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乃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一、虚词乃的用法介绍在文言文中,虚词乃是一种常见的助词。

它起到连接句子成分或者标示着某种关系的作用。

乃字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很多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表示“是”、“为”、“于”、“而”等含义。

本文将结合实例,详细探讨乃字的用法及常见例句。

二、乃字表示“是”的用法1. 乃字可引导主谓关系,表示“是”的意义。

例如:“后之视者,亦以前世之人为目。

”(《资治通鉴》)这里的乃表示了主谓关系,并翻译为“是”。

2. 乃字还可表述现象或状态。

例如:“学者总究非出来所必然经过官员院阁之奏章思索归结而来。

”这里,“非出来所必然经过官员院阁之奏章思索归结而来”描述了学者总究的现象或状态。

三、乃字表示“为”的用法1. 乃字可以表达原因、理由或目的。

例如:“周亲自致书将丧告夏后氏曰:‘荐其宗武旗委祠设坛…………’”(《史记》)这里的乃表示了原因,表明周为了荐其宗武旗而致书将丧告夏后氏。

2. 乃字还可以表示目的、代表之意。

例如:“俾以从其好者……以成著述工名而已”,这里的乃表示目的,即通过成著述工名来满足好学之人的需要。

四、乃字表示“于”的用法1. 乃字可以表示方位,在此意义上多用于指示地点或时间。

例如:“谨依奉皇章给发摄民等六环为注意”,这里的乃表示地点,即皇章给发摄民等六环所在的地方。

2. 乃字在时间状语中起连接作用。

例如:“穆帝既崩,楚随王尽杀胡公郁酒与越后弟长门於都亭。

”这里的乃起到连接穆帝崩溃和楚随王杀害胡公郁酒与越后弟长门事件的作用。

五、乃字表示“而”的用法1. 乃字还有连词“而”的功能。

例如:“岂不圣哉?亲退纳谏而追事君!”(《左传》)这里的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表示两个动作或状态之间的递进关系。

2. 乃字可以用于简化句子结构。

例如:“李斯躬耕以供给,欲赂公子婴不得......”(《史记》)这里的乃起到了简化句子结构和连接前后内容的作用。

六、其他用法1. 乃字还可在书信中使用,表示敬辞或敬称,“乃礼也”。

文言虚词乃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乃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乃字的用法归纳
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文言虚词“乃”字的用法!
要说这“乃”字啊,在文言文中那可是相当活跃。

先来说说它作副词
的用法。

有时候它表示“才”,就像“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句话,蔺相如得等到在朝廷上设好九宾的大礼,他才敢献上和氏璧。

你想想,蔺相如那谨慎的劲儿,非得等到一切准备妥当,他才行动,这“乃”字
就把那种等待和时机的把握体现得淋漓尽致。

“乃”字还能表示“却”“竟然”。

比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现在他们
的智慧竟然比不上(那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啦。

这多让人意外呀!
本来觉得应该很厉害的,结果却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反差,就被一个“乃”字给表现出来了。

还有的时候,“乃”字表示“于是”“就”。

像“乃下令”,于是就下达命令,干脆利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再来说说它作代词的情况。

“乃”可以表示“你”“你的”。

比如“家祭无
忘告乃翁”,家里祭祀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这是多么深情的嘱
托啊!
我记得之前给学生们讲这个的时候,有个小同学一脸迷糊地问我:“老师,这‘乃’字咋这么多用法,我记不住咋办呀?”我就跟他说:“你
别着急,咱们一个一个来,多看看例子,多琢磨琢磨,就像你玩游戏
闯关一样,一个关卡一个关卡地过,总能记住的。

”后来啊,这小同学还真下了功夫,把“乃”字的用法掌握得可好了!
总之,文言文中的“乃”字虽然用法多样,但只要咱们用心去体会,多积累例句,就一定能搞清楚它的用法。

相信大家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中,再遇到“乃”字,就能轻松应对,不会被它难住啦!。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司马光《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苏轼《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乃的用法: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之用
1.副词:
1表出人意料,翻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2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就 ;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就
3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才 ;
例:乃悟前狼假寐;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4作连词,表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翻译为于是 ;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5表范围翻译为只,仅仅;
例: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只,仅仅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的意思 ;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
3.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4.语气词;
例:乃武乃文尚书.大禹谟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乃尔:如此;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例: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文言文中乃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乃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乃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乃”的用法及例句
一、概述
在文言文中,“乃”是一个常用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根据上下文的不同,它可以表示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转折关系以及强调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乃”的不同用法,并通过例句加以说明。

二、表因果关系
1. 用于表示前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句:明君重德而民慕,故兴盛乃至子孙世袭。

2. 表示结果或推断。

例句:早起锻炼身体,精力充沛,康健之身自然乃长寿之道。

三、表时间关系
1.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到达一定时间后才发生。

例句:勤学苦练数年,方能获得高分乃成家计。

四、表转折关系
1. 表示转折、逆转或否定等意义。

例句:吾辈悬赏捕杀盗贼,勿存怜悯之心;见歹徒与邪恶为伍者亦当即除去,毋令继续作恶乃害人。

五、表强调
1. 用于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或重要性。

例句:夫人亦同枕而眠,交心甚密,岂能容忍其诽谤乃我名声?
六、结论
通过对文言文中“乃”的不同用法及相应例句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连接不同句子和衔接上下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准确理解“乃”的含义至关重要。

(字数:180)。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 也(yě):表示同样、并且的意思。

2. 乃(nǎi):表示是、就是的意思。

3. 莫(mò):表示不、没有的意思。

4. 亦(yì):表示也、同样的意思。

5. 皆(jiē):表示都、全都的意思。

6. 或(huò):表示或者、或许的意思。

7. 岂(qǐ):表示表示反问的意思。

8. 弗(fú):表示不、没有的意思。

9. 非(fēi):表示不、非常的意思。

10. 斯(sī):表示如此、这样的意思。

11. 前(qián):表示之前、以前的意思。

12. 后(hòu):表示之后、以后的意思。

13. 亦(yì):表示也、同样的意思。

14. 者(zhě):表示人、物的意思。

15. 矣(yǐ):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的意思。

16. 乎(hū):用来构成疑问句的意思。

17. 焉(yān):用于构成疑问句或感叹句的意思。

18. 矣(yǐ):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的意思。

虚词“乃、其、及”用法及练习答案

虚词“乃、其、及”用法及练习答案

虚词“乃、其、与〞的用法与练习一、乃用法归纳:1.作副词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⑵表限止,译为“才、这才、然后才〞、“仅〞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

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2.作代词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⑴你,你的。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照应风从。

⑵他们的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练习稳固: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6、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与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序?〕二、以下加点的“乃〞字意和用法相同的是( )必以安君,兵乃出当立者乃公子扶而陋者乃以斧斤考而求之大王亦宜戒五日,九于廷,臣乃敢上璧。

使杞子、、逢戍之,乃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公子色不,乃客就H.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

放翁志,?示儿?,1乃之。

至“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感佩,其真3乃忠之士也!然亦有人不,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之以理,其辞,5乃不得已而。

二、其用法归纳:1.作代①方其破州,下江陵⋯⋯?赤壁?②其道也固先乎吾。

③思国之安者,必其德。

④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一、虚词乃的基本用法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词汇,包括了很多种类,如助词、连词等等。

而其中一个使用频率较高且容易引起学生困惑的虚词便是“乃”。

在文言文中,“乃”主要有两种基本用法:表示动作发出或者箭靶目标。

1. 表示动作发出在这种情况下,“乃”通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该动作是由某个主语发出。

例如,“君子言乃信”(《论语·公冶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说的话才是真实可信的。

2. 表示箭靶目标当“乃”表示箭靶目标时,它通常位于名词后面,起到连接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不处异端,不能致尧典也”的“则殆矣”,其中“则殆矣”的意思是“因此危险”。

可以看到,在这句话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和“不处异端不能致尧典也”都被视为箭靶目标。

二、虚词乃与其它虚词的用法比较除了乃,文言文中还有许多与其类似的虚词,例如“然”、“夫”、“若”等。

与这些虚词相比,“乃”的用法稍微复杂一些。

1. 乃与然的区别在表示动作发出的意思上,“乃”和“然”常常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君子言则信乎?”和“君子言乎?则信也”。

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在强调君子说话可信。

2. 乃与夫的区别与夫字不同,虽有人会将二者混淆为同样一词充当起接连直观状语从属于作用,但实际上二者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点差异。

第一、原始意思。

而言商代至周初夏朝期间之历史记载所显示之原义由于计算度量单位之官曰「夫」继而转指「那个」、「呀!」口头语助词造成亦即昌认状命助述词汇种类;政权兴革时期先秦战国礼闻文及缀补改措文书指示参行流传所运用常见继而亦即赋读音声调符号关系之增修约束以外、“乃”的起初意译为「那个」、「呀!」。

第二、用法。

在表示箭靶目标的用法上,“乃”通常不会单独出现,而是在某些固定的搭配中使用,如“乃至”、“既...乃...”。

这与夫字有一定的区别,夫字可以独立使用。

第三、句式组合。

当表示箭靶目标时,“乃”通常与其他虚词或谓语动词一起出现,构成完整的句子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文言虚词:乃
词性
用法
释义
副词

表示承接
就,于是

表示结果


表示出乎意料
竟,竟然,却

表示判断
是,就是

表示递进
甚至
代词

表示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代词
这,这样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