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表演观念与表演心理
浅谈舞蹈“意识”对舞者表演的作用

掌握 舞蹈动作 与速度 的关 系 ,有助 于提 高舞蹈作 品的质量和表 现作 品 的能力 。而舞蹈肢体 的速度取决 于舞蹈意识 。每个人 的 内心感 受和意识都 是具有深 刻性 、独立性 、存在性 ,很 多 内心 情感 宣泄方式是他 人无法替 代的 。因此 ,脑 海 中的舞蹈 意识所 表达 的肢体动作 在肢体 的速 度 中就会充分 的体现 出来 。当脑海 中的舞 蹈意识定 向为忧伤 、伤感 的作 品时 ,舞蹈意识就会 将肢 体 的速度主观 的反 映 出 “ 线状 ” ,速度 由慢 瞬间变快作 以点缀 情绪 的变化与抒发 。 2 . 2 舞蹈意识决定舞者动作 的质量 舞蹈 是 一 门肢体 语 言 艺术 。在 台上表 演 的舞 蹈演 员 ,是 用肢 体 做交 流 ,是用 肢 体语 言 向 台下 的 观众 传达 台上 舞蹈 演 员 的情感 。所 以舞 蹈演员 的质量 是非常重要 的。而舞蹈动 作的 质量 除了 自己在 台下的刻苦训练 ,更多 的是 自己的舞蹈意 识。 有时候舞 蹈演员所表 现的角色不 可能是亲身经历 的角色生 活和
2 对舞者表演 的作用
刘震杰
( 上 海戏 剧学院 上海 2 0 1 1 0 2 )
意识是头 脑对于客 观物质 的反 映 。存在 决定意识 ,意识反 2舞蹈意识与舞者肢体的关系 作 用于存 在。意识是 物质长 时间的产物 ,是社会实践 的产物 , 2 . 1 舞蹈意识支配舞者肢体的速度 是人 脑 的机 能。意识是 客观存在 的反映 ,意识决定人 的行为 。 在舞 蹈 中的肢 体速度是 至关 重要 的 ,肢 体速度 的把握直接 意识 同时也支配舞者的肢体 。 影 响着舞蹈 的质量 、影 响着 舞蹈表演力 与艺术 的感染 力。 了解
关于如何培养舞蹈演员表演意识的思考

能放过一个能够学 习的机会 , 实现在生活 中学 习 , 使丰富 的知识 成为他们提高表演 意识 的强大的后盾 , 提高 自身 的文学修养 , 文
学与舞蹈也有 着很 大的联系 , 舞蹈演员在学 习的过程 中 , 应该借
助 文 学 中的 意 象 ,从 而将 文 学 中那 些 美 的 意 象 用 优 美 的 肢 体 语 言表达出来。
关键词 : 培养 ; 舞蹈演 员; 表 演意识 ; 思考
中图分类号 ; J 7 1 2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1 4 — 0 1 1 6 — 0 1 多 了解 社 会 情 态 , 学 习各类知识 , 广 泛 地 吸 收 各 类 艺术 知 识 , 不
2 . 舞蹈演员要不断开发 自身的智力 。智力指 的是人们对事
物 的主 观 判 断 能力 以及 处 理 事 务 的能 力 , 其 中包 括 想 象 力 、 记 忆
பைடு நூலகம்
力和判断能力 , 舞蹈演员在学习中不 断开发 自身 的智力 , 能够在 定程度上提高 自身的表演意识 ,有利于舞蹈演员在表演 中充 分 利 用 自身 的 智 慧 来表 演 ,舞 蹈 表 演 中实 现 对 智 力 的开 发 是 十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 , 主要体现出舞蹈 表演 者的精神和情感 ,
因此 , 在平时的舞蹈训练 中需要塑造舞蹈 演员 良好 的表演意识 。
本文 主要分析表演意识在舞蹈表演 中的重要性 ,良好 的表演意 识可 以帮助舞蹈演员顺利地完成舞蹈动作 , 在 舞蹈 表演中 , 舞蹈 演员到位 、 优美的动作会让观众感到无 比的舒 适 , 僵硬 的动作也
演意识是势在必行 的 , 在平时的舞蹈训练 中 , 舞蹈演员可 以多 了
舞蹈表演意识概念及其重要性

舞蹈表演意识概念及其重要性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主要是借助肢体动作语言来展现美的艺术形式。
但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观众对舞蹈的审美标准有所提升,早已不再满足于肢体动作上的表演,更想要与舞蹈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满足对现代舞的审美需要。
这就需要舞蹈演员不仅在舞蹈动作上表演娴熟,还要具备良好的舞蹈表演意识,演员通过表演意识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可以深刻的领悟到舞蹈作品中的内涵,并将其身临其境去感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将舞蹈表演真实生动地展现给观众面前,以打动观众内心,从而完成双方思想情感上的交流,由此可见,表演意识对舞蹈演员来说是及其重要的。
但由于许多演员对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导致舞蹈表演缺乏生命活力与灵动性,而无法产生较好的表演效果,因此对现代舞中表演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舞蹈表演意识概念舞蹈表演意识概括来说,是指舞蹈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对其所要表现人物的认识及表达情感的理解和一切表演范畴的能动反映,它也是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各种心理的总和。
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的准确度,观众心理的把握度和想象力的丰富度等方面。
1.情感表达的准确度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创作的过程,包括舞蹈艺术,而舞蹈作为一种优美动感的表演艺术,其动作组成的一切舞姿都需要通过情感来表达,才能使舞蹈表演具有灵性和魅力,从而打动观众的内心,这就要求表演者能够精准的把握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的精准度需要表演者用心去把控,即在跳舞时要带有情感的身心投入其中,无论是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都要突出神韵,用心去激发情感,是一名优秀舞蹈演员必备要求。
2.观众心理的把握度在舞蹈表演意识中,表演者还要对观众的心理有所把握,舞蹈能否起到成功的表演效果,不单单仅靠演员自己还包括观众彼此合力完成。
两者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表演者想要把舞跳好,另一方面观众也期待欣赏到好看的舞蹈,两者有相同的心理,能够给观众带来吸引力,打动人心的舞蹈表演才是成功的,也才能得到观众的喝彩和掌声,使观众得到满足。
谈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

谈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舞蹈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大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舞蹈教学中除了技巧训练以外,表演意识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表演意识的概念、表演意识对大学舞蹈教学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表演意识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表演意识的概念表演意识是指舞蹈演员在表演活动中对自己表演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是表演者对自己在整个舞蹈演出中所需要表现的角色、情感、技巧等方面的一种反应。
表演意识是舞蹈演员的内心表现和外在展示的一种有机结合。
它不仅是舞蹈演员反映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还是通过不断表演、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舞蹈技巧和表现能力的方式。
1、提升艺术表现力大学生作为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对象,舞蹈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优秀的舞蹈技巧,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在大学舞蹈教学中,通过对表演意识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舞蹈艺术,调动学生的各种表演能力,让他们在表演时更加自然、流畅、真实,使整个演出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2、培养舞蹈演员的素养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舞台表演素养,包括职业态度、专业精神、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等。
舞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从而成为具有人文素质和高尚情感的舞蹈演员。
3、促进大学舞蹈创作的发展表演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艺术表现,也有助于大学舞蹈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唯有在学生舞蹈演员具备高质量的表演能力时,才能更好地呈现出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舞蹈创造性发展。
三、如何培养表演意识1、注重角色理解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学生应该充分理解角色,根据剧情和角色特点来表现情感和表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对角色的认知和理解,在情感和表情的表现上提供具体指导,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舞蹈表演中。
2、强调技巧训练技巧训练是表演意识培养的基础。
浅析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

浅析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舞蹈是一种语言,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将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结合起来,以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
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对于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舞蹈演员的内心深处,蕴藏着各种情绪和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恨情愁等。
这些情感会被演员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演员感到快乐和兴奋时,他们的动作会变得轻快、舒展,整个身体会充满活力;而当演员感到悲伤和沮丧时,他们的动作会变得沉重、缓慢,整个身体会处在一种低落的状态。
演员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和感受这些情感,才能够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来,让观众与他们共鸣。
舞蹈演员需要将内心情感通过外在体现出来。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所以演员需要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和姿态。
他们通过掌握舞蹈技巧和动作语言,以及对音乐节奏和表达方式的理解,来展示他们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
当演员感到愤怒和坚决时,他们会用力地跳跃和舞动,身体的动作会变得有力而有冲击力;而当演员感到害羞和柔情时,他们的动作会变得柔和、细腻,整个身体会呈现出一种温柔的状态。
演员通过舞蹈的技巧和表达方式,将内心情感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之间的连接是通过他们的训练和实践来获得的。
舞蹈演员需要经历持续的训练和探索,逐渐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同时也需要经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心情感。
通过反复的排练和表演,演员会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表演方式,以更好地将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结合起来。
他们需要不断地深化对于舞蹈形式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舞蹈演员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舞蹈演员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摘要:舞蹈是将人类的肢体动作美化后,将艺术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门表演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观众对舞蹈表演的追求不再局限于高超的舞蹈技巧,而是希望舞蹈演员能够将隐含于舞蹈作品之中的人性部分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情感,将观众与演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本文从探讨舞蹈在舞台表演中的特征入手,发掘表演意识对舞蹈表演的重要意义,为培养学生的表演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舞蹈演员舞蹈表演表演意识情感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11-147-01舞蹈是一门高尚优雅的艺术,它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展示着美,传递着感情。
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不仅仅需要高超的表演技巧,能将舞蹈作品的感情传递出来,吸引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而当今,舞蹈演员大多追求专业的表演技能,暗藏在舞蹈作品中的人性情感却往往被他们所忽视。
一位优秀的舞蹈演员,只有重视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懂得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感情,才能在表演中,通过舞蹈动作把作品内涵传递给观众,引起共鸣。
一、表演意识在舞蹈中的重要性表演意识是指在表演中,演员的所有思想与所有感受的统一表现,也就是对舞蹈作品内在精神的把握了解,体现了演员对表演的认知水平。
因此舞蹈表演意识的强弱,是很多舞蹈专家判断舞蹈演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舞蹈是充满享受和美感的,在舞蹈演出中,演员们要想使自己和观众真正融合到作品的情景中,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面部表情和优美的动作来实现。
而除了少数极具天赋的演员,大部分的演出者都要进行表情、意境和动作的严格培训。
要想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者,必须要进行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二、如何培养和训练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第一,重视培养舞蹈演员的自信心。
舞蹈是项表演性非常强的艺术形式,演员首先要具有自信心。
自信能激发表演者内心的激情,让舞蹈动作更具有感染力。
演员要想建立自信,必须要消灭自卑心理,增加表现力。
舞台表演知识:舞蹈演员面对观众的心理准备—如何在面对观众时更好地发挥舞蹈技能

舞台表演知识:舞蹈演员面对观众的心理准备—如何在面对观众时更好地发挥舞蹈技能舞蹈演员在表演时所面对的观众,是他们展示自己技艺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一环。
在表演前,舞蹈演员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以最佳状态呈现出他们的舞姿和技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舞蹈演员面对观众的心理准备。
首先,舞蹈演员需要在心理上保持平衡。
舞蹈演员需要保持镇静,不过于激动或过于紧张。
他们需要留出一些时间来放松自己,通常包括深呼吸和减少噪音干扰等,以保持精神清晰。
当演员进入舞台时,应该保持自信和专注。
如果他们感到紧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因此,他们需要在面对观众之前做好心理准备,以确保他们能够发挥他们最佳的水平。
其次,对于舞蹈演员而言,每一个表演都是一次机会。
他们需要意识到观众是为了看他们而来到现场的。
在这种情况下,演员所表现出的自信和能量将是观众赞赏的重要因素。
演员需要关注他们的意图和内在情感,以表达他们的技艺和舞蹈。
在这个层面上,演员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的结构,包括音乐、动作、意图和节奏。
这将帮助他们在台上保持专注,并为观众呈现出更优秀的表演。
第三,舞蹈演员需要学会从观众的反应中得到信息。
他们需要注意观众的反应,包括掌声、笑声和凝视,以及其他的行为。
舞蹈演员可以从观众的反应中得到很多信息。
例如,如果观众很安静,那么他们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表现和交流。
如果观众开始鼓掌或起立,那么他们可能需要继续演奏下去和按照原计划表演。
了解观众的反应可以帮助演员调整他们的表现,以便在表演中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舞蹈演员需要想好自己的呈现方式。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考虑舞台布置、衣服和舞蹈动作等方面。
所有这些元素都应该与观众的期望和音乐有所联系。
演员应该利用布景和服装来凸显他们的表现,以便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总之,舞蹈演员在面对观众时,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最好地展现他们的舞姿和技艺。
他们需要保持镇静、保持沉着,注重舞台细节和观众反应。
舞蹈演员需要认真考虑他们的行为,以确保他们的表现能够符合观众的期望,同时保留他们自己的精神和独特性。
浅析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

浅析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舞蹈演员是以舞蹈为工具,表现内心情感并通过身体动作来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艺术表演者。
他们需要将内心情感转化为外在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打动观众,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舞蹈演员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更需要内心情感的表露。
首先,舞蹈演员需要深刻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通过感知和感悟作品传达出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将情感转为动作,让舞蹈作品得以真正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要做到这一点,演员需要具备对舞蹈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还需要面对自己的情感及其内在冲突,从而做出符合作品内涵的表演。
其次,舞蹈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完全投入情感,将内心情感深深地融入到舞蹈动作中。
这要求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舞蹈动作中,演员不仅要做到动作流畅自然,还要将动作和情感紧密融合,形成以情感为内核的完整艺术形式。
再次,舞蹈演员需要通过自己的外在表现来传递情感,包括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多处细节。
在表演时,演员需要精准把握每一个动作的力度、速度和时机,让观众感知到情感变化和情感强度的差异,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最后,舞蹈演员需要对自己所表现出的情感产生共鸣,促进艺术与自我成长的融合。
在表演中,演员需要感性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情感,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以此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
总而言之,舞蹈演员需要透过技巧和表演技巧,去转化和传递内心的情感,让观众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挂念,从而推动人们对生活和人文价值的思考。
因此,舞蹈演员更需要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文艺的感性认识,不断探索更深、更广的艺术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表演观念与表演心理一、关于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问题表演意识,简单地说,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对他所塑造的角色的认识和意会的能动程度。
它是以感觉和思维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综合,反映了演员对表演对象的认识水平。
表演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表演者,使其对表演过程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进而影响到表演者的表演效果。
舞蹈演员也是如此。
一个具备成熟表演意识的舞蹈演员往往能够娴熟地驾驭自己演绎的角色,使情感和形体得到有机统一。
观众从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中就能洞察出其背后隐匿的思想情感,进而对舞蹈表演者的表演产生心理的共鸣。
可见,舞蹈表演者表演意识的培养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的核心是“动作”,“动作”是舞蹈的生命。
表演者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动作变换,展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意境。
可以说,舞蹈不仅是“动作”的累积和延续,更是“动作”的灵魂和艺术。
那么舞蹈演员手舞足蹈的表演意识是什么?《毛诗·序》中讲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然而它只是针对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从艺术比较维度谈的舞蹈,即说明舞蹈是表达人们情感的重要渠道,但是没有说明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意识。
今天,人们普遍认识到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并非自在自为,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情感活动,即“舞生于情”、“情生舞”。
“情”是舞蹈创作者创作舞蹈的心理契机,也是舞蹈表演者产生表演意识的内在依据。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的不是自己,而是角色。
“即使是无戏剧情节的一般所谓的‘情绪舞’,演员也是表现该舞的一种特定情绪而不是表现演员自己”。
在舞蹈作品中,有外在的“感”,也有内在的“情”,无论是外在的“感”,还是内在的“情”,都是演员所饰角色的“感”和所饰角色的“情”,都不是表演者自己的。
而这一点正是舞蹈表演者表演意识培养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舞蹈表演者要形成成熟的表演意识,要把自身和角色明晰开来。
只有这样,才能自由驾驭所演绎的各类舞蹈,而不因自身的性格特点等而影响表演的效果。
在谈到舞蹈表演者表演意识时,我们不得不谈中国舞蹈表演体系的观念。
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体系。
正如苏国荣在《中国戏曲的宏观体系——兼论诗剧》中所指出的,舞蹈表演艺术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主观的,更不是局部的;而是民族的,客观的,整体的存在物。
与本民族的哲学思想、艺术思想、审美观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舞蹈史告诉我们,中国舞蹈的精髓在于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即使是花鸟鱼虫、自然景色,都可以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人的理想、情感和意志。
因此中国舞蹈创造的灵感和中国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只能到客观世界中去寻找。
在培养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时要注意几点:1.要培养舞蹈演员的想象力。
表演意识中最重要的就是演员的想象力。
正如《演员的自我修养》中阐述的“没有人类的想象,舞蹈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类似,都是人类高层次的形象思维;2.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准确的表达自身的情感。
情感是舞蹈演员每一个动作的驱动力,没有情感,表演就失去了魅力,也就难以打动观众的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谈到的舞蹈演员的情感并非演员对自身遭遇产生的情绪反应,而是基于对所演绎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上产生的角色自身的情感。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的,演员和角色情感上不能融为一体,但是也不能彼此分离。
演员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既演绎出角色的真情实感、又不失舞蹈表演的理性化;3.要提高舞蹈演员的文化素养。
只有提高演员的文化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进一步地说,丰富的阅历、较高层次的文化修养是我们从事舞蹈表演艺术乃至其他任何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关于舞蹈演员的表演观念问题“观念”一词在哲学上有多重蕴含。
狭义来说,“观念”是事物的人脑中的形象再现。
广义上说,“观念”就是思想。
一切与物质相对的意识、精神等都是观念的东西。
这里所言说的表演观念,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观念含义。
在斯坦斯拉夫斯基那里,表演观念是观众和演员之间树立起的“第四堵墙”,是一种追求“当众孤独”的创作状态。
“第四堵墙”这个概念是西方自然主义戏剧学派的主力人物在1887年提出的。
他们认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要像生活在家里一样,要忽视观众的反映,即在观众和演员之间树立起一堵隔断演员与观众情感交流的墙,即阻断演员与观众单向度的情感交流的墙——这堵墙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
“当众孤独”的渊源就在于此。
布莱希特则提出了要以间离效果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思想。
他认为,演员和观众要保持一定距离,演员和角色要保持一定距离,观众和角色也要保持一定距离。
而我们反观中国的戏曲表演,自古以来“第四堵墙”就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不同区域由于各自的文化渊源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表演意识或表演观念。
对于舞蹈呢?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表演状态?是由“第四堵墙”阻隔出的“当众孤独”?还是拆除“第四堵墙”而“当众表演”?或是追求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其实,一种成熟的舞蹈艺术,应该从表演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凝练出自己的表演理论。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的、现实的等,中国舞蹈表演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理论凝练层面却处于一直处于“童年”时期,长期以来,它依附于话剧表演理论或戏曲表演理论,至今仍然没有产生出自己独立的表演观念。
尽管如此,中国舞蹈表演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通过理论家们的抽象和凝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观念——“当众自如”。
什么是“當众自如”的表演观念呢?“当众自如”的表演观念,是受到我国传统戏曲表演的影响,在吸收话剧表演中“为我所用”的元素后,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包括“当众”的表演特点和“自如”的表演状态两个因素的表演观念。
“当众”是指表演者在表演中,面对观众时所具有的明确的表演态度。
“当众”的表演观念既体现了戏曲表演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色。
具体而言,它与戏曲表演类似,有着戏曲表演的时空自由,在舞台上通过演员的演绎展现给观众许多故事和情境。
它能够在不分场幕的情况下,通过演员的表演引出“场景”,并能自由变换这些场景,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流动空间。
舞蹈表演吸收了话剧表演中演员“未演出、先体验”的方法。
因此,演员在面对一个新的角色时,首先要对该角色进行认知、理解和熟悉,然后把自身与角色从观念上融为一体。
“自如”是指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所展现的自我意识的明晰状态。
也就是说,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并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通过无数次的训练,对每一个肢体动作都已经烂熟于心的前提下进行的。
“自如”要求演员不能够与角色融为一体,要随时知道每一个动作、队形、默契等的出场契机。
三、关于舞蹈演员的表演心理问题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用优美的舞姿,常常给人们心灵的陶冶和净化。
但是,我们从这些舞者光环闪耀的镜头下,进入他们真实的舞蹈世界,不难发现,舞蹈演员的表演心理其实和生活中的其他创造行为一样,都是基于创造者的心理活动而进行的。
他们的创造行为要受到心理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舞蹈演员的表演心理包括情感、知觉、想象、才能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影响舞蹈演员表演心理的重要因素,因此表演心理对每一个舞蹈演员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下面就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情感表达、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临场心理、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艺术想象三个方面来解读其表演心理。
(一)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情感表达舞蹈演员在表演时应该怎样表达自身的情感,且让这种情感能与作品体现的内容合二为一、融为一体,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争论。
巴赫认为,艺术家应该自己受到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
布卓尼认为,假如一个艺术家要使别人感动,他自己一定不能感动,否则在关键时刻,他将无法控制他的技术。
这两种争论都有一定的道理。
就舞蹈表演而言,我认为,演员应该投入一定的情感,但是必须掌握好情感投入的度,即既能在表演中领会角色的情感要求,且与之融为一体。
又能随心所欲的驾驭角色,而不让情感制约自己演技的发挥。
具体而言:其一,就舞蹈艺术本身来说,它是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舞蹈者只有通过对角色的深刻理解、领悟,才能揭示和再现作品的情感意蕴;其二,表演者在舞蹈中只通过肢体语言而未表达真情实感,很难打动观众;其三,舞蹈表演者要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灵活、自由的驾驭情感,使其收放自如。
只有这样才能使表演者的情感真正成为舞蹈所需的情感。
(二)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临场心理临场心理对于一个舞蹈表演者来说十分重要。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任何一次舞台表演都是短暂的行为,难以弥补,后悔亦无用。
因此培养舞蹈演员良好的临场心理,显得十分重要。
每一个表演者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其一,舞蹈表演者要克服自身的紧张心理。
临场紧张是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一些身经百战的舞蹈表演者也会出现这种状况。
要改善临场紧张心理,首先要求表演者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有虚荣心或侥幸心,妄图一鸣惊人,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结果可想而知;其二,舞蹈表演者要经常参加各类演出,演出经验越丰富,自信心越强,紧张感就会得到有效缓解;其三,在遇到一些小问题时,不要把它无限放大,要包容和改正。
在舞蹈表演时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观众也能理解,舞蹈演员要泰然处之,不能因小失大。
(三)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艺术想象舞蹈演员对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要通过动作及对作品的比拟、模仿来实现,而想象就是这些关系得以实現的中介和桥梁。
舞蹈表演者的想象力越丰富,他们对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就越强。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舞蹈家都是在丰富的人生体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理解、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的,从而将这些作品演绎地更加生动感人,让观众难以忘怀。
“舞蹈是对艺术的完美展现,其表演效果的好坏同时受到表演者的舞蹈技艺和想象力水平高低的影响。
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使舞者充分领悟和表达出作品中的精髓与内涵,表现出作品中的真情实感。
”可见,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对每一个动作谙熟于胸,而且还有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舞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