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PPT

合集下载

西泠印社造园艺术浅析

西泠印社造园艺术浅析

西泠印社造园艺术浅析徐晓民;乐振华;徐兴根;陈苗苗;牛沙;王欣【摘要】文人结社自古蔚然成风,东晋时有庐山白莲社、明清时文人社团亦兴盛一时,但能将结社活动与园林营建完美结合且能延续百余年的社团可谓仅“西泠印社”一家.杭州西泠印社创立至今,风姿飒爽矗立于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之中,真可谓传奇,但绝非偶然.文中试图分析西泠印社文人结社与园林营建之间的关系,深层次探析印社的造园艺术.【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年(卷),期】2013(011)001【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文人结社;园林营建;造园艺术;西泠印社【作者】徐晓民;乐振华;徐兴根;陈苗苗;牛沙;王欣【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正文语种】中文“湖山胜景,尽在西泠。

”西泠印社北枕孤山,南望西湖三岛,东接白堤,西邻西泠桥,远揽山色,平挹湖光。

印社自1904年创建伊始,一直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融诗书画印于一体,金石篆刻享誉世界,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的固定社址巧借自然之势,人工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

全园始终保持创建之初的形式,并不断进行园林营建,最终构得一个造园艺术精湛的山地园林。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钟爱结社。

东晋时的“白莲华社”和明清时兴盛一时的文人社团大多都自然形成,自然消亡,能将结社活动与园林营建相结合且能延续百余年发展的仅“西泠印社”一家。

1 文人结社1.1 传统文人结社概说文人结社先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萌芽期、隋唐的形成期、明清的繁荣期和清末的衰落期,直至近代又重新兴起[1]。

文人结社发展时兴时落,一直依存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之中。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两三好友,便是中国文人结社的最初形式。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摘要】西泠印社是中国著名的造园文化艺术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该社团对园林艺术的重视和探索成为其独特之处,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西泠印社的造园风格特色独具匠心,深受人们喜爱。

文章探讨了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园林艺术的重要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该社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西泠印社通过对园林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园艺艺术的发展,并成为当今艺术界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历史渊源、园林艺术、造园风格、传统文化、现代艺术、独特魅力、影响、当代艺术界、地位。

1. 引言1.1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西泠印社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艺术团体,其造园文化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西泠印社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其对园林艺术的重视和独特的造园风格更是独具特色。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西泠印社打造出独具匠心的园林作品,展现出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非凡实力。

西泠印社的造园文化艺术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西泠印社源自宋元时期的文化团体,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使得西泠印社在园林艺术创作中能够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厚重感。

西泠印社非常重视园林艺术的研究和传承,致力于挖掘园林艺术的传统之美,并将其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之中。

西泠印社的造园风格独具魅力,在园林设计中注重平衡、谐调和意境的表达,展现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风格。

西泠印社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不断探索园林艺术的新领域,为当代艺术界带来新的活力和灵感。

2. 正文2.1 西泠印社的历史渊源西泠印社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团体,其建立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当时,著名园林大师颜妙能和鲁迅先生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了西泠印社,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西泠印社的成立也得到了当时的官方支持,成为了一处官办园林。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西泠印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泠印社调研分析报告

西泠印社调研分析报告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摘要西泠印社是我的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但其所在之处却是一座很有个性的园林。

西泠印社所在地形高低起伏,建筑与林木分布在山上山下。

本次综合实习,在西冷印社学习颇多。

本论文通过老师讲解,查询资料,主要对西泠印社的人文历史,空间布局,构景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以文字,照片加分析图进行表达。

关键词:西冷印社人文历史空间布局构景要素一、西泠印社概况①西泠印社顺着孤山原有的地势而建,是优秀的山体庭院。

巧妙地在高低起伏的各个空间层次上布置建筑、植物、山石、水体等园林构景元素。

②运用了拟对称与轴线偏移的手法。

布局轻松,灵活,优秀的山水园林。

③采用少有的金石文化为主题。

包含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湖山最佳处”之誉。

图1西泠0印社平面图图2印社实景照图3山地园林图4轴线偏移图5金石篆刻1、区位分析西泠印社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西湖区孤山路3l号,东经120度8分,北纬30度15分,东邻孤山,南至白堤,北邻后孤山路,西近西泠桥。

西泠印社依山就势地展开景观序列,组成山下、山中、山顶以及后山四大景区,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1749.77平方米。

图6位分析图2.历史沿革先秦时期:金石之风兴起金石之风最早可追朔到先秦时期的碑文,之后魏晋时期又出现帖文。

到唐宋时期,金石学已成为时尚潮流,相继出现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等杰出金石学家。

1904年:金石鼎盛期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等人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取名“西泠印社”。

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

1933年:建设完成印社的园林建设全部完毕,社内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楼台亭阁建筑精美,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成为西湖园林的精华之处。

1983年:省级重点杭州市政府拨款资金15万元,请着名古建筑专家对印社景点全面修整,并立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石牌.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潍坊十笏园的园林空间尺度研究

潍坊十笏园的园林空间尺度研究

2、山水画理对园林空间营造的 影响
山水画理对园林空间营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感知和氛围塑造两个方面。 在空间感知方面,山水画通过虚实相生、高低错落的构图方式来表现空间的深度 和广度,这种空间感知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园林设计。在氛围塑造方面,山水画所 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可以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宁静、雅致、诗意的氛围。
基本内容
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不同地域和民族的 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在这篇文章中,我 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园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文化的背景和 特点。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经历了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从自然山水到 人文景观的发展。中国园林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强调和谐、自然和宇宙的统一。 通过巧妙地运用山、水、植物和建筑,中国园林试图模仿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 美完美结合。
此外,通过比较这两种园林文化的异同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 和传统。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 解和欣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园虽然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园林文 化背景,但它们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两 种园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当今世界的 园林设计中汲取灵感。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两种园林文化的优点, 为未来的园林艺术传承和创新贡献智慧与启示。
现代园林设计应在充分考虑功能需求的同时,注重空间尺度和空间变化的合 理运用。通过巧妙地运用对比、转折、衔接、序列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极 具吸引力的园林空间。此外,现代园林设计师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材料和技术在园 林设计中的应用,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精髓,为现代园林注入新 的活力。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ppt课件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ppt课件
▪ 最后, 山顶景区对不同区域空间的使用功能也给予了明确 的限定。以文、闲泉为中心, 整个流线形成一个圆环, 从 华严经塔以西依次可至观乐楼、汉三老石室停留和参观, 也可沿东线, 依次经过四照阁、题襟馆, 再至全园中心的 华严经塔。这是山顶部分的行走和游览路线。与此同时在 几座建筑前的大面积石铺空地及双泉前的完整空地上几乎 都放有石桌和石凳, 提供给人以足够的停留与休息的空间 与时间。一般在它们一侧都会栽有大树给以停留空间的暗 示。若遇雨天, 鸿雪径至山顶段西侧的剔辞亭也能满足休 息停留的需要。它也可看作是对引导段“ 亭” 这种类型 停留空间与形式的序列的一种呼应和延续。这使得在不同 性质的空间划分中, 全开放、半开放和全封闭的空间形式 均有合理的分布, 并且西泠通印过社景其观空空间分间析构成形态丰富了高潮段 的景观面貌。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总 片 面 图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布局分析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造园理法
▪ 西泠印社总体设计思想是“因山构室”。 它依山而起,大致可分为山下、山腰、山 顶三层台地以及四大景区。根据西泠印社 空间布局特点,从入口至山顶庭院大致可 分为五段。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 一、起景 ▪ 由入口至柏堂,沿西湖弧山路可致园门入口,园门不大,门洞上有额,刻有
字形东西走向的折廊将仰贤亭和宝印山房贯穿在一起。原木强调南比
空间走向的序列中穿插入东西走向的具有明确引导性的带状空间, 在 丰富空间构成的同时并没有破坏原有的纵向格局, 通过空间的“ 开” “ 合” 将人引入宝印山房参观。这里的空间虽较上山途中有所开放பைடு நூலகம் 但 空由间于视它觉只状是态处。于山间的西一泠印处社短景观暂空的间分停析留地, 因此仍处于较为闭合的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分析

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研究

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研究

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研究作者:郭丁凡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03期摘要:杭州西泠印社是以印刻为特色的小型山地园林,通过研究比较拥翠山庄山地园林的营造方式,得出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方式,即峻悬与平坦平地与山地结合并一一交替,以表现高凹与曲深。

在园林建造平面表现为平地的‘紧’与坡地的‘松’,剖面上表现为‘缓-陡-缓’的节奏。

通过疏密得宜与曲折尽致,而达成眼前有景。

关键词:西泠印社;山地园林;建造方式一、西泠印社园林正如《印社景观鸟瞰》所言,“西泠印社是一方印,方寸之中,气象万千”。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上,是中国第一个以石刻为特色的山地园林。

西泠印社位于孤山之上,因山势起伏而建堂筑亭,自然造景给予其园林多层次观看深度,而郭熙三远理论,即平远、高远和深远在此处处可寻。

西泠印社按山势位置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山底部柏堂竹阁区、山中部山川雨露图书室和四照阁区以及山顶吴昌硕纪念馆华严经塔建筑群。

西泠印社区别于其他园林最主要的构成特色为石刻主题串联。

西泠印社山下建筑部分呈半围合规整布置,包括中心主体建筑柏堂、西侧竹阁及两侧印人书廊,皆围绕中心小莲池古树及社团题名碑布置。

园林中部表现为山势高差过渡区,建筑呈松散布置包括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仰贤亭和石交亭。

山顶园林区是西泠印社园林的核心呈向心性布置,主要以文泉与闲泉为中心,四周围绕吴昌硕纪念馆、华严经塔、四照阁、题襟馆、鹤庐、汉老三石室以及西面的还朴精庐。

西泠印社最大的特色是以石刻为线索,布置于流线之上且串联整体园林。

石刻表现在不同尺度建筑及构筑物上,大尺度石刻为华严经塔和汉老三石室这两座石塔式建筑中的石刻装置,而小尺度石刻则包括石经幢、石坊、石像、石碑、石章和石龛,例如丁敏坐像及阿弥陀佛经幢等。

二、山地园林及结合西泠印社分析陈从周在《说园》所言:“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山水是园林自然营造关键,区别于西方园林几何化构图和整齐的植被修剪,中国园林则意在通过效仿自然真山水而获得天人合一的和谐相处。

杭州西泠印社园林意境浅析

杭州西泠印社园林意境浅析

运用框景的手法,也给人引导的作用。
2.3 合
第 3 层位于山顶处穿过鸿雪径之后的四照阁、闲
泉、小龙泓洞、汉三老石室、丁敬像、剔藓亭、潜泉、遁
庵、还朴静庐、鉴亭等以及地势稍高一些的法严经塔以
及观乐楼、题襟馆、鹤庐等。园林整体的空间发生转折,
由给人压抑感的小空间转变为开敞式空间,由于地势
的提高和植物种植多在北面和两侧,使南面的视野逐
:西泠印社;园林;意境营造
0 引言
古时的文人擅长形象思维,注重感性认识,因而在
造园时十分注重意境的表现[1]。经典的园林作品能将客
观的景物与主观所表达的思想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种
特有的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能激起游赏者的情感共
鸣[2]。
方世庶《天慵庵随笔》中言: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
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园林创作
要有明确的主题。虽然各空间
有不同的内涵,但也都是统一
在大的主题思想之下的。其次
便是通过实地探寻,整合景要
素来形成实境,为“意”的延伸 觼訌訕訛
西泠印社总平面图
提供载体。
西泠印社结社自 1904 年起,便以“保存金石、研究
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所以印社之中文士精神内涵
的表达,重要体现在印学上面。以“印”字贯穿于园林兴
西泠印社立面图
2019 年第 15 期
现代园艺
生态绿化
一泉、仰贤亭、宝山印房、印泉等,从石坊小径向上,始
见西泠印社风貌,平面空间的缩小,给人们心理上的一
定压力,树木之间,建筑隐现。而视线空间有所开阔,植
物繁盛,遮天蔽日,为上面景色埋下伏笔。此时的仰贤
亭和其右侧的门皆为园林的园门,通过园门观廊,又是

杭州西湖景观分析ppt课件

杭州西湖景观分析ppt课件
• ①道路和人行小径不应很显眼。尽可能利用原有斜坡、树木、 小丘等自然地形特征, 和原生地貌保持一致, 有利于水土保持。
• ②旅游线路不宜修在山脊线上, 否则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景观。 • ③合理修筑单行线, 有利于加快客流量。 • ④在设计停车场时, 注意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生长有
植物的地表土层遭破坏后可能17不可恢复,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
18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
“杭州西湖文化 景观”创意开发
之策略分析
19
中国传统山水美学 的实证与范例
具有全球突出的普 遍价值
对城市文化产业具 有积极影响
20
基于非物质 文化项目的 保护性开发
基于西湖文 化资源的产 业化开发
21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创意开 发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它是中国 传统山水美学的实证与典范,具 有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对城市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6
•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 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 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 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 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7
(四)景区著名景点
8
二、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 评价标准(ii):西湖景观反映了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佛教思想,如"佛教徒的平和安静"和"风景如画", 而且它又对东亚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它 的堤、岛、桥、寺、塔以及风格鲜明的景观在中 国多处及日本都被效仿,尤其是北京颐和园。十 景的概念在中国已流传七个世纪,并在16世纪朝 鲜文人造访西湖后传到朝鲜半岛。
22
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实证与范例
“它是以山水等物质世界为依托,以儒家的审美导向为基础 的,创造出来的一个美的范例”。西湖文化景观是一种“自 然与人联合的程”,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处的表现。而文 化景观的形成是对自然良性干预的表现,对西湖的人文塑造 可以反映出历朝历代哲学、美学、建筑、艺术、宗教等诸多 领域的理念。西湖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修筑湖堤事件都和当时 地方官是文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居易和苏轼在修筑湖堤时 的初衷是民生建设,但也把自身审美理念融入到西湖湖堤修 筑每一处细节,他们的审美观念对后世西湖的塑造产生了重 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印泉行完嘟石阶后便到达了山顶景区, 也步入了全园的 高潮段。从四照阁的北面放眼环顾四周景色, 原先封闭而 略显压抑的感觉顿时消散一空, 视野获得了入园后的最大 程度的舒展, 人的心境也豁然开朗。在这 空间的处理同样严密而富 于变化。首先便是水景序列的延续, 从莲泉、印泉到沿南 北中轴线两侧分布的文泉和闲泉, 无论是处在园林的哪一 段, 水对于虚空间的营造作用始终被延续下来。池水的倒 影使得原本开敞的空间获得了加倍的进深,站在泉边, 所能 体会到的是真实空间和虚幻空间的交融。两泉本身也处在 一种互动和对比的关系之中。其次是局部空间高度的继续 上升, 使得不同层次的小空间穿插在景区之中, 极大地满 足了视觉的变化。闲泉东依规印崖, 沿崖侧面向南登级台 阶而上便可达题襟馆。虽其高度较山顶平面有所抬升, 由 于其偏于一隅而非处在全园纵轴线之上, 且高度上也有所 控制, 固未形成园林纵向空间的最高潮而退居次席。全园 的最高潮应是位于双泉之间的华严经塔, 它处在南北中轴 线最北的端点, 也是轴向的终点,沿两泉之间的小石桥辍级 而上便可到达。立于石崖之上的华严经塔由白石砌成, 实 心八面, 高达级, 从视线上将全园的精华推升至最高点, 至 此便完成了整个西冷印社上升的空间序列。
▪ 西面的山道日10级石阶处立 有题为“ 西怜印社” 四字的
石坊。这可看作是对行者游
览路线的另一种暗示。此山
道便可被认为是山中景区的
主要干道。若沿山道直上山 顶, 途中不作间断性的休息而 仅仅靠其本身的曲折来完成 中段的变化, 这样做未免会显 得单调与自接, 又会与园林开 始段的空问的节奏把握和虚
西泠印社分析
▪ 西怜印社位于杭州西湖孤 山西部, 是我国研究金石 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它 占地0.34公顷, 是座典型 的小型山地园林。虽然西 怜印社从正式成立至今不 过百年的时间, 但它的建 筑布局紧凑, 设计精巧, 面 积虽不大却包含了几乎所 有的造园手法, 是西湖园 林的精华所在, 被陈从周 誉为“ 湖上园林之冠” 。 若有幸在空闲之时来印社 游赏, 漫步于石板小径之 中, 所能感受到的是它特 有的空间趣味。因为即使 是这样的小园林, 同样拥 有复杂而精彩的空间构成 形式。
实处理手法向脱节。而实际
中这段过渡空间却处理的十 分成功, 在空间的衔接与节奏 的控制上做得有张有弛。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0
▪ 从石坊至山川雨露图书室一仰贤亭一宝印山房为第一弓导段, 它将游
人领入园林空间的中心位置。过石坊上数级台阶便在山道的东西两侧
各得一处停留小空问, 东侧为一平坦小空地, 上置石桌一张, 石凳四件 西侧则立一亭, 名日“ 石交亭” , 内置同样的坐具。山途中人们可在 这两处小空间之中选择停留。两者的功能相同, 但形态各异, 如同镜 子一样, 相互参照, 相映成趣。满山的绿化形成密闭的屏障, 使得这段 空间与山下空间的交汇于穿插减少, 而游线的引导性却得以加强。行 至山川雨露与仰贤亭之交界处, 有一小块平坦的带状停留空间, “ 之”
总 片 面 图
布局分析
造园理法
▪ 西泠印社总体设计思想是“因山构室”。 它依山而起,大致可分为山下、山腰、山 顶三层台地以及四大景区。根据西泠印社 空间布局特点,从入口至山顶庭院大致可 分为五段。
▪ 一、起景 ▪ 由入口至柏堂,沿西湖弧山路可致园门入口,园门不大,门洞上有额,刻有
“西泠印社”四字,朴素典雅,别具一格,成为全园景观构成的起点,步入 园中,为一封闭式的布局庭院,四周风景顿收,思维由外至内,收于园中。 庭院之北为主体建筑柏唐,西有竹阁,小巧玲珑,作为陪衬,整个入口起景, 空间以收为主,封闭式庭院布局,起到了很好的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组景 效果。 ▪ 二、承景 ▪ 由石石牌坊至印泉,经柏唐,书碑廊西行,在上山的蹬道石阶上,矗立着一 座石牌坊,朴素无华,引人入胜,石阶和树木构成了该段重要的组成因素, 形成景观的过渡地带,拾阶而上,眼前已是“山穷水尽”,峰回路转,却又 是“柳暗花明”--山川雨露室和仰贤亭呈现于眼前。 ▪ 三、转景 ▪ 由印泉至四照阁:过山川放露,室迎面可见一巨大石上刻有“印泉”,石下 为清泉小池。从印象泉折向东,经“红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雪径”的引 导,至临崖而筑的四照阁,侧墙一档,视线反弹,有石级“指路”由东向北, 可直达山顶院。空间变化由收至放,由闭至开,与入口的“收”和“闭”取 得了很好的抑扬呼应。 ▪ 四、高潮 ▪ 山顶庭院景观组织更妙,中心一石池,实中有虚。建筑布置于四角,南面临 崖,西有观乐楼,汉三老石室,吴昌硕纪念馆,其中华严经社荷成为整个庭 院的构图中心,也是整个序列意境的升华。 ▪ 五、结景 ▪ 从小龙泓洞至后山:沿山顶庭院的小龙泓洞北行,则构成序列的延伸和空间 的再度收闭,起到“合中有起”的组景,景断意联,留有余味,取得景观构 成的延续,成为新的组景序列的起点。
▪ 从仰贤亭后至四照阁北门为第二引导段。山川雨露后的印 泉将水的序列在山的中段再次加以贯穿和重复。到这里人 的视觉可获得暂时的舒缓。由十其处十主交通空间的中段, 并不供人长时间地停留, 因此水池只是占用了较小的面积, 并向东让出主交通空间供人继续向上行走。这段的主要引 导空间为架设柱廊的鸿雪径, 利用一种半空透的斜向带状 空间将游人沿台阶以先东西向, 再南北向的顺序引向山的 更高处, 逐步完成引导段的爬升。在这半段的行进中, 空 间同样因密植的花木及石墙的阻隔而显得幽静与密闭。人 的视野在空间的压迫下极度地收缩, 只能顺着山径前进和 上升的方向逐渐攀升, 因此这里的空间会显得单一和乏味, 让人无法驻足欣赏周围的景色, 也无法停留下来作长时间 的休息, 而是顺着明确的指向路线奔向目的地一山顶景区。
字形东西走向的折廊将仰贤亭和宝印山房贯穿在一起。原木强调南比
空间走向的序列中穿插入东西走向的具有明确引导性的带状空间, 在 丰富空间构成的同时并没有破坏原有的纵向格局, 通过空间的“ 开” “ 合” 将人引入宝印山房参观。这里的空间虽较上山途中有所开放, 但由于它只是处于山间的一处短暂的停留地, 因此仍处于较为闭合的 空间视觉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