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症中药配方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中医常见病症(40项)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中药外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中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中药外敷配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养。
本文将介绍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供读者参考。
配方一:麻黄杏仁越婢停汤【用药】麻黄15克,杏仁15克,越婢停15克,生姜6片,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外治。
配方二:白藓皮浸腐皮散【用药】白藓皮30克,浸腐皮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皮肤疥癣等病症的外治。
配方三:连翘败酱散【用药】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病症外治。
配方四:苦参汤【用药】苦参3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煎煮,去渣取汁,用于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湿疹、疥癣等病症外治。
...配方七十五:桃仁花椒橘皮洗头水【用药】桃仁10克,花椒10克,橘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于洗头。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油性头皮、头屑过多等问题。
配方七十六:防风乌头外搽【用药】防风15克,乌头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植物油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创伤等病症外治。
以上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是中医民间秘方的一部分,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和健康问题的外治。
中药外敷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仍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如果您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常见几种治疗失眠中药配方

常见几种治疗失眠中药配方失眠是指困难入睡,易醒或早醒,睡眠质量差并影响日常生活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心神不安、脑动力不足、气血不足等,因此治疗失眠的中药方剂主要以调整心神、平衡脑功能、调养气血为主。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治疗失眠的中药配方。
1.四逆散四逆散是治疗肝阳上亢、心神不宁导致失眠的方剂。
由于肝阳上亢,影响心神平静,使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
四逆散主要成分有黄连、黄柏、黄芩、厚朴等,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安神定志的作用,能舒缓情绪、调整心脏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2.安神补心丸安神补心丸是治疗心血不足、心神不安引起的失眠的方剂。
由于心血不足,导致心神不宁、心力衰竭,产生失眠、入睡困难等症状。
安神补心丸主要成分有酸枣仁、酸棗仁、茯苓、白朮等,具有补心安神、养血安神的作用,能够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3.养心安神丸养心安神丸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不和、脾虚气滞导致的失眠。
由于脾虚不能运化精气,心脾不和影响心神安宁,导致多梦、失眠等症状。
养心安神丸主要成分有黄耆、白术、茯苓、酸枣仁等,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安神的作用,能够调整心脏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4.安神定志丸安神定志丸主要用于治疗心肾两虚导致的失眠。
由于心肾两虚,心神不安,导致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安神定志丸主要成分有龙眼肉、柏子仁、茯苓、酸枣仁等,具有补益心肾、安神定志的作用,能够调整心脏和肾脏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治疗失眠的中药配方,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主要成分,并能够通过调整心脏功能、平衡脑功能、养血安神等作用来改善失眠症状。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使用中药配方时应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同时,中药治疗失眠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中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处方治感冒

4.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温服,使其益气,增强补益的功能。
5.热服。凡伤风感冒、解毒的药,宜趁热大口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
6.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淤血等。
[配方]西瓜汁100毫升,芦根30克。
[制法]将芦根加适量水煎,冲西瓜汁服用。
[服法]每日1~2次。
2、治感冒
[配方]西瓜皮100克,白茅根30克,生姜3片。
[制法]将上3味加水煎汤,即可。
[服法]每日2次。
3、治感冒咽干喉痛
[配方]西瓜皮30克。
最佳服药时间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天两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还可分下列10种:
1.饭前服。一般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这时胃是空的,服药后,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后下: 对于含挥发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还有不宜长时间煎煮的如钩藤、杏仁等药,应该在其它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再放入锅内煎煮;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中药配方及功效范文

中药配方及功效范文中药是指以天然草药等植物为主要原料,经过提取、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中药配方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按照一定比例配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或调理身体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配方及其功效。
1.四物汤配方:当归12克、熟地黄12克、白芍12克、川芎6克。
功效:四物汤是一种常用于调养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中药方剂。
它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
2.十全大补汤配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熟地黄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山药15克、牛骨髓15克。
功效:十全大补汤是一种具有滋补元气、益气补血、强壮体质的中草药方剂。
它适用于体虚乏力、气虚乏力、血虚乏力、气血两虚等疾病。
3.小柴胡汤配方:柴胡10克、黄芩6克、枳壳6克、半夏6克、生姜6片、大枣6枚、干姜3克、人参3克、甘草3克。
功效:小柴胡汤是一种用于治疗发热、头痛、胸闷、嗳气、恶心、呕吐等感冒病症的中草药方剂。
它具有利胆、解郁、和胃、健脾的作用,适用于伤暑、病毒感染等引起的感冒病症。
4.通络四草汤配方:桑叶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白芷15克。
功效:通络四草汤是一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腿疼痛等疾病的中草药方剂。
它具有活血祛风、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总之,中药配方和功效有很多种,每一种中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治疗作用。
在应用中药配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配,同时遵循中医理论,合理搭配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使用。
白芨的配方功能主治

白芨的配方功能主治1. 概述白芨,又称“白芨参”,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多糖、皂苷、黄酮等。
白芨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配方应用,广泛用于中医领域。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白芨配方及其功能主治介绍。
2. 白芨配方2.1 白芨配署汤片仔癀10克,白芨15克,甘草5克,细辛5克。
2.1.1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配署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病症,如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散结消肿:白芨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配合其他药物能够有效治疗淋巴结结核、乳腺结核等疾病。
2.2 白芨健脾丸白术12克,白芨10克,茯苓12克,苍术12克,橘红(饧)9克,玄参12克,甘草10克,枳实10克,生姜适量。
2.2.1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白芨配合其他药材能够健脾益气,治疗脾气虚弱、胃口不振、乏力等症状。
•消食燥湿:该配方中的白芨和茯苓等药物具有潜能功效,可用于治疗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2.3 白芨败毒片白芨15克,法半夏15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大黄9克,炙甘草10克,生姜适量。
2.3.1 功能主治•解毒化痰:白芨配合其他滋阴清热药材能够解毒化痰,可用于治疗痰热郁闭、咳嗽痰多等病症。
•祛湿止泻:该配方中的药物具有祛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湿热泻痢、痢疾等疾病。
3. 使用注意事项•以上配方仅供参考,具体用量和配伍需根据医生指导或中医药书籍进行调配。
•使用白芨配方时,应遵循医嘱,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或滥用。
•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慎用白芨配方,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使用配方期间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并停止使用。
总结:白芨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多种配方应用,常用于治疗热毒、消肿、健脾、败毒等疾病。
然而,为了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白芨配方,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调配和使用,并且注意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阴虚湿热中药配方(1)

阴虚湿热中药配方引言阴虚湿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表现为口干口渴、尿少尿黄、腰膝酸软、大便干燥等症状。
中医药在治疗阴虚湿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配方的使用能够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并排除湿热。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中药的阴虚湿热配方,此配方由多种中药组成,各具其独特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阴虚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配方组成1.生地黄 - 20克2.牡丹皮 - 15克3.粉防己 - 15克4.茯苓 - 10克5.金银花 - 10克6.黄连 - 10克7.泽泻 - 12克8.桑白皮 - 15克19.竹叶 - 10克中药属性及功效1.生地黄:甘、寒,具有滋阴清热、清肝泻火的作用;2.牡丹皮:苦、寒,具有清热凉血、清肝明目的作用;3.粉防己:苦、寒,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4.茯苓:甘、淡、平,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作用;5.金银花:甘、寒,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作用;6.黄连: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7.泽泻:苦、寒,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8.桑白皮:苦、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血的作用;9.竹叶:甘、凉,具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的作用。
适应症此配方适用于阴虚湿热引起的口干口渴、尿少尿黄、腰膝酸软、大便干燥等症状。
用法与用量1.将以上九味中药配方混合均匀;22.取30克配方,放入砂锅中;3.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30分钟;4.过滤药液,去除渣滓;5.口服药液,分2次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次。
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2.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慢性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对本配方中的任何一味中药过敏者禁用;4.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阴虚湿热是中医学常见的疾病,通过中药配方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本配方由多种中药组成,各具其独特的作用,能够滋阴清热、清肝泻火、利水消肿等,适用于口干口渴、尿少尿黄、腰膝酸软、大便干燥等阴虚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19种中草药天门冬能治的病

19种中草药天门冬能治的病天门冬,是指白芨、白薇、白蔹、白及和豆薯等植物的根茎。
其性质为甘、淡,微寒。
常用于清热解毒、润肺化痰等方面。
以下是天门冬可以治疗的10种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中药配方。
1. 咳嗽痰多:配方:天门冬3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羚羊角鲜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剂。
2. 咽喉肿痛:配方:天门冬30克,海燕窝适量,冰糖适量。
用法:天门冬加水煮沸,再加入海燕窝和冰糖调味,每日1-2次,每次1剂。
3. 声音嘶哑:配方:天门冬30克,石斛10克,玄参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剂。
4. 痰湿阻滞:配方:天门冬30克,杏仁10克,海蛎30克,桑白皮10克,茯苓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剂。
5. 咳嗽气喘:配方:天门冬3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珍珠母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剂。
6. 风寒感冒:配方:天门冬30克,干姜10克,陈皮10克,西洋参10克,防风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剂。
7. 痈疽肿痛:配方:天门冬30克,飞碟30克,黄连10克,皂角刺20克,葱白适量。
用法:飞碟煮沸后加入天门冬等药材继续煮沸,再加入葱白煮汤,每日1-2次,每次1剂。
8. 红肿疼痛:配方:天门冬30克,石膏30克,葫芦巴30克,金银花10克,大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每次1剂。
9. 肚子痛:配方:天门冬30克,黄连10克,苦参10克,怀牛膝10克,炒桂皮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剂。
10. 痔疮出血:配方:天门冬30克,三棱10克,芒硝10克,麻仁10克,地榆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剂。
11. 呼吸道感染: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配方:天门冬15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3次,一次150毫升。
12. 支气管炎: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支气管炎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蜜麻黄5 g、川射干10 g、紫苏子10 g、细辛3 g、陈皮6 g、山药10 g、盐补骨脂10 g、丹参10 g、法半夏10 g、五味子6 g【中】风寒感冒柴胡6 g、葛根15 g、荆芥10 g、白芷6 g、川芎6 g、防风10 g、羌活10 g、生姜6 g【中】风热感冒桑叶10 g、菊花10 g、荆芥10 g、桔梗10 g、甘草3 g、炒牛蒡子10 g、连翘10 g、大青叶15 g、前胡10 g【中】慢性扁桃腺炎桔梗10 g、甘草6 g、玄参20 g、枇杷叶9 g、金银花20 g、【中】慢性支气管炎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6 g、法半夏10 g、山药10 g、盐补骨脂10 g、丹参10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桔梗10 g、枳壳10 g【中】暑热荷叶10 g、建曲10 g、青蒿10 g、茵陈15 g、滑石10 g、甘草3 g【中】厌食建曲10 g、茯苓10 g、陈皮6 g、苍术10 g、山楂10 g、炒鸡内金3 g、炒麦芽15 g、砂仁6 g、甘草3 g【中】尿频黄芪10 g、党参10 g、白术10 g、陈皮6 g、升麻6 g、柴胡6 g、益智仁1 g、肉桂3 g、【中】反流性食管炎柴胡6 g、白芍10 g、枳壳10 g、桔梗10 g、蒲公英10 g、夏枯草10 g、厚朴6 g、代赭石15 g、海螵蛸20 g、煅瓦楞子15 g、甘草3 g【中】小儿痴呆紫河车3 g、人参(直条)5 g、山药10 g、枸杞子10 g、益智仁10 g、石菖蒲6 g【中】遗尿山茱萸10 g、盐菟丝子10 g、山药10 g、益智仁10 g、金樱子10 g【中】慢性胃炎醋延胡索10 g、白芍10 g、炒川楝子10 g、海螵蛸10 g、蒲公英10 g、沉香3 g、乌药10 g、甘草3 g【中】疳积木香6 g、砂仁6 g、人参(直条)5 g、建曲10 g、山楂10 g、麦芽15 g、胡黄连3 g、豆蔻6 g、山药10 g、龙胆6 g、甘草3 g【中】哮喘麻黄5 g、黄芩10 g、桑白皮10 g、蝉蜕66 g、鱼腥草15 g、牡蛎20 g、浙贝母10 g、苍耳子10 g、甘草3 g、苦杏仁10 g【中】急性胃肠炎黄连3 g、木香6 g、广藿香10 g、大腹皮10 g、金钱草30 g、薏苡仁30 g、山药20 g、葛根15 g【中】急性扁桃体炎金银花10 g、连翘10 g、板蓝根15 g、猫爪草6 g、玄参10 g、土牛膝9 g、陈皮6 g、薄荷6 g、甘草3 g【中】萎缩性胃炎太子参15 g、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15 g、枳壳10 g、厚朴6 g、炒鸡内金3 g、甘草3 g、三七粉2 g、石斛10 g【中】小儿支气管炎桑叶10 g、菊花10 g、薄荷6 g、桔梗10 g、连翘10 g、苦杏仁10 g、黄芩10 g、鱼腥草15 g、前胡10 g、甘草3 g【中】肠易激综合征党参10 g、白术10 g、防风10 g、炮姜6 g、茯苓10 g、吴茱萸3 g、盐补骨脂10 g、柴胡6 g、木香6 g、白芍10 g、石榴皮10 g、炙甘草3 g、延胡索10 g使用【中】痔疮感染出血生地黄10 g、麦冬20 g、玄参10 g、槐花20 g、黄柏6 g、鱼腥草15 g、荆芥10 g呼吸【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蜜麻黄5 g、川射干10 g、紫苏子10 g、细辛3 g、陈皮6 g、山药10 g、盐补骨脂10 g、丹参10 g、法半夏10 g、五味子6 g【中】风寒感冒柴胡6 g、葛根15 g、荆芥10 g、白芷6 g、川芎6 g、防风10 g、羌活10 g、生姜6 g【中】风热感冒桑叶10 g、菊花10 g、荆芥10 g、桔梗10 g、甘草3 g、炒牛蒡子10 g、连翘10 g、大青叶15 g、前胡10 g【中】慢性扁桃腺炎桔梗10 g、甘草6 g、玄参20 g、枇杷叶9 g、金银花20 g、连翘20 g【中】慢性支气管炎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6 g、法半夏10 g、山药10 g、盐补骨脂10 g、丹参10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桔梗10 g、枳壳10 g儿科【中】暑热荷叶10 g、建曲10 g、青蒿10 g、茵陈15 g、滑石10 g、甘草3 g【中】厌食建曲10 g、茯苓10 g、陈皮6 g、苍术10 g、山楂10 g、炒鸡内金3 g、炒麦芽15 g、砂仁6 g、甘草3 g【中】尿频黄芪10 g、党参10 g、白术10 g、陈皮6 g、升麻6 g、柴胡6 g、益智仁1 g、肉桂3 g、甘草3 g【中】小儿痴呆紫河车3 g、人参(直条)5 g、山药10 g、枸杞子10 g、益智仁10 g、石菖蒲6 g【中】遗尿山茱萸10 g、盐菟丝子10 g、山药10 g、益智仁10 g、金樱子10 g 【中】疳积木香6 g、砂仁6 g、人参(直条)5 g、陈皮6 g、建曲10 g、山楂10 g、麦芽15 g、胡黄连3 g、豆蔻6 g、山药10 g、龙胆6 g、甘草3 g【中】哮喘麻黄5 g、桑白皮10 g、蝉蜕66 g、鱼腥草15 g、牡蛎20 g、浙贝母10 g、苍耳子10 g、甘草3 g、苦杏仁10 g【中】急性扁桃体炎金银花10 g、连翘10 g、板蓝根15 g、猫爪草6 g、玄参10 g、土牛膝9 g、陈皮6 g、薄荷6 g、甘草3 g【中】小儿支气管炎桑叶10 g、菊花10 g、薄荷6 g、桔梗10 g、连翘10 g、苦杏仁10 g、黄芩10 g、鱼腥草15 g、前胡10 g、甘草3 g【中】痔疮感染出血生地黄10 g、麦冬20 g、玄参10 g、槐花20 g、地榆10 g、黄柏6 g、鱼腥草15 g、荆芥10 g【中】内痔脱出当归10 g、白术10 g、党参10 g、地榆10 g、升麻6 g、柴胡6 g、枳壳10 g、槐花10 g、陈皮6 g消化【中】反流性食管炎柴胡6 g、白芍10 g、枳壳10 g、桔梗10 g、蒲公英10 g、夏枯草10 g、厚朴6 g、代赭石15 g、海螵蛸20 g、煅瓦楞子15 g、甘草3 g【中】慢性胃炎醋延胡索10 g、白芍10 g、炒川楝子10 g、海螵蛸10 g、蒲公英10 g、沉香3 g、乌药10 g、甘草3 g【中】急性胃肠炎黄连3 g、木香6 g、广藿香10 g、大腹皮10 g、金钱草30 g、山药20 g、葛根15 g【中】萎缩性胃炎黄芪10 g、太子参15 g、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15 g、枳壳10 g、厚朴6 g、炒鸡内金3 g、甘草3 g、三七粉2 g、石斛10 g【中】肠易激综合征党参10 g、白术10 g、防风10 g、炮姜6 g、茯苓10 g、吴茱萸3 g、盐补骨脂10 g、柴胡6 g、木香6 g、白芍10 g、石榴皮10 g、炙甘草3 g、延胡索10 g心血管【中】高血压 1龙胆草6 g、夏枯草20 g、生地黄10 g、车前草15 g、天麻10 g、赭石15 g【中】高血压 2天麻10 g、茯苓10 g、泽泻10 g、陈皮6 g、法半夏10 g、化橘红6 g、川芎6 g【中】慢性心功能衰竭红参10 g、茯苓10 g、三七粉2 g、麦冬20 g、淡附片6 g、炒葶苈子10 g【中】早搏三七粉2 g、黄芪20 g、丹参10 g【中】冠心病 1丹参20 g、川芎6 g、红花5 g、降香6 g、赤芍10 g【中】冠心病 2三七粉2 g、丹参20 g、黄芪20 g、桂枝12 g、葛根30 g、川芎6 g妇科【中】月经先期、量多牡丹皮10 g、栀子10 g、白芍10 g、柴胡6 g、茯苓10 g、薄荷6 g、炮姜6 g【中】月经后期、量少党参10 g、当归10 g、川芎6 g、白芍10 g、桂枝6 g、吴茱萸9 g、莪术10 g、牡丹皮10 g、炙甘草3 g、牛膝9 g【中】月经先后无定期柴胡6 g、当归10 g、白芍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甘草3 g、薄荷6 g【中】经期延长益母草15 g、醋香附10 g、蒲黄10 g、泽兰10 g、五灵脂10 g、丹参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栀子10 g、茜草10 g、海螵蛸10 g、血余炭10 g【中】痛经小茴香6 g、没药6 g、蒲黄10 g、五灵脂10 g、川芎6 g、肉桂3 g、丹参10 g、赤芍10 g【中】闭经桃仁10 g、红花5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牛膝10 g、乌药10 g、丹参10 g、川芎6 g、肉桂3 g、牡丹皮10 g、刘寄奴10 g、炮山甲3 g内分泌【中】2型糖尿病柴胡6 g、生地黄20 g、蒲公英10 g、山药20 g、茯苓20 g、白术10 g、甘草6 g、枳实6 g【中】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柴胡6 g、白芍10 g、甘草6 g、党参20 g、黄芪10 g、猫爪草12 g、生地黄20 g【中】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茯苓20 g、桂枝12 g、白术10 g、炙甘草6 g、柴胡6 g、盐菟丝子10 g、牛膝10 g、盐车前子10 g【中】甲状腺囊肿柴胡6 g、桂枝6 g、白芍10 g、炙甘草3 g、法半夏10 g、党参20 g、猫爪草12 g、夏枯草20 g、桔梗10 g、海藻10 g、昆布10 g、枳实6 g风湿【中】风湿性关节炎桂枝12 g、防风20 g、地龙10 g、威灵仙20 g、苏木30 g、蜈蚣2 条、青风藤20 g、淡附片6 g【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早中期)桂枝12 g、麻黄10 g、地龙10 g、制川乌3 g、全蝎3 g、鸡血藤30 g、牛膝18 g【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晚期)三七粉4 g、蜈蚣2 条、土鳖虫10 g、苏木30 g、醋乳香6 g、鸡血藤30 g、烫狗脊20 g、麸炒苍术20 g、黄柏6 g、当归10 g【中】风湿腰腿痛独活20 g、续断20 g、杜仲20 g、青风藤20 g、海风藤30 g、炮山甲6 g、威灵仙20 g、桂枝12 g【中】痛风黄柏12 g、苍术20 g、牛膝18 g、忍冬藤30 g、土茯苓30 g、蚕沙10 g、徐长卿20 g、萆薢20 g皮肤【中】湿疹苦参6 g、知母10 g、苍术10 g、羌活10 g、蝉蜕6 g、防风10 g、白鲜皮10 g、土茯苓15 g【中】带状疱疹板蓝根30 g、连翘20 g、生地黄20 g、泽泻10 g、黄芩10 g、牡丹皮10 g、甘草3 g神经【中】血管神经性头痛葛根15 g、川芎6 g、白芷6 g、柴胡6 g、蔓荆子10 g、荆芥10 g、羌活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