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

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2《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
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既然谈论语,就不得不谈谈孔子和孔子的为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多才多艺、诲人不倦、食不厌精、懂得享受生活。
博学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孔子虽然贫贱,由于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向老聃学过礼、苌弘学过乐、师襄学过琴;还因为他居住鲁国,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都在鲁国得以流传和保留,可谓当时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等诸多原因,遂为他成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基础。
读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人处事的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论语读书笔记5篇

论语读书笔记5篇《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
论语读后感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杨伯峻译: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钱穆译:“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
”刘宝楠《论语正义》:“凡人用情,多由己爱憎之私,于人之善不善,有所不计。
故不能好人恶人也。
”但我认为能好人能恶人不只是简单的喜爱厌恶,不只是浅层意义上的情感归类;而更加偏向于对道德高低的评判,对人心善恶的裁定。
儒家思想则是从“仁”据“礼”,讲“义信”守“德智”的,究其根本仍为“仁”。
仁是发自内心的律己恕人,有一颗是非之心,观社会百态不为外物所诱,看世间万貌总持一颗善恶之心。
个体组合成群体成社会百态,但个体有千差万别才丰富多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衡量是非好坏的标准,因此仁者求己,不仁者从人。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好人也都能恶人,因为每个能称之为人的人都是有思想情感的。
这正是人性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
假如人人都没差别,都均等情感,都一样的情绪,那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了。
关键在于好人能否公,恶人能否正。
是否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在自己所表达的好恶里,是否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平等不破的处事原则,是否能做到真好和真恶呢?为仁者可以,不仁者始终不能如一。
当然了,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衡量标准,任何事都不能一棍子打翻,但最根本的仁是不变的。
为仁者不止是三个字,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是一个人待人处事,面对生活最起码的核心和根本态度所在。
倘若一个真正的仁者,是不会以物喜因己悲的。
因为在仁者心中任何相同或是类似的事情都会有同一种或是十分相近的看法和标准,但并不是机械的,片面的对待所有事物。
正是这种比较明确的个人思想,比较公平的,能被世人所接受的评判标准,才得以为仁守礼。
和仁者不同的是,不仁者总是忽变忽倒,居无定法。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篇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篇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
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
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
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There are many times when people are confused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every time they are confused, theygrow up.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论语》读书笔记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论语的读书笔记10篇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那么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的读书笔记《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读书笔记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有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等。
学习的重要原则是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应用于实践中,而且要常温、常用、常练。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学懂、悟透、灵活运用。
在学、用、练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成长的快乐,达到热爱手头上的事儿的地步,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远来造访,何其快乐!几千年来,真正读懂孔子的人都是他远方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精神领域的深层对话,找到知音、找到心灵家园,那是人生最满足、最快慰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恨,报怨是修养不够。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干嘛非强求那么多人去了解你呢?你有实力、有魅力,首先应先推销给自己,然后再推销给别人。
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你自己应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同别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2相比第一篇《学而》而言,《为政》的主要谈为政之道,但从文本章节而看,多有为讲孝,讲君子,讲道义的内容。
为政之道,孔夫子为什么需要谈论这些点呢?先说孝,孔子思想以“仁”为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现。
《为政》中,有四个人问孔子“孝”,问题大体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从某些方面体现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孟懿子和孟武子为鲁国大夫,孔子则基于当时的礼崩乐坏的情况回答他们。
孔子以礼相答,说孝应是礼制相符。
人为万物之灵,平民百姓会尽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们朴素、孝顺,没有贵族的华贵,但用心敬父母。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篇)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篇)《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论语》读书笔记篇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说:“颜回。
他有怒气不迁移别人身上,犯过错误不会再犯,可惜去世了。
而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解读:“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比如,把工作的脾气发到家人身上,把爱人的脾气发到父母身上。
把长辈的脾气发到子女身上,把上司的脾气发到下属身上等等。
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意为他人考虑,只顾自己痛快。
“不贰过”也难,它并不简单是我们说的“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不摔倒两次,有可能是你避开了危险,比如,绕开了石头,但也有可能是石头已经不在了。
所以,“不贰过”不是像“不摔倒两次”那样的从结果上讲不再发生错误(绕开石头),而是从原因上讲,根本上改正错误(搬走石头),使再犯没有可能。
”不迁怒,不贰过“已经触及了“仁”的范畴,因为它从根本上要求关爱别人,改进自我。
难怪孔子说颜回以后,就没有看到这样的人了。
但是孔子并不因为这样的事情难以做到,就不给解决方法,他开出的药方是: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不是学历和学识,而是前面所说的,自我能力的发掘和提升。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关于《《论语》读书笔记五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学小经典儿童经典读本—《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
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论语》读书笔记五篇,给大家作为参考:《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书笔记作者:孔子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6年1月内容提要:《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集而成。
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真实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关于人生、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主张,揭示出孔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和逻辑依据,从而全面反映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构成方式。
《论语》共二十篇,虽呈现为零散的语录体形式,但孔子的思想脉络贯穿其中。
从对现状的批判,到提出目标清晰的政治理想,从人类本质的思考,到人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从治政措施到文明教化,从求学态度到认识方式,再加上从思想主干上孳生出的各个分支,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内容摘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2)(看法:这句话从小就在读,虽明白其含义,但有时仍不能完全做到。
尤其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2)(看法: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永远都无法回报的。
不孝敬父母的人,永远不能和他做朋友。
尊长爱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谓“仁、义、礼、智、信。
”有可能是当时缺失的东西。
当时乱世,缺失的东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东西也多。
当今社会亦是如此,问题严重了,就会被重视起来,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视的,恰好是人们缺失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3)(看法:每天数次自我反省,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曾子前两个问题可以说都是在反省为人处事方面,最后一个问题说的是学业方面。
可见儒家重视真诚守信的相处之道,这也是与人交往的根本。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P3)(看法:这句话从三个方面阐述治理国家之道:严肃治世并有诚信;节约财用并爱护百姓;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用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之本。
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能够做得很好更不容易。
注重节俭,这是一种美德,爱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
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农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P4)(看法: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
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顺从父母。
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需要照顾时必须在身边照看一下。
生活中的尊重礼节必须要做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可以温顺地交流,当父母有错时采取温驯的方式指出等。
在外面要尊重兄长,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朋友。
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
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朋友。
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可以学习种文化知识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P6)(看法:“温良恭俭让”是美德,温,待人温和;良,做人善良,与人为善;恭,待人恭敬;俭,是指俭朴,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做到生活俭朴而不浪费又不吝啬很困难;让,指谦让,做到谦虚忍让,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很难做到谦让。
在当今社会,践行“温、良、恭、俭、让”这些修养的美德,要讲究度,不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一味地严格要求自己。
当时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与现代社会环境不一样。
不合时宜地照办于已于人是有害的。
“温、良、恭、俭、让”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对平常人不可苛刻。
提倡的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做到。
道德标准应符合国民的实际素质,更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否则只会增强人们的精神负担。
制定制度时不能按照道德标准去定,尤其不能按崇高的道德标准去制定。
道德靠的是个人修养乃至整个民族修养,不是靠强制性的约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P8)(看法:好学而不求安居富足,超越利益追求精神食粮,现在好像已经很少能见到有这种心态的学者了,所谓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才是治学的正道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P11)(看法:政令和刑法只是制约民众的一种手段,或许可以减少犯罪,但是人心没有得到教化,人们依然没有羞耻心。
用道德和礼教来引导民众,使其有羞耻心,不仅能够约束行为,还能够净化内心,自我约束。
可见文化传播、道德建设、思想教育是多么重要。
)问孝(P12-P1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看法:四个人,四次问孝,孔子的回答不尽相同,总结来说是父母健在时,以礼相待,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不让他们担心,和颜悦色的用真心孝敬父母。
父母去世要按照礼安葬他们,按照礼祭祀他们。
从当今社会来看,父母去世以后依礼安葬和祭祀他们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父母健在时却很难做到孔子所说的孝。
首先,社会竞争的压力造成子女很少能有时间陪父母,更别提去了解父母的想法,连见面都难,更不要说照顾了;其次,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和思路,父母的想法不一定能得到子女的认可,所以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是很难做到的。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P18)(看法:这句话适用于仕途,与做学问不一样,所谓“言多必失”,在官场一个人话说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情,要谨慎行事,明辨忠奸,会察言观色。
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这样就离仕途不远了。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P24)(看法:体现出孔子节俭的主张,孔子是一个很重礼的人,但在严守礼制和节俭中,他选择了节俭。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看法:这句话揭示了礼的本质,即为仁义,以仁义为出发点的礼才是真正的礼。
)(P26)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P38)(看法:只有仁者能真正的喜爱人,能真正的厌恶人。
有些人好像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别人,尤其在网络环境中,“键盘侠”混迹于各种话题。
真正的仁者是不会轻易评价别人的。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P41)(看法: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心怀恩惠。
一个人如何看待问题与这个人的境界有很大关系,做人一定要打开自己的格局,开阔自己的视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P42)(看法:不要愁没有职位,应该愁自己用什么胜任其位。
不要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求自己能有什么可以使人知道的。
认识自己很重要,努力提高自己比抱怨怀才不遇更重要,永远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P43)(看法:通常见到比自己能力强,有贤德的人,我们只会羡慕甚至嫉妒,然后找各种外界因素来当借口,说明自己为什么不如人,很少有人会以之为榜样,向他学习。
而见到不贤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就会去笑话别人,很少有人能做到反省自己。
孔子的话告诉我们,见到贤或不贤的人都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P54)(看法:学习要勤奋认真,脚踏实地,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敏而好学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人不可能样样都会,总有不懂的要请教别人,真诚的向别人请教,自己才能得到提高。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P63)(看法: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仅因为他好学或学业上的成就,还因为他良好的修养,不迁怒于别人,犯过的错误不会再有第二次。
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往往会迁怒于别人,这样自己可能会有所疏解,但是会影响更多人的心情。
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我们应该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不再犯第二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P68)(看法: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提到颜回,孔子总是赞不绝口。
穷困困不住一颗悠然自得的贤者之心,外在环境和物质条件不是决定一个人快不快乐的根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P70)(看法:君子既能高雅,也能接地气,两者兼备才能有血有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P74)(看法:这是《论语》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中庸”这个词,但孔子的很多思想都体现了中庸的道德主张。
中庸的根本精神是避免极端,体现了真理的本质,体现了真理在实行中的适度和协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P78)(看法:这句话是孔子道德修养的体现。
默默地把所见所闻记在心中,努力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都是很难做到的。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很容易失去耐心。
我们应该找到自身的不足,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获取知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P80)(看法:这句话说明了孔子教导学生的标准,也说明了应该怎样求学。
首先要有求知欲,有努力学习的态度;然后要能有自己的理解,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够举一反三。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P88)(看法:智慧,如同过河之筏,没有智慧不行,以智慧为有所得、有所恃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