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动作电位引导实验报告

动作电位引导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

2. 观察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特征。

3. 学习并掌握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4. 了解神经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膜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种短暂而迅速的电位变化。

通过在神经干表面放置电极,可以记录到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可以通过测量神经干长度和兴奋传导时间来计算。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蛙或蟾蜍2. 实验器材: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手术器械和药品1套、神经标本屏蔽盒、滤纸片、棉球、10% KCl溶液。

3. 实验药品:任氏液,2%普鲁卡因。

四、实验步骤1. 制备神经标本:将蛙或蟾蜍处死,用剪刀剪开背部皮肤,暴露坐骨神经,用手术剪分离出坐骨神经。

2. 连接电极:将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坐骨神经的远端和近端,确保电极与神经良好接触。

3. 设置信号采集系统:将电极连接到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设置好采样参数。

4. 给予刺激:用10% KCl溶液滴在近端电极上,给予神经刺激。

5. 观察并记录:观察微机屏幕上的波形,记录动作电位的波形特征。

6. 测定传导速度:测量神经干长度和兴奋传导时间,计算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五、实验结果1. 动作电位波形:观察到的动作电位波形呈双相,先出现一个正向波峰,然后出现一个负向波峰。

2. 传导速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约为15.2 m/s。

六、实验讨论1.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是神经细胞功能的基础。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并观察到了其波形特征。

2.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测定了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动作电位波形呈现双相,这可能与神经干中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有关。

在神经干中,存在不同传导速度和兴奋阈值的神经纤维,它们产生的动作电位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蛙的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剥制方法;
2.学习动作电位的测定方法;
3.了解双相和单相神经动作电位产生的基本原理。

二.原理
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

三、试剂与器材
蟾蜍或蛙、计算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解剖针、手术剪、眼科剪、圆头手术镊、尖头手术镊、玻璃勾针、神经屏蔽盒及连接导线,任氏液、棉花、蛙板、烧杯。

四、实验内容(步骤)
(一)坐骨神经标本的制备(看示范和录象)
(二)连接实验装置
(三)实验观察
1. 动作电位的观察:
2. 倒换神经干的放置方向,动作电位有无变化。

3. 在两记录电极之间滴上KCl溶液,观察动作电位的变化。

观察到变化后,用任氏液洗掉KCl溶液,直至动作电位恢复。

4. 在两电极之间滴上普鲁卡因,观察动作电位的变化。

(四)不应期的测定
采用双刺激。

调节刺激器的“延时”,逐渐缩短两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

观察出现的效应
五.注意事项
标本剥制过程,尽量减少神经的损伤;
刺激参数设置要合理,过大会损毁神经。

双刺激的参数要一致。

六、结果和目标
观察和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测出动作电位的各个时期;
测出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研究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及产生机制。

二、实验原理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可以通过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来研究。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大量神经细胞同时产生的、电位差较大的电信号。

当神经细胞兴奋峰值超过一定阈值时,会产生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并触发神经干动作电位。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脉冲发生器2.示波器3.探针4.青蛙腓肠神经5.盐水试剂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青蛙放入盐水中,使其神经麻痹,然后取出青蛙腓肠神经进行实验。

2.将脉冲发生器的输出端与示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将示波器的探针分别连接到接地端和腓肠神经上。

3.调整脉冲发生器的参数,包括幅值、频率和脉冲宽度等,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4.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幅值和频率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及已知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神经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细胞外Na+浓度较高,而细胞内K+浓度较高。

当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导致Na+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从而产生快速上升期;随后,Na+通道关闭,而K+通道打开,导致K+离子大量流出,产生快速下降期。

在超极化期,细胞膜上的Na+/K+泵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使细胞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状态。

六、实验结论通过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我们掌握了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和产生机制。

神经干动作电位具有典型的波形特征,包括快速上升期、峰值期、快速下降期和超极化期。

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可以通过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来研究,并且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以及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所导致的。

七、实验总结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研究神经细胞兴奋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和产生机制,还掌握了记录和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技巧。

该实验对于进一步研究神经细胞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报告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报告引言:神经干动作电位(nerve conduction action potential)是指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信号,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旨在研究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小鼠尾神经为研究对象。

首先,将小鼠固定在实验台上,用电刺激仪器对尾神经进行刺激。

刺激强度和频率分别为10mA和1Hz。

同时,使用电极记录尾神经上的动作电位,并将信号放大放大后通过示波器显示和记录。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动作电位的波形特征: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尾神经上的动作电位呈现出典型的波形特征。

首先是负向的初始反应,随后是正向的峰值反应,最后是负向的复极化反应。

这一波形特征反映了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后的电活动过程。

2. 动作电位的幅值和潜伏期:通过测量动作电位的幅值和潜伏期,我们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实验结果显示,动作电位的幅值和潜伏期与刺激强度和频率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结果表明,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受到刺激强度和频率的调节。

3.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实验结果显示,动作电位在尾神经中的传导速度为Xm/s。

这一结果与已有的文献报道相符,进一步验证了本实验的可靠性。

实验讨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结果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测量动作电位的幅值和潜伏期,我们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诊断和监测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在神经病学领域,动作电位的异常可以提示神经疾病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可以用来评估神经损伤的程度和康复进展。

在临床上,这对于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此外,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方法还可以应用于药物研发和毒理学研究中。

通过测量动作电位的变化,我们可以评估药物对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从而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毒性评估。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

2、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包括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

3、了解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在神经干的一端给予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会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由于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不同,因此记录到的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多个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合而成的。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表现为“全或无”的特性,即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动作电位产生,且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当在神经干的一端给予刺激时,兴奋会向两端传导,在记录电极处可记录到双相动作电位。

如果将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神经干损伤,兴奋只能通过未损伤的部位向一个方向传导,此时记录到的是单相动作电位。

三、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蟾蜍2、实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神经屏蔽盒、刺激电极、引导电极、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任氏液等。

四、实验步骤1、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从脊柱的下部开始,沿脊柱两侧剪开皮肤,分离肌肉,暴露脊柱。

用玻璃分针分离出坐骨神经,尽量去除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血管,将神经干从梨状肌下孔中轻轻拉出,在其下面穿线,结扎并剪断神经的分支,制成约 3-4cm 长的坐骨神经干标本。

将标本放入装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备用。

2、连接实验装置将神经干标本置于神经屏蔽盒内,用棉花蘸取任氏液保持标本湿润。

刺激电极连接刺激输出端,引导电极连接信号输入端,接地电极接地。

3、调节实验参数打开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选择合适的采样频率和增益。

设置刺激参数,包括刺激强度、刺激波宽、刺激频率等。

4、引导神经干动作电位给予神经干单个刺激,观察并记录双相动作电位。

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化,确定阈值和最大刺激强度。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2、测定了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了解了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3、观察到了普鲁卡因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理解了神经兴奋传导的机制。
八、注意事项
1、制备神经干标本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神经纤维。
2、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神经干的湿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3、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要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神经损伤。
4、滴加药物时要注意量的控制,避免药物扩散影响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实验操作中要认真细致,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4、药物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
滴加普鲁卡因溶液后,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减小,传导速度逐渐减慢,最终动作电位消失。
六、实验讨论
1、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征
神经干动作电位为双相动作电位,这是由于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在兴奋传导过程中,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从而形成了双向传导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有关,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动作电位的幅度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所有的神经纤维都被兴奋。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导致膜电位的快速变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较低,因此膜内电位较膜外低,表现为静息电位。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随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降低,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大量外流,导致膜电位迅速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即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时,不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在外部刺激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神经细胞的兴奋传导过程。

实验原理,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在受到刺激时打开或关闭而产生的瞬时电压变化。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并记录其变化过程。

实验材料,小鼠脑组织切片、电极、药物溶液、振荡器、示波器等。

实验步骤:1. 将小鼠脑组织切片置于培养皿中,加入含氧气的培养液,使其细胞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2. 将电极插入脑组织切片中,通过振荡器提供外部刺激,观察神经细胞的反应。

3. 在不同条件下,如改变刺激频率、强度或加入药物溶液,记录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1. 在低频刺激条件下,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较为平稳,幅度较小,频率较低。

2.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逐渐增大,频率也随之增加,表现出兴奋传导的特征。

3. 加入药物溶液后,观察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受到抑制或增强,进一步说明了外部环境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神经细胞在不同刺激条件下动作电位的变化规律,以及外部环境对其兴奋传导的调控作用。

这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和神经递质释放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实验意义: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神经信号传导的基础,了解其变化规律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为进一步探究神经细胞兴奋传导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参考。

实验局限性:本次实验仅使用小鼠脑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切片保存条件、细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活体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神经信号传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外部刺激可以引导神经细胞产生不同的电位变化。

本次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细胞兴奋传导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参考,对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干电位实验报告

神经干电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2.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点,包括波形、传导速度和不应期。

4.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刺激强度、损伤和药物作用等。

二、实验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在受到有效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是神经细胞兴奋的客观标志。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复合而成的,其特征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有所不同。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青蛙或蟾蜍2. 实验药品和器材:任氏液,2%普鲁卡因,各种带USB接口或插头的连接导线,神经屏蔽盒,蛙板,玻璃分针,粗剪刀,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皿,烧杯,滴管,蛙毁髓探针,BL-420N系统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制备神经标本:将青蛙或蟾蜍处死,解剖出坐骨神经干,用任氏液浸泡并保持湿润。

2. 安放引导电极:将引导电极固定在神经干上,确保电极与神经干良好接触。

3. 安放刺激电极:将刺激电极固定在神经干上,距离引导电极适当距离。

4. 启动试验系统:连接BL-420N系统,打开软件,设置实验参数。

5. 观察记录: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观察并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传导速度和不应期。

6.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刺激强度下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变化,以及损伤和药物作用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形:观察到神经干动作电位呈双相波形,第一相为上升支,第二相为下降支。

2.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逐渐提高。

3.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观察到神经干动作电位存在不应期,不应期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

六、讨论1.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复合而成的,其特征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有所不同。

2. 刺激强度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逐渐提高,不应期缩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报Experimental report of neUhtstem action potential

Intern ship report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蛙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 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双相动作电位波形,并测定最大刺激强度
3. 测定坐骨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4. 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5. 观察机械损伤或局麻药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对象:牛蛙
2. 实验药品和器材:任氏液,2%普鲁卡因,各种带USB接口或插头的连接导线,神经屏
蔽盒,蛙板,玻璃分针,粗剪刀,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皿,烧杯,滴管,蛙毁髓探针,BL-420N 系统
三、主要方法和步骤:
1. 捣毁脑脊髓
2. 分离坐骨神经
3. 安放引导电极
4. 安放刺激电极
5. 启动试验系统
6. 观察记录
7. 保存
8. 编辑输出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1.观察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引导(单通道,单刺激)
如图,观察到一个双相动作电位波形。

Pm驴:
i SQOQOKi 2.0 ms 7 射¥ 也00z 时间
一—j .................... : .................. 频率:
最大值-
...... ' ........ ' ......... [ ........ ;...... [协小值:
-15 -
-20 _ 1 OOY
oo: oo. m兀卫EQ创
2.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双通道,单刺激)
-ID
kUUUChz L.U ns ZlT m¥ii J.ttmz
j ................. ■:- I
2? 1. WV
1 I --------------- 14 I I 4 I I I
ooTio mo oa nr iins on oo oru oom coe co nr n o日on m nn oo oo ni2
DO on rtu OO CIJ ri^ oo oc OIA
(1) 选择“神经骨骼肌实验”一“…传导速度测定”
(2) 改变单刺激强度
(3) 传导速度=传导距离(R1--R2-)/传导时间(t 2-t 1)
如图所示,两个波峰之间的传导时间△ t = (t 2-t 1) = 0.66ms
实验中,我们设定在引导电极1和3之间的距离△ R = (R 1--R2-) = 1cm
故传导速度v = △ R/ △ t = 1cm / 0.66ms = 15.2 m/s
释: 最
大ii;
■小
值:
平均值:
嶂赠但•
面租
BJ祠;
最知宜.
环值:
平均值:
而租
3.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不应期观察
-1B -
-20 _ I OOV, 4丐砂|
110:00.614 O0:0tJ.fil3 00:00.S22 CiO:OO.S2S 00:00.S30
二黒HL LJ 倒UJ
S 3
时间: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値
删值
时间:[Q1D | CO.QL. 3H g DI 3耨OD Cd 00 W 3好0口皿11T 0Q D3 驀1 OO.QJI 3R M:0i S? QIXQ1,諮孝00:01.^7
由上图可知,当刺激间隔时间为 4.61ms 时,两双相动作电位开始融合,此时为总不应期;
当刺激间隔时间为1.05ms 时,双相动作电位完全融合,此时为绝对不应期。

故相对不应期 =总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4.61ms -1.05ms = 3.56ms
4.普鲁卡因对神经冲动传导的阻滞作用
如图所示,在两通道之间滴加普鲁卡因后, 两双相电位间的波峰间隔时间为 1.03ms ,
由引导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 1cm ,得此时传导速度: V 1 = 1cm/1.03ms = 9.71 m/s
5. 机械损伤对坐骨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的影响
50 '
F age: 1
EOOOOKz 4. 0
ms
m¥ 0.OOmz
... 圈间:
0 10
•二. 2E -
______ 滋军;
0 00
1
最犬值:
9
0 -
J
v_
逼小值:
■1
平均值; a
-25 -
-……訥辫值:
10
1
------ [面积
mi
-50
1 cov
2O -5
Paga : 1
20000KI 4.0 ms -0 ■V 0. 00M
时闾: 0.1.0
10 -
蹶車;
0 JO
______ 最大值:
1
罪小值
-o E •点 u ■
—平均值:
-10 -
......... mm ;
1
1
------ [面粳
3S7
-20
1 cov
00 00 000
00-00.004
00:00.003
00;00.012
00;00.016
5 O
罚 戏
O -2-5 &

时词:
最大值. 、最
小値: 平均值: 噓噓值:
o O
201 O O-1-2
由图可知,当剪断两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干时,第二通道的双相动作电位消失。

故机械损伤对神经动作电位传导的阻滞作用比局麻药强。

6. 实验注意事项
a)牛蛙腓肠肌后的神经干分支较难找,可以适当剪开周围软组织辅助找到。

b)每隔一段时间,记得给神经干(及未分离时的周围软组织)滴加任氏液以尽量保持组织的活性。

c)分离出的神经要尽量长,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完整性。

d)滴加普鲁卡因时,液滴可能会垂在神经干上的两个引导电极之间,此时可以用滴管将其引流到神经干末端无引导电极的地方,滴到神经屏蔽盒底部。

e)实验前先熟悉即将使用的机能学实验系统。

⑷激伪迹⑸imulus artifact)
13 口白程—\
fl.W
i i i
艸点电jA |
n■伪蘇琵鞘羸唱盧鬲过寻电弁甬rs Y 阿引H申横向形诫的堰忡匸倍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