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过渡空间边界探讨
城乡交错带空间边界界定研究进展

国外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九世纪,对于城乡交 错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城市地理学对于城 市形态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杜能(H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1826)出版的《孤立国》,书中揭示了城市 周围地区在距离因素作用下土地所呈现的地域分异规 律,是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面最为经典的理论 。 [3] 德国地理学家 Herbert Loui(s 1936)从城市形态学的角 度对柏林城市结构的研究,将城市划分为老城区、早期 郊区、主要住宅区三个不同层次。Dickinson(1947)提 出三地带理论,把城市空间从城市向外依次划分为中 央地带、中间地带和外边缘带 。 [4]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对较晚,国内最早关于城乡交错带的划分,是广州市 规划局 1988 年根据近期城市建设发展的地段、城市居 民和农民混居的地段、处于城市重点控制地区附近的 农民居住地段、城市主要出入口公路两旁各 50 米的地 段等因素来拟定的划分原则[5]。程连生(1995)应用遥 感技术,采用信息熵对北京的城乡交错带的空间边界 进行了界定并制作了直观的空间分布图 。 [6] 章文波 (1999)充分利用 TM 影像,提取城市用地信息,以均值 突 变 点 为 界 限 划 分 了 北 京 的 城 乡 交 错 带 。 [7] 王 静 (2004)以无锡市为例,利用“3S”技术提取城乡结合部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的友好性研究——北京市展览路片区住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4-0050-06 收稿日期 2023-11-14摘 要 高密度城市的宜居性在规划设计领域成为现实困境,尤其是活力水平、可步行性和日常服务接入等方面。
该文分析住区临街边界的属性及价值,提出住区临街友好边界的实现策略。
结合调研展览路片区住区临街边界的现状分析,用类型学的方式对住区临街边界衔接方式及边界空间形态进行归纳分类,初步筛选出具有潜力的友好边界。
该方法使封闭式城市街道向友好街区转变,为边界公共空间开发利用和更新改造实践提供新模式与新思路。
关键词 边界空间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 友好性Abstract The livability of high-density cities has become a real dilemma in the field of planning and design, especially in terms of vitality levels, walkability and access to daily services. We analyze the property and value of street frontage boundary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strategy of friendly boundary in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rontage boundary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Exhibition Road area, we summarize and classify the connection mode and spatial form of the frontage boundary of residential areas by means of typology, and initially screen out the friendly boundary with potential. This method transforms the closed urban streets into friendly blocks, and provides a new model and a new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renovation of boundary public space. Keywords Boundary space, Street boundary space, Friendliness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的友好性研究——北京市展览路片区住区为例The Friendliness of Street Boundary Space in Residential Area: Taking Beijing Exhibition Road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吴海宁 | Wu Haining 欧阳文 | Ouyang Wen我国城市发展走向已由“增量拓展”转向为“存量更新”,在此背景下,高密度城市的街道空间中较大面积的活动空间已被大部分挖掘,但街道整体上公共空间出现了连接性不足、空间闭塞、功能单一等问题且不能满足街道居民生活活动交流的需求。
当代环境下建筑过渡空间的研究与思考

R e s e a r c h研究探讨
当代 环境 下建筑过渡 空 间的研究与思考
郭 靖
( 广西师范大学)
能再把建筑看成一个容器的设计过程 ,而应该 明白建筑空间形式也不 再是封
闭的,而是开放的。 随着社会化进 程的不断加快 ,当代建筑越来越开放,而 作为 建筑 师在进
行 建筑设计时也将 更加 注重建筑 内部 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关系,要 注重 人、建
在 建筑内外的功能空间的交界处产生很 多过渡性的空间,而且这 个思想也 与
黑川纪章的过渡空间理论不谋而合 。 2 . 3国内建筑过渡空间应用现状 在 国 内,著名 建筑 师彭 一刚在著作 《 建筑空间组合论》中,从实践和理 论 角度分析,探讨 形式美在使用方法 说明建筑空间法,并详 细介 绍了这些规 则 的应用。
3研究的 目的和意义
过渡空间是一个相对模糊 的空间概念 ,困难之处在于很难去界定过渡 空 间的具体起始点与结束点。本论 文的 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过渡 空间的梳 理而总 结出过渡空间的 “ 界与限 ” 。首先,从过渡空间认知开始 ,到词源分 析、过渡 空间特点、过渡空间的作用 、过渡空 间的双重属性 ;其次,定义 过渡 空间 ; 再 次,通过归类分 析理论,总结 出 “ 界与限 ”在过渡空间的实现 手法 与构成
工业 革命 后,随着 工业 生产 力以及工业技 术的提高 ,在建筑领域里 出现 了如 混凝土 、钢材 、玻 璃等 各种 新型建筑材料 ,尤其建造技术的突飞猛进 ,
日本建筑师芦 原义信在 《 外部空间设计》中对建筑过渡 空间进行 了介绍 ,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城市边界是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城市与乡村、自然及其他城市相互交错和干扰的地方。
城市边界具有多重空间属性,包括物理边界、功能界限、文化界面、环境界线等。
这些空间属性不断变迁,受到城市发展、社会变迁、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边界的物理边界属性包括界限明显、空间分明、建筑密度低等特点。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边界的物理边界逐渐消失,原本的城市边缘逐步成为城市的新中心区。
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区域间交通的便捷,城市边缘融入了乡村和自然景观,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空间。
城市边界的功能属性指城市的不同区域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城市边界的功能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
例如,城市边界原本的工业区逐渐演变为高端科技研发区,而原本的住宅区则尤为注重生态环保和舒适性,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边界的文化属性通过城市边缘的建筑、人文景观、文化活动等元素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特征和历史传承。
城市边界的文化属性同样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城市的美学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更新。
世界各地的城市边缘也在逐步融合,超越地域和国度的差异,成为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
城市边界的环境属性指城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
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边界的环境属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城市边界的环境保护,需要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回归自然,在城市边缘创造环保的互动空间。
综上所述,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城市边界空间也在不断变迁。
城市规划者需要根据城市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城市边界的空间布局,创造宜居、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空间。
同时,城市边界的变迁也需要城市居民和公众广泛参与,促进城市边界的互动和创新,共同谱写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篇章。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城市边界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和非城市之间的分界线。
它具有空间属性和变迁,对城市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城市边界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
城市边界分为实际界限和感知界限两种。
实际界限是指城市实际的行政边界、地理边界和规划边界,如行政区划界线、自然地理界线等。
感知界限是人们对城市边界的主观认知和感受,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感知、居民对城市边界的感觉等。
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反映了城市的大小、形态、结构和认知等特征,对城市的定位和形象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边界具有多样化的变迁。
城市边界的变迁是指城市边界的演变和变化过程。
城市边界的变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人口迁移等。
城市边界的变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张与收缩。
城市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城市边界的扩张,新的建设区域不断加入现有城市边界之内。
城市的新区域、新城市化区域等。
城市边界也可能会发生收缩,一些城市地区由于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等原因,导致城市边界的缩小。
2. 动态变化。
城市边界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城市边界也会发生变化。
原本属于农村的地区由于城市发展而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城市边界向外扩展。
城市边界的变化还可能受到政策、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3. 社会意义的变迁。
城市边界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空间上,还会在社会意义上发生变迁。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城市边界的认知和感受也会发生变化。
原本人们认为城市边界是城市与农村分界的界线,而现在人们认为城市边界是城市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界限。
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是城市发展和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和变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城市,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城市边界的管理和观测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适应城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注:生成内容的长度是基于模型在数百万个样本上进行训练的结果,并经过人工评估和选择的最佳结果。
城市开放性公园边界空间类型的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边界 空间存在 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 , 为开放 式公 园边界 空间的形 式选择提供参考 。
关键 词 : 城 市开放性公 园; 边界空 间; 类型
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曾说过 : “ 如果边界不复存在 , 那么空间就不会富有生气” _ 1 ] 。对于城市开放性公园 来说 , 边 界空 间对整 个公 园 以及 周 围的城 市绿 地都 发挥 着重 要 的作 用 。凯 文 ・ 林 奇认 为边 缘 并 非是 一 定 不 得 穿越 的 , 许 多边 缘是 相互 联结而 成缝 线 , 而不是 孤立 的障碍 拉 ] 。 随着 城市 公 园绿 地 的发 展 , 设 计 者 逐渐 重 视 公 园绿地边界空间 , 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 并引入 了生态学 中“ 边缘效应” 理论- 3 J 。但在公 园绿地的实际建设
2 城市 开放性 公 园边界 空 间的分 类
城市公园的边界空间由于其内外环境条件不 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 公园周边用地性质、 景观 、 空间形态 ,
公园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公园的母体绿地三者共同确定了公园边界空间的功能、 形态及绿 化水平 。依据这三方面的因素 , 将城市开放性城市公园边界空间分为以下 6个类型 , 在实际的设计 中通过边界 空间类型的确定 , 并根据其不同类型的空间形式及构成要素 , 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边界空间 , 从 而发 挥公园与周边城市用地之间的中介与缝合作用 , 使其成为组织城市空间的有力手段。 2 . 1 通透 式边界 空间 通透式边界空间主要 以垂直要素作为空间的限定要素 , 采用隔断或者列阵式围合 , 注重 围与透的空间关
过程 中 , 针对城 市公 园绿 地边界 空 间规划 设计 尚无 系统 化 、 专 门化 的研 究 。 因此 , 笔 者 对 城市 开 放 性公 园 的边
浅谈居住区边界空间设计

浅谈居住区边界空间设计一、边界空间设计形式居住区边界空间与城市的衔接方式从物质形态可分为围墙、建筑和绿地广场三种衔接方式,不同的衔接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由于构成边界空间的物质形态的不同,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方式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敞型。
①封闭型:视线上不通透,不可进入,对居住区进行强制性的围合和隔绝,这种形式对居住区同城市的交流互动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这类边界通常由实体围墙、沿街住宅山墙面等封闭构筑物来围合居住区空间,是一种消极的空间界定形式。
②半封闭型:视线上通透互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参与性,同城市空间既分隔又联系,通常由栏杆、可供居住区外人群使用的沿街建筑如商业、会所来界定。
③开敞型:视觉上互动,可进入参与,开放性最大,对居住区同城市的交流互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是一种区域的界定形式,通常以能够使居住区与城市进行共享使用的广场、绿地景观等构成。
封闭型的边界空间对居住区内外的交流互动有着非常严重的阻碍;半封闭型在视线交流、行为互动、资源共享上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对来说开敞型的边界空间比较好,但出于对居住区管理的需要,居住区边界都选择开敞的形式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形式,对居住区边界空间的各种类型进行优化组合,营造出合适的居住区边界空间形式。
在类型组合当中,应以半封闭型同开敞型相结合,多功能、多形式、多元素相结合。
居住区边界空间的功能形式应尽可能的多样化,这样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增加社区的归属感,如将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融入到居住区边界空间中来。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局部营建开敞式的居住区边界空间,如在边界形成交流广场、休闲绿地、双向服务的建筑等。
这些与城市能够共享、具有公共性的场所节点,融合了居住区和相邻的城市空间,加强了居住区和城市的交流互动。
二、改善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手法1边界空间通透化居住区内外的交流和城市景观的连续性需要居住区边界空间的通透化。
浅谈城市居住建筑过渡空间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建筑过渡空间设计摘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城市居住小区的快速发展导致居住建筑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空间形态。
文章首先对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指出过渡空间是居住建筑最重要的空间形态之一。
其次,对居住建筑不同层面的过渡空间各类元素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居住建筑;交往;过渡空间Abstract: In the tide of market economy, influenced by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residential area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space form a variety show.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space form,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itional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form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Secondly, the transition space all kinds of elem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role are discussed.Keywords: City residential building; interaction; transitional space一、引言居住建筑是与人的生活最为密切的建筑形式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无不与居住建筑息息相关。
居住的需求始终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现今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根本体现。
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急剧猛增,传统的居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量居住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居住建筑的大规模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研究居住建筑的形式,并且预测规划未来生活方式,建造出更适合人们居住的建筑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空 间” 室外 空 间” 间的一 种能 够 明确定义 和划 和“ 之 分 的空 间范 围 , 而是 可 以理 解 为空 间使 用 者对进 入新 空 问时所 留下 的对 旧空 间 的空 间 经验 的记 忆 的视 觉
体验 。就 正如广 场与 建筑 之 间的廊道 , 当从 广场 进入 建筑 的时候 , 为“ 渡空 间” 作 过 的廊道感 觉 上是建 筑为
收 稿 日期 :0 20 —9 2 1—80
界; 在边界属性上, 绿地与广场类似, 但是绿地还可以 根据栽植界定 出边 界甚 至 自身 内部 的层 次 ; 雨棚 的 带
人 口物理意义 上 的边界 只有 顶面 和地 面 , 由建 筑 内 而
凹的入 口上下 左右后全部 围合 _。 5 ]
作者简介 : 李妹姝 ( 9 4 , , 1 8 ~)女 江苏南通人 , 合肥 工业大学硕士生 64 《 1 工程与建设》 2 1 年 第 2 卷第 5期 o2 6
迎接使用者而设 的建筑空问的“ 前厅” 部分 ; 而当从建 筑 走 出到广 场 时 , 廊道 似乎 又成 了从 密闭空 问到 开放
图 1 洛 杉 矶 老 农 贸广 场 入 口处 街 道
空 间的广场 空 间 的一 部 分 。正是 这种 既 可 以 是建 筑 空间, 又可 以看 作广 场空 间一 部分 的类似 “ 廊道 ” 的元
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 过渡空间 ; 空间边界 ; 物理边界 ; 心理边界 ; 人性 ; 物性 中图分类号 : U9 4 13 T 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58 (0 2 0 一640 1 7 —7 12 1 )5o 1—3
1 课题 的背景
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 中由“ 二元性状” 所导致的
到 了廊 柱 的边 缘 , 雨水 形成 的帘 幕 。其 次是人 的行 为
游 泳者 浮 出水面 的过 程 中是 同时置 身于 两种 空间 , 而 爬 出水 面之后 的“ 渡 ” 过 的存 在 仅仅 是 游 泳 者 肌 肤 上 滑落、 散 、 飘 粘结 、 变化 和展 开 的水膜 。从 这个 角度 去 理 解 , 可 以发 现文 中那个 所谓 的“ 也 过渡 空 间” 际上 实
述 的是 不需要 解 决两者 间 的对立 , 而是创 造第 三种状
态 , 这共存 融合 的过 程 中 , 在 这两 种 不 相 容 的食 物 和
平相处 , 而又不减 其个 别 的特质 , 二者 合二 为一 , 正是
过渡 空间的廊道 空 间往往 一侧 为柱 一侧 为 墙 , 以墙 为
这第三种元素介入其 中的结果”[ 。过 渡空间从定 2 ] 义上就有一种复杂 、 矛盾 、 暖昧、 不易名状和确定地位
素构 成 了定 义 的“ 渡空 间”6。 过 ¨ ]
3 过 渡 空 间 的心 理边 界
美 国建筑 师麦 克 ・ 贝尔 ( c al e ) 3 》 Mi e B l 在《 2 杂 h 1
从 心 理层 面看 , 过渡 空间 由使用 者 的体 验选 择边
界, 而非空 间界 限 。
志 的第一期 中 曾经 发 表 过 一篇 表 达 空 间 关 系 的短 文 《 游泳 者 》6。此 短文 的 翻译 如下 :在 残 缺 的城 市 机 [ ] “ 理和 经济 乱交 的后 果 中航行 。在 当代 大都 市 中 , 我们
合挤 出 , 属于被动空 间 , 边界 即其他 空间面 向广场 的边
身的两种物性 : 依附性和密接性 。过渡空间是从两种 建筑 空 间 , 或建 筑空 间与城 市 空间 的矛盾对 立关 系 中 衍生, 因此其存在离不开这两种已有空间。而空间本
身 由建筑 物 的 围合 产 生 , 因此 , 渡 空 间 的依 附性 是 过
《 工程与建设 》 2 1 0 2年第 2 6卷第 5 期 65 1
之间 , 或者“ 建筑 空 间” 城市 空 问” 间 , 或者 “ 和“ 之 又 室
单位 提 交 根 据 测 定 的原 地 面 线 绘 制 的施 工 横 断 面
图及 实 际的 土石 方 工 程 数 量 , 量监 理工 程 师 根 据 测 检查 、 复测 结 果 审核 。 [] 刘 1 ( 考文献] 参
达 的过 渡空 间实 际上 是 原 有 空 间 的记 忆 和新 空 间 的
同游 泳者 涌 出游泳池 水 面时 的水膜 一样 , 我们 的肌 从
肤上滑落 、 飘散、 粘结、 变化 、 展开。尽 管当代城市 的 规范是 由理性来协调 , 仍然很难想象我们不在这些既 规 范建 构 的疏松 又非 造 型 的空 间 中游进 游 出 , 也很 难
性 的与非理 性 的, 型的与非造 型的 , 造 建筑 的 与非建 筑 的 。而文 中的游泳者就是 往返于两 种空 间的城 市居 民
的隐喻 。这 里 泳 池 可 以 理解 为密 闭空 间或 者建 筑 空 间, 而泳池之外则 是与之对 应的开 放空 间 , 而游泳 者从
张或 者扭 曲 。首先 , 是人对 空 间提供保 障感 和安 全感 的渴望 带来 的过 渡 空 间 边界 的模 糊 不定 。同样 以圣 彼 得 大教堂 广场 的柱 廊为 例 ( 2 , 晴 朗明 媚 的早 图 )在
上 的人群还是柱廊下休息或行走 的人来说只有 内侧 的墙壁 , 立柱 一侧 的界 限几 乎 荡 然 无存 ; 到 中午 而 等 艳 阳高照 , 柱廊过渡空间在立柱一侧的边界就变成了 阳光在 廊顶 投下 的纳 凉 阴影 , 随着太 阳高 度变 化而 会
变 化 ; 若 突然雷 雨 交 加 , 渡空 间 的边 界则 重 新 回 倘 过
的意 味 。而“ 渡 ” 词 更 是掺 入 了流 动 的概 念 。本 过 一
文试 从 空 间的物理 和 心 理两 个 角 度 对城 市 过 渡 空 间
边界再明了不过 , 但是立柱所界定的空间却缺乏明显 的边 界界定 , 也将 过 渡空 间本 身 的独 立 或从 属关 系 变
的暧昧 。如圣保 罗大 教 堂广场 廊 道 , 道 空 间就表 达 廊 了一种 内部 空间与 外部 空 间 的灰色状 态 , 廊道 之下 的
城市 过 渡 空 间边界 探 讨
李姝 姝
( P 合n, 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 院, I业 安徽 合肥
摘
200 ) 3 0 9
要: 文章通过对城市过渡空间形态 , 的空间心理的分析 , 人 论述 了城市过 渡空间 的边 界特征—_- 物理边界 和心理边界 。通 过
边界的基本 分析提 出城市过渡空间设计过程 中的一种思考方法 , 以期更好 的认识 城市过渡空 间, 好的设计 , 更 并发 挥其在城市 中
建筑 内部 与外部 空 间 , 有 与私有 空 间 , 与虚 , 工 公 实 人 与 自然 的鲜 明对 立 , 生 了对 城 市 过 渡 空 间 理 论 的 催
研究 。
其存 在 的条 件 。而通 过 视 觉 上连 通 , 间上 靠 近 、 空 可 达来 实现 的过 渡空 间 的密 接 性则 是 过 渡 空 间完 成 其 “ 渡” 能 的必要 。根据 城市过 渡空 间 的物性 , 间 过 功 空 的边 界根 据被 过渡 的 两个 或 多个 原 有 空 间 的 物理 元 素 界定 引。 在物性 的基础上可 以将城 市过渡空 间的物理形 态 大致分为街道 、 廊道 、 场 、 地 和入 口。街 道 过 渡空 广 绿 间除 了以街道两边 的商业 或服务性 质 的街 道建筑 作为 空间边界之外 , 街道 所连 接 的两个 空 间 的人 口也 是街 道过渡空 间边 界[ 。如美 国洛杉矶 老农 贸广场 (ame 4 3 f r r s re ( 1和邻 近的新购 物 中心之 间依靠 一条包 kt 图 ) ma ) 含餐饮 , 物的街道 连 接 , 计上 多样 , 却仍 具 有 明 购 设 但
晨 , 廊空 间作 为过 渡空 间的界 限对 于无论 是在 广场 柱
泳 池爬 出的情 景则 可 以看 做是 两种 空 间 之 间 的转 换 , 从 游泳者浮 出水 面到完全爬 出水面 的整个 过程都 属 于 这 一范畴 。这种转换也可 以理解为 “ 渡” 过 。
然 而事 实上 泳池 与泳 池外 并不存 在 另一 层空 间 ,
并 非一 种能 够实 际 区别 与 “ 密 空 间 ” “ 私 和 开放 空 间”
所 带来 的空 间边 界存 在 的变 化 。“ 所 精 神 ” 场 的涵 义 就 是人 文情 怀 的塑造 和保 留_ 。过 渡 空 间 功 能越 多 8 ] 样 , 连接 空问 的差异 越小 , 间边界 的被感 知度 越 与 空 ( 下转 第 68页 ) 1
想象 , 当这 些 空间滑 起 滑 落 时 , 们 不 注 意 到他 们 可 我
触 摸 的存在 ” 。 文 中指 出城市 存在两种 空间 : 有形 的与无 形 的 , 理
糅合 , 是空 间变 化 的冲击 。 从 心理 层 面解 析 出 的城 市过 渡空 间 的界 限在 原
有 物 理界 限 的基 础上 会 随着人 的感知 而有 所缩 减 、 扩
城 市过 渡空 间 的心 理 边 界 源 于其 人 性பைடு நூலகம் 的两 种
似乎在两个空 间的尖端上来 回摇摆 : 当我们 因城市主 义机 制而 充分 的连 接 、 完全 的定位 、 彻底 的服从 、 过度
的规 范 、 预先 安排一 切 , 我们 同时 也 在 漂 流 一 散漫 的
特性 : 社会性和暖味性 。过渡空间作为城市空间首先 是 为人服 务 的 , 而人 又是集 多 种 自然 属性 和社会 属性
的复 杂矛盾 体 , 因而 城市过 渡 空间必 然具有 为满 足人 在使 用空 间 时除 了空 间上 的 围合 和遮 风 避 雨 之外 的 社 会 需求 的社会 性 。城 市过 渡 空 间 给人 带来 的是 其
划 拉着 一在变形 无形 的 空间 中 , 一些商 品 化无 法规 范 的空 间 。这 些 空 间一 在 高 速公 路 旁 、 宅 旁 、 业 街 住 商 后 一即使 维持 创造 城 市 形 态 的经 济 矢 量 发 展轨 迹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