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手法与象征
《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

《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老人与海》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明威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从而莫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
本文试着从作品的、象征手法、语言风格和意识流手法这三个方面来探究其艺术价值。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加工而成的小说,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
作品丰富的象征寓意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例如:《老人与海》,这一标题本身就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一个年迈、孤独的老人,驾一叶扁舟搏击于充满险风恶浪、茫茫无助的大海,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一种象征。
此时的桑提亚哥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渔夫,他象征着整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人类,而大海者则象征着难以把握的变幻无穷的人生海洋。
人在自然面前,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是那么的渺小、无助.人类需要的正是海明威歌颂的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而它象征着一种人类精神,即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
在困难面前坚毅不拔的毅力、冰不服输的勇气和信心,这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保证.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它象征着人们所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老人追捕大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他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大马林鱼则离意着一部非凡的杰作,是作者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圣地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既能创造人间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
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圣地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后期海明威在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在故事的结尾处,当孩子看到那苍白的鱼骨架和老人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时,孩子心痛地哭了,孩子心痛的不仅是老人那双流过血的手,更心痛的是老人历尽艰险才得到的战利品竟然被鲨鱼咬噬得一干二净,更心痛的是老人在历经长达八十四天的凄惶失意和极度紧张艰苦的考验后所换来的却只是更大的失望。
《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

《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老人与海》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明威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从而莫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
本文试着从作品的、象征手法、语言风格和意识流手法这三个方面来探究其艺术价值。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加工而成的小说,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
作品丰富的象征寓意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例如:《老人与海》,这一标题本身就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一个年迈、孤独的老人,驾一叶扁舟搏击于充满险风恶浪、茫茫无助的大海,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一种象征。
此时的桑提亚哥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渔夫,他象征着整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人类,而大海者则象征着难以把握的变幻无穷的人生海洋。
人在自然面前,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是那么的渺小、无助。
人类需要的正是海明威歌颂的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而它象征着一种人类精神,即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
在困难面前坚毅不拔的毅力、冰不服输的勇气和信心,这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保证。
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它象征着人们所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
老人追捕大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他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大马林鱼则离意着一部非凡的杰作,是作者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圣地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既能创造人间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
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圣地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后期海明威在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
在故事的结尾处,当孩子看到那苍白的鱼骨架和老人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时,孩子心痛地哭了,孩子心痛的不仅是老人那双流过血的手,更心痛的是老人历尽艰险才得到的战利品竟然被鲨鱼咬噬得一干二净,更心痛的是老人在历经长达八十四天的凄惶失意和极度紧张艰苦的考验后所换来的却只是更大的失望。
意识流的艺术技巧和功能

意识流的艺术技巧和功能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的艺术技巧和功能一、理论知识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艺创作中着名的艺术表现手法,应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文学种类。
意识流不是一个文学流派,批评界用这一名称泛指文艺创作中专门表现人类不受理性控制的意识流动状态的一种特殊的描写和表现手法。
(一)历史沿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意识流小说首先发端于法国和英国,随后迅速在欧美各国风行,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高潮,其声势一直到40年代后期才逐渐衰落。
但是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学表现手法,它一直受到许多作家的青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文艺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其影响历久不衰,后又扩展到了东方国家。
意识流的理论及创作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传入我国,在我国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现了一批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文艺作品。
(二)意识流的理论来源意识流是在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
其理论支柱主要有三个。
1.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心理学说“意识流”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并不是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股斩不断的“流”,思维本身是连续不断的。
因此准确地说起来,意识的活动就是一种“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
反映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识流作家力求运用自由联想来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出现了由相互之间有着某种关联的一个个联想中心及其展开的各种思绪组成的、跳跃的内心独白。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这一观点引导着作家去深入发掘无意识世界。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分析理论使意识流作家受到极大启发。
意识流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梦幻和白日梦、象征等,以充分地描摹人物的内心感情,宣泄被压抑的本能冲动,满足无意识的愿望。
3.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柏格森认为,“自我”或“自我意识状态”是一种“绵延”,是纯粹的情绪性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深刻的内省方法才能达到自我,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自我。
现代诗歌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现代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而象征主义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象征主义通过使用符号和隐喻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诗歌充满了神秘和想象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中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一、意象的运用现代诗歌中,象征主义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传达具体事物之外的抽象和隐含的含义。
诗人通过选择特定的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看法。
例如,一片残破的红纸可以代表失落和痛苦,一把黑色的雨伞可以象征孤独和绝望。
这些象征性的意象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代表的内在情感和思想。
二、隐喻的使用隐喻是象征主义表现手法中常见的一种手段。
通过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或暗示,诗人可以启发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是通过把一个事物转化为另一个事物来表达一种类比或隐含的含义。
例如,诗人可以用“夜空中的星星”来暗指希望和梦想,用“枯萎的树叶”来比喻衰老和死亡。
这种比喻性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感知和感悟。
三、对比的对立对比是象征主义表现手法中常见的一种手段。
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诗人揭示事物背后更深刻和矛盾的存在。
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放置于同一句子或同一段落中,从而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和互补。
例如,诗人可以对比“黑暗”与“光明”,“冰冷”与“温暖”,“爱”与“恨”。
这种对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和表达的力量。
四、意识流的技巧意识流是象征主义表现手法中的一种技巧。
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方式,诗人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意识流是通过把诗人的思维和感受直接呈现在诗歌中,而不经过逻辑和线性的思考过程。
这种自由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有启发性和个性化。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通过意象的运用、隐喻的使用、对比的对立以及意识流的技巧来丰富诗歌的意义与内涵。
这些手法使得诗歌不仅仅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更是一种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艺术形式。
意识流小说技巧

意识流小说技巧:意识流是指总体的思想过程的表述,各种意象的浮现,各种感觉的浮动,潜意识的自由流动。
被公认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是《被砍倒的月桂树》(杜雅尔丹1887)内心独白:不能像写记叙文,要有言说的痕迹,能体现个人的话语特征。
这表现在语言可以是有意识的,有逻辑的,也可以是无意识、无逻辑的。
就是把语言当成水,用感情的器皿去给他定型,想要变成什么样就变成什么样。
自由联想:以情绪的内向联系为线,不管合理不合理,打乱时空秩序,作者和文字融合在一起,意义表达可以含混、曲折、难以确定、充满幻想。
心理分析:把人物的印象汇聚在作者的叙述内,根据思想和心理分析,重视感官刺激,可以铺陈,特别强调个性。
/荒诞小说的技巧:荒诞是一个本体,随生命而存在。
人类认识有许多误区,对与错无法确定,随着问题的产生,荒诞便产生。
最早的荒诞小说《征服者》(马尔罗1928)语言的非意义组合:1、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语言,指出语言的缺失意义,但是在语法上讲究准确。
2、用非逻辑语言:错位,罗嗦,拼贴、反复叠加、扭曲、歪批、反逻辑、质疑、似是而非、无意义词语等等。
3、语言非情感化:取消情感与制作的修辞4、戏拟:夸张、比喻、无意义双关、空洞字眼反复、语言节奏高频率等。
5、失语症:非完全表述、欲言又止、大幅度跳跃、前后矛盾等。
情节的反逻辑:1、人物低于语境,完全被语境捉弄,感觉人物像是漫画人、二维人2、故事局部是真实的,整体是非逻辑的。
3、戏拟:借用神话、传说、经典等使故事虚拟化。
4、淡化故事:一边写一边破坏故事,使故事近乎扯淡,如用断裂、突破、反转、错位、混杂、凝滞等手法。
5、故事神秘化,如故事没有主人翁,或者主人翁若即若离。
/元叙述小说技巧:元叙述认为叙述是一种进行状态。
如果把所有事件看作一条线性过程,叙述只能说出过程的极少点,更多的点无法描述。
另外叙述只是观察者完成其结果,真实性可疑。
元语言主要提供释义,由于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便产生了拟仿、歧义、误读、增值、重构等效果。
意识流、象征主义和孤独的现代人——关于吴纯的《驯虎》

知晓 的 。 但她 写作 的活跃度 仍然 出乎我 的意料 , 不免 对 她 的小说 充满好 奇 ,于 是迅速 读 完这 个只 有六 小
节, 不足 六干 字的短篇 。
一
诗歌感 觉的迁移 。譬如 写驯虎师 “ 他很想 敲一下 自己
的脑 门 , 听这个 脑袋 里搅 动 的零件 声 。”“ 眠 中 听 休 的海鱼如 同岿然 不动 的教堂 , 他便 轻贴 着她 的腿 , 安 抚 的鼻鼾如 同年久 失修 的钟声 。” 样漂亮 的语言跟 这 吴纯之 前 较长 时 间 的诗 歌 写作 一定 是 有关 系 的 , 它 成 了小说叙述 语言 中熠 熠生辉 的部分 。
师父 )简化 叙事 情 节 的铺 陈 交 代 , 在 人物 的 意识 应 。象征的手法 , , 只 异化 的主题 , 独的现代 人 , 熟的 孤 娴 意 识流 , 精彩 的语 言 , 代主 义文 学的 诸多要 素这 篇 现 流 中让 叙 事片段 偶尔浮 出水面 ,小说 于 是得 以在 简
短 的篇 幅 中穿梭 时空 , 交织虚 实 , 着力追 求人 物意 识 小 说都集 齐 了 , 因此 , 它获得 台湾 重要 文学 奖 的肯定
关 系 的想象 去重建 生命 意义 , 多现 代人对 猫 、 的 很 狗
感 情就超 过对身 边人 的感情 。小说 中 , 驯虎 师与名 为
角令人 印象深 刻 ) 。这个 小说 的意识 流 , 也让 我不 禁
想起 朱 天文的《 柴师父 》 等小说 。 王德威认 为 《 柴师父 》 讲 一个 推拿 师在他 垂垂 “ 老 去 的时候 , 为一个 少女 推拿 的故事 。在这 里面 , 所 有的苍凉 的历 史兴会 , 生遭遇 , 后还是 化到 肉身 人 最 的、 色相 的 ‘ ’ ‘ 隔 与 不隔 ’ 的辩证 上 。 ① ” 一个 短篇如何
意识流小说的五大特征

意识流小说的五大特征1.内心独白和无序叙述:意识流小说的最主要特征是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给读者,展现出人类思维的杂乱和不连贯。
小说中的叙述常常是无序、混乱、断裂的,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序列,读者需要根据散乱的信息自行组合和理解。
2.多重意识和流动意识:意识流小说的叙述方式复杂多样,常常涉及主人公的多重意识体验和内心的流动。
这种双重意识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自由联想和快速转换的关联性。
读者需要注意主人公内心意识的变化,以及不同意识之间的相关性。
3.无声语言和象征意象:意识流小说通过描绘人类内心世界的细枝末节,常常运用到无声语言和象征意象。
无声语言是指通过形容词、副词、动词的变换和修辞手法等来描绘人类内心活动的感觉,比如恐惧、爱情、挫折等感受。
象征意象是指通过具体形象来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象征性意义。
4.多角度的叙述和视角交替:意识流小说经常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交替呈现来展示人类内心世界的多样性。
这种交替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和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进一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
5.自由意志和人类存在的思考:意识流小说常常集中探讨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存在问题。
人类常常为内心世界的迷茫和个体存在的意义而纠结,意识流小说试图通过展现主人公的思考过程和自由意志的斗争来探讨这些人类存在的难题。
总之,意识流小说的五大特征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叙事方式的反叛和突破,通过展现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思维过程来进行文学实验和思想探索。
这种叙述方式虽然较为复杂和晦涩,但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可能性。
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研究

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研究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研究意识流,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创作手法,最早由维尔京娜·伍尔夫在其小说中推崇并应用。
它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分析其特点、表现形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功能。
一、意识流的特点意识流是一种通过描写人物内心意识流动的方式来构建作品的手法。
它追求通过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世界。
意识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意识流以一种叙述的方式,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通过流动的思维,人物的回忆、联想、幻觉等可以在瞬间穿越时空,使作品的结构不再是线性的,呈现出更加自由而多元的特点。
2.扩展人物表达的可能性:意识流使得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和瞬间感受可以得到更加详细的描绘和凸显,为读者呈现出更加真实、复杂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的纠结和思考,都可以通过意识流的方式得到充分的展示。
3.窥视人类心灵的深处:意识流给予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它将注意力从外在的行为转移到内心的驱动力、矛盾与挣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呈现和心理状态的复杂性。
二、意识流的表现形式意识流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包括:1.主观意识的流动: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接展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受和情绪变化。
这种方式使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独白,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共鸣力。
2.意象与符号的运用:意识流可以通过意象和符号的连续变换来表现人物的思维过程。
作者通过暗示、联想等手法,用象征性的形象来代表人物的内心感受,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一种隐喻的意识流动。
3.跳跃式叙述: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并非线性的,常常会出现跳跃式的转折和变化。
作者有意地打乱时间线索,通过闪回、闪现等手法使得人物在现实和回忆之间自由穿梭,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阅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流手法与象征
【篇一:意识流手法与象征】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七部,十五卷。
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
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于1913年问世,最后一部《重现的
时光》(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
小说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
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
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它大体以
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
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
交响乐。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20
世纪现代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小说叙述1904年
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
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
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
小说通
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
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
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
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
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
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
黑点,引发了她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
这些思
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等等。
只是主人公的
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
最后发现那黑点其实是蜗牛。
【篇二:意识流手法与象征】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以下手法的运用:场景之间的突然切换,意识流,从古典和中世纪神话中借用的故事题材,大量的引喻和奇妙的
象征意象。
but we cannot neglect the following devices in it: sudden switches of scene, stream-of-consciousness device, motifs
from classical and medieval myth, abundant allusions and marvelous symbolic images.
【篇三:意识流手法与象征】
意识流stream consciousness一、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文体特征:一、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
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
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
二、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
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
意识流 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
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
界的。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
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
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
的模听起来具体,用起来却像“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
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
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直接内心独白:在描写这样
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
展示给读者。
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
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
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
供向导。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的规律和秩序。
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事物上作短暂
停留。
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现而被取代。
眼前任何
一种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新的印象与感触。
蒙太奇”(montage)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手法,常指电影镜头的组合、叠加。
而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是指作者把不同时间和
空间的时间的事件和场景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表
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
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两种。
返回一。
维吉尼亚。
伍尔芙。
(1882-1941)英国著名小说家,批
评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
代表作:《墙上的斑点》(1919)、《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1861~1949)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
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
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
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