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自小受儒家教育曾国藩死也不愿做汉人皇帝
历史趣谈:曾国藩去世 一生为何四次拒绝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去世一生为何四次拒绝称帝导语:在143年前的今天,1872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十二),大清重臣曾国藩去世。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在143年前的今天,1872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十二),大清重臣曾国藩去世。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人物生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字子孝,号忠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一、早年经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对于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
曾国藩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家乡读书,后来考入了湖南的府学。
在府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异,被誉为“府学之冠”。
二、官场生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官职,以及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曾铁军”。
他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能力使得太平天国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为清朝政府稳定了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他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受贪污腐败的诱惑。
他注重民生,积极推行改革,为人民谋福利。
他还注重教育,提倡儒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三、晚年生活曾国藩在晚年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他退休后回到家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读书,写作,思考人生。
他的著作《曾文正公全集》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典之作。
他还致力于家族的兴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代。
曾国藩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他的勤奋和才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他的清廉和正直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底线,不能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
最后,他的奉献和忠诚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公仆,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总之,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让我们向曾国藩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太平天国事起后,曾国藩编练的湘军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清政府可以依靠的唯一军队,曾国藩也就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人物。
于是各种各样的目光也盯在了曾国藩身上,不少人视其为即将诞生的新主。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南京。
按咸丰帝遗言,“克复金陵者王”。
可当曾国藩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军以后,慈禧却仅仅给其一个一等毅勇候,并未封王。
朝廷还下诏令要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
诏命一到,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四人便视其为十二道金牌,秘密活动要拥戴曾国藩出面,反抗清廷,并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于深夜请见曾国藩。
曾则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联作答。
双方虽都未点破,但曾的对联却把四人的打算消弭于无形。
当时,曾国藩拥兵30万人,占据中国半壁河山,他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足以功高震主。
看了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如果顺应了“民意”,振臂一声高呼,不是就有机会黄袍加身了吗?难道曾国藩真的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其实,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的部将就有劝进之说,早有多人对曾国藩进行了“策反”。
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石达开却以韩信之例劝曾独立,曾默然不应。
劝进最力的有郭嵩焘、李元度。
李元度借贺功为其撰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此立即撕掉,并斥责了他。
彭玉麟直接写信称:“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这句话吓得曾国藩直冒冷汗,把信纸吞到肚子里。
胡林翼、左宗棠都属于劝进派。
胡林翼借曾国藩寿诞进联曰:“用霹雳手段,兴菩萨心肠”;左宗棠也曾有一联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说:“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此时,一向以霸才自居的王闿运也来到安庆,第二次向曾国藩行其“纵横术”。
为曾国藩指出两条路:一是拥兵入觐北京,申明垂帘违背祖制,请行顾命;二是干脆在东南义举,为万民做主。
同时告诫以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前车之鉴,劝曾国藩做曹操。
曾国藩为何不称王

或许许多人对曾国藩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曾国藩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在政务中展现出的才能,使得他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人物。
然而,虽然他被尊为“曾文正公”,但曾国藩却从未有意称王,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与猜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曾国藩不称王的原因。
首先,曾国藩是一位非常聪明和守纪律的人。
他深谙礼仪和忠君原则,一直将自己的忠诚和服从放在第一位。
虽然他的才能和实力足以让他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但他却明确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臣子,是要为皇帝和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干。
其次,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他始终将事业和国家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曾国藩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深知战争的惨痛和苦难。
他深深明白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于人民的幸福和安宁的重要性。
因此,他不愿意以个人的欲望和私利来冒险称王篡位,而是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用于保家卫国。
此外,曾国藩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自律的精神。
他心系百姓,关注人民的疾苦,并通过各种努力和政策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他重视自己的温饱生活,节俭为政,慎独为人。
这种高尚的品行和自我约束也使得曾国藩在官场和民间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深知权力的滋味和诱惑,但他也知道权力只有用于造福人民才是真正的价值。
最后,曾国藩对于历史和前人的敬畏也是他不称王的原因之一。
他深入研究和思考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到启发和教导。
他知道统治者要有大局观和远见,要有全局的考虑和谋划。
他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解决复杂的问题需要更为深远和长远的思考。
因此,他把自己的职责放在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更高层面上。
综上所述,曾国藩不称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是一个聪明、守纪律、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高尚品德和自律精神、敬畏历史和前人教导的人。
他将自己的忠诚和才能用于保家卫国,将事业和国家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因此,他不愿冒险称王篡位,而是选择了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才干。
他的为人和行为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榜样和学习对象。
曾国藩为什么不想当皇帝

曾国藩为什么不想当皇帝反还是不反,这是个问题咸丰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驻扎在安庆英王府的曾国藩惊恐不已。
他清楚地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厮杀,已经扑面而来。
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已经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势如何变化,该尽的臣子礼仪还是要尽到的。
所以曾国藩下令,湘军暂时延缓进攻,所有大军披麻戴孝,并在主营内设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对其三跪九拜,并且放声大哭。
正当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胡林翼从湖北姗姗而来。
他自然也要对着咸丰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场。
放声痛哭后,曾国藩为其置办酒宴,为这位好友接风洗尘。
在酒足饭饱后,这两人就开始了秉烛长谈,就当前的局势交换了各自的意见。
他们两人的这段对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对话。
因为这段对话的内容,相当“劲爆”,一旦传出去,曾国藩肯定必死无疑。
但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却被记录在了《曾国藩家书》中。
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在这次对话中,曾、胡除了对咸丰皇帝壮年驾崩惋惜外,他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当朝权力的重新分配。
曾、胡认为,咸丰皇帝在临终前,宁可指派八个顾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这位德才兼备的亲弟,肯定会给大清留下一个深深的隐患。
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和胡林翼一致认为,由于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权,一定会出现太后、恭亲王、八大辅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家的事情就难办了,湘军的事情就更难办了。
如今的湘军因为攻陷了安庆,已经威震天下,但是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
虽然湘军名噪一时,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条归路,湘军一定难逃“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
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从这三股势力中找到一个安稳的靠山,这甚至比和太平军战斗都要重要。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谁能最终获胜,更没有人能知道谁将掌握这最高的权力,因此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谈话的屋子已经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
为什么称曾国藩是半个圣人?当初为什么不称帝反清?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2、曾国藩清楚一旦反了满清,这天下可真就又要大乱了。
曾国藩堪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典型,与他同时代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均对其人品持敬仰之情。几十年后最能影响中国历史的两个人毛泽东和蒋介石,无不对其赞赏有加。所以说,从修身治国来说,曾国藩的个人魅力,远远地超越了党派政见之争。他之所以能达到此等成就,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曾国藩特别善于反省。他日日反省自己,更多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族类。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让他彻底没有勇气去做这谋反自立这样的大事。与其他朝代的造反不同,反满清另立帝王,首先是反满,其次才是灭清。而前者,让曾国藩颇为顾虑。
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有所建树,接近完美的人。曾国藩虽然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不错,但是跟古代的圣人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另一方面,孔子是大圣人自不必言,王阳明有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阳明心学“,而曾国藩虽然有家书面世,却终究没有相对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3、曾国藩更清楚汉人搞窝里斗,个个都是高手。
熟读《易经》的曾国藩很清楚盈满则亏的道理。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就在湘军看上去最为鼎盛的时候,恰恰是湘军开始分裂的时候。
1864年曾国藩控制的部队,名义上有30万之众,但他真正能用得动的,只有12万不到。而在这12万中,他当初一手带出来的只有5万。
湘军其余6成兵力,均有不同的派系归属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左宗棠和沈葆桢。单以人品来说,左宗棠这个人实在不咋的。
关于曾国潘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曾国潘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曾国潘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一、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二、“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
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
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历史趣谈曾国藩出生时其曾祖做一个梦注定他不能当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藩出生时其曾祖做一个梦注定他不能当皇帝
导语:在近代史上,有两个关于皇帝的迷,一个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一个是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两个都是军权在握,都被视为清朝的最后顶梁
在近代史上,有两个关于皇帝的迷,一个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一个是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两个都是军权在握,都被视为清朝的最后顶梁柱。
两人的选择却不同。
比如,是不是要把平叛进行到底。
曾国藩把平定太平天国这件事情完成了,而袁世凯则在平定辛亥革命时,放了水,出工不出力。
现在有个认识说清朝是辛亥革命推翻的,其实不全是。
辛亥革命有它的作用,但没有大到可以包揽的地步,袁世凯的作用不可忽视,他完全有机会平定辛亥革命,但他最终选择跟孙中山合作,忽悠满清退了位。
而关于当皇帝,曾袁两人的选择又不同,袁世凯最终是当了皇帝,结果被世人痛骂,而曾国藩没有当皇帝。
也被一部分人痛骂,说他没有志气。
可见,历史人物真的不好混,干什么都难调众口。
袁世凯,脑洞老师先不说,咱聊聊曾国藩为什么不当皇帝。
曾国藩手下有十万湘军,而且战斗力强,论实力,应该有博一把的机会。
而且也有人劝曾国藩当皇帝。
在咸丰帝死的时候,清朝局势动荡,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从咸丰帝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中夺回了权力,开始垂帘听政。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造反的好机会。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自小受儒家教育曾国藩死也不愿做汉人皇帝
导语:对于清王朝来说,最幸运的就是在末年的时候出了几个中兴之臣,一个是左宗棠,一个是李鸿章,一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一辈子和左宗棠不和,但
对于清王朝来说,最幸运的就是在末年的时候出了几个中兴之臣,一个是左宗棠,一个是李鸿章,一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一辈子和左宗棠不和,但是李鸿章却是曾国藩的弟子,可以说曾国藩这个人确实是很有能力,否则也不会被左宗棠这么高傲的人放在眼里,当然也不可能做李鸿章的师父,正是因为曾国藩太有能力了,所以才始终被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所怀疑,对于曾国藩来说,这辈子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既被人利用,又被人妒嫉,可谓是清王朝狡兔走狗的典型代表,当然这和清朝当时的统治者咸丰也有很大的关系,咸丰相比于清朝历代的统治者而言,缺少了那么点作为帝王的气魄,对于能干的臣子总是时刻提防着,但是又不得不用人家,所以这种有点小气的帝王之术让曾国藩很是无奈。
但又没有办法。
当然对于曾国藩来说,这辈子唯一一次能够翻身的机会就是打败太平天国之后,自己的弟弟及众多将领拥护曾国藩做皇帝,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亲手组建的湘军来打下一个天下,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国藩却对自己的部下发了很大的脾气,并且让众人再也不要提这件事,虽然很多将领暗地里骂曾国藩迂腐,但是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愿称帝呢,按照曾国藩当时的实力,只要自己振臂一呼,清王朝立马就被被灭,因为当时清王朝的八旗兵已经腐朽的不成样子,征伐太平军全是靠的汉人,也就是曾国藩的湘军,但是就在上天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送给曾国藩的时候,曾国藩却十分大方的拒绝了。
曾国藩之所以拒绝这一建议,主要是因为曾国藩自小受儒家教育,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