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第一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孔子言行的文字。
这一章内容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论语》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技能的积累,更是一种修养和修身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使人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重要性,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朋友,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要学会接纳和包容别人的不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一章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风范。
首先,我深深地认同孔子所说的学习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学习无处不在,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我也深有感触地认同孔子所强调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善待。
最后,我也深深地认同孔子所强调的宽容和包容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宽容和包容是一种美德,只有懂得宽容和包容,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通过阅读《论语》第一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风范,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言行对我们的启示。
我深深地认同孔子所强调的学习、人际关系和宽容的重要性,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风范。
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论语》第一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风范,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言行对我们的启示。
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
《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
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
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
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
”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是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集,共包括二十篇。
阅读《论语》第一章,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第一篇《学而》集中反映了孔子对于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进步,更重要的是要影响和影响别人。
他强调不要只为求知而求知,而是要将所学之道融入生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这种教育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教育家。
在第二篇《为政》中,孔子关注的是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他主张国家应当以德治,而非以法治。
他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宽厚仁爱,服从天命,恪守规范。
无私奉献和尽职尽责是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他提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名言,强调领导者要言必行,言行一致。
这与当今社会中很多领导者高调宣传但缺少实际行动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篇《子罕》关注的是礼仪。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礼仪仪表和待人处事的方式是衡量其品行和道德的重要标准。
他提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其大臣,不学庸,不问小人”,强调了一个人要有礼貌和正直,而不偏袒亲友,不做浅薄庸俗之事。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通过阅读《论语》第一章,我深深感受到孔子智慧和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
他以身作则,注重品德修养,提出了以学以德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他追求宽容和谦逊,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引导了很多后来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另外,我也注意到《论语》中所包含的一些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与当今社会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家庭的看法,孔子重视家庭治理,强调孝顺和尊重长辈,这在今天的社会可能会被认为有些过时。
又如对待社会问题,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注重德行而不是法律,与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有所不同。
然而,我仍然认为《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是宝贵的。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时,应该注重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修养,用德行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第一章,就像一扇古老而神秘的门,轻轻推开,里面的智慧之光便倾泻而出,让我沉浸其中,感受颇多。
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人生哲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想起了自己学习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风驰电掣,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于是,缠着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刚开始,我连上车都困难,不是脚蹬子踩空了,就是掌握不好平衡摔倒在地。
但我没有放弃,每天放学后就推着车到小区的空地上练习。
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一次又一次的爬起。
终于,我能歪歪扭扭地骑上一小段路了。
那种喜悦,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随着不断地练习,我骑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后来,我还学会了单手骑车、带人骑车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每次骑着自行车在风中穿梭,我都会想起最初学习时的艰辛,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快乐。
原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将其掌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一位多年未见的好友突然来我家做客。
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
那天,妈妈特意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我们边吃边聊,回忆着小时候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分享着彼此的成长经历和喜怒哀乐。
从白天到黑夜,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朋友从远方而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相聚的欢乐,更是那份珍贵的情谊和心灵的慰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让我想到了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可是老师却误解了我的意思,批评了我。
当时,我心里特别委屈,觉得老师不公平。
但后来冷静下来一想,老师每天要面对那么多学生,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一个人的想法。
如果因为老师的一次误解就生气抱怨,那岂不是太小心眼了?于是,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课后主动找老师解释清楚。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读了《论语》第一章,我仿佛穿越千年,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一章里的每一句,都像是智慧的火种,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为人处世、求学问道的思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简单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记得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数学一直是我的老大难。
那些复杂的公式、定理,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精灵,总是在我脑海里乱窜,让我摸不着头脑。
每次考试,看着那惨不忍睹的分数,我心里别提多沮丧了。
但是,我没有放弃。
我告诉自己,“学而时习之”,学习了知识就得时常去温习、练习。
于是,每天放学后,我都会主动留下来,找数学老师请教问题,把当天课堂上没弄明白的知识点一个个搞清楚。
回到家,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把作业应付了事,而是认真地做完每一道题,然后对照答案仔细检查,找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那段时间,真的很辛苦。
有时候,看着同学们都在外面玩耍,我心里也痒痒的。
可是一想到自己的数学成绩,我就咬咬牙,继续埋头苦学。
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数学题,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在一次小测验中,我的数学成绩居然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老师在课堂上表扬我的时候,我心里那个美呀,真的是“不亦说乎”!我终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有时候,为了一道数学题,我们会争得面红耳赤,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
因为我们都知道,大家是为了共同进步。
每当我们当中有人遇到困难,其他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种纯粹的友谊,让我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谛。
即使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因为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我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彼此成长道路上的伙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我。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读完《论语》第一章,我深感孔子之明智,对人性之深刻洞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到深深地钦佩。
《论语》第一章是关于孔子的一段记载,希望能够听到更多的教导。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简单而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在学校或大学里学习的知识。
我们应该学到死。
当我们学习新的东西时,我们应该时常练习,不断地巩固已有的知识,为以后创造更多的机会做好准备。
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我们应该时刻不停地去实践,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很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孔子在这里所言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说,只要有人和你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你就应该感到高兴。
他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和经验,因为这些意见和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以便发展自己和成为更完美的人。
最后,孔子强调人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让自己陷入愤怒或恐惧之中。
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个问题,以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君子。
通过《论语》第一章的阅读,我学会了: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要欣然接受他人的意见和经验,要时刻冷静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这些是我们每个人在实践中,成为优秀人们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
我相信,只要我们把这些原则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加出色的人。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
你会写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学而”句提出了“学”的本质,“学”之道;紧接着就是知己之乐;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顺父母,爱敬兄长”。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无“仁”可言。
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
在面对父母时,无论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为过。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反省,实时检视自己的行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
概括起来,反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有尽心竭力去完成;与朋友往来,是否有做到诚实守信;恩师所传之学问,是否有学以致用?个人修身、齐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来治理国家了。
治理千乘之国,有五点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节俭而不奢靡;爱民而不轻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当在农闲之时,以不误稼穑。
而后生晚辈求学者,与君子“为仁人”、“行仁道”一样的道理,当先树立起根本。
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为“德”。
“德”包括“入”和“出”两部分。
“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
“出”,包括行为做事有章法,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爱众人”,并且亲近“仁人”,习“仁”之道。
当根本竖立起来之后,还尚且有余力的话,那就可以去学习诗书文章了。
后生晚辈所求之学,未必一定就得是诗书文章。
倘若他能够诚心诚意做到:见到贤人,能够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够竭尽全力;为保家卫国,甘愿献出生命;对待朋友,能够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学习圣贤之书,那他也必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论语 第一章 读后感

三一文库()/读后感〔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典籍,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论语》第一章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学习。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1 《论语·里仁》凡二十六章,主要讲孔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仁的。
第一章、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仁是儒家世界的根本,以仁为本是儒家的价值选择,尽管孔子之后的儒家提出了性、道、理等诸多概念,然而仁之主体不变,也就是说仁是人之所为人的本质所在,也是天、地、人三才之本性。
《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东汉刘熙的《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结合《周易》之“天之大德曰生”来理解,仁不仅仅是人的全德,而是结合、吸纳了日月、天地阴阳的之灵气,故有人为万物之灵、民胞物与之说。
明代张信民的《印证稿》也证明了我这样的体悟。
张信民说“惟于《易传》发明最著、最精切,曰:‘天之大德曰生’,又曰:‘元,善之长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仁,盖在天之大德曰生。
而人禀此生理曰仁。
故人之原出于天。
而与天之大德同量同体也”。
按照阴阳家《雪心赋》的说法:“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仁应该是天地和合的精气,人得其全,才有人性,故孟子道性善。
因此,在我们儒家看来,人有能力体悟到天地之道,人生之动力、人之尊严、人之价值就在于创造生命,改善环境,发挥人的能力实现仁道。
尽管仁是人本有的,人人都有的本来性。
但是因为有的人并没有看到自己的本来性,不愿意发明人的本性,甚至还没有脱离动物的本能,是以处事做人难以安分守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不劳而获、机巧使诈剥夺他人的劳动为人。
综合之,就有崇高、伟大、平凡、平庸、贪婪、多欲、恶毒、善良、美、丑、真、假等等多样的实在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人人的理想世界,更不是儒家认可的世界,因此,儒家就要通过教育、生活实践提升人生的创造力,发现自己的仁性。
在儒家的视野里,仁不仅仅是道德的范畴,还是自然宇宙秩序本来性的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篇一:《论语》读书笔记】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
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
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
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
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
”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
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
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
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
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
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
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
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
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
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
”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
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
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
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
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
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
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
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
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
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
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
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
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
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
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
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
“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
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
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
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
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
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
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
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
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
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在《道纪》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我认为《论语》是孔子用对话体来写的议论文。
于是,许多朋友质疑我的这种判断。
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从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编纂而成”这样的结论。
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虽然《论语》最终定稿于诸弟子之手,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这本书的结构不是孔子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呢?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实在很伤脑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历史问题上兜圈子,如果我们就把《论语》当作一篇逻辑清晰,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的议论文来学习,是不是会产生效果呢?这个出现在《论语》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第十章中的言论以讨论各式各样的礼仪为主,除去这最后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种模式。
我们可以先试举几例,好对这第十章有个初步了解: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
唯谨尔。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在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
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一章的最后出现了与上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一段话: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段话并不难解,奇怪的是它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先看看这段话说了些什么:飞鸟展开翅膀飞了起来,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
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雉鸟,时哉时哉!”随后与子路一起,作了个仪式。
这个仪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
我们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仪式,只看这段话的整体内容就很奇怪,不知道它要说什么。
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样,即使历来将《论语》看成是言论集,但这言论集中还是将相近的言论放到了一起。
其次,这段话所描述的内容似乎与思想毫无关联,这也与《论语》的决大部分内容的风格不相符。
倒是有些像日记,记载了莫种奇遇。
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为也很怪异,他们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鸟,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三次鼻子。
要是我遇到了这样的情景,肯定以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动。
果然,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就变的五花八门了。
大部分的解释认为这是笔误,将别的地方的言论错抄在这里,或是根本不应该记录到《论语》里的奇闻逸事误记在这里。
在我们搞不清含义的时候,就开始怀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
况且,孔子不会喜欢记载什么奇闻逸事的,因为《论语》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再看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是怎么说的: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上,就大有凤凰之象。
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是长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就是得时、得位。
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