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假说讲义与理论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讲义-成良斌

自然辩证法讲义-成良斌

自然辩证法之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性质1. 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2. 学科内容自然观:物质观自然观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观: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科技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科学发现的逻辑观察与理论科学思维科学悖论科学研究的起点3. 学科性质哲学门类(有争论):属二级学科(群)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交叉学科: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史学桥梁和纽带:联结哲学和科学技术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历史1. 历史渊源(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诞生到19世纪40年代初)第一阶段:自然科学还没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统称为自然哲学泰勒斯(约公元前624-547年):万物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美尼:万物的始基是气赫拉克利特:万物的始基是火德谟克利特:万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古希腊人的宇宙观:有限说: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密封的小箱子古埃及人认为宇宙象一个长方盒子无限说:德谟克利特和赫拉克利特等地心说:阿那克西曼德等地动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等混沌说:认为宇宙是从一种最原始的混沌中产生出来的古希腊人的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统一于若干具体的物质形态)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一切自然物都是“矛盾物”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的整体第二阶段:自然科学与哲学分道扬镳,与神学分庭抗礼。

观察、实验方法的运用(始于15世纪下半叶)分门别类牛顿力学的发展机械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哲学与自然科学重新结盟)第三阶段:机械自然观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转变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附录黑格尔(1770-1831)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费尔巴哈(1804-1872)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1830年赖尔的地质学、1831年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巴斯德的微生物学、施莱登(1838)和施旺(1839)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自然辩证法课件第7章科学假说的检验与科学理论的评价

自然辩证法课件第7章科学假说的检验与科学理论的评价

4、有同样证据的其它假说H′ 的先验概率低于H,即 P(H′/k)< P(H/k)
结论:
5、这个假说最为可靠,即H 最可信
科学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事实 相符时,假说只是得到了经验证 据对过去的确证而非完全的证实
假说的确证可以看作是假说的检 验蕴涵作为一个证据在一定程度 上支持和确认了这个假说,而并 不意味着假说必然为真
解决方案:引入假说的先验概率 (H/k) 它不依确证证据的数量与质量为转 移,它逻辑上独立于假说的检验, 与检验无关,并可以在验前或验 后派给假说的一个数值
假说确证检验的逻辑结构 前提:
1、某个假说具有不可忽略的先验 概率,P(H/k)>0 2、如果这个假说为真,则其检验 蕴涵为真,H I
3、检验蕴涵为真,即 I
5、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7.1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 1、什么是科学假说? 2、为什么要有科学假说?
H1:棍子弯曲现象是由于光粒子通 过气水分界面时所发生的折射 H2:棍子弯曲现象是棍子断裂了
H3:棍子弯曲现象是一种幻觉 H4:棍子弯曲现象是上帝对人类智 力的考验
意义标准
如果一个命题能用逻辑分析
的方法加以证明,或用经验事 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 具有认知意义,反之就没有意 义 - “意义就是可证实”
“曹操是个质数” “X 是一个动物” “X 是上帝” “单身汉是未婚的”
可证实性原则
原则上可证实
可确证 - 证实的经验可能性 - 证实的逻辑可能性
( H ∧ A1 ∧ A2 ∧ … A m) ┓I ┓ ( H ∧ A 1 ∧ A2 ∧ … Am )
I
H: 牛顿三大力学方程与引力定律 A: 太阳系现有行星运动的初始条件 和边界条件 出现反例,不能

自然辩证法问题假说和理论.ppt

自然辩证法问题假说和理论.ppt
第7章 问题、假说和理论
1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 2 科研选题 3 假说方法 4 科学理论 5 科学理论的演进:科学哲学简介
2021/5/13
刘立 清华大学 STS中心
1
1 科学研究起于问题
20世纪初的“两朵乌云”引发物理学革命:相对论和 量子论
第一朵乌云 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 MichaelsonMorley实验,没有测到以太相对于地球运动的速度。 以太在哪里?危及到经典力学和电磁理论的根基。 Einstein研究这一问题,提出狭义相对论。
第二朵乌云 黑体辐射实验中的紫外灾难 实验结果与 经验定理,南辕北辙。M.Planck研究提出量子论。
2021/5/13
刘立 清华大学 STS中心
2
科学问题
问题即矛盾;科学问题,是主体在当时知识背 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 又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求 解范围,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一个理论提出来,第一,要看它能不能说明旧理论已 经说明的物理现象;第二,要看它能不能说明旧理论 解释的现象;第三,要看它能不能预言还未注意到或 将要发生的新现象。
评论:这是朴素的科学观,在科学家中有一定的代表 性。但是,一,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不是一个顺利的过 程,而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如普朗克定律(后述)所 言。二,新理论取代旧理论,还夹杂着外在的社会因 素,如SSK所揭示的利益因素。
应以科学原理为指导,但不受传统观点的 束缚。
应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但不受原有事实材 料的限制。
应有可检验性,但不局限于当代的技术水 平。
应使假说内容的结构简明而严谨,但不求 立即构成公理演绎体系
2021/5/13
刘立 清华大学 STS中心
16
假说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6讲 科学假说与与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6讲 科学假说与与科学理论

2024/9/29
11
判断假说解释能力的标准
1、看假说推论的数量和种类 2、看假说应付反常的能力 3、看假说的局部解释能力
2024/9/29
12
假说的对应性
在原有理论适用的范围内,新假说肯定 原有理论的经验结果。
新假说应界定原有理论的适用范围,并 解释其相对的正确性,将其作为特例或 极限形式包容于自身。
2024/9/29
16
假说检验的方法
1, 逻辑分析〔理论检验〕——辅助手段
逻辑分析的意义:
筛选作用:概念应具简单性、精确性、明晰 性等
假说自身不应存在矛盾,
假说不应与其他理论存在矛盾。
在假说与经验事实之间建立更加明晰的关系,
推出科学预见。
2024/9/29
17
2, 实践检验——根本手段
科学知识和活动的整体性和历史性,使得 不可能通过一组实验决定性地肯定或否认 某一假说。
C, 判决性实验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
判决性实验影响了科学共同体的心理取向 和游戏规那么。
2024/9/29
27
实验检验的双重性
确定性:在特定的知识和社会背景下, 可以重复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确定的, 对于相互竞争的假说的支持和批判也是 确定的。
来源:1,无法解释的新事实
2,理论外推到新范围
3,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
2024/9/29
2
假说的结构
1,事实根底 2,理论背景 3,对现象本质的猜测 4 ,由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2024/9/29
3
科学假说的特征
1,科学性:建立在事实和理论背景上 2,假定性:对未知机制的猜测 3,易变性:根据新的知识不断调整、修
奥卡姆以不见于他本人著作中的一句格言而享有盛名, 这句格言获得了“奥卡姆的剃刀〞这一称号。这句格 言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他作品中有句类 似的话:“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物假设以较多者去作 却是徒劳。〞这也就是说,在某一门科学里,如能不 以这种或那种假设的实体来解释某一事物,人们就没 有理由去假设它。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档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档

前言一、学科来源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20年代就传到中国。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恩格斯曾道出核心内容:“马克思和我,可以说从德国唯心主义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可是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怎样理解辩证法?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辩证法:自然界本身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状况。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法发展的几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辩证法;2)近代唯心辩证法;3)唯物辩证法;思考题: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有何区别?参考答案:自然的界的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的联系、发展的状况,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它属于思想体系,在属于思想体系这一点上,它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没有区别。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落脚点是指客观精神的联系、发展;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联系、发展。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

三、教学目标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科学与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关系的认识,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第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文明现代文明被认为是科学技术推动的,而文明又滋生科学技术,应该从科学、技术,文明之间的关系来透视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科学和技术的认知1、科学。

“科学”的“学”指得是知识体系,学说、观点、学识;“科学”的“科”指的是区别于文化、感觉、习惯、本能而可以形成逻辑体系的科目、类别,原初含义指的是涉及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科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6讲 科学假说和和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6讲 科学假说和和科学理论

2019/9/5
第6讲----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6
假说检验的方法
1, 逻辑分析(理论检验)——辅助手段
逻辑分析的意义:
筛选作用:概念应具简单性、精确性、明 晰性等
假说自身不应存在矛盾,
假说不应与其他理论存在矛盾。
在假说与经验事实之间建立更加明晰的关
系,推出科学预见。
2019/9/5
2019/9/5
第6讲----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32
如:氯奎可以治疗疟疾,这个结论如果只是从许 多病人服用氯奎而治愈的经验而作出普遍性结论, 那是以特殊性来说明普遍性,是缺乏必然性的逻 辑根据的。
但如分析了一定量氯奎怎样作用于寄生在人体血 细胞中的疟原虫,而破坏了原虫正常新陈代谢过 程,从而必然引起原虫的死灭。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评论“奥卡姆的剃刀”时 说:“我自己觉得这在逻辑分析中是一项最有成效的 原则。”
2019/9/5
第6讲----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5
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实现的机制:假说提出或从假 说中推导出新的可以在实验中进行检验 的预言。如果一个假说只能解释它试图 解释的事实之外,不能作出任何新的预 言,那实际上就不具备可检验性。
辅助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 和被审查的。观察实验的结果与检验蕴 涵不一致,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 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认 为,假说已经被驳倒了。
2019/9/5
第6讲----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23
特设性假说
特设性假说:为了保护某一理论特别提 出的无法独立检验的假说。
特设性假说的提出使得理论或假说受到 过度保护,无法接受经验检验,从而导 致理论的退化,丧失科学性。

自然辩证法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总的说来,科学理论越来越倾向于以假说形 式提出,从这一假说可以推导出某种预测,而 理论是否正确,相应地越来越倚重于预测是 否得到证实。
在关于科学实在论的争论中,科学预测能够 得到证实这一点也成为科学实在论者最重 要的论据。预测得到证实还为科学理论带 来极大的公信力。
预测能力为什么对理论具有这么重要的意 义?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
假说的来源:
– 为解释新事实的猜测性说明; – 把理论外推,遇到新的现象而提出的新假说 – 新旧事实间的矛盾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1965年发现宇宙背景辐 射,后来更敏感的仪器测量到宇宙微波辐射 的温度为2·7K,正符合大爆炸理论的预言,这 对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科学方法: 归纳-假说-验证
我们既可以说实证化的科学失去了形而上 学的支持,也可以说实证科学抛弃了形而上 学的支持,总之,它不用形而上学原理来支持 自己,而转向用证据来支持自己。事实以及 对事实所做的数学处理,取代了经验观念和 哲学原理
假说需要验证。而对这种外部验证来说,预 测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库恩总结出了评 价科学理论的五个尺度,第一个就是预测 的准确度,然后依次是一致性、广度、简单 性、丰饶。其中第五项,丰饶(fertility),其实 也差不多等于说能够产生新的预测。马赫 甚至把预测成功视作一个理论是否可被接 受的唯一标准。
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不杜撰假说”。
这句话引发了研究者广泛而持久的讨论,因为,如研 究者早已指明,牛顿本人像所有科学家一样提出假 说。
“假说”有多种相互纠缠的含义。我们说牛顿本 人也经常提出假说,指的是现在流行意义上的假说。 假说是需要加以验证的模式或理论。在这个意义 上,牛顿当然提出假说。但牛顿说到假说,意思不同。 牛顿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从现象中归纳出某种法则, 然后再尝试把这些法则应用到更广泛的现象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这些法则是否正确。

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讲义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