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孝道教育校本课程
《孝顺、孝心、孝敬》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孝敬、孝心、孝敬》校本课程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 :1.经过平常语与国学语言的对照 , 浸透国学的美 . 感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 .2、知道什么是“孝”能从最基本的孝敬, 从小事开始行孝 .3、认识孝心、孝敬 , 慢慢领会并践行 .二、教课过程 :(一)导入 : 上课以前 , 老师这有很存心思的两句话, 大家读一读 .老子和你拼了!虽千万人吾往矣!1、请你说一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2、再听老师读一读 , 说一说相同的意思用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 给你的感觉有何不一样?(第一句庸俗、显出有勇无谋, 痞气)( 第二句大气 , 显出人精神上的强盛 , 大义凛然 .)3、你再读一读领会一下.假如让你表述同一个意思你愿意用哪一种形式?语言优美 , 包含道理是国学的一种美 , 它还可以让我们领会并继承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 今日我们来领会一下“孝”.(二)阅读、领会“百善孝为先”老师这些年经过自己的实践领会到“孝”分为三个阶段 , 终究是哪三个阶段呢?从文章中领会吧 .文章一弟子规节选guizhang (孝敬)父亲母亲呼、应勿缓、父亲母亲命、行勿赖、父亲母亲教、须敬听、父亲母亲责、须顺承、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父亲母亲亲叫你的时候 , 要马上回答 , 不可以缓慢 , 父亲母亲亲让你做事的时候 , 要马上去做 , 不可以迟延偷懒 . 对父亲母亲的教诲 , 要恭顺的倾听 , 对父亲母亲的责怪 , 要服从的接受 .轻声读一读 , 想想 , 以上的文章说“孝” , 要点突出了什么 ?(孝敬)是啊 , 百善孝为先 , 百孝敬为先 , 做子女的先要服从父亲母亲的情意 , 听父亲母亲的话 , 让父亲母亲顺心 , 这才是尽孝了啊!联系生活实质 , 说一说 , 你如何孝敬父亲母亲 .故事二新浪微故事(孝心)第一年 : “妈 , 我不回家过年了 , 春节加班发双薪 , 寄一千元 , 您注意查收.”第二年 : “妈 , 我不回家过年了 , 刚提我当了主任 , 寄二千元 , 您注意查收.”第三年 : “大妈 , 我们经理不回家过年了 , 让我寄三千元 , 您注意查收. ”第四年 : “大妈 , 我们经理不回家过年了 , 让我寄五千元 , 您注意查收. ”第五年 : “妈 , 我回家过年了 , 这是 50 亿, 您在那处注意查收 . ”阅读这个小故事 , 在小组里说一说 , 你读出了什么?子欲孝而亲不在 , 当父亲母亲健在的时候 , 我们除了做到孝敬以外 , 还要做到有孝心 . 要在内心装着父亲母亲关注父亲母亲的身体健康、给父亲母亲供给好的物质条件以外 , 还要从精神上关心父亲母亲 .故事三(孝敬)“77 岁的老婆 , 为了照料 105 岁的瘫痪婆婆 , 练就了一级护理的功夫”水果湖街洪山路社区77 岁的向秋珊, 被评为“感人社区人物”.居民们谈到向秋珊 , 个个都竖起大拇指 .向秋珊的婆婆陆秀清 , 今年 105 岁.2006 年, 老人盆骨骨折瘫痪在床, 而向秋珊的 81 岁的老伴陈中友身体不大好 , 照料婆婆的重任 , 便落在了向秋珊的肩上 .向秋珊 , 退休前是名外科医生 . 为让婆婆过得舒畅 , 向秋珊每日以医院一级护理的标准照料婆婆 : 早晚两次给婆婆冲洗浑身 , 动作柔和;把自己的床也搬到了婆婆屋里 , 和老伴轮番昼夜随侍;为防婆婆生褥疮, 向秋珊买回可起落的床和透气的床垫 , 办起了“家庭病房”.一次婆婆拉肚子 , 向秋珊硬是一天为婆婆冲洗了 5 次, 让老人过得清爽舒坦 . 她每日为老人沐浴、换尿布、洗尿布 , 累得直不起腰 .社区群干多次劝告向秋珊请个护理员 , 可她总担忧他人照料不好 , 怕老人遭罪 .“每一个人都有老的时候, 善待今日的老人 , 就是善待明日的自己 . ”她朴素的话语 , 显出了“真谛”的光芒 .阅读完这个真切的故事, 你有什么感觉?能这样照料老人 , 说明她已经做到了行孝的高境地“孝敬”.( 三) 小结 : 孝敬、孝心、孝敬 , 是行孝的三个阶段 , 希望大家先从孝敬开始 , 渐渐领会如何践行 .shuan三、板书设计 :孝敬、孝心、孝敬 .。
低年级孝道校本教材

低年级孝道校本教材1、学会感恩,萌动孝心。
《孝经》中所言“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因此,孝的教育也可以说是感恩的教育。
学生要萌发孝心,首先要体验爱心,学会感动。
而情感体验是引发学生感动的渠道之一。
情感体验强调人的内心感受,它具有主体性、个体性、真实性、情景性的特征,是学习者本人自己的体验,是本人亲历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引导、铺设等等,让学生学会感动。
语文是门情感学科,通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述的是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被困在废墟底下埋了三十八个小时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的故事。
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品味父亲的三句话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对比他人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情景再现,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三个步骤,让学生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进而学会感动,最后产生对自己父母真挚的感恩。
《慈母情怀》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鼓励每一位学生都随父母去他们的工作岗位,体验父母一天的劳动。
正是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学生体验到了父母工作的艰辛、劳苦,养育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从心底里开始崇敬父母,进而决心以行动来感激和报答父母的恩情。
要知道,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自己的工作,爱这个国家,爱这个社会。
对生养之父母都忘记了感恩的人,那么,对待邻里亲友、对待路人、对待社会又将如何?2、尊己爱人,行孝之始。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由此可见,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是从爱自己开始的。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扎实开展孝道教育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扎实开展孝道教育泰兴市南街小学何昌岳“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安宁的一剂良药。
随着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人们的功利意识不断增强,孝道观日渐淡化。
受此影响,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世俗化倾向比较突出。
孩子们沐浴着“爱的阳光”却不屑于“爱的奉献”,这显然不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加强学生孝道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校本着“德为本,孝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孝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扎实开展孝道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主要内容我校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优质性。
让“孝文化教育”成为特色,成为品牌,让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成为“精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坚持扬弃性。
本着实事求是、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传统孝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力求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3)坚持校本性。
立足学校、着眼本土,把身边的故事、生活中的榜样编入教材,使学生可亲、可感、可信、可学。
(4)坚持适切性。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智力特点和理解水平,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中尽量避免“生僻、单纯说教、深奥难懂”的弊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孝道。
经过两年努力,数易其稿,四万余字的《百善孝为先》校本教材出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读性较强。
(1)荟萃传统孝道精华。
在教材中,我们精选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等,让师生领略孝文化的古代神韵;选编了当今杰出人士的感人事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师生懂得除孝亲敬长,还必须升华为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这是新时代赋予“孝”的新内涵。
(2)展示家乡孝子风采。
校本教材中以一定篇幅介绍了家乡古代孝子顾昕、“泰兴好人”何新梅、“校园十佳小孝星”的感人事迹,用身边人和事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第十四课时:孝心日里我当家(梁晓旭)

孝心日里我当家
课程名称:德孝文化校本课程模块名称:孝心孝道
课题:孝心日里我当家课时:第14课时
设计教师:梁晓旭授课年级:四年级
背景分析:
百善孝为先,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孝亲敬老的思想。
教学目标:
孝心日、节假日里能主动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分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活动:
一、热身游戏:身体写数字
以身体中段的臀部模仿笔的笔尖,在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上写出一个数字或汉字。
其余同学来猜,猜对者有奖。
二、主题活动
1、活动一:孝心故事
观看视频:孟宗哭竹生笋,涌泉跃鲤,黄香扇枕温席,中国最美孝心少年——黄雨欣。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活动二:播放一些节假日里学生做家务的照片及视频。
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也能做很多力所能及家务劳动,替父母家人
减轻负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并想一想自己平时有没有做过这些事。
3、活动三:小组交流
讲讲自己帮父母家人做过的家务,在纸上写下来。
教师巡视,针对做得好的孩子给予奖励。
4、活动四:揭示“五个一”
我们作为四年级孩子一定要替父母、家人减轻负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简单的衣服,擦玻璃,照看弟弟妹妹,陪家长干农活,整理个人卫生。
全班交流:
(1)怎样正确洗简单的衣服。
(2)如何擦玻璃。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一些干家务的基本方法。
三、分享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
孝心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包含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希望同学们在节假日里多替父母减轻负担,认真完成我们的“五个一”。
小学校本课程《孔子孝亲》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孔子孝亲》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
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典型的的事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如,辩一辩我们生活的中的哪些现象违背了孝顺的中华传统美德?观看视频谈感受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由于现在的孩子们属于家里的独生子女,受宠爱较多,往往难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孝顺,所以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深刻的体现时间流逝往往就在转眼一瞬 间,做到珍惜现在。
教学效果预测。
小学生孝敬教育校本教材

孝敬教育校本教材(分三个学段安排内容)孝敬教育(低学段)《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在家中,父母呼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必须恭敬地听取。
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心悦诚服的接受。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早上要给父母请安,晚上要照料父母安睡。
外出时一定要告诉父母,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免得父母不放心。
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立定下的志向、选定的事业不要轻易改变。
说一说:“父母呼’时,我们为什么要“应勿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清明节的这种祭扫活动,特别是晚辈子女对父母先祖的祭扫,是中国独有的“孝”文化的体现。
如今国家规定清明节一天的假期,既是对寒食、踏青、祭扫之类民俗的复归,同时也是对传统孝道中美好元素的致敬。
我是这样孝敬父母的同学A:晚上,我做好作业,准备睡觉。
看见妈妈的房间里灯还亮着,我就轻轻地推开门,只见妈妈还在专心致志地备课。
我就蹑手蹑脚地走到妈妈的跟前,轻声地门道:“妈妈,我给你敲敲背,好吗?”妈妈说“OK!”于是,我就用小拳头轻轻柔柔地敲了起来,妈妈一边备课一边享受“和风细雨”,还不时地夸上几句。
同学B:有一次,爸爸在帮妈妈打稿子,我看到爸爸这么辛苦,一直坐在电脑前,脚都坐麻了。
于是,我就帮爸爸倒了点温水。
双手捧着水杯,小心翼翼,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生怕荡到地上。
爸爸喜出望外,仰起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
看他那甜蜜蜜的样子,我心里也喜滋滋的。
故事接龙:同学们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长辈的呢?请讲一讲自己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中如何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回去后做一做。
小学校本教材《孝道文化》

目录第一课孝道的来源 (02)第二课孝道的历史 (06)第三课孝道的内涵 (13)第四课孝道的作用 (20)第五课孝道的意义 (26)第六课孝道的价值 (30)第七课孝道的传承 (34)第八课孝道与感恩 (40)第九课新型的升华 (45)第十课新二十四孝 (49)第一课孝道的来源在我们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孝,狭义地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地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感恩,狭义地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地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
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
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
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
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小学孝敬教育校本教材(中学也可用)

孝敬的传统及道德境界(一)、传统敬老美德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德”。
自孔子始,人们都认为孝是“德之本”,是众善之始。
孝敬父母,成了千百年为人们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原则。
在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崇孝”就是其中十分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
道德,是人们一切美好品德的概称。
古人大致归结为仁、义、礼、智、信、忠、恕、悌等等。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德治”的主张。
他认为治理国家光靠政令和刑罚,不是好办法,而应当使用道德教化和礼仪整饬的方法。
其中有一条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具有重人论的特征,即“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
自孔子始,孝敬便被当作“仁之本”“义之先”,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的道德规范。
“孝敬父母”起源于个体家庭的产生,是与中华民族步入文明社会的同时形成的。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明白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长大后则有奉养父母的义务。
父母生育子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子女长大后侍奉父母要恭敬,以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
孝敬父母,是天下之至理。
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敬老崇孝”的风尚。
早在西周社会,子女奉养父母、尊敬父母的观念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已较为流行。
在周朝、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乡饮酒礼”活动,旨在“正齿位,序人伦,敬老尊贤,宁息来端,敦睦乡里”。
在中国民俗中,还有隆重的老年仪式礼。
在民间,60岁的老人就可以接受儿孙们的祝寿;在宫廷中,则有皇帝亲自主持举行尊老的仪礼。
康熙皇帝就曾在乾清宫宴请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
事实上,孝敬父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古代的史书、典籍、民间故事传说中,有着大量表现子女至亲至孝的记述,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二)、正确理解“孝敬”的时代性任何道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传统性,也有随着人类进步而发展变化的时代性。
“重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试想,一个中学生连他的妈妈也不爱,还能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吗?有位爱国名将讲过这样一句话:“假如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敬不孝,他也不会忠于我们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孝道教育校本课程(中年级)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生命之火。
★陶冶孩子情操★指引孩子孝行★促进孩子发展编者:张恒李秀霞单位: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中心校编者的话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孩子,你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你们给了他们什么呢?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
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
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
孩子,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
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
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本书精心选编了多篇孝道佳作,字句珠玉,书香袭人,沁人心脾,引人深思。
让孩子与书籍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从而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幸福的真谛。
愿本书能点亮你智慧的火种,唤醒你内心的良知,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激励你奋进的步伐,成就你美好的未来!……同学们,让我们时刻谨记——百善孝为先。
听话、懂事,常对爸妈说:“我爱你”。
有好吃的,先给父母;长辈病了,好好照顾,就像小时候他们照顾我们一样。
出门在外记得打电话,别让家长惦记。
孝心不在大小,不分远近……目录★必学部分:二十四孝1. 孝感动天 (4)2. 亲尝汤药 (5)3. 啮指痛心 (6)4. 百里负米 (7)5. 芦衣顺母 (8)6. 鹿乳奉亲 (9)7. 戏彩娱亲 (10)8. 卖身葬父 (11)9. 刻木事亲 (12)10. 行佣供母 (13)11. 怀橘遗亲 (14)12. 埋儿奉母 (15)13. 扇枕温衾 (16)14. 拾葚异器 (17)15. 涌泉跃鲤 (18)16. 闻雷泣墓 (19)17. 乳姑不怠 (20)18. 卧冰求鲤 (21)19. 恣蚊饱血 (22)20. 扼虎救父 (23)21. 哭竹生笋 (24)22. 尝粪忧心 (25)23. 弃官寻母 (26)24. 涤亲溺器 (27)※选学部分:孝行天下1. 陈毅探母 (28)2. 孔融让梨 (28)3. 黄香温席 (29)4. 子路借米 (29)5. 捐肾救母 (30)6. 懂事男孩 (30)7. 公婆至上 (31)8. 爱在李湘 (31)9. 带父求学 (32)★二十四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
——鲁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孟轲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
——伊索克拉底。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林语堂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莫泊桑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不孝父母而尽情于他人,无益也。
——苏格拉底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没有能比那欣赏自己怀中所抱婴儿母亲的眼睛更清澈的;也没有比被众多儿女们围绕着的母亲更感受被敬爱的人。
——约翰.歌德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我的收获:我的承诺今天我愿意这样来孝敬父母:1、2、3、立约人见证人年月日慈孝之心,人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