可传播的兴奋,即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相对于未兴奋部位来说呈负电,两者之间产生电位差。

将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完整的神经纤维的表面,随着兴奋波依次通过两个电极,可记录到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biphasic action potential)。

若将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纤维进行特殊的损伤,使兴奋只能到达前一个引导电极,而不能到达后一个电极,这时只能记录到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单相动作电位(monoph asic action potential)。

坐骨神经干包含很多种类神经纤维,由于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大小各不相同,因此给其一个较小强度的刺激,则只可使那些兴奋性较高的纤维产生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的神经纤维数将逐步增多;如果给其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则可使神经干内所有的纤维都产生兴奋。

兴奋后的每根神经纤维上的电变化将以物理方式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电位变化,称为神经干的动作电位。

3 讨论
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相对于未兴奋部位来说呈负电位,两点之间存在电位差,通过单极或双极电极的引导在记录系统上进行显示和分析。

由于采用的是胞外记录的方法,因而在单极记录时,测得的动作电位实际上是组成神经干中的每根神经纤维兴奋后的超射值在神经干
表面的叠加。

即此动作电位是一复合波,其上升相、下降相及峰值不是相应的单一动作电位波形的去极化相、复极化相及峰电位。

在双极记录时,测得的波形实际上是两个记录电极的电位差,与单一动作电位波形相差更大,这使问题的分析更加复杂。

动物实验制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神经干是由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不同种类神经纤维所组成,故复合动作电位记录的是复合波。

然而,每种纤维兴奋后传导速度各不一样,波长也各不相等,加上引导方式不同,这也增加了我们分析复合双相动作电位的复杂性及带来传导速度测定的困难。

对于单根神经纤维,其兴奋后产生负波。

对于某一点,负波的产生和终止不是突然的,而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最高点,故记录曲线的上升和下降都具有一定的斜率。

神经干受刺激后,由于不同神经纤维兴奋产生了不同的负波,它们波长不等,传导速度也不相等,所以神经干复合波随着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化,我们用双电极记录到双相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①第一相峰值总高于第二相;②第二相持续时间总大于第一相;③每相的上升支与下降支都不对称。

我们可以引入“迁延效应”这一概念说明以上特点,即神经干兴奋后,有一综合波长(λ),当传导一定距离后,因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λ将拉长,即λ与传导距离有关。

而以往在讨论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时往往忽视了记录两点的距离对双相动作电位的影响,因此,记录点的距离对波形的影响值得深入讨论。

根据“迁延效应”,当兴奋通过两电极间这段距离时,第一记录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数目较多,因而记录到的动作电位第一相峰值较高。

由于各纤维兴奋传导速度不同,第二记录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数目较少,因此记录到的动作电位的第二相峰值较低但持续时间长。

第一项实验正是证明此理论。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距离增大初期(约2 cm)以双相电位的抵消作用为主,复合动作电位双相峰值增大。

随着距离继续增大,抵消作用减弱,表现为“迁延效应”的现象,第二相峰值开始减小,电位持续时间延长。

以往分析双相动作电位不对称原因时,认为两记录电极间刚好有神经纤维分支,因而出现不对称(第一相高于第二相)。

也有人认为从神经干粗端到细端所含神经纤维数目减少导致兴奋性降低从而出现不对称。

实际上,我们通过刺激神经干细端记录粗端仍可得到与第一项实验相同的结果。

可见“迁延效应”是主要原因。

传统方法诱导单相动作电位时,多通过夹伤两记录点间的神经干以阻断其兴奋传导来实现。

但是,这种不可逆的损伤操作破坏了标本活性,只能放到最后一步进行。

我们尝试采用麻药阻滞的方法,利用兴奋性的可恢复性,还可再进行其他实验项目。

从结果中也可以观察到当用麻药阻滞两记录点间的神经干兴奋传导时,随着麻药作用的发挥,发现第一相动作电位峰值逐步加大,第二相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充分验证了我们所述双相动作电位的互相消长的理论。

在传导速度测定的实验中,以往学生实验时只是简单的测出速度。

我们通过对起点法和顶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结合神经干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动作电位的起点本质是神经干中传导速度最快的一类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到达记录点引起的,起点法测量的速度本质是此类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而顶点的形成本质是各种神经纤维兴奋相互叠加后最强的部分。

如果采用顶点法测量,由于“迁延效应”代表的时间不够准确,不能代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故应该采用起点法测量才更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