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教案 (2)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教学设计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句子训练内容,也是一个难以掌握的内容,今天老师来教大家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相信你一定能学会!二、认识陈述句与反问句1. 分辨陈述句与反问句这两个不同的句子。
2. 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子。
在书写时句末用句号。
它包括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种:如:可爱的小女孩是我的好朋友。
(肯定形式)我不喜欢打游戏。
(否定形式)3.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答案就在问句之中,也就是明知故问。
它的句末一般用问号,如:“难道我这样有问题吗?”特殊的反问句句末也可用感叹号。
如:“你这样说怎么能行!”反问句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三、遵循原则两种句式的互换应该遵循“在不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的情况之下。
四、学会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 学习怎样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老师送给你们四个小锦囊,让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
这个锦囊就是“变、加、改、读”。
2.下面我们以“我喜欢这幅画。
”为例进行说明。
“我喜欢这幅画。
”这是一个肯定形式的陈述句,将它改为反问句:一变: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肯定词“是、能、会、有”等,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
这是一个肯定句,句子中没有否定词,于是我们要加上否定词“不”,句子变成了“我不喜欢这幅画。
”二加:在句子的合适位置加上反问词“怎、怎么、难道、岂”等,在句末加上“呢、吗”等疑问词。
句子变成了“我怎么不喜欢这幅画呢。
”三改: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句子变成了“我怎么不喜欢这幅画呢?”四读:把改好后的句子读一遍,看是否和原句意思一样,是否通顺。
如果不通顺,还要适当调整词语。
把改好的句子读一读“我怎么不喜欢这幅画呢?”准确地表达了“我喜欢这幅画。
”的肯定意思。
经过刚才的四步,陈述句就改成了反问句。
掌握了这个方法,改句子就不难了。
陈述句改反问句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标题: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教案教案概述:本篇教案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反问句的语法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学生将学会将陈述句转化为反问句的技巧,并理解反问句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教案适用于英语学习者中级阶段的学生。
教学目标:1. 理解反问句的定义和常见语法形式;2. 学会将陈述句转化为反问句的技巧;3. 在合适的情境中正确运用反问句;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法运用能力。
教学材料:1. PPT演示文稿;2. 反问句练习题;3. 黑板、白板、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使用陈述句询问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反问句表达询问的兴趣爱好。
二、讲解反问句的定义和常见语法形式(10分钟)1. 教师介绍反问句的定义和作用,即将陈述句转化为疑问句形式,用来表达一种不确定或带有情感色彩的语气。
2. 教师列举常见的反问句语法形式:使用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加否定词进行转换。
三、讲解转换技巧和练习(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或白板,将一些常见的陈述句转化为反问句,并解释转换的技巧和原则。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练习,让学生独立将给定的陈述句转化为反问句,并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
四、示范和合作活动(15分钟)1. 教师示范使用反问句进行对话,包括不同情境下的询问、请求、邀请等。
2. 学生配对进行合作活动,角色扮演不同情境下的对话,并尝试使用反问句进行沟通。
五、拓展练习(20分钟)1. 教师分发反问句练习题,并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检查答案,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和澄清。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巧。
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反思,以便查漏补缺。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口头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合作活动的表现也是评估的依据。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教学设计

陈述句、反问句互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陈述句、反问句互改的方法2、会运用总结过的方法改陈述句和反问句。
教学重难点:掌握陈述句、反问句互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方法总结(一)陈述句改反问句1通过以上训练我们掌握了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会做反问句改陈述句的题目,那么反过来,怎样把陈述句改回反问句呢?你会根据以上总结的方法,总结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吗?生讨论交流2.分步讲解首先第一步: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例: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可改为我们怎不能言而无信呢?完成第一步后我们来看第二步: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例: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可改为我们不能言而无信呢?最后一步是: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并把“?”改为“。
”。
例: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最终这个句子可改为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3师梳理板书第一步是:添加反问词----"难道......吗"或"怎么.....呢"第二步是:加(减)否定词。
讲反话.如“是”就改为“不是”,“相信”改为“不相信”。
第三步是:把“。
”改为“?”4,题型训练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不好好学习,不能取得好成绩。
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二)反问句改陈述句1、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反问句和陈述句,那么如果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话应该怎样改?生小组讨论交流2.分步讲解第一步是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比如:雷锋叔叔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根据第一步可改为雷锋叔叔不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但这个句子只完成第一步的更改,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步。
陈述句反问句互改教案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转换方法。
教学内容:1.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定义。
2.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如将陈述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等。
3. 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并进行反馈和纠正。
练习:1. 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我今天要去图书馆。
她不喜欢吃辣椒。
第二章: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技巧。
2. 培养学生将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的能力。
1.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技巧。
2. 练习将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
教学步骤:1. 回顾陈述句与反问句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 讲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技巧,如使用疑问词、调整语序等。
3. 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将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并进行反馈和纠正。
练习:1. 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他每天都锻炼身体。
她们已经完成了作业。
2. 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你不是喜欢吃巧克力吗?我们不应该迟到吗?第三章: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方法。
2. 练习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进行交流。
1. 回顾陈述句与反问句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 讲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方法,如在对话中使用反问句引起对方注意,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3. 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进行交流,并进行反馈和纠正。
练习:1. 用陈述句和反问句完成下列对话。
A:你喜欢旅行吗?B:2. 编写一段对话,运用陈述句和反问句进行交流。
第四章:陈述句与反问句的难点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决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教案

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教案教案标题:从陈述句到反问句——学习改写句子形式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概念及其用法。
2. 学生能够改写陈述句为反问句,运用正确的语法和语调。
3. 学生能够运用反问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观点。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陈述句,例如:"你喜欢巧克力。
"、"他是一位老师。
"等。
2. 向学生解释陈述句的概念和用法,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写这些句子。
教学活动:3.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尝试将陈述句改写为反问句。
提供一些例子作为参考,例如:"你喜欢巧克力吗?"、"他是一位老师吗?"等。
4.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并互相纠正,以加深理解和提高准确性。
5.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改写的句子,并进行讨论和澄清。
巩固练习:6. 给学生几个陈述句,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改写成反问句,并与同桌分享和讨论。
7. 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展示他们的改写成果,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活动:8. 给学生一些情境,让他们运用反问句进行对话练习。
例如,模拟在餐厅点餐或询问他人的兴趣爱好等。
9.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更多的对话情境,提高运用反问句的能力。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反问句,例如在家庭、朋友或老师面前进行提问或表达观点。
总结:11. 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12. 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交流中继续运用反问句,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教案评估:- 观察学生在改写句子和运用反问句的练习中的表现。
- 检查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中的语法和语调使用是否准确。
- 收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案扩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反问句的用途和效果,例如强调某种观点、表达疑问或引起对话等。
-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句子改写的技巧和方法,例如从陈述句到祈使句或疑问句的转换。
陈述句反问句互改教案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陈梅指导老师熊玉平教学目标:1、掌握陈述句、反问句互换的方法。
2、会运用总结过的方法改陈述句和反问句。
教学重难点:掌握陈述句、反问句互换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陈述句改为反问句1、出示: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1)首先我们判断这是一个肯定句,第一步肯定改为否定,也就是把肯定的“是”改为“不是”: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接着第二步加反问词: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
(3)最后改标点,把句号改为问号: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就这样,陈述句“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改为反问句就成了“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2、出示: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1)首先我们判断这是一个否定句,“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第一步否定改为肯定,“不能”改为“能”。
(2)第二步加反问词: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3)第三步改标点,把句号改为问号。
三步就将“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这个陈述句变成“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这样的反问句了。
(过渡:以上是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接下来,我们看看反问句如何改为陈述句)二、学习反问句改为陈述句1、出示: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学习的榜样吗?(1)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第一步与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第一步相同——肯定与否定互换,所以,第一步我们把“不是”这个否定词改为“是”。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第二步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第二步相反——将反问词去掉:雷锋叔叔是我学习的榜样?(3)第三步虽都为改标点,但这里是把问号改为句号。
最后“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学习的榜样吗?”这个反问句改成的陈述句则是“雷锋叔叔是我学习的榜样。
”2、出示: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1)第一步肯定和否定互换,把“能”改为“不能”。
(2)第二步去反问词,变成“我们不能浪费时间?”(3)第三步改标点,问号变成句号。
“我们不能浪费时间”这个陈述句与“我们怎么不能浪费时间呢?”意思不变。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教学设计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
二、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从练习中找到常用的互换方法。
2、通过复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复习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找到互换的方法和一般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反问句变陈述句一方法: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后面删去“?”变“。
”。
二例如:我们怎么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按照上面的步骤:1 把反问词“怎么”删掉。
2 加上否定词“不”3反问语气词后面删去“?”变“。
”改完后的句子: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三句子练习: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2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3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这点小事,不要妈妈担心。
4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大千世界,到处都有野花的倩影。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一方法: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
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
”变“?”二例如: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按照上面的步骤:1加上反问词“怎么”。
2 去掉否定词“不”3反问语气词后面删去“。
”变“?”改完后的句子:我们怎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三句子练习: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彩颖画的吗?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教案

《陈述句反问句互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了解陈述句、反问句的句子特点;比较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相同点不同点;讲述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然后做小练习,接着利用做过的练习总结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接着做小练习;最后总结陈述句反问句互改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陈述句、反问句的句子特点。
2、掌握陈述句、反问句互改的方法3、会运用总结过的方法改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陈述句、反问句互改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师生讨论,同学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老师与同学们分享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互改的方法。
二、认识陈述句、反问句的特点1、出示:幻灯片师总结反问句的特点,2、出示:幻灯片师讲述陈述句的特点3、出示:幻灯片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4、出示:幻灯片我难道不是观音渡小学的学生吗?我是观音渡小学的学生。
5、出示:幻灯片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点:意思表达一致不同点:句式不一致反问句带有:怎么……呢能?陈述句带有:不能。
三、方法总结(一)反问句改陈述句出示:幻灯片1、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总结出了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那如我难道不是观音渡小学的学生吗?我是观音渡小学的学生。
2.出示:幻灯片●1、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或“怎么(能)……呢”;●2、把“?”改成“。
”;●3、把原句的意思反过来;方法:(有“不”去“不”,没“不”加“不”)●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的一样。
3.出示:幻灯片小练习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们就能办到。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师讲解要点(二)陈述句改反问句1.通过以上训练我们掌握了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会做反问句改陈述句的题目,那么反过来,怎样把陈述句改回反问句呢?你会根据以上总结的方法,总结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吗?出示:幻灯片师梳理总结2.方法:●1、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或“怎么(能)……呢”;●2、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2、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重点、难点:
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前三分钟:
玩“石头、剪刀、布”游戏。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三年级就开始学了,可是考试的时候,同学们经常出错。
今天,我们再次温习“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争取今后做题时少丢分!(板书: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二、初悟方法: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例:1、桑娜善良的品质打动了人们的心。
2、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母亲承受的千灾百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做一做这两题,做的时候用上修改符号,做完的同学别忘了举起手。
(请学生起来回答)
谈感受、悟方法:
现在请同学起来说一说你总结出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是什么?——首先我们在原句上加了什么?并且改了什么?(生说)
很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经过补充后得出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一加:加“难道··· ···吗”或者“怎么··· ···呢”。
二改:改标点(“。
”改为“?”);
改句式(肯定句改为否定句;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三检查:检查改写后的句子通不通顺。
(如果句子不通顺,
可以加上一两个字或者删去一两个字,但是句子的
原意不能改变。
)
温馨小提示:
只有句末有标点,一般“难道”加在最前面,“怎么”加在句中间; 句中若有小逗号,一般“难道”加在逗号后。
“呢”、“吗”总在“?”前。
三、大显身手
较常见句子训练:
1、苏珊就像我的第二个母亲
难道苏珊不像我的第二个母亲吗?
2、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辛勤教导。
难道我们会忘记老师的辛勤教导吗?
3、桑娜不能看着孩子和死去的西蒙睡在一起。
桑娜怎么能看着孩子和死去的西蒙睡在一起呢?
4、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不能丢。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怎么能丢呢?
5、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正像那风雪中挺立的红梅。
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难道不正像那风雪中挺立的红梅吗?
特殊句子训练:
1、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脚印。
他恐惧万分,猜想这难道不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脚印吗?
2、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温习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并且悟出“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今后做题时,别忘了用上我们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把你刚才做错的题目抄在家庭作业本上,再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