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中: 地 图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 课件(101张PPT)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 课件(101张PPT)

解析:第 2 题,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一 个恒星系统。由题中“ 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 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可知 “ Trappist1” 是类似于太 阳的能发光的一颗恒星,由此可知“ Trappist1” 系统是一个类 似于太阳系的恒星系统。第 3 题,若“ Trappist1”质量与太阳 相似,那么“ 宜居带”与 “ Trappist1” 的距离相当于地球与太 阳的距离,而从材料可知 “Trappist1” 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 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那么“宜居带”与 “ Trappist1”的距离远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D 正确。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天体 M 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2)与地球相比,天体 M 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A.①②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 ③距日
2.图示的天体系统级别类似于 A.地月系 C.银河系 B.太阳系 D.河外星系
(
)
3.天文学上的“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宜生物繁衍的区域。 材料中“宜居带”与“ Trappist1”的距离最有可能 ( A.大于海王星与太阳的距离 B.相当于木星与太阳的距离 C.相当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D.小于水星与太阳的距离 )
(
)
解析:从材料“该人造天体定位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 上”一句可知,与地球相比,该人造卫星和太阳的距离近 了 150 万千米,可提前获知太阳风的强度。 答案:B
(2018· 江苏六市模拟 )2017 年 2 月 23 日,美国国家航空航 天局 (NASA)与比利时天文学家团队宣布: 在距离地球 39 光年 的 “ Trappist1” 恒星系统的七颗行星中,有三颗位于宜居 带。“ 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 之一和二分之一。如图为 “ Trappist1”天体系统示意图。据 此完成 2~ 3 题。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1部分 第四章 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件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1部分 第四章 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件

答案:A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聚落按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 (2)河流沿岸都是聚落选址的理想位置。 (3)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多分布在盆地中部。 (√ ) (× ) (×)
返回
理性归纳——记一记
1.聚落的分类 聚落按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人口较多。 (2)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提示:地质、气候、水文、人口、城镇、资源、科技等。
返回
理性归纳——记一记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 以 公 路 为 主 ,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 现 铁路为辅 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避开地势起


修建公路的成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 本和难度均低 施工难度较小、建设 于铁路 和运营成本低
返回
[ 解题技法]
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北方平原地区
聚 落 的 形 态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 平原广阔, 平原 的制约作用小,聚落 我国北方 聚落多呈团 地区 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 的村落 聚型 心向四周发展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 展受地形制约;水乡 丘陵 聚 落 多 呈 条 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 我国南方 山区 带状 延伸,一方面可获得 的村落 较好的用水条件,另 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返回
答案: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 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 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 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 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 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018-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5课时课件-新人教版

2018-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5课时课件-新人教版

_东__部__平__原__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
分布在_东___北____、___西__南___交通不便的 区
深山区和边疆地区及东南部的山地
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及青藏高原 C__草__地____ 地区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主要问题:_水__土__流__失_____、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 等。 (2)措施:合理用地、__节__约__用__地____、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 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归纳总结]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原因 (1)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地区分布不平 衡; ②能源消费不合理,以煤为主,且单位产值耗能高,使我国污染物排放量 大,难控制; ③能源需求增长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这些地 区政局不稳定,直接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 轮运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4.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主要海洋资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
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
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1
读图夯基
2
精讲点拨
3
跟踪演练
4
课时作业
读图夯基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总量大,种类多——国土面积广,自然环境多样。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形势严峻——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能源矿产 (1)煤炭:储量丰富,产量第一;主要集中在我国__北__方____,以新疆、内蒙 古、__山__西____和陕西为主。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行星地球第2节地图课件新人教版20180417544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行星地球第2节地图课件新人教版20180417544

4.若在该GIS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300 m、宽为220 m,要将 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1 00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A.A4纸(29.7 cm×21 cm) B.B4纸(36.4 cm×25.7 cm) C.A3纸(42 cm×29.7 cm) D.B3纸(51.5 cm×36.4 cm) )
1.指示牌在图(b)中的位置是( A.① B.②
) C.③ D.④
B [从指示牌上的信息看,校训碑位于指示牌的正前方80m处,气象站位 于指示牌右侧150 m处,老校门位于指示牌左侧200 m处,地理园位于指示牌前 方350 m处,再结合图中的比例尺,即可反推得出指示牌位于图中②处。]
下图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读下图 ,回答 第2题。
越高 气温越低。 地势_____ 背风 坡。 ②降水差异:_____ 迎风 坡降水多于_____
③光照差异: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向相反。 (2)流域面积: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流域面积。
3.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 (1)判断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 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分析。 (2)气候差异及判断 ①气温差异: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
3.D 4.B
[第3题,从上图中右侧浏览窗口可以看出,选中的对象是喷水
池,其建筑面积最小,所以对应建筑分布窗口中面积最小的④,D项正确。第4 题,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由题干可知,比例尺为1∶1 000。用地长为 300 m,则其在图上距离为30 cm;用地宽为220 m,则图上距离为22 cm。结合 选项可知,A4纸长度和宽度均不够,B4纸、A3纸、B3纸都能画出完整的平面 图,其中B4纸幅面最小,B项正确。]

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第一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第一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返回
(2)图片有“趣”:作为一道目的在于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水平地 域分异规律的题目,没有选择典型的自然景观图示,而是选择 常见的城市绿化隔离带景观,并且有“修剪齐整”与“灌木零 乱”的对比,使命题背景材料接地气,给考生一种亲近、熟悉 的感觉。 (3)选材有“据”:本题目以城市绿化带景观入题,引导学生发 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体 现了课程标准中“有用的地理”的指导思想,从这一点上看, 不失为一道好题。
坡向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 复杂
迎风坡、向阳坡的水热条件 好,自然带谱更复杂
返回
2.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影响因素
不同山体 的比较
受纬度 影响
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 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东西
阳坡,热量条件好,
同一 走向
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
山体
主要受坡 背风坡,受焚风效应
的比 南北 向的影响 影响,同一海拔气温
气候、地貌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 等因素综合 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
作用 度南坡比北坡低
[典题领悟]
返回
(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
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
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
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
中磷累积量。如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
返回
NO.2 研细高考
——这是命题之“样板”
返回
以考纲为纲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
返回
[典例] (2017·全国卷Ⅰ)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 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 地 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模拟)如图为北京市某小区平面图,该小区占地约30 000 m2。读图回答1~2题。

1.2017年9月23日,某同学傍晚放学回家走进小区时,发现自己在夕阳下的影子落
在正前方。该同学最有可能进入的小区大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小区平面图的比例尺可能为( )
A.1∶50 B.1∶500
C.1∶5 000 D.1∶50 000
解析:1.A 2.C 第1题,9月23日为秋分,太阳在正西方落下;此时影子朝向正东,
该同学走进小区时,发现影子落在正前方,也即正东方,说明进入的是小区的西大门,应
是图中的甲。第2题,该小区占地约30 000 m2,近似于长方形,图中面积近似3 cm×4 cm
=12 cm2,而该小区占地实地面积约为3×108 cm2,图上面积除以实地面积的平方根即为比
例尺,可推算比例尺可能为1∶5 000。
(2018·山东淄博实验中学一诊)如图为我国某湖泊等深 线图,图中等深距为10 m。读图
完成3~5题。

3.该湖泊位于( )
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
4.图上比例尺X代表的数值为( )
A.1 B.10
C.100 D.1 000
5.该湖泊最大深度可能为( )
A.55 m B.65 m
C.75 m D.85 m
解析:3.C 4.B 5.B 第3题,图示纬度大约位于30°N~31°N,经度大约位于85°E,
此外该湖泊深度较浅,因此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所以C正确。第4题,比例尺等于图上距
离比实地距离,湖泊的东西图上距离约5 cm,图示纬度大约位于30°N~31°N,湖泊约
跨0.5个经度,东西实地距离约为111 km×0.5×cos 30°≈48 km。该图比例尺可能为1∶1
000 000,所以B正确。第5题,该湖泊深度较浅,图中等深距为10 m,该湖泊最大深度在
60~70 m之间,结合四个选项,可能为65 m,所以B正确。
(2018·浙江五校联考)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水库大坝的高度约为( )
A.48 m B.68 m
C.108 m D.128 m
7.关于图中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铁路要防御崩塌和滑坡的危害
B.A地能看到悬崖下过往的火车
C.大坝建成后不会淹没B处村庄
D.C处适合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
解析:6.B 7.A 第6题,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以判断其等高距为50 m,水库大坝
的坝底海拔为450~500 m,大坝坝顶的海拔为550 m,所以水库大坝的高度范围为50~100
m,结合选项,68 m位于该范围之内。第7题,图中铁路的左侧有陡崖,右侧有山脊,需
要防御崩塌和滑坡的危害,A对;图中A地右侧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坡,且有陡崖,会
阻挡视线,不能看到悬崖下过往的火车,B错;大坝建成后,其蓄水位最高为550 m,B处
村庄的海拔为450~500 m,位于库区内部,会被淹没,C错;C处等高线密集,是坡度陡
的山坡,不适合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应该种植林木,D错。
(2018·北京西城区模拟)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8~9题。
8.图示地区( )
A.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B.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
C.最低处海拔不足900 m D.河流两岸的坡度平缓
9.图中瀑布( )
A.落差最大可达80 m以上
B.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C.在甲处观赏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
D.为保证水量稳定上游水库需在夏季放水
解析:8.C 9.B 第8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北部海拔在1 000 m以上,中南部
海拔在1 000 m以下,所以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但是南侧的等高线明显密集于北侧,因此南
侧(河流两岸)较陡,北侧较缓,A、D两项错误;图示地区海拔远大于500 m,不属于丘陵
地形,B项错误;图中等高距是20 m,最低处在河谷最南端,海拔低于880 m,C项正确。
第9题,瀑布形成于图中陡崖处,一般都是由于河流河床岩石软硬不一,由河流侵蚀形成,
B项正确;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判别瀑布顶端海拔为960~980m,瀑布底部海拔为920~940
m,落差为20~60 m,A项错误;甲处海拔大于1 060 m,高于瀑布的海拔,在甲处应该是
居高临下,而不会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C项错误;我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多雨,全流域河流水源补给充足,水量较稳定,上游水库没有必要放水,D项
错误。
(2018·山东淄博实验中学一诊)读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 )
A.0.6 ℃ B.1.8 ℃
C.2.5 ℃ D.4.6 ℃
11.沿上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面四幅图中的( )
解析:10.B 11.D 第10题,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从图中可以看
出,最内侧的那条等高线为2 500 m,其附近是积雪分布的最低下限(0 ℃),c点的海拔为2
200 m,因此c点的气温大约为1.8 ℃。第11题,根据图中剖面线的位置,可以判断a端
点海拔为2 200 m,b端点海拔在2 200~2 300 m,在接近a端点的2 300 m等高线与2 400
m等高线之间有一闭合等高线,由于其内侧有湖泊,所以可以判断该处为一低地,该低地
海拔在2 200~2 300 m,所以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如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试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图中规划中的铁路在甲、乙、丙、丁四处的布局是否合理?若有不合理之处,请说
明理由。(8分)
(3)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该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发现①地的植被比②地的要茂密高大,
其原因可能是什么?(8分)
(4)该地理学习小组计划晚上在③地露营。请你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判断河流流向的依据一般有两个:一是等高线弯曲方向;二是总体地
势的分布。在本题中还要特别注意指向标。第(2)题,在地势平坦的地区铁路要尽量走直线,
山区的铁路线应尽量与等高线平行以减小坡度;为减少铁路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铁路尽量
不要穿过聚落中心。第(3)题,原因应主要从光照、水分、地势、土壤等方面分析。第(4)题,
野外露营地的选择应主要从安全方面考虑,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和山洪等水文灾害。
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流。从等高线分布来看,该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河流
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2)铁路在甲处布局合理,在乙、丙、丁处布局不合理。乙处地势较平坦,铁路线应走
直线;丙处铁路线经过聚落中心,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丁处铁路线与多条等高线相交,
坡度较大。
(3)①地位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①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①地地势较为
平坦,土壤相对肥沃。
(4)不合理。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时容易发生
山洪等水文灾害。
13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
如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
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解释其中原因。(9分)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
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
学?为什么?(7分)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
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________,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6分)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气温,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为
什么?(6分)
解析:第(1)题,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等高线密集处,坡
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第(2)题,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的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
起的为山脊。如果两地之间有山脊相隔,就会阻挡视线,山谷则不会。第(3)题,G、H两
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从G到H海拔是先升高再降低,故选②。GH和DE的交点I
为GH间的最高点,DE间的最低点。第(4)题,图中等高距为100 m,所以B处海拔为700
m,A处海拔为1 200 m,两地垂直高差为500 m,在近地面,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
降约6 ℃,故两地之间相差约3 ℃。
答案:(1)画图略。该小河上游、下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较急;
而中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对缓慢。
(2)看不到C处的同学,因为C、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视线;能看到E处的同学,因为
D、E之间是低谷,不会阻挡视线。
(3)② 略(分别在最低、最高处)。
(4)3 ℃。 根据等高线可知,两地高度相差500 m,而在近地面,高度每增加1 000 m,
气温下降约6 ℃,故两地之间温差约3 ℃。
谢谢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