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

合集下载

简述hdlc协议

简述hdlc协议

HDLC协议简介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协议是一种数据链路层的协议,用于在点对点和多点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它提供了信道复用、错误检测和纠正、流量控制和数据传输确认等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HDLC协议的概念、设计原理、工作方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场景。

概念HDLC协议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一种面向比特同步传输的链路层协议。

它定义了帧的结构、传输模式和控制流程。

HDLC协议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物理介质,如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电频谱等。

它被广泛应用在广域网(WAN)和局域网(LAN)中,特别是在X.25、ISDN和PPP等网络协议中。

帧结构HDLC协议使用点对点的通信模式,通信双方分别被称为发送方和接收方。

数据在发送方被分成一系列的帧进行传输,接收方对帧进行接收、检测和处理。

HDLC帧由几个字段组成,如下所示: 1. 标志字段:标志字段由16位或8位的特定比特模式组成,用于标识帧的开始和结束。

2. 地址字段:地址字段用于在多点网络中识别接收方。

3. 控制字段:控制字段指定了帧的类型和控制信息,如传输模式和流量控制方式等。

4. 信息字段:信息字段包含数据部分,用于传输数据。

5. 校验字段:校验字段用于检测帧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6. 填充字段:填充字段用于填充数据,使帧长度满足最小要求。

传输模式HDLC协议定义了三种传输模式:同步传输模式、异步传输模式和透明传输模式。

同步传输模式在同步传输模式下,帧的传输速率是固定的,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是同步的。

发送方按照时钟周期将数据拆分成一系列的比特,并依次传输。

接收方根据时钟周期对比特进行采样,确保数据的正确接收。

同步传输模式适用于相对稳定的传输环境,如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异步传输模式在异步传输模式下,帧的传输速率是可变的,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是不同步的。

发送方在帧的开始和结束时添加标志字段,接收方通过检测标志字段来确定帧的起始位置。

TCP与RS232双向数据透明传输例程使用说明

TCP与RS232双向数据透明传输例程使用说明

3.2 TCP 端口分配
例程中 TCP 端口分配如表 1 所示:
表 1 TCP 端口分配
设备接口 本地 IP(即开发板 IP) 远端 IP(即 PC 机 IP) 本地端口
RS232 192.168.1.252
192.168.1.21
1030
4 实验步骤
4.1 硬件连接
(1)用交叉网线将开发板和电脑相连(或用直通网线将开发板和交换机(路由器)相 连,然后将电脑也连接到该设备上)。
图 3 串口调试软件设置 (3)打开软件“TCP_tester”,默认设置如图 4 所示:
北京智嵌物联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QQ:498034132
4
TCP 与 RS232 双向数据透明传输例程使用说明 A
北京 智 嵌 物 联网 电 子 技 术
图 4 TCP_tester 默认设置
4.3 TCP 与 RS232 双向传输数据
3 传输原理
开发板工作在 TCP 服务器模式,IP 为 192.168.1.252,TCP 服务器端口:RS232 为 1030; RS485 为 1031。
3.1 以太网帧到 RS232
当以太网接收到一帧数据时,如果是 RS232 端口(1030)接收的,则将该帧数据组装 后通过 RS232 发送出去.
(2)用串口线(或 USB 转串口线)将开发板的 DB9 和电脑连接.确认连接无误后,给 开发板上电,下载本实验例程程序,复位单片机。此时可以看到网口绿灯常亮,黄灯闪烁,
北京智嵌物联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QQ:498034132
3
北京 智 嵌 物 联网 电 子 技 术
TCP 与 RS232 双向数据透明传输例程使用说明 A

7号信令的分层功能结构及各层功能

7号信令的分层功能结构及各层功能

7号信令的分层功能结构及各层功能第七号信令是通信网络中用于实现用户间通信和网络内协调的一种信令协议。

其分层功能结构是由不同层次的功能组成,每个层次负责一部分的功能。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第七号信令的分层功能结构及各层功能。

第七层:应用层应用层是最高层,负责处理用户应用程序间的数据交换。

它定义了一系列通信协议,如HTTP、FTP、SMTP等,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通信需求。

应用层的功能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发送与接收、远程登录、资源共享等。

第六层:表示层表示层负责处理应用层数据的表达与转换。

它将数据从应用层转换成通用的格式,以便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共享。

表示层的功能包括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数据格式转换等。

第五层: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两个通信设备之间的会话。

它定义了会话的开始和结束标志,并提供了检测和处理通信中发生的中断、重启等事件的机制。

会话层的功能包括会话的建立与终止、同步机制的实现、协议的选择与转换等。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将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包,并在源和目标之间建立可靠的传输通道。

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数据包的分割与重组、错误检测与恢复、数据流控制、拥塞控制等。

常见的传输层协议有TCP和UDP。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源城市传输到目标城市。

它通过寻址和路由选择在网络中找到适当的路径,并将数据包传递给下一跳。

网络层的功能包括IP地址的分配与转换、路由选择、流量控制等。

常见的网络层协议有IP协议。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管理物理链接,将数据转换成比特流进行传输。

它负责进行数据的分组与组合、错误检测与恢复、帧同步等。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透明传输、流量控制、误码检测与纠正、链路管理等。

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有以太网协议。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是最底层,负责管理数据与物理媒介之间的传输。

它将比特流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传输介质将信号传输到目标设备。

物理层的功能包括信号的编码与解码、时钟同步、数据的传输与接收等。

MSTP专线

MSTP专线

“MSTP专线”业务只需要在网络的接入层配置MSTP设备,网络内部可利用已有的SDH 传送网资源。

由于MSTP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是通过GFP、虚级联和LCAS等技术来实现的,而这些技术都需要用SDH的通道开销字节来传送控制信息。

因此必须保证SDH通道开销字节的透明传送,即要求“MSTP专线”业务不能有2M电路的上下和转接,而需要采用STM-N接口进行网络连接。

1、MSTP如何承载和传送以太网业务在MSTP技术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针对业务的应用情况,以太网业务在MSTP上的承载和传送目前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方式:(1)以太网业务的透传方式,这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方式,也是MSTP初期在SDH设备上为了实现对以太网业务的透明传送而采取的方式。

这种方式只是为了实现以太网业务的透明传送,利用某种协议(PPP/LAPS/GFP)将非交换型的以太网业务的帧信号直接进行封装,然后利用PPPOVERSDH、反向复用(将高速数据流分散在多个低速VC中传送以提高传输效率,如采用5*VCl2级联来传送10MB/S以太网业务)等技术实现两点之间的网络互联。

由于各厂商将以太网业务映射进VC的方法不同,采用的协议各异,以太网业务经过透明传送后,必须在同厂商的设备上进行终结。

(2)对以太网业务进行第二层交换处理后再进行封装,然后映射到SDH的VC中再送入线路侧进行传送,这样更好的适应了数据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

这种方式将第二层以太网帧(MAC 帧)交换集成到SDH设备的支路卡上,二层交换机通过学习连接在网上设备的MAC地址,并根据目的地的MAC地址将帧信号交换到正确的端口。

因此MSTP设备可以对以太网业务进行如下处理:①mstp可以对分散在各个地点的多个低速率的以太网业务进行汇聚处理,将其传送到特定地点的单个或多个高速以太网接口上。

②可以实现以太网业务的统计复用,在线路侧有效利用带宽。

MSTP可以将多个以太网接口的以太网业务划分到一个高速带宽的管道中,这样单一的线路侧信道就可以由多个用户使用,既可以保证以太网业务突发时的峰值流量,又能够保证带宽(以太网业务很多时段并没有业务传送)的有效利用。

关于Maxim时分复用(TDMoP)技术的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Maxim时分复用(TDMoP)技术的常见问题解答

美信社区:
关于 Maxim 时分复用(TDMoP)技术的常见问题解答
摘要:本应用笔记给出了一系列常见问题解答(FAQ),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 Maxim 的时 分复用(TDMoP)技术和产品。
引言 本应用笔记主要关注 Maxim 的 TDMoP 产品线,给出了一系列常见问题解答(FAQ),帮助 用户更好地理解 TDMoP 技术、模式和术语。代表性的产品有 DS34T10x、DS34S10x 或 DS34S132。 DS34T10x 包括 DS34T101/DS34T102/DS34T104/DS34T108,DS34S10x 包括 DS34S101/DS34S102/DS34S104/DS34S108。
时钟恢复定时模式 什么是差分时钟恢复(DCR)? 什么是自适应时钟恢复(ACR)?
定义 运营、管理和维护(OAM)意味着什么? 时分复用(TDM) PW 定时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实时协议(RTP)时标? 什么是 OAM 时标? 什么是本地时标?
包协议 什么是 TDM 伪线(PW)? TDM PW 是用来通过分组交换网络传输 TDM 数据流的标准类型数据包。PW 通过分组交换 网络(PSN)创建一个隧道(传递方法)。PW 不仅传输数据,而且传输与数据相关的定时。该过 程的最复杂部分是准确复现原始 TDM 数据流的定时,使恢复的 TDM 数据流不会时常以可能会 超出要求的抖动/漂移限值的水平加速和减速。
净荷中应包含多少字节? 将延迟降至最小几乎总是非常重要。延迟受净荷大小的直接影响,所以净荷大小通常设 置为设备带宽允许的最小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净荷大小的减小,PW 带宽的效率变得越 来越低。在有些情况下,在系统中工作的 TDMoP 器件采用规定的定时约束。例如,有些移动 系统采用低码率语音编码技术,以 8ms 块处理语音数据。这种系统会得益于大小等于 8ms 语音数据的 PW 净荷。其他系统可能对延迟非常敏感,要求延迟不得超过 1ms。延迟没有统

以太网协议报文格式

以太网协议报文格式

TCP/IP协议族IP/TCPTelnet和R login、FTP以及SMTPIP/UDPDNS 、TFTP、BOOTP、SNMPICMP是IP协议的附属协议、IGMP是Internet组管理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和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是某些网络接口(如以太网和令牌环网)使用的特殊协议,用来转换I P层和网络接口层使用的地址。

1、以太帧类型以太帧有很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帧具有不同的格式和MTU值。

但在同种物理媒体上都可同时存在。

▪标签协议识别符(Tag Protocal Identifier, TPID): 一组16位元的域其数值被设定在0x8100以用来辨别某个IEEE 802.1Q的帧为已被标签的,而这个域所被标定位置与乙太形式/长度在未标签帧的域相同,这是为了用来区别未标签的帧。

▪优先权代码点(Priority Code Point, PCP): 以一组3位元的域当作IEEE 802.1p 优先权的参考,从0(最低)到7(最高),用来对资料流(音讯、影像、档案等等)作传输的优先级。

▪标准格式指示(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 CFI): 1位元的域。

若是这个域的值为1,则MAC地指则为非标准格式;若为0,则为标准格式;在乙太交换器中他通常默认为0。

在乙太和令牌环中,CFI用来做为两者的相容。

若帧在乙太端中接收资料则CFI的值须设为1,且这个端口不能与未标签的其他端口桥接。

▪虚拟局域网识别符(VLAN Identifier, VID): 12位元的域,用来具体指出帧是属于哪个特定VLAN。

值为0时,表示帧不属于任何一个VLAN;此时,802.1Q标签代表优先权。

16位元的值0x000和0xFFF为保留值,其他的值都可用来做为共4094个VLAN的识别符。

在桥接器上,VLAN1在管理上做为保留值。

这个12位元的域可分为两个6位元的域以延伸目的(Destination)与源(Source)之48位元地址,18位元的三重标记(Triple-Tagging)可和原本的48位元相加成为66位元的地址。

MSTP 技术简介

MSTP 技术简介
第 2 章 MSTP 技术简介
• 2.1 MSTP 概述 •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2.3 MSTP 设备及组网
返回
2.1 MSTP 概述
• 2.1.1 MSTP 技术的发展状况
• MSTP 的完整概念首次出现于 1999 年 10 月的北京国际通信展。 2002 年年底,华为公司主笔起草了 MSTP 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于 2002 年 11 月经审批之后正式发布,成为我国 MSTP的行业标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2)弹性分组环(RPR)。 • RPR 是定义的一种专门为环形拓扑结构构造的新型 MAC 协议,它
的内容是如何在环形拓扑结构上优化数据交换,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处 理环形拓扑上数据流的问题。RPR 环由两根光纤组成,在进行环路 上的分组处理时,对于每一个节点,如果数据流的目的地不是本节点, • 就简单地将该数据流前传,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性能。通过 执行公平算法,使得环上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公平地享用每一段带宽, 大大提高了环路带宽利用率,并且一条光纤上的业务保护倒换对另一 条光纤上的业务没有任何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4. 智能适配层 • 为了能够在以太网业务中引入 QoS,第三代 MSTP 在以太网和
SDH/SONET 之间引入了一个智能适配层,并通过该智能适配层来处 理以太网业务的 QoS 要求。智能适配层的实现技术主要有多协议标 签交换(MPLS)和弹性分组环(RPR)两种。 • (1)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 MPLS 是 1997 年由思科公司提出,并由 IETF 制定的一种多协议标 签交换标准协议,它利用 2.5 层交换技术将第三层技术(如 IP 路由 等)与第二层技术(如 ATM、帧中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得在同一个网络上既能提供点到点传送,也能提供多点传送;既能提 供原来以太网尽力而为的服务,又能提供具有很高 QoS 要求的实时 交换服务。

RealCom协议解析

RealCom协议解析

232转网口中的RealCom协议1.232转网口与RealCom的名字由来232转网口ZLAN5103中用到一个称为RealCom的协议,初次使用232转网口的用户对此比较陌生,这里做一个介绍。

232是RS232的简称,是串口的一种,这里realcom的COM也是指串口。

我们在计算机上看到的COM1、COM2对应的就是这种9针的串口,因为在早期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串口为主,所以串口就代表了通信,COM来自于英文名“communication”。

目前台式机后面的COM口就是RS232标准的串口。

串口转网口和RealCom中既然COM对应232那么Real是否对应网口。

不完全对,网口就是RJ45或以太网口,Real实际是英文“真实”的意思。

当232串口被转为网口之后,在网口一端来看,如何能够将网口模拟为一个232串口,由于网口和串口在本身协议上的不同,需要有一种网口(即TCP/IP之上的协议)协议将网口映射为串口。

从而能够在将网口几乎真实地“转化”为232串口。

于是RealCom协议就孕育而生。

2.232转网口中的RealCom协议细则RealCom协议是真实反映串口特性的网络协议。

232转为网口后,RealCom协议必须实现串口特性的保留,232串口的特性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第9位串口数据。

RealCom协议中会有相应的命令和数据位将串口的这些参数信息传递到网口的另一端,从而能够让网络端的程序能够识别当前串口使用的波特率等参数。

232转网口中的RealCom协议不同于“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RealCom协议的TCP应用层数据包的数据并不完全对应于232串口的数据,而是具有一定的帧格式的。

默认情况下卓岚232转网口转换器是使用“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如果需要选择为RealCom协议,需要将转换器的参数中的高级参数:“转化协议”设置为“RealCom”;选择“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设置为“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
本文介绍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内容,让用户了解在串口转以太网协议上如何实现串口数据内容到以太网数据内容转化。

1.以太网透明传输的概念
通信协议是一种分层结构的,根据ISO的7层模型通信协议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如果用户想通过卓岚ZLSN模块的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实现串口数据和以太网数据的转发,应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以太网透明传输演示图
所谓以太网网络透明传输协议(简称为“以太网透传”)是指网络协议的应用层数据和串口协议的用户数据完全一致,不存在格式转化问题,形象地比喻为“透明传输”。

比如网络数据应用层数据内容为字符“a”,那么串口协议的用户层数据也是“a”,用户电路板收到的数据也是字符“a”。

2.如何使用透明传输协议
那么用户数据是如何从计算机传给用户串口板的呢?这首先需要了解网络协议和串口协议的区别。

1.网络(TCP/IP)协议分为以太网层、IP层、TCP或UDP层、用户数据层。

以太网层表示了网络通信介质,例如光纤、无线、有线以太网线。

IP层中的关键点是包含了IP地址,IP地址是每个网络设备的地址。

TCP或者UDP层的关键点是端口,端口用于区分一个IP地址下的多个应用程序。

用户数据层携带用户需要传输的数据。

2.相对而言串口协议,没有IP层和TCP层这两层。

这里有两个问题:
1.串口协议如何弥补网络协议缺失的IP层和TCP层?实际上在ZLSN模块中已经保存了IP层、TCP层的关键点——IP地址和端口。

每个ZLSN模块都具有一个可以设定的IP地址,同时也有一个TCP或者UDP的端口,这样计算机就可以通过这个“IP+端口”将网络数据发送给ZLSN模块。

同样地ZLSN模块也保存了目的计算机的IP和端口,这样也可以将数据发送给计算机。

联网模块内部保存的IP和端口解决了串口协议中没有IP和端口的问题。

2.如何使用透明传输协议?
2.1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来说调用Socket API函数send()和recv()即可发送网络层数据,例如执行send("a")就可以将字符“a”发送到用户串口电路板。

用户调用recv(buf)即可将串口电路板发送的数据接收到缓冲区buf中。

2.2另外用户也可以使用卓岚网络调试工具——SocketDlgTest。

通过该工具用户可以类似串口调试工具,进行发送和接受应用层数据。

2.3更为简单的方式是用户可以使用虚拟串口技术(ZLVircom程序)将网络端也模拟为一个串口,计算机还是用串口进行收发。

3.其它转化协议
除了“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以外,ZLSN模块也支持更为复杂的协议,例如“Modbus TCP转ModbusRTU协议”,“Realcom协议”等,不同的转化协议在特定的应用中有各自的用途,但是“以太网透明传输协议”是最为简单易用的协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