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与科学都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学问,二者是相互区别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是哲学赖以成立的基础,哲学是对科学的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而产生的;同时,科学又是哲学在具体界的展示,是哲学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在哲学规范和指导下的产物。
哲学本身是不能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科学;而科学又是和人类正确的理性思维成果相一致的,它本身也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哲学。
科学对于哲学的这种基础性决定了科学可以自下而上的对哲学施加影响,但科学本身改变和发展了之后,以科学为基础的哲学也必然迟早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发展,哲学发展对科学发展这种依赖性说明了科学是改造哲学的最强大,最基本的原动力。
其区别之处在于:①对象不同。
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对象。
②方式不同。
哲学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进行。
③哲学是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论,而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其联系表现为: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本源性作用。
①哲学对感性经验的理性加工所形成的确切性知识是具体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②具体科学创造知识的理性思维方式是由哲学提供的,现代科学式的思维方式则是近代后期和现代哲学所提供的辩证的、系统的、历史性的思维方式。
③科学的许多规则也来自哲学的孕育并且其合理性需要从哲学上加以论证,如科学中采用的逻辑的规则、实验的规则等等都是哲学的创造。
④科学的发展方向由哲学创造的价值坐标来确定。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对哲学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哲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科学影响哲学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力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表达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说:“科学在每个时期都和当时的哲学体系相互影响,它向哲学体系提供观测事实,同时从它们得到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一一、单选题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份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精神和物质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3、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和纯粹的抽象”。
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4、时间和空间是()A、运动着的物质的惟一特性B、人们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5、下列说法中惟一一个不说明时间的一维性的是()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谚语)D、莫说年龄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间早,一去没处找。
(打油诗)E、百事宜早不宜迟。
(谚语)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D、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同一”不是()A、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B、矛盾双方的彻底等同C、有条件的同一D、具体的同一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C、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9、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0、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造的关系问题12、事物内部包含的否定方面是()A、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D、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13、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承认世界的可知性1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同点:1.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整个物质世界。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2.揭示的东西不同:马克思: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关系:A: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B:密切联系的:B1:马克思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B2: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无脱离的物质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五、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连接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科学,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
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他们同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信仰,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述的是虚幻的世界。
但哲学和具体科学毕竟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他们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物质运动形式和一定领域、一定阶段、一定层次的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它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是不断揭示真理的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科学与非物质科学两大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具体指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所研究的对像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
具体科学以其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则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其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在阐述各自的内容时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也有所不同。
具体科学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只适用于它所研究的对象的范围,只对于它所研究的对象才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意义。
哲学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它所使用的范畴便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适用于一切科学。
再次,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主要使用观察、实验、模型和科学抽象等方法,,社会科学主要使用访问、座谈、试点、统计等方法,哲学主要使用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
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它揭示的是这些领域和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这些领域十分广泛,大致分为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和思维科学领域。
具体科学一般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科都有自己所分属的领地。
它们直接面对世界,探究世界中隐藏的各种奥秘和规律。
哲学的研究对象与具体科学相比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
正因为哲学是探究这种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所以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具体科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具有“反思”的特性,是对具体知识的“再认识”、“再反思”。
因此,黑格尔把哲学比喻成猫头鹰,猫头鹰的特点是夜晚才起飞,比喻哲学的“反思”特性。
由于哲学命题具有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许多人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说成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准确地说,这种说法不够准确。
例如,哲学和物理学,常有人说它们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作为并列的学科,它们并不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应该说,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哲学并不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
因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这个基础发生了变化,哲学也会随之变化。
与古代科学技术相适应产生的是古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与近代牛顿力学的成熟相适应产生的是机械唯物主义,与现代三大科学发现相适应产生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又有最新的哲学研究成果。
但是,把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其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3.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
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