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健康观..

• 健康的定义
• 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21 世纪健康新概念,即“健康是指身体、心 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 有疾病或不虚弱。”
•
1990年,WHO增加了道德健康
• 道德健康: • 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 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 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的能力。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异法方宜论》:“故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故其民皆黑色疏 理……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 地之所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 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说明不同环境对人 的体质差异的影响。
• 中医的健康观
• 3 养生防病的健康观 • 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 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 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 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 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 也。”
• 中医的健康观
• 4 扶正祛邪的健康观 • 中医认为人是否健康决定于其正气的 强弱。中医的 “正气” 指的是人体的正常 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 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 与稳定的功能。 • 中医的邪气指伤人致病的因素,诸如风、 寒、暑、湿、燥、热(火)、食积、痰饮 等。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存在着 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即 “天人 相应” 。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心者……通于 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 冬气。肝者……通于春气” ,说明人体五 脏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相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一、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于、、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为。
二、判断题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三、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2.整体观念3.百骸4.人气5.证 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四、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答案一、填空题1.《黄帝内经》2.《脉经》3.《伤寒论》《金匮要略》4.隋巢元方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9.慧安加甚10.辨证论治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13.基础动力主宰二、判断题1.×2.×3.√4.√5.√6.√7.√三、名词术词解释1.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体系:《辞海》曰:“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 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整体。”
精品课件
4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精品课件
42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图 2、医药知识的积累。图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品课件
43
战国到三国的七百多年间, 由于社会变革及政治、经济、 科学文化、 哲学、获得了很
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 为命门”
精品课件
52
精品课件
53
2.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应用: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 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精品课件
54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2、作者:张机,字仲景,后世誉为“医圣”。 3、《伤寒杂病论》内容与成就: (1)《伤寒论》:22篇,397法,113 方,
葛洪的炼丹术,也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 声。
精品课件
13
中医学不仅在过去科学技术极其落
后的年代,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
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而且在当代科
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
了西医无法替代的作用,其重要原
因就是东方文化的魅力,中医学蕴
藏着许多西方医学无法破解的科学
内涵,如经络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其中包含了许多“超前科学”
的内容。 精品课件
14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患了“股骨头坏死”,当 时
她在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诊,那边西医
就建议说这个骨头已经不行了,应该换一个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中医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以《黄帝内经》为其理论基础,是现存最早的既有基础理论又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著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也是古代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构与功能一体,能量与质量一体,即“形神一体”。
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当今社会处处提倡“以人为本”,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思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思想在它的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整个医学体系中处处可见。
1生命观中的体现《黄帝内经》中讲到人是怎样产生的呢?所谓“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不是女蜗造的,而是天地之气所产生的。
受天地之气而生的人也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其中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每一类别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事物。
如天有方位,季节,气候,行星;地有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人有形有神,还与社会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上。
所谓“天人相应”是说人体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是一个与外部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2024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____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____年,我有幸参加了一门名为《中医诊断学》的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诊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中医诊断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应用技巧等方面都有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以下是我对于这门课程的体会和总结。
首先,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念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而在中医诊断学中,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进行中医诊断时,不能仅仅关注一个症状或一个部位,而是要综合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
例如,一个人如果出现了脘腹胀痛的症状,中医不仅会关注脘腹的状况,还会结合舌脉、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其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记忆。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形、神态、舌象等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辞、声音、呼吸等来获取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获取信息;切诊是通过触诊和脉诊等手段来获取信息。
学习这些方法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学习需要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而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实际的病例诊断来加深对四诊法的理解和应用。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还深入了解了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
例如,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位等,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还注重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要将病情、病机、脏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纳入考虑,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病症。
此外,中医还强调辨证与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即不同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病症,但辨证可能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4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形成与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首先,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气论”)作为主导性自然观,对世界“本体”问题作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阐述,并决定着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式及其特质,也是整个中医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
其次是阴阳和五行学说,它们具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
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最深刻的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五行学说所要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并试图具体地刻画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制。
中医学家正是借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认识生命及相关问题,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和信息,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
另外,与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相伴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认识的理论,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血津液三大学说。
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的关系,它与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
精气血津液理论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述其生成、运行输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主要阐释机体联络通道的构成、分布、功能及病理变化等。
这三种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独特而精辟的认识。
另外,体质与人格,是不同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性的反映,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理论,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探讨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及其性质和致病特点、规律等。
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理及影响或诱发疾病的常见因素、发病途径和类型、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基本机理和一些共性规律。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1)

中医学基础总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吕、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其生活活动上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中心,配以六脏,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作用而实现的。
双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统一整体。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
一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季节气侯对人体的影响: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温;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温、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人体也毫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
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相应的变化。
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这一作用通过肾阴与肾阳
的协调来实现。
肾阳:具有激发、推动、温煦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肾阴:具有滋养、濡润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 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性别因素
地理气候因素 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
指导养生健体 指导诊治疾病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论治的重要环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一)胆: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二)胃:
1、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2、胃主通降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三)小肠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四)大肠 传化糟粕。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膀胱 贮尿、排尿 (六)三焦
(一)心
心为“君主之官”,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统领全身脏腑的功能活 动。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
心主脉:心是心血脉系统的主导。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2)心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心主神明又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2、脾的系统连属
(1)脾主肌肉、四肢
(2)脾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3)脾在志为思
(4)脾在液为涎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肝是疏畅气机、调节气血、
协助消化的重要器官。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肝主疏泄
疏泄:疏通、畅达之意。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 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 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 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 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相互联系
1、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 津能载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 体质与健康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官、九窍、四肢、筋肉骨脉
内脏
五脏:实质性脏器。 六腑:中空管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中空有腔,却藏精气。
气、血、津液
经络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本章须要掌握的重点: 1、脏腑 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 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 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 2、气血津液 掌握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 掌握血的生成、功能与循行 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经络 4、体质 掌握体质的含义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 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主升清:指脾运化功能在气机方面的特点,以上升为主。一方
面,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肺、心、头、目;另一方面,其升举之力, 可防止内脏下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脾主统血 统,指统摄、控制、管辖。脾主统血,指脾可以统摄、控 制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其不能溢出脉外。
8、肝与脾:对血液的调控和消化吸
收功能的协调。
9、肝与肾:精血同源。肝肾之阴相 互滋生。
10、脾与肾:先后天相互滋生。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饮食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
废物的排泄过程的协调相继。
六腑以通为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 经脉别论》 相关脏腑:肺、脾(胃)、肾(膀胱)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 润泽皮毛,肌肉,润滑关节。
——尿液。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肺的系统连属 (1)肺主皮毛 (2)肺开窍于鼻 (3)肺在志为悲忧 (4)肺在液为涕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是消化、吸收、输布营养 和水液的主要器官。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主升清
运化:消化、吸收、转输。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
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为中空管
腔结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承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包。结构中空
有腔类似腑,却藏精气而不泻类似脏。
3、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的区别
功能特征与实体器官之别。不能等同。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根据来源、分布及功能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具有滋润作
用的红色液体。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血的生成:
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脾胃是气血 生化之源。
2、精血的互化。精血同源。
3、津液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可
以互损。
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肾的脏腑系统连属
(1)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2)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3)肾在志为恐 (4)肾在液为唾 《素问· 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 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精气的闭藏。其作用是将精藏于肾,并
促进精气的不断充盈,防止其无辜流失,为精气充分发挥生 理作用创造条件。
肾中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之精,并得到后天之精的不
断充养。肾的功能通过肾中精气的作用而体现。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肾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四节 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一、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1、心与肺:气血运行。
2、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3、心与肝:血液与精神情志。 4、心与肾:水火关系。 5、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 6、肺与肝:气机调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7、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奇恒之腑
(一)脑 1、脑主精神活动 2、脑主感觉功能
(二)女子胞
1、主月经
2、主孕育胎儿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二节 气、血、津液(精) 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2、气是指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的动力。如心气、肺气、脏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群中的个体,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差异。这种差异可表 现在形态、结构、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性等方面。古有禀赋、禀质等
类似名词。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体质的构成
体型 脏腑 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
先天因素 年龄因素
称心主神志、心藏神。指心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心
是神志活动的主宰。其根源在于,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心的系统连属
(1)心开窍于舌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肝主疏泄 调节精神情志
协调消化吸收
维持气血运行 调节水液代谢 调节生殖功能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2、肝的系统连属 (1)肝主筋,其华在爪
(2)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3)肝在志为怒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肾
肾为先天之本。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以及维 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肾主水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这一功能通过
肾的气化来实现。 肾中精气是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的原动力。 肾的气化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直接相关。 水液代谢过程:胃(入口)、脾(运输)、肺(分发)、 肾(主持)、三焦(通道)——尿、汗、粪、呼出之气(终 产物)——体外。 (3)肾主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