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用学

合集下载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一、内容综述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是一项深入探讨汉语中讽刺表达方式的实际运用及其交际功能的学科研究。

该研究不仅关注讽刺言语行为在特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还致力于揭示其背后的语用动机、交际效果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讽刺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具有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可以通过反语、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幽默、讥讽、嘲讽等表达方式,来实现对特定对象的批评、调侃或戏谑。

这种言语行为往往言简意赅,需要听者具备较高的语用推理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讽刺意味。

语用学视角下的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研究,注重分析讽刺言语行为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运用策略和功能效果。

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讽刺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可以用于表达不满、批评等负面情绪,也可以用于传达调侃、幽默等积极情感。

讽刺言语行为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策略,用于缓解尴尬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等。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还关注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讽刺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解读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研究者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讽刺言语行为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其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学科研究。

通过对讽刺言语行为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讽刺表达方式,揭示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运用和功能效果,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讽刺言语行为的定义与特点讽刺言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对某一对象或现象进行含蓄而尖锐的批评或嘲笑。

讽刺言语行为尤为丰富和独特,它不仅是人们表达不满、揭示矛盾的重要手段,更是体现汉语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

讽刺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它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或现象,通过对其特点或行为的描绘,达到批评或嘲笑的目的。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现代汉语的语用特点:理解汉语语用学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汉语的语用特点:理解汉语语用学的理论和实践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方式。

在现代汉语中,语用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并解释语用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首先,现代汉语的语用特点之一是多义性。

汉语中的词语具有多种解释,尤其是一些虚词和意思模糊的词语。

例如,动词“吃”可以表示进食的动作,也可以表示享受或感受的意义。

这种多义性给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挑战。

通过语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不同语境下的词语含义和使用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其次,现代汉语的语用特点还包括言外之意和留白。

汉语的交际方式通常比较含蓄和间接,往往需要通过上下文和非语言因素来推断对方的意图和含义。

一句话的真正含义可能并不完全体现在表面上的字面意义中。

在这种情况下,语用学通过分析语言和交际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汉语。

另外,现代汉语还存在一些礼貌用语和谦逊方式。

汉语中有很多用于表示礼貌和尊重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称呼他人时会使用敬语,表达感谢时会使用客气的措辞。

这种语言特点反映了汉语文化中人们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也体现了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语用学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并运用这些礼貌用语和谦逊方式,以提高交际的准确性和亲和力。

最后,现代汉语的语用特点还包括情感和语境的重要性。

汉语中的情感和语境对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语境可以改变词语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通过语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语中的情感表达和语境变化,从而提高交际的效果和准确性。

总之,现代汉语的语用特点体现在多义性、言外之意和留白、礼貌用语和谦逊方式以及情感和语境的重要性等方面。

通过理解和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和交际方式,提高语言交流的效果和准确性。

因此,对现代汉语的语用特点进行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

第五章语用学第一节语用和语用学一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只是掌握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并不等于就能很好地运用语言。

要使言语交际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求交际者能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得体的表达。

鲁迅的《立论》中,老师向请教立论方法的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毒打。

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言语交际不仅要求说话人对话语进行恰当的表达,还要求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准确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语用学与相关学科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在不同语境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基本规则和基本规律。

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提出。

他在1938念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之后,语用学才真正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得到确认。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语用学的理论,将西方的语用学理论方法和汉语的实际结合起来,将语用学和修辞学结合起来,对语言交际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汉语语用学(二)

汉语语用学(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语气是说话人使用话语的功能性意义, 它主要体现为话语的用途。我国语法学界有 人将句子按话语功能所分的类称为句类。口 气是语用意义的一种,它是一种元语用法, 是构成话语的客观命题中所携带的说话人的 主观情感和态度。语法学界对口气的研究还 极为薄弱,要么是口气和语气不分,要么是 即使谈到口气也是片言只语,在理论的系统 性和研究的深度上都显得很不够。因此,口 气应该是语法研究中不可缺少并亟待加强的 一项内容。
惊奇 惊奇的口气表示说话人认为最不应该发 生的事发生了,常用“偏偏、偏”等表示。 A 以中国古训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 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结 果适得其反,可见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 缓的了。 B 他偏偏没来,害得我白白等了半天。
惬意口气 惬意口气是一种表达说话人 庆幸的、欣喜的的情态,惊喜的 口气,又可分为侥幸和契合两种 口气。
急促口气与成分倒装 急促与舒缓是一组相伴而生、相对而言的口气 表达,主谓的倒装,除了具有突出焦点信息的语用 意义之外,还同时表达急促的口气。这类倒装句可 以用来作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而以 疑问句和感叹句居多,特别是在口语中更是如此。 A 早就走了,你弟弟。 B 又来了,那人。 C 要警惕啊,人们! D 走开吧,你。 E 别吵了,你们。 F 好看不好看,这电影? G 写完了吗,你的文章? H 怎么啦?你这是。
确认性口气 “的”表示对事实的确认。 A 我会尽我的力量来帮助你的。 B 煤够烧一年的。 “是”在标记对比焦点时,同时还 表达出一种确信无疑的口气: A 我是有问题,可比你要好得多。 B 是她才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除了使用语气副词、语气词表达口 气之外,汉语中还有一些专门表达强调 口气的特殊格式。不„„不„„; 一„„就„„;非„„不„„;再„„ 也;等。

汉语口语中特定语境下语用学分析

汉语口语中特定语境下语用学分析

汉语口语中特定语境下语用学分析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汉语口语丰富多彩,充满着独特的语境和语言风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目的。

这里,我们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待汉语口语中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探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一、谦辞的使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谦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在许多场合下,人们需要使用谦辞来表达自己的委婉和敬重之意。

比如,在对长辈或者上司进行称呼时,我们常常使用“老师”、“阁下”、“尊敬的”等词语来表示尊重;在提出自己的意见时,我们也会使用一些和缓的语言,如“请您考虑一下”、“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可行”等,以避免过于直接和冒犯别人。

另外,谦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谦虚和谨慎。

在遇到成功或者获得别人的赞扬时,我们常常会使用一些谦虚的语言,如“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还需多多指教”等,以表达自己的谦虚和谨慎之心。

在这种情况下,谦辞的使用可以让我们显得更加有礼貌和谦虚,也能增强我们的人际关系。

二、口语中的反问和修辞问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反问和修辞问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反问是指用疑问句来表达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用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调侃别人。

比如,在听到别人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者错误的想法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问来表达自己的质疑和批评。

比如:“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主意很好?”这种形式的反问就是用来表达对别人想法的不满和反对。

修辞问答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表达方式,它通过一系列的问答来强调某个观点或者达到某种目的。

在修辞问答中,问句和答句通常都有一定的隐喻或者比喻的意味。

比如,当我们想要强调某个人的聪明和智慧时,可以使用修辞问答的形式来进行表达。

比如:“问:什么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答:那些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时间和资源的人。

”这种形式的修辞问答就是通过问答来强调聪明和智慧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中语用学应用的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中语用学应用的研究述评

接受 的。因为什 么是处置 ,为什 么处置 ,什 么是 影响 ,影 响的原
因何在 ,我们都 没有 回答 。 并 ”③
且 我们 发 现 ,在实 际 的教学 中 ,
很 多 时候我 们根 本 达不 到 “ ” 把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是 以培 养 汉 语
交 际能力为 目标 ,以技能训 练为
运 用语 用 学 的理 论 知 识 来 指 导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现 在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注 意 到 语 用 学 在 对 外 汉 是 活 脱离语 境的 “ ”的语 言 。以对 死
外汉语语 言学为例 , “ 外汉语 对
例句和练 习多数 都是无效 的 ,在 大多数情况下 给的都是可 用可不
认 识 ,就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来 说 ,是 很 难 让 初 学 汉 语 的 留 学 生 理 解 并
都有 影响。 因为 ,对外 汉语教学 的根 本任务是教好汉语 。 吕叔湘
先 生 说 过 : “ 习 语 言 不 是 学 一 学 套 知 识 ,而 是 学 一 种 技 能 。 ① ” 因 此 ,我 们 认 为 对 外 汉 语 学 科 的 基
中心 的 汉 语 教 学 , 它 是 要 培 养 以
础理论都必须 围绕 着 “ 习语 言 学
技 能 ” 这 一 中心 ,学 习 的 应 该 是
字句 的教学 目的 :学 生要么完全 不使用 “ ”字句 ,要 么使用错 把
误 。这 主要 是 因 为 我 们 给 学 生 的
汉语为第二 语言 的学 习者运 用汉 语进行交 际活动的 能力 ,体现 为 在具 体语 境 中 的语言 应用 能力 , 陈作宏等人将其 概括为 “ 语用 能 力” 。因此 ,我 们在 教 学 中需要

解读钱冠连汉语语用学理论

解读钱冠连汉语语用学理论

用原理” 、 “ 不 同的语言文 化升华 出不 同的语 用原 理” 和“ 西 方语 言文 化 语 用 学 对 ‘ 禅 门公 案 ’ 无 能 为 力” 等 问题 的讨 论 指 出 : “ 汉语文化语用学” 就 是 以
汉语 文 化为 背景 的语 用 策 略 和原 理 的研 究 , 进 而 提 出了语用 学 的窄 式 和 宽 式 定 义 。窄 式 定 义 : 语 用 学 是 一种 语言 功能 理 论 , 研 究 语 言 使用 人 是 如 何 在 附 着 于人 的符 号束 、 语 境 和 智 力 的参 与 和干 涉 下 对 多 于话面 ( 字面) 的含 义作 出解 释 的 。宽式 定 义 : 语 用 学 仍是 一种 语 言功 能 理 论 , 但 它 研 究语 言使 用 者 是
那 张皮 J 。对上 世纪 8 0年 代 以来 涌 人 的 大量 西 方 理论 思潮 采取 了有 节 制 的谨 慎 接 受 态度 , 不 人 云 亦 云, 而是力 求创 新 。该 理 论 论证 和 分 析 奠基 在 大 量 的中文报 刊 、 杂志 、 书 籍 和 资料 中的 真 实语 料 之 上 。 从 这部 近百万 字 的著作 中可 以看到 中 国近代 以来 的 跌 宕起伏 的语 用学 发 展 历程 , 看 到学 者 们 的不 懈 追 求 对新 时期 以来 的语 用学 研究 产生 了重要 的借 鉴和 推 动作 用 。该 理论 用 多 元 开放 的 、 综 合 的眼光 来 开 掘语 用学 理 论 的生 长 点 , 从 三 个 语 言 符 号 外 因
成 了新 的理论 框架。他提 出的汉语文化语 用学就是人 文 网络 言语 学、 语 言是人 类最后 的 家园等 观点 , 为世界语 用
学理 论的研 究提供 了新 的思路 , 无疑是一种创新 。 关键 词 : 钱冠连 ; “ 三 带一” 理论 ; 家园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用学》结业考查
序号:21班级:中文11101班姓名:翟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不抄题)(20分):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答:排比
2、电线杆子说他成了富翁,搞了半天是那个负翁。

答:拟人
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三种)。

答:比喻、夸张、借代
4、祖国啊我的母亲!
答:拟人
5、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答:拈连
6、他的话说得水都点得燃灯。

答:夸张
7、滔滔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答:对偶
8、我跟太行山有个约会。

答:拟人
9、假若当时我已经能够记事儿,我必会把联军的罪行写得更具体、更“伟大”、更“文明”。

答:排比
10、黑夜,寂静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三种)
答:比喻、夸张、排比
二、发挥想象,写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每句至少写两种)(10分)
1、都三个月了。

答:1.认为时间很长
2.蕴含着失望的感情
2、妈妈,今天星期天呢。

答:1.只是提醒妈妈这个今天是星期天这个时间
2.提醒妈妈在星期天答应要做的事情
3、下雨啦!
答:1.很高兴期盼雨的来临
2.很惊讶雨的到来
三、写出下列句子的预设义。

(10分)
1、老李早就不在我们学校了。

答:老李以前在我们学校,但是已经辞职很久了
2、我再也不上你的当了。

答:以前上过当,现在不上当了
3、你住100平米的房子还小?
答:现在住100平米的房子,屋主认为房子小,说话人认为房子大
4、这件事暂且放一放。

答:有一件事并且想要解决,但是说话人不想现在解决,让要求人放一放5、非手术一次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答: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不用手术就能一次性治疗
6、我哥哥因偷盗被判了5年徒刑。

答:我有哥哥,我哥哥还盗窃,并且被判了5年
7、这雨什么时候能停下来!
答:现在还一直在下雨,说话人希望雨能够挺下来,但不知道多久可以停8、小李再也不是科长了。

答:小李以前是科长,但是现在不是了
9、他不但能演电影,还能唱歌呢!
答:他演电影、唱歌都行
10、部队停止前进!
答:部队开始一直在前进,现在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四、你对“炙手可热”(名气大)、“七月流火”(天气热)、“差强人意”(差劲)、“一网打尽”(全部到位)、“呼之欲出”(新事物即将出现)等成语的新潮用法持何看法?(20分)
答:这些成语新潮用法都属于汉语语用学上的成语意义的整体偏移。

成语意义的整体偏移的情况包括以下几点:1.收缩成语整体意义的范围,或把成语的整体意义割裂作为部分理解。

2.改变原来成语的语气。

3.改变原成语的语义关系。

4.语义泛化。

5.既改变成语的意义又改变其他感情色彩。

6.赋予成语的另一个深层含义。

7.把成语意义作反向理解。

8.仅仅使用成语的字面意义。

这些都是成语意义的内容偏移,除了内容偏移还有形式偏移。

“炙手可热”原指形容权势很大,现在由于成语意义的整体偏移就有名气大、影响大的含义。

“差强人意”原指形容还过得去,是褒义词。

现在则是很差劲,就成贬义词。

“七月流火”原指天气渐渐转凉,现在则是指天气很热。

“呼之欲出”原指形象塑造的成功,现在则是指新事物即将产生,这就是赋予了它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

对于这些成语的新潮用法的探究,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1.由于人的思想解放,思维也变得逐渐活跃,所以,慢慢就出现了这个用法。

2.与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有关。

3.同时也跟人们“标新立异”,典雅、形象化的语用追求有关。

这些因素都可能产生人们对成语的新潮化理解。

我们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应该对这种成语偏移的现象做到宽容地对待,不要吹毛求疵;同时还应该多查阅字典和汉语语用工具书;遇见这种用法我们更应该多分析,以理服人,切勿强词夺理。

不要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成语偏移这一现象,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做到与时俱进
五、试论对话语交际原则有意识地违反。

(20分)
答:交际原则包括以下几种:1.合作原则2.礼貌原则3.接话原则三种原则。

合作原则包括:关联准则;信息适量准则;信息真实准则;信息明白准则。

违反合作原则的表现有:交谈者在不让受话人觉察的情况下悄悄违反合作原则况下悄悄违反合作原则;B交谈者公开宣称不愿合作,不遵守准则;C交谈者顾此失彼地违反合作原则;D交谈者故意明显地违反合作原则。

交谈者在不让受话人觉察的情况下悄悄违反合作原则;违反合作原则会产生如下几种结果:1.会话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中断。

2.误解甚至受骗。

3.言外之意。

礼貌原则包括:损益准则;褒贬准则;一致准则。

礼貌原则的运用关键在
于得体要切合语境,选择恰如其分的话语形式。

第一,要根据谈话的对象来选
择最恰当的话语。

第二,要根据谈话的场合来选择最恰当的话语。

第三,要根
据谈话的内容来选择最恰当的话语。

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遵守话语交际原则,减少我们
与他人交流的障碍。

六、试论“遭”的反传统用法(20分)
答:“遭”字式在上古时期开始萌芽,进入中古时期继续成长,到近古时期以后趋于成熟。

现代汉语中,“遭”字常常用作一个表示“遭受”义的动词,“遭”字式所表感情色彩十分单一,又具有更为浓厚的书面色彩,使用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所以可能就会有人对“遭”字式的被动式性质提出怀疑。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式,主要不是看哪个可以作为被动标记的词是不是可以用作动词。

“遭”有时候可以用作动词,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其语法化程度不高,认为其不可以用作语法标记,认为其所在句式不可能成为被动式。

另外,从语法结构上看,中古时期的“遭”字式虽然一般还比较简单,但是也已经出现了少量带结果补语等附加成分的用例,如:“社稷遭王莽废绝”;“后株城遭石季龙攻陷”等。

从语法功能来看,中古时期的“遭”字式一般独立成句,但是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充任宾语和定语的用例,如:“遭虎搏噬之时”等。

从感情色彩来看,基本是用于消极场合。

近古时期,“遭”字有很大的发展,从施式成分看,近古以前一般为名词,近古以后,名词性短语方面的用例大量增加。

其中有偏正短语,也有同位语和并列短语。

如“遭章二郎妻子妒忌”;“遭尔小物欺”。

从语法功能上看,近古时期被动式也有重要发展,充任句子宾语和定语的用例有所增加。

从语义构成看,主语只是谓语动词的对象。

“遭”字式从上古时期开始萌芽,一直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下面就举一些例子来更详细地说明:1.遇见,碰到之意:遭遇、遭难;2.周、圈之意:周遭;3.作为名词。

际遇,人生中的好运或坏运:遭随;4.作为量词,回、次:虚绕千万遭;
以上就是“遭“字的反传统用法,我们应该多留意这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对汉语言进行合理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