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学期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与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系统地梳理和讲解本学期历史课程的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拓展与延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遗迹、文物和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其错误。
3.测验与考试:定期进行测验和考试,检测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测验和考试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优质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2.教具: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在线博物馆等,拓宽学习视野。
4.其他资源:积极开发和应用其他教学资源,如历史小说、电影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六、教师素养1.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历史研究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同时了解与历史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政治、文化等。
2.教育理论: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课程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课程计划及教
学进度表
课程计划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通过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制度、重要人物和事件,学生将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发展轨迹。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 重点内容: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良渚文化的发现
-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重要特点,认识黄河流域的贡献
第二课:夏朝和商朝
- 重点内容: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盛
- 教学目标: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认识商朝的文化和技术发展
第三课: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 重点内容:西周的衰落、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
- 教学目标: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的转变,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和诸侯国的兴衰
第四课:秦朝和汉朝之前
- 重点内容: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改革
-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认识秦始皇的功绩和其影响
第五课:汉朝和三国时期
- 重点内容:西汉和东汉的兴衰、三国时期的战乱
- 教学目标:了解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认识三国时期的政治混乱和文化交流
教学进度表
课程计划的教学进度如下:
注意:教学进度表只是一个参考,具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的课程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希望能为教师提供参考,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目标及其要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目标及其要求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1.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1.1.2 了解古代各大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1.3 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关联和影响。
1.2 能力目标1.2.1 能够阅读、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图片和地图资料;1.2.2 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及其应用;1.2.3 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目标1.3.1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1.3.2 提高学生对国家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3.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懂得尊重历史、积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要求2.1 知识要求2.1.1 熟练掌握古代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1.2 熟练运用历史名词及其相关概念;2.1.3 掌握古代文献、图片和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2.2 能力要求2.2.1 能够通过阅读文献、图片和地图资料,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影响;2.2.2 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2.2.3 能够进行简单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
2.3 情感要求2.3.1 具有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积极向往和尊重历史;2.3.2 具备良好的国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2.3.3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热忱。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与生活相通联的具体历史事例;3.1.2 采用互动问答、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3.1.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以多种方式教学,如图片、视瓶、实物模型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电子屏幕、电子白板等;3.2.2 各种历史地图、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素材;3.2.3 教学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四、教学内容设置4.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4.2 周边大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4.3 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国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懂得尊重历史和积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初一上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初一上学期历史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通过初一上学期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文化等,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 教学内容2.1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内容: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重点:三皇五帝、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内容:秦朝、汉朝- 重点:秦始皇、汉武帝、丝绸之路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 重点:三国鼎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内容:隋朝、唐朝- 重点: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第五单元:宋元时期- 内容:宋朝、元朝- 重点: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第六单元:明清时期- 内容:明朝、清朝- 重点:明成祖、乾隆帝、鸦片战争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历史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效果。
5. 教学进度安排每周两课时,共36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6课时- 第二单元:6课时- 第三单元:6课时- 第四单元:6课时- 第五单元:6课时- 第六单元:6课时6. 教学资源- 教材:《中国古代史》- 辅助教材:《中国古代史教程》-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纪录片、图片等7. 教学拓展活动-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观看历史纪录片- 参观历史博物馆以上为初一上学期历史教学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生动的历史体验,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历史思维和家国情怀。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学期的历史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了解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基本的历史知识点,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最和意义并能简单分析历史现象。
二、新旧教材对比变化本学期历史教学内容将按照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
内容涵盖史前时期,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崩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孕育统一与民族交融等重要历史时期和事件。
通过教材目录可知,教科书依然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内容,这与历史教学中强调时间线索的重要性相符合。
教科书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主题,这与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和重要事件的要求相一致。
通过不同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与课程标准中培养历史思维和理解的目标相符。
通过活动课和学史方法,教科书鼓励学生从考古发现中获取信息、掌握历史纪年法和阅读历史地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教科书通过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与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目标相吻合。
教科书中提到的科技与文化内容,可与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有所交叉,促进了跨学科学习。
第一单元:描述的是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史前时期的内容。
这个单元包括三课,分别聚焦于不同的主题: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介绍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北京人、山顶洞人,包括早期的人类如何生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居住的地点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等。
增加了郧县人、蓝田人的描述:增加了读图活动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探讨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史前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7年级教材主要是中国古代史,这段历史比较久远,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影视剧等,对中国古代史有所接触,上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料例如图片、视频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问题探究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时序编排特点,历史地图等教学素材,使用图表类分析、归纳知识及学生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及学科素养。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主要以北京人为例讲述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一部分简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分布及元谋人,在第二、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
人类是从古猿发展而来,我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北京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猿人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考古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史前阶段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1.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完成学习。
2.将本课课件准备好。
3.查看本课目录下自学检测、当堂达标、提升训练试卷。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演示动画地图、播放视频资料,并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三个子目相关内容。
目标2:能够通过《我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明确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元谋人、北京人等遗址位置;初步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和理论,提高历史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历史概述第2课:原始社会第3课:奴隶社会2.第二单元:夏商西周的统治第4课:夏商的建立与灭亡第5课:西周的分封制第6课:西周的宗教与社会3.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第7课:春秋争霸第8课:战国七雄第9课:诸子百家4.第四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第10课:秦朝的统一与崩溃第11课:汉朝的建立与繁荣第12课: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5.第五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3课:三国鼎立第14课:两晋南北朝的更迭第15课:南北朝的文化交流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历史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中国历史长卷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
(2)讲解: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第2课:原始社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原始生活场景的图片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原始社会的发展原因和局限性。
第3课:奴隶社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奴隶社会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奴隶社会的生活场景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
(3)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制度特点。
2.第二单元:夏商西周的统治第4课:夏商的建立与灭亡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夏商两朝的历史地位。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必修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课时:25课学时授课教师:王霞授课学校:郑州外国语中学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第一部分:课程总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叙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重要时期;知道并掌握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中国历史(史前——南北朝时期)的学习,能够初步识读历史图表,养成左图右书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对课本补充材料的研读,初步理解并学会论从史出,理解历史学习的严谨性和实证性;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起,能够阅读普及型的历史读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概述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备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标准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1)说出元谋人距今的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并知道元谋人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2)说出北京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情况。
(3)识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及分布特点,了解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4)说出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山顶洞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尝试从体质特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火的使用等方面与北京人进行比较,了解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初步了解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初步了解聚落、氏族、农耕文化的概念。
(2)说出半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半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3)说出河姆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河姆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4)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5)识读“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的分布,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6)说出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大汶口遗址的位置,讲述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知道什么是史实、什么是传说,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并能辨别。
(2)知道炎帝、黄帝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主要活动。
(3)知道禅让制的含义,能说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4)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①了解夏朝建立的背景,说出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夏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②知道国家的含义③说出王位世袭制的含义,知道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④说出商汤灭夏和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⑤知道盘庚迁殷的时间及影响。
⑥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概况。
⑦了解商朝灭亡和西周建立的简要过程。
⑧简述西周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⑨知道西周灭亡的时间和东周建立的时间。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内容标准: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了解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2)讲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识读“周初分封略图”,了解西周初期主要诸侯国及其分布。
(4)了解西周的社会阶级结构。
(5)了解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内容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1)了解春秋时期的时间范围、名称由来及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2)知道春秋五霸。
(3)说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4)了解楚晋之争的概况。
(5)识读“春秋形势图”,能在图中准确找出或标出春秋五霸的位置。
(6)知道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及名称由来。
(7)识读“战国形势图”,能在图中准确找出或标出七国的位置。
(8)知道“合纵”“连横“的含义、作用及著名的纵横家。
(9)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内容标准: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了解战国时期进行变法的主要诸侯国。
(3)知道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
(4)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5)讲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①说出甲骨文的来历及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主要价值。
②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③借助教科书中的资料,识别甲骨文。
④了解商朝青铜器的制造工艺及典型代表。
⑤知道金文的来历及其重要价值。
⑥知道小篆、隶书等字体的出现,讲述汉字的演变过程。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内容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与国别。
(2)讲出孔子的主要思想、政治主张及其影响。
(3)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4)说出“百家争鸣”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5)说出“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主张。
(6)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内容标准:(1)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
①知道都江堰所处的地理位置、主持修建者及修建年代。
②结合“都江堰示意图”,讲述都江堰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③结合“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了解编钟的组成、演奏方法、发音特点,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内容标准:(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①知道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②结合“秦兼并六国图”,讲述秦灭六国的经过。
③结合具体史实,分析秦统一的重要意义。
④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并能依次了解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基本原因。
⑤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时间、经过及结果。
⑥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影响,并能依次了解农民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标准:(1)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①知道中央集权的含义②说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③结合史实分析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内容标准:(1)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①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基本含义、作用及影响。
③简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原因、主要内容及作用。
④知道西汉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作用。
⑤结合具体史实评价汉武帝,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内容标准:(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①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简单经过及作用。
②识读“丝绸之路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东西起止点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情况,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第17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内容标准:1、了解造纸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
3、知道《九章算术》,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①了解造纸术发明前我国的书写材料及其弊端。
②知道蔡伦的生活年代;讲述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过程,体会先民的智慧。
③了解造纸术的传播情况,认识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④知道张仲景的生活年代,讲述《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作用。
⑤知道华佗的生活年代;讲述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
第18课昌盛的文化内容标准: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2、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3、列举古代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
①结合“佛教东来路线图”,了解佛教起源、传入我国的时间及传播路线。
②知道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如教义、如何传播)及其影响。
③知道道教产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教义及其影响。
④知道《史记》的作者、体例、主要内容,了解它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⑤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我国秦汉时期雕塑方面的杰出代表。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2、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魏、蜀、吴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及地理位置。
(4)了解文学作品与历史原貌之间的区别。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内容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1、结合“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了解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大致分布及人口南迁给男方经济带来的影响(结合书110页第一段)。
2、结合“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结果及影响。
3、说出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注意本课三目间的联系)及主要表现。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内容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了解民族汇聚(融合)的含义。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3.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课程标准:1、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2、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①知道祖冲之的生活年代。
②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感受祖冲之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③知道《齐民要术》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其在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④知道《水经注》的作者、成书年代、只要内容及价值。
⑤举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方面的成就。
1.能说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生活年代、书法成就、艺术风格及代表作品。
2.知道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特点和代表作。
3.知道石窟艺术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最高体现,能列举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