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

合集下载

张景中院士

张景中院士

张景中院士
佚名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44)001
【摘要】张景中(1936年12月30日-),男,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79年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总页数】1页(P封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院士谈小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 [J], 唐彩斌
2.数学美妙好玩让人感觉到解放--张景中院士访谈录 [J], 曹一鸣;周明旭;张晓旭
3.让数学变得容易起来——读张景中院士的数学科普名作 [J], 彭荣宏;谢美丽
4.院士谈小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 [J], 唐彩斌
5.张景中院士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
第 2 期
朱鹏鹏等 : 考虑边权减少的局域加权 网络模型
l 3
A c lW o l eg t d Ne wo k wih Co sd rn h l to fLi k Lo a — rd W i h e t r t n i e i g t e Dee i n o n s
Ab t a t L c lwo l n i h r p r y e i ti n e ll e c mp e e wo k . u t e x l r s r c : o a — r d a d we g tp o e t x s n ma y r a -i o f l x n t r s By f r h r e p o — i g t e me h n s o c lwo l i h e e wo k e mo e s p o o e . e n w d l a a — n h c a im fLo a — rd weg t d n t r s a n w d li r p s d Th e mo e n c p c
t r h s e c ft weg t y a c n u e y t ed lt no o l ik . esr n t iti u u e t e e s n eo h i h n misid c db h ee i f meo dl s Th te g hd srb - d o s n
to s d d c e n h o r c n s ft e t e r t a n l ss wa r v d b h i u a i n Th s i i n wa e u t d a d t e c r e t e s o h h o e i l a y i c a s p o e y t e sm l to . i m— p o e d lh s m o e b o d p a t a a k r u d r v d mo e a r r a r c i lb c g o n . c

让数学变得容易起来——读张景中院士的数学科普名作

让数学变得容易起来——读张景中院士的数学科普名作
眼里 却是 丰 富多彩的 , 包含 了许许 多多丰 富的信 息。 传和 积 累下的数 学成 果并非尽善尽 美 。数 学教 学中 这就是数 学家与普 通人 在思维上 的区别。
的 不 少传 统 难 点 ,源 于前 人 留 下 的 知 识 结 构 不 符 合
《 学 家的眼光》 书涉及 的许 许 多多数 学知识 教 学的规律 。为 了数 学教 育的 需要 ,必须对数 学成 数 一


《 帮你学数学》让 孩子尝 到深入探索的乐趣 :
明数 学的 思想和方 法 , 言生动 , 语 由浅入 深 , 于启 富
而 更 引人 入 胜 之 处在 于 张 先 生 的创 造 性 和 他 的
《 帮你 学数 学》 用讲 故事的 办法把一 些数 学道 发 性 。 是
理 讲 给 孩 子 听 。你 看 看 这 些 标题 “ 子 吃 栗 子 ” “ 猴 、 交
的眼光是精 确 的 , 们 觉得 差不 多的 东西, 们看 来 工 , 为 了数 学而做 教 育 , 我 他 是 并不承担数 学上的创 造工 却有天壤之 别 ; 学 家的 眼光是透彻 的 , 数 我们 觉得很 作 , 也就是 并不做数 学 ; 育数 学则 实 实在在是要做 教
满足的数 学结论 , 们却 穷追不舍 ; 学 家的眼光是 数 学。” 他 数
并没有超 出中学数 学教 学大纲 的范 围,但作 者却是 果 进 行 再 创 造 。 而 完 成 这 一 任 务 进 行 的 研 究 活 动 ,
就是教 育数 学。“ 学教 数 用 “ 学 家的 眼光 ” 数 来看 待 它们 , 这样 一 来就显 得 别 发展起 来形成 方向和 学科 , 开生 面。它用一 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 : 学家 育着 眼于教 学法和如何 对数 学材料进 行教 学法的加 数

张景中院士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景中院士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题 》 《 国古 算解趣 》 涉及 算 术 、 和 中 , 代数 、 何 、 几 组合 学 、 率论 和 微 积分 等 多 方 面 的数 学 基 础知 识 , 概 多角度 、 多层 次地 展示数学 的“ 玩 ” 体现数 学文 化 的丰富 多彩和数 学思 想方 法 的博 大精 深 , 1 好 , 是 套 高水平 的科普丛 书 .
0 0
‘ — —
转摘 自2 1 0 — 5广州大学新 闻网 i 00— 3 0

一 一 0 — 0 — 0 ’ ~ 一 0 — 0— 0 — 0 — 0 — 0 — 0— 0— 0 … 0 。0 … 0 ‘ c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 …


;2 0 0 5 年, 他的著作《 科学家的眼光》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好玩的数学》 丛书共 1 册 , 0 书名分别是《 乐在其中的数学》 《 、七巧板 九连环和华容道》 《 、幻方 ; 及其他》 《 、数学演义》 《 、数学聊斋》 《 、 说不尽 的 丌 、不可思议的 e 、数学美拾趣》 《 味随机问 》《 》《 、趣
张景 中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 、 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95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 19 当选 为 中共 十五大 代表 .主要从事计 算 机科学 、 97年 与数学 教育 的研 究 , 机器 证 明 、 育数 数学 在 教
学、 距离 几何及 动力 系统等 多个学 科领 域做 出 了突 出 的 , 我 国在这些 领域 中的学术 带 头人 , 贡献 是 已 4次 获得 国家重大 奖项 . ;

北大校友(精)

北大校友(精)
北大校友
张景中院士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河南汝南人。
院士简介
张景中1959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7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和中科院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任职所领导, 1995年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院),任 软件所所长。
院士简介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 1998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 同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院士著作
他的最新科普著作《计算机怎样解几何题》 是大型 科普系列读物《院士科普书系》第 一 批出版的作品 所著“教育数学丛书”(<<平面几何新路解题研究 >> <<平面几何新路>>、 <<教育数学探索>> 共三册)被评为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全国数学 教育 著作《数学家的眼光》被评为 2002年广州市首届 图书奖”一等奖
优秀科普作品评选获奖作品(图书)一等奖
智能软件
张景中院士的主要研究为智能教育软 件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他提出 了独具特色的“智能教育平台”的概念 和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 学科带头人张景中及其合作者认识到,有 了“智能教育平台”的概念和理论只是起步, 必须进行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教育实践,才能 对教育信息化作出切实的贡献。
院士简介
1993年被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批准 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 科学奖一等奖,所取得的成果“几何 定理机器证明理论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展”获国家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98颁发)。
院士简介
所开发的教育软件“智能教育平台 系列软件1、2—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通过国家教育部教审定委员会审定 “Z+Z智能教育平台”获香港国际发明 展览会金奖(2000年)。 “智能教育平台-小学生版”获第六届全国多 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2002年)。

张景中 大道至简 方能感受数学之美

张景中 大道至简 方能感受数学之美

张景中大道至简方能感受数学之美文/本刊记者 李曼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九章算术,欧式几何,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发展到今天,数学成为一门有趣而神秘的学科,范围极广 ,领域至深。

当你敲开他的大门,你会惊喜于可以领悟他包含着的各种神奇规律,也会苦恼着任凭你如何冥思苦想也无法绕开的形式变换,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曾将给无数学子带来过快乐,但更多的是痛苦。

在数学王国的“苦海”中,有一位孜孜不倦的园丁,努力将学生们救离苦海,让苦涩的数学生活变得简单,有趣,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

上世纪70年代,张景中就致力于让数学变得不在那么“可怕”,潜心科研四十多年来一直坚守这份理想,在搞科研之余,出版了多本科普书籍《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新概念几何》等等,他全新的数学思维,帮助众多青少年们轻松入门数学的殿堂。

把数学变得容易张景中喜欢将学习数学比作吃核桃。

他说:“核桃美味而有营养,但是它有一个硬壳,要砸开壳才能吃到美味的核桃。

数学教育就是要研究怎么砸核桃,怎么吃核桃,要改良核桃品种,使它更美味更营养,更容易砸开吃净。

”1954年,张景中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生不逢时,幸有祖母于兵荒马乱的战争之际,教予他学习之道,才让他对知识产生渴望。

当时的北大十分注重基础课程的教授,并且多是名家授课,勤奋好学的他不断地汲取知识,读了许多资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即使后来被分配到清河农场去劳动改造,他也书不离身,白天劳动,晚上开会,抽空就打开《数论基础》,研究书中的知识。

1966年,他来到了新疆,1974年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1团子女中学的老师,讲授平面几何、三角等。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他发现了传统的数学课程,令孩子们很是抓狂。

他清晰地认识到,中学阶段是学生们数学学习的分水岭,涉及到几何的逻辑推理,数学的讲解变为抽象化的教学,比起小学数学是一种思维的提升。

张景中院士数学实验课程

张景中院士数学实验课程

张景中院士数学实验课程张景中院士是中国数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在数学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开设的数学实验课程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介绍张景中院士数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和影响。

张景中院士数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创新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和探索。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独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和思维碰撞,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解决方法。

同时,老师充当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数学的各个领域。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数列、函数、概率、统计等数学概念和方法,探索数学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领域,培养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显著。

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研究的欲望。

数学实验课程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个人,还对整个数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该课程提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了探究式学习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景中院士数学实验课程在数学教育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课程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也为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信在张景中院士的带领下,数学实验课程将会在未来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重视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重视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

院士声音╚㎼璇㳔ꯗꯗ㛶䑳冎╚ ꅾ錠侨㷖侅肫ㄤ猰㷖兜⿺սꤎ㡦➝絏վ张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广州大学计算科技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广东省数学教育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发表《数学家的眼光》《新概念几何》《好玩的数学》等作品。

ս崞⸓ⶨ䕧վ2017年9月19日,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邀请张景中院士到广州中学开展科普讲座30雮猰㷖兜⿺♸猰䪮⴯倝 ⚙缽룅굷䎛䊜 ꤎ㡦⚁㹻吥㔩遤 崞⸓❀ワ䎃䊢爞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侅肫侨㷖㽠僽⚹侅肫涸侨㷖1989年,张景中院士在15年思考探索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数学的概念。

所谓教育数学,就是为教育的数学。

改造数学使之更适宜于教学和学习,是教育数学提出的任务。

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要把数学变容易。

过去曾经使成年人困惑的问题,在以后的年代里,连孩子们都能容易地理解。

张景中院士谈到,数学最初的研究并不是为了孩子和教育,而是为了解决工程、技术、科学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要让数学更适合孩子学习就必须对数学本身进行加工、改造和研究。

我们要让它变得更容易学,学了就能够更有效地解题,而且懂得其中的道理。

要把数学变容易,基本的想法有四点:一是熟悉了就容易——尽可能把要学的新知识和学生已经熟悉的东西串联起来;二是简单了就容易——寻求更简单的表述方式,为大量问题提供有章可循的解决途径;三是想通了就容易——尽量把前后左右的知识串起来,把道理说清楚;四是直观了就容易——形数结合,动静结合,在数学实验中变抽象为具体,体验数学之美。

为此,张景中院士提出,要做切实的基础数学研究。

这包括提出新定义、新概念,建立新方法、新体系,发掘新问题、新技巧,寻求新思路、新趣味。

凡此种种,无不是为教育而做数学。

㷖㥩侨㷖㼆䲿⼮㕂㹻猰䪮⴯倝宐䎂䠑⛐ꅾ㣐张景中院士认为,增强国家的数学实力,要重视数学的基础研究,重视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校友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日期: 2007-03-02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本网编辑部张景中河南省汝南县人。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

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院士主要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

其主要贡献是:(一)提出了面积解题方法,并用之于机器证明的研究,使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自动生成这个多年来进展甚小的难题得到突破。

(二)创立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这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

(三)创立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值并行方法的原理和算法。

(四)对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创立了含参结式法,升列组的WR分解算法,彻底解决了可约升列相对分解问题。

(五)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自1980年以来,张院士发表学术论著共 150多篇(册),还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通俗读物,1990年被中国科普协会审定为建国以来贡献突出的科普作家之一,1994年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评为十大金作家之一。

作品《教育数学丛书》1995年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一届全国数学教育图书一等奖”。

作品《数学家的眼光》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2002年获广州市首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作品《院士数学讲座》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

作品《院士数学讲座专辑(3册)》一书2003年5月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一等奖,2003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院士数学讲座:帮你学数学》一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入选作品奖”。

近年来,张景中院士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及省、市、学校的科研项目十多项,总经费为四百多万元。

成果《安全、节能、低噪声的木工电磁振动刨床和木材的电磁振动刨削工艺》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新进展》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所主持开发的软件《Z+Z智能教育平台》2000年获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其中的“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2000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年被编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并向全国发行。

所主持开发的“智能教育平台--小学生版”2002年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在教学方面,1996年,张景中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广州大学(原广州师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并任该点硕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

1997年“学科教学论(数学)”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

1998创办了软件所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试点班,近年来,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几十人。

2002年在广州大学的支持下,创立了广州景中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并任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张景中院士带领软件所全体教职员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教学、科研及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创出了一条新路。

编辑:尧华张景中院士做客“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名家讲坛发布时间:2010-6-27 9:38:00 浏览量:1510 【字体:大中小】应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梅宏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于6月11日下午访问北大,并莅临北京大学“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名家讲坛,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自动推理与教育信息技术”的精彩报告。

90余名北大师生参加了讲座。

张景中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长期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

他创立了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这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

张院士还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和通俗读物,曾获得“第九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和“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

在长达2个小时的报告中,张院士从通俗易懂的事例入手,用简洁、明练的话语将其创立的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娓娓道来,并用生动的案例讲解了采用计算机如何进行几何工作的处理,同时对该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展示了当前取得的成效。

报告期间,前来听讲的老师与学生被张院士朴实而又生动的讲解深深吸引,大家都为张院士的理论及实践工作叹服。

张院士演讲深入浅出、阐释清晰明确,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在提问环节,对于学生们的提问,张院士给出了准确、睿智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及体会,为在场的师生答疑解惑。

作为一名北大毕业的学生,张院士以自己的读书时的亲身经历为例,恳切希望北大学子把国家需要作为个人事业最重要的部分,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大事业建设中来。

他勉励广大学子安下心来,避免浮躁情绪,从小事做起,勤奋努力,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做每一件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报告结束后,张院士参观了信息学院软件研究所及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图 1 张景中院士在学术报告过程中广州大学张景中:与数为“伴” 探寻数学之美时间:2013-01-31 10:16来源:未知作者:罗贵点击:6次张景中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9年后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职,1986年到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1995年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张景中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9年后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职,1986年到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1995年调入广州大学(原广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等,现任广州大学教授,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研究,在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立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该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

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生与数学“相伴”,是张景中院士的一个写照。

从当初来到未名湖畔,在北大数学专业求学,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到文革时期坚持研究,把破解难题作为自己的目标与动力;再到走上大学讲坛,开启教育数学领域,诲人不倦,他都是潜心于数学的一个个数字,一个个符号,一个个公式,一个个图形中,去探寻、发现数学之美。

聚于“未名湖”,迷上数学研究张景中出生在河南省汝南县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54年夏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同年9月,他从河南的一个县城汝南,来到了未名湖畔,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在数学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

当时的北大数学力学系拥有程民德、江泽涵、周培源等名师,很重视基础课程。

同时,各门课程也安排得很合理,学生有充分时间阅读、思考和讨论。

张景中回忆了这么一段经历:那时《数学学报》发表了一个有误的例子,试图补救。

他想出了补救的方法,并与同学杨路一起给出了论证。

北大数学力学系讲授微积分的程民德教授对学生的研究很是赞赏,特意安排了一次学生科学报告会,让他们讲解这个例子。

这个例子后来发表在武汉《数学通讯》杂志上,也成为他和杨路多年在数学领域合作研究的一个开始。

好景不长,一场政治运动迎面降临。

1957年,张景中被划为右派,随后被开除学籍,到农场劳动。

同窗好友杨路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

张景中白天的劳动紧张而又沉重,晚上还要开会。

但无论多忙,随身总是带几本书,那时,他最常翻看的就是《数论基础》。

在此期间,他与杨路常常通信,交流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异地联袂攻关,攻克了“逐段单调连续函数迭代根存在性”这一数学难题,成果在《数学学报》发表后,引起国内数学界的关注和后续研究。

他们探索的几何算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文集引用近400篇次,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了100多篇次。

走上大学讲坛,迎来事业的“春天”文革十年,对于张景中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

1966年8月,他随集体被调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成为了那里组成的一个工程支队中的一员,任务是修一条从库尔勒到若羌的公路,全长四百公里。

那时,每天的工作是挖土、抬土、浇灌水泥、制砖、建桥铺路,劳动之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开会和读“红宝书”;因为是“五类分子”,星期天还要加班劳动,打扫厕所、砍柴,他再也没时间看数学了。

直到1974年4月,张景中到了位于库尔勒地区焉耆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1团子女中学担任老师,为初二年级学生讲平面几何,这才又再度接触数学。

1978年,张景中迎来了数学研究的春天。

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寻访到他的下落,邀请他和杨路参加学术交流。

这两位历尽磨难的挚友,20年来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相会。

12月,张景中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任教,为数学系、少年班讲授微积分。

在中科大工作的6年中,为了克服微积分学入门的难点,张景中提出了非ε语言的极限定义方法,以及连续归纳法。

20世纪80年代,张景中和杨路同时被调到中科院成都数理科学研究室,同时被聘为中科院研究员,分别任研究室正、副主任。

他的学术研究逐渐转入机器证明的新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他在美国维奇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出版以消点法为主题的英文专著《几何中的机器证明》,收集近500条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可读证明的几何定理。

这项工作得到自动推理领域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好评,被称为“是计算机发展处理几何问题能力之路上的里程碑”,被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业学术讨论会肯定为“近年来自动推理的几个重要进展之一”。

不久,基于杨路的想法,张景中等人又把消点法用于非欧几何,在计算机上生成一批非欧几何新定理的可读证明。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前推搜索的逻辑方法,使这一方法达到实用阶段。

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新进展》在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致力创新,创立教育数学理论体系1996年起,张景中的主要兴趣转向数学教育和智能教育软件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