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浅析电影广岛之恋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浅析电影《广岛之恋》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90 - 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 (2011) 10-0000-0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开始了一场被称为“新小说”,“新浪潮”,“左岸派”电影的艺术实践。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浪潮”电影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与革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新小说代表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与“左岸派”导演阿仑-雷奈合作的作品《广岛之恋》。
《广岛之恋》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整个影坛的轰动,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它完整地借鉴了意识流手法,解构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开拓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时空,被誉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划时代的里程碑。
它不仅奠定了导演阿仑-雷奈作为现代电影大师在法国电影史和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作为一部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宣告了与“新浪潮”电影同期流派“左岸派”的崛起,拉开了电影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帷幕。
阿仑-雷奈较其他现代电影导演而言更依赖剧本,属“作家电影”或“剧作家的电影”。
他一般都喜欢选择风格合适的作家(有音乐感的作家)一起构思电影剧本,使其影片具有强烈的文学风格。
杜拉斯涉狷极广,不仅创作了剧本,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 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长别离》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旦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旦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印度之歌》在艺术结构上十分奇特,画而上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而画外音的结构异常复杂。
画而上的人物故事和画外音的故事并无关联,构成两个故事。
这样的艺术构思体现了杜拉斯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杜拉斯应阿仑-雷奈之邀撰写《广岛之恋》的剧本: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废墟的城市。
杜拉斯一生都不安分,酗酒,说激烈的言语,张狂热情,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她的才华。
《广岛之恋》将两人对战争的回忆作为故事的大背景, 讲述的是在日本拍戏的一个法国女演员与一个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
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及创作启示

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及创作启示作者:邵将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35期摘要:意识流电影是百年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一种创新、一股潮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意识流电影有着辉煌的过去,它诞生于20世纪科学文艺高度发达和繁荣的欧洲,当时的欧洲酝酿出了一大批文学巨匠,而借由整个文学的推动力使得整个电影艺术在当时蓬勃发展,被艺术大师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堪称伟大的意识流作品。
意识流电影不安于陈规旧俗,不止于起承转合,以惊人的力量开启了视听综合艺术的第四维空间——人的潜意识,表现幻觉、梦境及心灵现实,由此开辟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崭新境界。
分析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品并总结出其叙事特征会对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产生巨大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意识流电影叙事特征创作启示“意识流”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其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直觉主义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一种独特的影片样式。
意识流电影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剖析人物的心理情境,时间跳跃多变,往往表现为时间在过去、现在、将来跳跃变化,大大增加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意识流电影的叙事很有特色,笔者通过观摩大量文本作品总结出意识流电影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淡化情节、消解传统戏剧性和非线性结构叙事。
以传统的戏剧模式来演绎故事的经典之作所具备的特点是:在结构上形成一条由冲突动作所引起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索,往往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有序地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剧情能够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向前发展,奔赴高潮。
意识流电影则完全颠覆这种法则,破坏了古典电影的文法,在叙事上淡化情节,采取非线性的时间持续模式,用以消解传统的戏剧性。
美国导演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描述一个明星梦失落后雇凶手杀人的女演员在极度恐惧中做的一个梦,以及梦醒后开枪自杀的事。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
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
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
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
论电影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论电影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作者:常沛娴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5期[摘要] 随着现代电影的发展,意识流这种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越发普遍。
岩井俊二电影中某些非情节性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思索展现了意识流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
意识流让观众用另一个视角来看我们周围的世界,感受另一个世界生命与时间的流逝和叹息。
意识流电影相对于剧情电影而言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怎样更好的利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关键词] 意识流岩井俊二意识流在小说中的运用先于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从小说中借鉴了这种手法。
意识流这一概念并非文学或电影独创,而是来自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不仅有理性的,还有非理性、无逻辑的潜意识;人的过去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较著名的作品有《野草莓》、《广岛之恋》、《八部半》等。
而笔者认为现代电影已经从性格塑造发展到揭示心理活动,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这里笔者想借此谈谈岩井俊二的电影。
对于岩井俊二,很多人会联想到青春、纯美、诗意等字眼。
其实岩井俊二的很多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揭露与剖析,对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深刻思考。
因此笔者认为岩井俊二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关于意识流表现手法法国作家莫罗亚曾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
它们本想执著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它们最美丽的记忆。
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留不下。
”这句话在感慨人的思想活动与时间的矛盾性。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现实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人内心世界的活动似乎什么也留不下。
人们试图将思想意识和现实生活一起展示给他人,于是产生了意识流艺术表现手法。
意识流电影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反理性”。
揭秘电影中的意识流

揭秘电影中的意识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给观众提供了多种表达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以意识流的形式来展现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思想。
意识流是一种通过展现人物内心的思维和感知来表达故事情节的手法。
在电影中,意识流能够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强故事的深度和内涵。
本文将揭秘电影中的意识流,并探讨它对电影表达的影响。
一、意识流的定义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手法,最早由英国现代主义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提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电影领域。
它通过展现人物内心的思维、感官和情感体验,以非线性、流动性的形式来呈现故事情节。
意识流试图模拟人类内心的思维过程,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电影中的意识流手法在电影中,意识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呈现:1. 内心独白:通过人物在故事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独白,展示其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过程。
这种方式通常通过语音配音或者文字字幕的形式来表达。
2. 心理映像:通过展示人物内心的视觉映像,如梦幻、幻觉、闪回等,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记忆。
3. 视觉符号:通过运用象征性的图像和符号来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黑色蒙太奇、剪影等。
4. 拼贴式剪辑:通过将不同时间、场景和角度的片段进行拼贴,来展示人物内心的碎片化思维和感知。
5. 情感音效:通过音效的运用来加强观众对人物情感状态的共鸣,如心跳声、呼吸声、环境音等。
三、意识流在电影中的作用意识流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加贴近电影故事和人物情感。
具体来说,意识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提高观影体验:意识流可以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中人物的思绪和情感,增强观影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2. 丰富故事表达:通过意识流手法,电影可以以更加独特和深入的方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感受,增加电影的内涵和深度。
3. 增强情感共鸣:通过深入展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意识流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意识流电影名词解释

意识流电影名词解释
意识流电影是一种电影风格,它采用了一种非线性、非传统的叙述方式,通常呈现出在一个人的梦想、回忆、幻觉或者情感体验中所出现而不是纯粹基于线性剧情前进。
这种电影往往令人突然间迷失感和困惑感,但是也使得它们成为了一种独特、富有表现力的电影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识流电影术语和解释。
1. 非线性叙述:意识流电影以非线性的方式讲述故事,通常不按照传统电影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通过诸如闪回、梦境、幻像等手法来呈现故事。
2. 梦境场景:意识流电影中,梦境场景经常出现,用做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想法的呈现。
3. 无人称视角:意识流电影中,有时会使用没有明显的人称视角,这意味着观众可能感到不明确,距离角色和情节更远。
4. 镜头上的符号:意识流电影重视使用镜头和符号来展现角色和情节的复杂性和深度,面部表情、变形、颜色和音效等的运用都是常用手法。
5. 思想和情感:这些电影通常探讨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试图在情感丰富性和普遍性方面吸引观众。
6. 无结局或者开放式结局:意识流电影并不强求传统的剧情安排,也就不强求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这看起来非常模糊,但是也许有助于使得施压人们接受难以容忍的世界和生活状况。
7. 实验和个人:意识流电影是电影制片商和电影导演表达其独特的想法和审美的一种手段。
因此,这种电影常常具有实验性和个性化,相对于大众电影,它们更加独立和有自己特殊标签的强烈情感表现。
8. 强烈记忆、情感或经历种族歧视者、创伤、压抑等相关主题 : 意识流电影通过探索个人体验的深度而以非传统方式呈现这些事件,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并探索人类的可能性与文化观念等。
浅析动画设计中的“意识流”表现——以动画《罪与罚》为例

设计与理论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073浅析动画设计中的“意识流”表现――以动画《罪与罚》为例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ANIMATIONDESIGN—TAKING "CRIME AND PUNISHMENT" AS AN EXAMPLE中国矿业大学 张良友主要描绘人物内在潜意识的直觉活动,重点剖析人物内心深处,更易于和大众互动并诉诸感性体验。
“意识流”手法的表现风格是时间与空间的复杂多变,使动画设计能产生情节走向的双线效果,故事内容进行时空转换,时间上是把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结合,按照人潜在意识的内心活动交织在一起,所以也拓展了容量,深化动画主题,打破了传统动画设计模式。
动画设计的“意识流”表现其本身具有打动观众内心的魅力,“意识流”动画语言直接表达人的心灵,可以展现影片角色以及作者内心深处隐秘、梦幻的世界,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在动画设计的呈现中更具象征意义。
3动画设计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3.1“近似性剪接”实现画面转场转场,服务于故事情节的进展,是实现虚幻与现实自由转换的方法,“转场”的效果代表着时间与空间发生转变,同样意味着观众视角的改变。
“意识流”在动画设计中视觉表现独特的时间与空间表现形式,与传统的电影画面衔接和转场形式有很大的区别,在“意识流”的心理时空范畴中,现实与虚幻多方面组合,让时间与空间的改变有极大的可能性,其转场形式也更多元化。
近似性转场是两个具有相似性构图、色彩、轮廓的镜头情景进行转场,在动画设计中,近似性转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表示时间的消逝;表现空间的变化;表现梦境、幻想、回忆等。
能够营造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同时渲染气氛,表达人物情绪。
3.2叙事空间的营造3.2.1非线性的叙事框架动画设计中“意识流”表现,很多画面通过打破连续镜头拆分并重新组接而成,用破碎凌乱的画面表现人物的“意识流”思想,体现人物的复杂意识,表达影片的内在思想与主题。
《生命之树》叙事策略与文化解读

《生命之树》叙事策略与文化解读&李媛媛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的影片《生命之树》带有鲜明的意识流特色。
该片铺陈的话题宽泛、厚重且晦涩,导演将该片建立在具有本土电影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让影片叙事时空灵活跳跃、表达自由,刻画出其对生命、对自然等宏大命题的阐释。
一、人类精神与话语自觉意识根据赫尔德(J.G.von.Herder)的研究,“人类精神”这一概念逐渐在众多领域得以适用。
他在《另一种历史哲学》一书中叫具体划分了人类精神的概念,即指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在文化层面的综合结果,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延伸,独特而鲜明。
正如厄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所言:“一个民族是一种灵魂,是一种精神原则。
”因此,那些具有共同群体记忆的,能够对当下进行映射的,并且有意愿维护和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都可以被认为是民族精神产物,具有不朽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例如,美国的文化差异性可通过种族、地区、宗教信仰等体现,并从价值观和国家制度等构成美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即“美国梦",而这一概念正是劳伦斯・R•塞缪尔对美国民族精神内核的阐释。
在电影艺术中,阐述时空、生命、自然的影视作品有很多,碎片化叙事也并非《生命之树》所开先河,而好莱坞科幻大片既是对其先进电影制作技术的华丽展现,同时亦是电影工作者对科技、时空、未来等具有科学生命力和探索精神话题的思考以及艺术创作。
在《生命之树》中,导演为满足宏大命题的叙事需要,将人、生命、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多个视角展开刻画。
《生命之树》通过碎片式叙事结构,运用复调叙事等大量意识流手法[2],打破常规意义叙事模式,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宏大命题。
泰伦斯•马利克的影片充满文艺气息,西方传统文化与哲学思辨精神蕴藏其中。
影片荣获第6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该片叙事从一个普通家庭展开,通过渺小的个体生命视角延展到宏观的生命话题上。
《生命之树》的演员阵容和取景地十足体现好莱坞拍摄风格,导演尝试将人类对科学、生命等命题的执着探索通过银幕抒写融入后现代叙事体系中,彰显出人们对宇宙、生命以及时空问题不懈探寻的思想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摘要:电影中,意识流手段的运用,使得时间跳跃多变,大大增加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
岩井俊二电影中某些非情节性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思索就展现了意识流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
意识流让观众用另一个视角来看我们周围的世界,感受另一个世界生命与时间的流逝和叹息。
关键词:意识流;情书;岩井俊二;平行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35-01
电影中的意识流,是电影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将人物的记忆、观察、想象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思维、情感、情绪、愿景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意识流电影是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
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对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很多人会联想到青春、纯美、诗意等字眼。
其实岩井俊二的很多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揭露与剖析,对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深刻思考。
因此岩井俊二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在电影《情书》中,飘动的白纱窗帘、男藤井树的若隐若现正与女藤井树记忆的朦胧相合,整部影片就是通过一封封情书将回忆与
现实不着痕迹地联系起来。
影片中许多地方都有明显的意识流韵味。
通观《情书》这部影片,记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记忆与现实的闪回交叉建构了影片的整体情节。
过往的爱情和青春也便是在主人公的回忆中逐渐清晰、复活,影片中所有的关键元素:时间、爱情、死亡,都是通过记忆得以实现的。
频频被唤醒的记忆不仅弥合了时空所造成的问离,而且超越了生死所带来的缺憾,印证了两段不可释怀的爱恋。
可以说,《情书》是一部靠记忆生存的影片。
因此,为了表现片中人物的记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是必要的选择。
意识流语言在银幕上跨越时空的自由性,扩大了影片内容的外延。
影片《情书》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技术,巧妙地将过去时和现在时交混在一起——过去由现在调动,现在又与过去呼应。
在过去与现在自由交替,回忆与现实的灵活交错中。
影片对时间的控制达到了相当自由的程度。
而导演岩井俊二更是通过让同一名演员饰演两位女主角,采用意识流过去与现代时空交错的手法,而使那种本应生硬的时间交替变得痕迹模糊,酣畅自如。
岩井俊二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虚幻与现实组接在一起。
但导演的意识流的手段并没有使得故事变得晦涩。
在《情书》中,飘动的白纱窗帘、男藤井树的若隐若现正与女藤井树记忆的朦胧相合,整部影片就是通过一封封情书将回忆与现实不着痕迹地联系起来,如女藤井树幻想看见医生、护士推着病危的父亲的病床急速地奔走的场景。
岩井俊二把现实中的人和记忆中的人物同处于一个空间,创
造出独特的复合空间,意识流般的叙事手段并没有使人感受到疑惑,反而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减小到了最低程度。
与传统手法不同,意识流在电影中的表现独立于外部逻辑的内在真实。
它是人物心理的真实显现,不受理性规范的约束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尽管从表现内容上看,两位女主角都有各自独立的世界、独立的生活空间,但导演岩井俊二并没有将两位女主角彼此独立,而是采用了交叉蒙太奇,使得两位女主角彼此的空间发生了环状的交替与重叠。
在雪地中,博子踉跄地走向一望无际的雪地,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你好吗?”博子终于挣脱了感情的束缚,重获情感的释放和自由。
与此同时,经历了生死挣扎的女藤井树安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嘴里也喃喃自语到:“我很好,你好吗?”纷乱的思绪中寄托着对亡人的无限的感伤与还念。
同一时间,不同时空,两个女孩子共同的心声,呼唤着男藤井树,呼唤着彼此,也深切地呼唤着自己,从而完成了她们漫长而又艰辛的感情蜕变与升华,使她们过去的“我”过渡到现代的“我”,并预示着永恒的“我”。
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意识流电影产生的根本社会原因是当代社会人越发注重自我经
验的依赖,内心世界变得复杂深刻。
岩井俊二的电影总是以“青春”为题材也许在他看来只有青春的岁月才存在纯粹的梦想。
意识流的表现不仅将《情书》里过去的回忆交错在时空里,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的相互围绕,都十分细腻的表现出来。
拍完《情书》后,岩井俊二说:“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真挚的感情没有磨灭,生命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
这就是我在《情书》中要表达的东西。
”岩井俊二着意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情书》正象普鲁斯特那本小说的名字——追忆着似水的年华,过往的爱情和青春也正是在主人公的回忆中才逐渐清晰、复活。
参考文献:
[1]黄渝祥.企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涌,张希.亚洲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