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另外,我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如果学生反映某些教学方法不够吸引人,我会考虑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析题答案:
a.圆明园焚毁事件背后的原因: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轻视。影响:使中国遭受重大文化损失,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
b.天津教案的理解:天津教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宗教冲突、民族矛盾等问题。地位:天津教案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民族觉醒的象征,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国侵略者的本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我们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关键事件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要求、鸦片贸易问题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焦庄户之战、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a.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b.案例研究:选择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如天津教案、圆明园焚毁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拓展建议:
a.组织历史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历史讲座,以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八上历史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第一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第二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余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教师讲述: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通过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在随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1、火烧圆明园展示圆明园海晏堂图片,结合课本“相关史事”,介绍圆明园: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闲名园中收藏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圆明园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这个美誉是当之无愧。
教师讲述: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却因英法联军的贪欲而遭受破坏。
英法联军进北京后,闯入圆明园先进行一番抢劫,把圆明园里的珍宝洗劫一空,他们为掩人耳目,又放火把富丽堂皇的宫殿化为灰烬。
出示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和图片以深圳保利剧院的铜首模型来引发学生对文物追回的思考。
材料: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
……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法]一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教师点拨:主观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
八年级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设计一【课标精解】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行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3.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本课分三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
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
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
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
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
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
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子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英法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俄国也趁火打劫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平方千米的土地。
这些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和为民族振兴而奋发图强的学习精神。
第三子目“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附件内容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1.英法——火烧圆明园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不择手段而发动的又一次侵略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以及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其社会影响,认识到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重点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重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难点。
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地图提供的信息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
通过谈话法,比较法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
备注:教学活动——投影《火烧圆明园》图片,请问:圆明园在哪次战争中被侵略军烧毁?鸦片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西方为什么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南京条约》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路线:当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广东巡抚以何种态度面对侵略军?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假如你是广东巡抚,你将如何迎战!这一路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为什么美俄也横插一刀?阐述美俄插足的原因为什么英法联军没有结束战争,而是再次发动进攻?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投影圆明园被毁前的宏伟壮丽与被毁后的废墟作对比引导学生对圆明园到底是重建还是在遗址上建公园进行辩论,然后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讨论,得出结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英法联军结合地图学生讲述讨论,进行回答以疑激思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性分析其危害思考,讨论谈感想下一堂课进行汇报交流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的角度去分析第二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2. 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 授课时间:第பைடு நூலகம்课时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及影响展开,结合新人教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该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能力。通过讲解、讨论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5. 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掌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的教材。
2. 辅助材料:准备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片段,以及战争过程的动态演示文稿。
1. 案例一:火烧圆明园
让学生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让学生了解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对我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我国历史发展。
第八环节:课后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通过对英法发动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
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课标要求】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2课 鸦片战争 教案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单元第一单元主备人时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能力目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知识目标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借口)是什么?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利用“圆明园里的“海晏堂”十二生肖”图导入。
师:曾经,在北京西郊有一个兼具江南和江北风光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
然而,今天当我们前往参观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二、阅读教材8-12页,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内容,5分钟后检测,看谁回答的准确。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借口)是什么?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的爆发时间、《天津条约》的签订时间、签订国、内容?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了哪个地方?之后清政府和他们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哪个国家?通过哪几个条约侵占我国领土多少平方千米?三、学习新课(一)英法再次发动鸦片战争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师:列强的贪婪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找借口发动战争,企图迫使清政府就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借口、时间、战争的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3.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新课导入】
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余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
【新课探究】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
教师:(展示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一 英国输华货物(正当贸易商品)统计表
材料二 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材料三 中国人不能同时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呈现出什么状况?
(2)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英国怎样认为呢?为此英国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
但通过上表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
其他工业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
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天然抵制性,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需求;三是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的工业品。
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权有限。
于是,英国以“亚罗号事件”、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
教师: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
还有两个帮凶,他们是谁?
学生:美国和俄国。
教师:(结合世界历史指出)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
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已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
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大家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结合示意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
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归纳)
教师:(分别讲评)
1.战争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
2.1857年,英法攻陷广州。
3.1858年,英法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4.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天津条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
(2)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
(4)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
(1)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
(2)(仔细读图,对比归纳)新增加的口岸特点:多、广、深。
“多”是指开放的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是中国的内河,此规定表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也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4)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质: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5.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1860年,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又挑起战争。
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
咸丰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弟弟奕 担任议和大臣向侵略军求和。
10月侵略军火烧圆
明园,随后控制北京城。
留守北京的奕 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学生:(观看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街头的图片、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录像资料和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愤慨)
教师:(讲评《北京条约》)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为外国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动基地。
6.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学生:(结合《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复述各条约所割出的领土范围和面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中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危害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又遭受哪些更大的损害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引出两次鸦片战争结果的比较,得出结论,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与学史方法)
①丧失领土、主权的增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而且关税、司法、领海等主权也遭到践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进而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而沙俄则通过《瑗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使中国领土完整进一步丧失。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规定,更为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准备了便利条件。
②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及扩展: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打开了国门,但其侵略势力基本在东南沿海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规定,中国又增开了天津在内的11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从大陆漫延至岛屿,从沿海深入到沿江内地。
另外有关外国人、外国船的特殊规定,使他们的侵略活动更加有恃无恐。
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发展自己。
【板书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起因
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经过
1.开始: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
2.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10月,火烧圆明园
4.签订《北京条约》
5.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三、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