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的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消渴的基本病机

消渴的基本病机

消渴的基本病机
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也被称为糖尿病。

它的基本病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脾胃虚弱:消渴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是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物质的器官,如果脾胃功能虚弱,就会导致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吸收,营养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引发消渴。

2. 阳气亏虚:中医认为,消渴的发生与人体阳气的亏虚有关。

阳气是身体的温热之气,如果阳气亏虚,就会导致体内的水液代谢紊乱,出现尿多、口渴等症状。

3. 水液不化:消渴也与水液代谢异常有关。

中医认为,水液代谢需要脾胃的升清作用和肾脏的排泄功能协调配合。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或肾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水液停留不化,从而出现消渴的症状。

总之,消渴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脾胃虚弱、阳气亏虚和水液不化。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导致体内水液代谢紊乱,引发口渴、尿多等症状。

肺热津伤型消渴的病因病机

肺热津伤型消渴的病因病机

肺热津伤型消渴的病因病机
肺热津伤型消渴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不节:长期食用辛辣、燥热等食物,或者暴饮暴食、偏食等,导致体内热气聚集,肺脏受热,津液受耗。

2. 情志不畅:情绪波动、情感压抑、长期郁怒等不良情绪状态,会影响体内气血运行,从而导致肺脏功能紊乱,津液无法正常生成。

3. 病邪外感:外界暑湿或燥热等病邪侵袭,引起肺脏功能失常,导致津液受损。

4. 长期吸烟:吸烟可以导致肺部热气聚集,使得肺脏功能紊乱,津液流失加剧。

5. 长期饮酒:过量的饮酒会伤及肺脏,引起肺热津伤型消渴。

病机主要是指肺脏功能失常引起的病理变化。

肺热津伤型消渴时,肺脏受热导致津液流失,津液不足,而津液的作用主要是润泽肺脏,滋养阴液。

津液不足会导致阴液亏虚,津液失于润泽则会影响肺脏的清肃功能,使肺失敛而吸降功能失常。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症状表现为口渴欲饮,咳嗽痰黄,舌红少津等症状。

中医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消渴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引起人体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所致。

一、病因1.禀赋不足先天察赋不足,肾精亏虚,易发消渴。

其中肾阴亏虚是消渴病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先天赋不足,阴虚体质者最易罹患本病。

《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

”2.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品,易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湿热内蕴,伤津耗液,而致口渴多饮。

3.情志失调长期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郁久化火伤阴,或木旺克土,脾胃损伤,积热化燥,或消灼肺胃阴津,发为消渴。

《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痒。

4.劳欲过度房事不节,精气亏损,虚火内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可见“三多一少”表现。

《外台秘要》云:“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二、病机1.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2.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但以肾为关键,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又有所偏重。

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燥热伤肺,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故小便频数量多。

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燥热伤及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则小便味甘。

水谷精微亏耗,则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主藏精。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

肾失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肺燥津伤,津液敷布失调,致脾胃失养,肾精不得滋助;脾湿胃燥,燥湿同病者,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虚则火旺,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其基本病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特点之一、湿性重而热盛,会搏结于脾胃之间,阻滞气机,导致水液代谢异常,进而引发多种消渴病症。

2.脾胃虚弱:消渴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虚胃弱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进而引发糖尿病等消渴病症。

3.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的同时,气机不畅,导致经络阻滞,气滞血瘀
的病机特点也是消渴病的重要特点之一
4.肝肾不足:肝为藏血之脏,肾为主水之脏,肝肾不足会导致濡养血
液的功能障碍,肝肾阴虚会引发糖尿病等消渴病症。

综上所述,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特点包括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气滞血
瘀以及肝肾不足。

中医治疗消渴病时,应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以及病机特点,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 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 力。
治则治法选择依据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针对上消证型,治宜清热润肺、生津 止渴,以缓解烦渴多饮等症状。
滋阴固肾,润燥止渴
针对下消证型之肾阴亏虚证,治宜滋 阴固肾、润燥止渴;阴阳两虚证则以 温阳滋肾固摄为治则。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针对中消证型,治宜清胃泻火、养阴 增液,以改善多食易饥、口渴等症状 。
03
04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洗澡,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皮肤破损。
中药外敷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功效的中药进行外敷,如金银
花、连翘等。
内服清热解毒药
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清热解毒 中药内服,以缓解症状。
避免搔抓
避免用手搔抓患处,以免加重 感染。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检查
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监测。
与他人交流
积极与家人、朋友交流沟 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 历,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和孤独感。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血糖
预防并发症
遵医嘱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和饮食结构。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感染;定 期检查身体各部位功能状况,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
遵医嘱用药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不要随意 更改剂量或停药。
房室不节
房劳过度可损伤肾精,导致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灼肺胃阴津,下伤肾阴,发 为消渴。
阴虚燥热基本病机探讨
阴虚为本
消渴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则热盛,热盛则阴更虚,两者互为因果。消渴病的病变脏 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 消谷,下劫肾阴则肾燥阴亏。

中医内科学——消渴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消渴ppt课件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工作年龄成人致盲 的第一位原因1
•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第 一位原因2
• 中风 心血管死亡和中风 增加2到4倍3
• 心血管疾病 80%的糖尿病患 者死于心血管事件4
• 糖尿病神经病变 非创伤性截肢的 第一位原因 5
34
1
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3 Kannel WB, et
兰州标准
17
城市4.5% 农村1.8 %
2.28%
2007-08年
4.6万≥18岁
WHO1999
2002年
10万 ≥18岁
WHO1999
1994年
21万 25-64岁
WHO1985
201最0中新国版2整型理糖p尿pt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严峻
16 14 12 10 患8 病6 率 (4 )2
22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最2新01版0 讨整论理稿ppt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2009年版
1型糖尿病的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 . 体型消瘦 .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低
.起病迅速 . 明显体重减轻 . 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 出现免疫标记: 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
肾 衰竭
最新版整理ppt
糖尿病性心血管病 糖尿病的第一“杀手”
胸闷、胸痛
警惕:很多患者无胸痛症状!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37
最新版整理ppt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头晕、肢体麻木
严重者瘫痪、死亡
38
最新版整理ppt

消渴

消渴

定义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

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消渴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他如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些相似之处,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证主要在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

(1)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2)情志失调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3)劳欲过度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精,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消渴病机特点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病变脏腑着重在于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三者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

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常可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亦常相互并见。

2、气阴两伤、阴阳俱虚: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阳式微之候。

亦有初起即兼有气虚或阳虚者,多与患者素体阳虚气馁有关,临床上虽属少见,但不应忽略。

3、阴虚炽热,常见变证百出: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发肺痨。

肾阴亏虚,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麻、耳聋。

炽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

阴虚炽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

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成水肿。

若阴津极度耗损,虚阳浮越,可见面红、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目眶内陷、唇舌干红、息深而长等症。

最后可因阴竭阳亡而见昏迷、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重。

此外,消渴发病与血瘀有关。

阴虚炽热,是消渴血瘀的主要原因。

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亦可导致血瘀。

消渴(1)

消渴(1)
消渴(diabetes)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 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病变脏腑主要 在肺、胃、肾,又以肾为关键。
本病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又往往互 为因果,病初以燥热为主,继则阴虚燥热互见, 病久则以阴虚为主。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不同,病变轻重程度不同, 可分为上、中、下三消。病变脏腑各有侧重,上 消属肺燥,中消属胃热,下消属肾虚,亦可肺燥、 胃热、肾虚三焦同病。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 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 以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 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为基本病理。
临床上又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型)、非胰岛素依 赖性(Ⅱ型)等多种类型,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 多见于I型,相对分泌不足多见于Ⅱ型。
【辨证】
本病与西医学糖尿病基本一致。
【病因病机】
病主要由病迁延日久,燥热阴虚可阴损及阳,导致气阴 两虚、阴阳两虚之证,或气虚血瘀等病理变化, 而产生多种变证。如白内障,甚至失明;疮疖、 痈疽;中风偏瘫;水肿;四肢厥冷、神志昏迷、 脉微欲绝等危候。
【病因病机】
主症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 有甜味。
肺热津伤,属上消; 胃热炽盛,属中消; 肾阴亏虚,属下消; 阴阳两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相应背 俞穴及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三阴交 太溪
配穴 操作 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注意严格消毒, 防止感染。 方义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2)穴位注射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的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五变》说: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说: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
“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
“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

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

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
“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

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
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

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

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

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