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运用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福克纳意识流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福克纳意识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都是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该世系共有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而《喧哗与骚动》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他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最后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
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虽已33岁却只有3岁小儿的智能。
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叙述,最后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二《喧哗与骚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看上去虽十分庞杂,然而客观上仍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
意识的流动不仅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符合人物当时特定的心境,这可说是作品意识流手法运用的一大特点。
小说中的几个主人公除凯蒂和迪尔西的性格是由旁人(包括作者)的叙述(意识流动)来刻画之外,班吉、昆丁、杰生等人的性格主要是由他们各自的意识流动来刻画的。
在作品中,班吉是个天生的白痴,他虽然已经33岁了,但其智力却只相当于3岁幼儿的水平。
他的意识是不可能有什么时序与逻辑的,对什么事他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的意识只是一个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头脑所记录下来而又未经消化的感官印象片断,它们杂沓地并列堆砌在一起,是一种自在而混沌的意识,只有叙述者的直觉而没有选择、评价和判断。
从《喧哗与骚动》剖析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从《喧哗与骚动》剖析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技巧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的杰出作家,他的诸多文学作品都致力于探寻创作技巧上的创新,并勇于打破传统模式的限制。
本文试以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为例,对故事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并着重指出福克纳在文本中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复调理论以及象征等创作技巧,使文本更具审美性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创作技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大多采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背景,把多个家庭的兴盛和衰亡作为故事的发展脉络,对美国近两百年的社会现状进行刻画,从而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创作风格和书写技巧。
纵观福克纳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在他笔下,不仅对两百年来的美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物的命途进行了深入的探析,还进一步地剖析了现代人的精神现状。
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在创作技巧上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和挖掘,独特的创作手法在这部文本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
福克纳灵活地运用了成熟的意识流、复调理论以及象征等创作技巧,来进行故事情节的构建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首部趋于成熟化的文学作品,花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小说以南方没落的康普生家族的悲剧性为切入点,故事中的康普生先生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他的妻子非常的自私自利,长子昆丁对社会失去信心而紧紧地守住旧传统,他因为妹妹的行为作风辱没了南方淑女的身份,而对妹妹充满了愤恨,甚至选择了自杀。
次子杰生则非常的贪婪,三子班吉只有三岁小孩的智商。
小说紧紧围绕着这三个儿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妹妹凯蒂的堕落展开了故事情节的叙述,故事最后通过了女佣迪尔西作为故事内容的补充。
《喧哗与骚动》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范文,作者福克纳运用“复合式”的手法,结合人物各自的遭遇、性格等在不同时间内的意识流变,构建了同一个故事的始末,营造了一种复合式的意识成效。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作者:霍舒缓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4期内容摘要:意识流本义是指人类心灵由知觉、思想、感觉、记忆所组成的连绵不断的精神活动之流和思维意识之流。
由于小说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和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福克纳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文体大师。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关键词:意识流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碎片整体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称作南方文艺复兴的棋手和精神领袖,而且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
福克纳的小说主要是揭示了美国南方衰败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处于孤独、困惑和苦闷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他的创作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书名《喧哗与骚动》是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一首先,破碎的人物心理都有着明确的中心指向性,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都与凯蒂有关并围绕着她。
例如在昆丁自杀的这天,他的意识流中闪现或者浮动的意识回忆都与凯蒂的过往有关系。
这些片段被穿插在他的意识活动中,并迅速地滑动闪现。
凯蒂离开家以后,班吉的意识活动也会时不时不自觉的滑向凯蒂,他们会杂乱地出现在他的思想中,无序支离破碎。
昆丁以及班吉的这些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对凯蒂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出现频率很高很密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凯蒂为中心的意识集合。
对于班吉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具有同一个价值,随着外界的刺激,他不健全的意识和联想自由地漂浮在各个时间层面上。
《喧哗与骚动》中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与技巧分析

《喧哗与骚动》中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与技巧分析作者:谢璠陶亚宁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2期摘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意识流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
作者在小说中成功运用了多视点叙事、时序颠倒、象征主义等手法,描述了四个主人公看待事物的个体化视角,反映了南方古老家族的没落,以及当时人们精神危机与悲剧命运。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本文对其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与技巧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对该作品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现代主义多视点叙事时序颠倒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虽然美国南北战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南方的社会体制,但南方传统农业社会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对南方的传统社会体制和意识带来冲击,使得南方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在社会变革的驱动下,美国北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体系与南方传统农业社会价值观体系发生碰撞与交融,这使得当时南方人们在失去传统价值观念、接受全新价值观念的过程中,陷入一种严重的精神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命运与价值,探索思考和痛苦。
此时期的美国文学创作也受到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社会变革也深刻的影响了文学创作。
《喧哗与骚动》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受到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小说在创作上也体现出现代主义特征。
1多视点叙事多视点叙事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对于传统小说创作而言,主要体现内容与意义,认为读者的关注点与切入点是故事内容,叙事手段对读者的影响较小。
但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认为,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先接触的是小说学识方式,不同叙事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展现出小说不同的侧重点,也给读者提供了小说人物观察与思考的不同侧面。
《喧哗与骚动》在创作中采用了多视点叙事的艺术手法,从四个不同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
小说的叙事视角总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康普生三兄弟的第一人称视角,后一部分为作者第三人称视角。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特色研究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特色研究《喧哗与骚动》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当代世界文学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
它被公认为美国历史小说的奠基作,并且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著名的语言大师、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 Harold Bloom)就将它评价为“意识流小说的最伟大的代表作”。
[1]本文以美国历史小说大师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小说中文本和叙事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来揭示小说隐藏在情节背后的深层意蕴,其次进一步研究小说的叙事手法,尤其是时间观念和空间关系。
以此为基础,探索这部作品深刻的内涵,挖掘其文化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进一步展示出小说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述了《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和创作缘起,着重分析了《喧哗与骚动》的结构体系,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通过对《喧哗与骚动》叙事角度的研究,考察作者如何运用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的切换来完成叙事的过程,为读者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第三部分通过对《喧哗与骚动》叙事特色的分析,解读了两种基本叙事手法的差异,指出小说各章节之间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第四部分通过《喧哗与骚动》的具体实例分析,总结了福克纳小说的三个显著特征,即主题上的宗教性、描写上的自然主义以及主题的多元性。
不难发现,福克纳在对小说进行客观的记录与冷静的陈述时,仍旧融入了他的强烈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从而赋予小说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种超越现实的宗教意蕴使得小说更加神圣、崇高,达到一种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
而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叙事手法则又保留了乡村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感。
正是这些创作理念的巧妙结合,使得《喧哗与骚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小说中所使用的时间观念也不尽相同,随着叙事的发展,时间在叙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喧哗与骚动》在时间问题上却始终采用不断变化的视角。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家,其代表作之一的《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独立的视角分别对不同视角下所看待的现实进行了描绘,使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从侧面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喧哗与骚动》中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来对其创作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的探讨。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一、引言所谓后代主义是西方基于反传统而出现的一种思潮,由于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因此其并没有固定的概念。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主要人物独立视角充分反映了不同视角下客观现实存在的差异性,且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不确定性,而这与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思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对加深对小说内涵特征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期,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主张叙事碎片化以及非理性化,而在理念上质疑传统理性、统一性和客观性等概念。
从客观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由于反传统理性主义,提倡非主流方式,所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印象与认识。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充分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叙述相应的情节与事实,其具体如下:1.主题不确定相比较于其他传统小说,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并无明确的表达主旨,而是通过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以及女佣迪尔西的侧面补充,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叙述,其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和婚姻等诸多方面。
不同的读者解读这些内容,获取他们认为正确的思想,其优势在于不仅为读者们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可以结合自身感受来推导众多主题,譬如南方贵族体制的瓦解、种族主义、人性泯灭等。
试析《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创作手法

收 稿 日期 :0 01 .l 2 1。2O
作者简介 : 单伟红(9 2 , , 1 7 一)女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英美文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第1 期
单 伟 红 : 析 《 哗 与 骚 动 》 的意 识 流 创 作 手 法 试 喧 中
第 2 卷第 1 8 期 21年 2 01 月 文章 编 号 4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J u na o E s Ch n Ja t n Un v r i o r l f at ia ioo g i e st y
方式 穿插其 中 , 相交 融 , 互 在人 物 的意识 中体现 出来 。小说 《 哗与骚 动》 疑是柏 格森 心理 时 间运 用 的典 喧 无
范。
《 喧哗 与骚 动》 仅 因其淡 出传统小 说 的美学 表 现技 巧 , 不 潜沉 于人 物 流动着 的 内心 世界 , 被视 为 “ 而 纯 意识 流小说 ”从而跻 身 于以普鲁 斯特 的《 , 追忆 逝水 年华 》乔伊 斯 的《 、 尤利 西斯 》伍 尔芙 的《 、 到灯 塔去 》 等为 代表 的欧洲 现代 经典 之列 。喧嚣 与骚动 》 福克 纳第 一部 成熟 的作 品 , 《 是 也是 作 家花 费心 血最 多 、 人 最喜 本
义 哲学 家亨利 ・ 格森 的直 觉 主义 和心理 时 间学说 对福 克 纳 的现代 主义 思想 和小 说 艺术产 生 的重要 影 响 柏
最为 明显 。纵观传 统小说 的写 作 , 时间 的推移推 动故事 情节 的发展 几乎 是不 变 的创 作方 法 。但 是 , 据柏 依 格森 的理 论 ,人 的情绪 、 想和 意志 犹如 一股 连绵 不 断的动 流无 时不 在 变化 之 中。这 股流 动包 含 了人在 “ 思 任何 特定 时刻 内的全部 意识 。【 柏格 森看 来 , 械 的一 成不变 的时间发 展 观念是 比较 死板 的 , ”】 在 机 不能 代表
间接内心独白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

间接内心独白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作者:高雪艳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意识流小说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内心联想的主观顺序揭露人物的情感、思想和行动,而没有作者施加的评论。
而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最常用的表现形式,不论是直接内心独白还是间接内心独白,都真实地呈现了人物内心流动的思想。
威廉.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主要分析了这部小说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间接内心独白。
通过小说中实例的分析,展示内心独白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征。
關键词: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喧哗与骚动》一、前言意识流小说优先刻画人物对外部事件的心理和情绪反应,而不是事件本身。
意识流作家感兴趣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他们认为,只有人的意识或精神生活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过度强调外部世界将毁掉这种真实。
意识流作家的目的是真实的表现人物的灵魂或心灵。
《喧哗与骚动》代表了福克纳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首次成功地使用意识流手法达到揭示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的效果。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对事件的平铺直叙,而是这些事件对人物心理的撞击和留下的痕迹。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主要采用了内心独白这种意识流技巧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南方庄园主家族的衰败过程。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罗伯特.汉弗莱在他著名的《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中为内心独白下了精确的定义:“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常用的技巧,用来表现人物完全无声的心理内容及其过程,而这些过程存在于形成深思熟虑的语言之前意识控制的不同层次。
”[1]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描述意识的运动,因为它是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心理过程。
而内心独白可以真实地呈现人物内心流动的思想,所以它是最好的方式呈现不同人物内心的想法。
几乎所有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使用了内心独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多角度叙述、内心独白、时空倒置等意识流手法运用的分析,阐述了福克纳在作品中采用意识流手法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同时这一手法的运用也符合读者认识的逻辑过程和事件的客观发展进程。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意识流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都是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该世系共有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而《喧哗与骚动》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他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最后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
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虽已33岁却只有3岁小儿的智能。
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叙述,最后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二《喧哗与骚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看上去虽十分庞杂,然而客观上仍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
意识的流动不仅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符合人物当时特定的心境,这可说是作品意识流手法运用的一大特点。
小说中的几个主人公除凯蒂和迪尔西的性格是由旁人(包括作者)的叙述(意识流动)来刻画之外,班吉、昆丁、杰生等人的性格主要是由他们各自的意识流动来刻画的。
在作品中,班吉是个天生的白痴,他虽然已经33岁了,但其智力却只相当于3岁幼儿的水平。
他的意识是不可能有什么时序与逻辑的,对什么事他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的意识只是一个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头脑所记录下来而又未经消化的感官印象片断,它们杂沓地并列堆砌在一起,是一种自在而混沌的意识,只有叙述者的直觉而没有选择、评价和判断。
连福克纳自己也说:“我先从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由一个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的人说出来,可以更加动人。
”从具体手法来说,班吉部分的意识流描写是属“感官印象型”,它由一组组印象合成,语言结构简单,多是陈述,没有推理。
形象的色调鲜明,直接与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相关联,从不发掘其背后的关系和意义,其逻辑结构的张力是自由联想力。
如作品开头写勒斯特带班吉去看人家打高尔夫球时,弄丢了一枚硬币,于是勒斯特便带班吉去找,当他们钻过一个栅栏时,班吉的衣服被挂在了钉子上,因此他便想起以前(指1900年圣诞节的前两天)凯蒂带着他穿过栅栏,帮舅舅给隔壁帕特生太太送情书的情景,并一直想到凯蒂叫他把手插在兜里,以免冻坏手,这时他的思绪忽又想到同一天早上威尔士说外面太冷,不让他出去的情形……在班吉的意识中,花和草是不分的,甚至别人在痛哭他也以为是在唱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班吉意识的流动靠的只是一种感性的联系,十分鲜明地表现了班吉这个白痴的性格特征。
昆丁部分的意识流动则明显地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昆丁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但其内心却极端空虚。
妹妹凯蒂的堕落使他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崩溃,成了一个即将自杀的精神半失常者。
虽然昆丁精神极端亢奋,有时也有和一个发高烧病人般的胡言乱语,但他的意识从整体上说还是充满理性色彩的。
作者在描写昆丁的意识流动时,使用的便是内心分析的手法,对闪现在其意识中的每一个念头,都要解释、探究一番。
语言既有深沉的感情色彩,又有大量抽象的思索,近乎艰涩。
句式结构则十分复杂,复句特别多。
而且,在昆丁意识的流动中,有较多的象征意味,这鲜明地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与此同时,昆丁又是处于自杀前夕,其精神世界已失去了平衡的支点,所以当天的所见所闻,各种印象、回忆、期望、感情及偶然的联想交错地出现在他的意识流程中,持续不断地绵延。
因此,意识的突然中断及随之而来的快节奏的场景转换便成了昆丁意识流的一大特征。
我们从下面一段文字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个特征:“……我肚子里在蠕动,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坐着一动不动,扭去扭去(1)。
她一时站在门口。
班吉。
大声吼叫着(2)。
班吉明我晚年所生的小儿子(3)在吼叫。
凯蒂!凯蒂!我打算拔腿跑开(4)。
他哭了起来,于是她走过去摸了摸他。
别哭了,我不走,别哭了。
他真的不哭了,迪尔西。
只要他高兴你跟他说什么他就能用鼻子闻出来。
他不用听也不用讲。
”在以上文字中,(1)是昆丁由当时自己坐在宿舍里一动不动想到几年前他在老家和一个名叫娜塔丽的少女一起玩耍的情景;而(2)则是他想起妹妹失身那天的情景;(3)则是他想起康普生太太给小儿子换名字时所说的话;接下去的(4)是他又想到1898年祖母去世当晚的情形:在回大房子时,班吉哭了,凯蒂安慰他。
再接下去他又想起了1900年给班吉改名那天的事;最后,昆丁的思绪又回到了他遐想时的那个时刻。
意识流程的突然中断和跳跃,真是变幻莫测。
而小说中描写昆丁最后5页多的文字里,连一个标点也没有,而他回想凯蒂失身后他与父亲的那番谈话,更是混乱不堪,毫无逻辑。
这些都鲜明地写出了昆丁在自杀前夕高度亢奋的精神状态。
而杰生部分的意识流则鲜明地反映了他自私、卑鄙、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杰生虽然也是一个心态不平衡的偏执狂加虐待狂,但他毕竟与哥哥、弟弟不同,已基本接近正常人,所以他的意识流动已接近一般小说中的内心独白,现实的逻辑和感情的力量决定着其意识的走向,除了间或跳跃和联想外,其意识基本上是有逻辑、符合理性的自觉意识。
这个典型的拜金主义者,讲起故事来仿佛就是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数铜钱似的,平淡、冷静、刻薄,对现实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立即做出功利性反应,决不放过每一次能发泄他对现实不满情绪的机会。
他的第一句话就使他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我总是说,天生是贱坯就永远是贱坯。
”他恨周围的一切人,他爱的只是金钱,他是一个狠毒而神经质的恶人。
杰生的意识流动十分鲜明地呈现出了这个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典型性格。
由上可见,福克纳在作品中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意识的流动不仅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也符合人物当时特定的精神状态。
三《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不仅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而且从总体结构上看,它更符合读者认识的逻辑过程和事件的客观发展进程。
从作品的总体布局看,作者采用了时序倒错的手法,并没有按时间顺序去展开小说情节,从小说各章所标明的时间看,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等各部分的时间分别为:1928年4月7日(c)、1910年6月2日(a)、1928年4月6日(b)、1928年4月8日(d)。
若按时间先后标a、b、c、d的次序,作品则采用了c、a、b、d的顺序,前后颠倒、渗透。
而在每一部分中,也同样是具有时序倒置、渗透的特点。
既然人物意识的流动不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那么它是不是作者兴之所至,随意挥涂的呢?不是的。
从作品总体结构看,作品中人物的意识流动符合人的认识逻辑过程。
在班吉部分,意识流展示的只是一种感性的意识层次,它给读者提供的只是直观的感性材料。
因为班吉是个白痴,所以这些感性材料虽是表面的、片面的,但却是可靠的、客观的、未被观念和理性加工和扭曲的。
它为小说的展开、认识的深化提供了充实的基础。
昆丁部分则在以上基础上对班吉提供的感性材料加入了主观的感情评价,进行了理性的抽象和观念的筛选、扭曲和重建。
经过了这样的认识深化,构成了意识危机。
而杰生部分的意识流则在昆丁的基础上,把意识的危机从纯思维的内省拉回到具体的善恶,带有现实的烙印和更多的功利性色彩。
因为杰生的意识流动已近于一般人的内心独白,所以如果在前两部分读者还感到有疑惑的地方,那么在这部分已大体知道其来龙去脉,最后的迪尔西部分,作者更是写出了迪尔西企图通过宗教信仰的虔诚摆脱这一危机,走向精神的新岸。
从班吉的感性、昆丁的理性、杰生的功利性,再到迪尔西的宗教性,这一过程符合作品中人物自身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而从读者的角度看,它又符合读者的认识逻辑。
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小说的结构基于四个意识中心,从最不发达的区域到最发达的区域”,“读者的认识程度随着意识位置的变化而递增。
”这是十分准确的论述。
在作品中,很多在前面看来疑惑不清的地方,到后面时我们都能弄清原委。
再从故事情节的整体来看,人物意识的流动又是合乎事件的客观发展进程的。
作品中几个人的意识流动都围绕着凯蒂的命运展开。
班吉部分主要回顾了凯蒂的童年,昆丁部分则回顾了凯蒂的成年时期,并延续到她的后代小昆丁的青少年时代。
迪尔西部分则主要写小昆丁的结局。
各人的意识流动虽各呈异彩,但在整体上却符合事件的客观进展过程。
因此,《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从叙事角度看,时空倒置,寓意深刻。
不仅如此,人物在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班吉部分中由现在返回过去的时空切换大约有100次,而昆丁部分大约有200次。
在此,时序的颠倒有着深刻的含义。
书中的人物觉得时间是一种与人为敌的力量,他们始终在与时间搏斗,这种搏斗体现了康普生家族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
萨特曾经指出《喧哗与骚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南方文化的“回忆”特质,即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从昔日旧梦中觅得安慰的期望。
此外,作品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线索、重建时间顺序,客观上也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程度,加强了小说的阅读效果。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有如下特点:意识的流动不仅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符合人物特定的心境;意识的流动虽采取时序颠倒、渗透等手法,但从整体看,意识的流动却是符合认识发展层次的逻辑过程和事件进展的客观进程;意识的流动虽因采取“多角度”的倒时空叙述方法而显得纷繁复杂,但就全篇乃至各个部分而言,它都有其中心意象。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意识流小说也不是神秘莫测的,对它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对的,应该吸取其意识流手法的长处,创作出适合中国人心理特质的更具艺术魅力的意识流作品。
参考文献:[1] [美]詹姆斯,田平译:《心理学原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
[2] [苏]乌尔诺夫,郭家申译:《〈意识流〉文学》,《文艺理论译丛》(第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