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观后感
奇葩说读后感

奇葩说读后感
《奇葩说》读后感。
《奇葩说》是一本由李诞和罗振宇合著的畅销书,书中记录了
两位作者在节目中的一些精彩言论和观点。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娱
乐读物,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心灵读物。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
启发,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书中的观点和言论颠覆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作者在书中
提到了很多独特的见解,比如“不要让别人的眼光影响你的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社会的压力所左右”等等。
这些观点
都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让我更加坚定了做自己的决
心和勇气。
其次,书中的幽默和风趣也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乐趣。
作者在书
中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些深刻的观点,还用幽默的语言和风趣的方式
来表达,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得到了知识,还能感受到
快乐和愉悦。
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喜爱。
最后,书中的内容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
很多关于人生和工作的道理,比如“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等等。
这些启示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提醒,也是对很多人的提醒,让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坚定。
总的来说,读完《奇葩说》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娱乐读物,更是一本能够给人带来启示和感悟的心灵读物。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坚定地做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感谢《奇葩说》给我带来的这些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奇葩说》观后感1000字

《奇葩说》观后感1000字作为一档具有争议性和思辨性的电视节目,《奇葩说》已经不止于一档综艺节目,更像是人们观看完之后需要和朋友讨论的话题。
本人也是这样,有幸能够观看到这档节目后,感受颇多,此处就自己的看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奇葩说》紧扣年轻人的话题和追求,本身以“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题,自带争议性。
最让人赞叹的是,它不仅让人产生共鸣,更促进青年思想的碰撞和提升。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奇葩说》并不是因为有多出色,而是因为对于自己在意的话题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节目中的每个观点都在反思当下的时代背景,深刻揭示和分析现有文化的深层次矛盾。
比如说,在“试金石”环节中的题目:一张百元大钞是否足以支撑一段爱情。
这道题目背后涉及到金钱和爱情的关系,在当下社会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矛盾。
主持人和嘉宾们在这个话题上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探讨,给人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而对于观后感,我想更多的还是聚焦于参与者或许更为贴近当下年轻人的角度。
每个参赛者都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各自的想法。
很多人因为自信而走出来,但不排除有些人为了篮球场上一时的失利而掩面而泪。
也许这些参赛者在外人眼里有些“奇葩”,对于自己的想法非常坚定,但这恰恰也是我们需要的。
人们需要更多的发声机会,也需要借助电视节目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多元的视角和思想碰撞之下不断成长。
总之,《奇葩说》的热度毋庸置疑。
它不仅是一档普通的综艺节目,也不仅是一边的爆笑和娱乐。
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些犀利的话题,学会从自己的视角和价值观角度出发去观察这个世界,并与人进行交流,与人进行碰撞,毕竟“价值观”与自我的成长和提升是分不开的。
奇葩说读后感

奇葩说读后感《奇葩说》是一本让人忍俊不禁的书,作者李诞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见解,让读者在笑声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哲学作品。
在书中,李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为基础,通过一系列荒诞不经的观点和观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观。
他以幽默的方式质疑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荒谬。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完《奇葩说》,我深深地被李诞的幽默和智慧所感染。
他的观点虽然荒诞,但却能够触及人心,让人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真谛。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乐观的态度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了对生活的态度,李诞在书中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用幽默的方式揭露了社会的荒谬和不合理之处,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荒谬和不合理。
他的观点虽然荒诞,但却能够触及人心,让人在笑声中思考社会的问题。
他的观点虽然荒诞,但却能够触及人心,让人在笑声中思考社会的问题。
这种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诞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奇葩说》是一本让人忍俊不禁的书。
作者以幽默的方式让人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真谛,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荒谬和不合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哲学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幽默和智慧,也深深地被他的乐观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感染。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社会,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奇葩说》观后感(精选5篇)

《奇葩说》观后感(精选5篇)《奇葩说》观后感(精选5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奇葩说》观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奇葩说》观后感1《奇葩说》从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口碑和收视,而我也从第一期开始就爱上了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
当我们为唇枪舌战、争锋相对的辩论而疯狂时,同时也为自己知识匮乏、不会说话而叹气,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像那些选手一样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由《奇葩说》原班人马编写的书籍——《好好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力,又是一门艺术。
大多数人认为说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谁人不会说话,就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能发出各种声音。
说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这种科学的能力渐渐被人淡化,尚未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说话的艺术性在必要时刻往往可以扭转乾坤,改变尴尬的局面,利导一个完美的结局。
书里为我们介绍了五种场景下的说话练习方法,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被称为五维说话体系。
所以,抛开本书灌给读者的鸡汤,《好好说话》更重要是的方法论,需要我们学习并付诸实践。
五维说话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此种模式下我们往往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善意的微笑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却时常不懂我们说话的真正含义。
于是,我们一边冒汗,一边竭力解释,试图让自己的话语通俗易懂,容易被他人理解和采纳,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此时,我们应试图争取有效的沟通时间做完整的表达,让双方步调一致,好的事情说得圆满,坏的消息说到重点,适当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说服模式下,我们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可以尝试真诚地给对方提建议,并且强调选择权在对方,我们只是助其一臂之力,而非像家长般硬式说教。
有效的劝导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对方实际的需求并给出实现的合理途径,实质是为对方的合理需求在辩护。
谈判模式下,我们需要搜集对方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打破僵局,赢得优势局面。
奇葩说观后感

奇葩说观后感最近,一档叫做《奇葩说》的电视节目引起了不少关注。
这档节目聚焦于辩论话题,通过选手之间的激烈交锋,展现出各种观点的碰撞和碰撞后的火花。
我也成为了这档节目的粉丝之一,看完几期后,我深感效益非凡,于是产生了写观后感的想法。
首先,我要说,《奇葩说》能够像现在这样成为热议话题,并不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什么观众喜爱的元素,而是因为它的独特性。
在我看来,《奇葩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赋予了辩论话题更多的维度。
传统的辩论通常是双方争吵、对攻,而在《奇葩说》中,辩论不仅限于单纯的论点交锋,而是引入了一系列的元素,比如身份、文化背景等,这让辩论更加立体、生动,也能让人更为深刻地理解每一个讨论点。
另外,《奇葩说》中的谈话方式也很独特。
辩手不仅需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需要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他们不询问对方“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而是更注重自己可以提出怎样的见解和观点,以及如何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种交流方式,让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各种观点,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十分有启发性。
此外,《奇葩说》还给了我一些关于演讲和辩论技巧的启示。
辩手们的演讲方式生动有趣,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力度、情感,这让人们更加容易接受、被说服。
他们善于运用信息、数据和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可以清晰地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种演讲方式,对于平时的演讲、辩论或者和别人的交流都大有裨益。
最后,我想说,《奇葩说》不仅仅是一档娱乐节目,更是一堂生动的辩论课。
节目中的讨论议题虽然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但背后蕴含的思考方式、方法和技能,都是可以借鉴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
我相信,在《奇葩说》的带动下,人们的辩论思维能力将会有所提升,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也能得到更加多元化、全面的探讨和解决。
总结起来,《奇葩说》是一档不容错过的节目。
它跳脱出传统的辩论模式,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探讨方式,同时也启示了我们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相信这档节目背后的精神将导致更多类似的节目涌现,也将启发更多人去思考,去探讨各种问题,让思维和观点更加多元化,生动有趣。
《奇葩说》观后感1000字

《奇葩说》观后感1000字《奇葩说》是由芒果TV制作的一档讨论式脱口秀节目,该节目以奇葩的主题、奇葩的问题和奇葩的嘉宾为特点,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议。
在观看了该节目后,我对《奇葩说》有了深刻的体会和印象,并产生了一些观后感。
我觉得《奇葩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题材和形式。
传统的辩论节目更注重逻辑和理性的分析,而《奇葩说》则更加注重娱乐性和创新性。
它的题材各种各样,有时甚至会涉及一些离经叛道的话题,如“做一个连环杀人犯能让你学到更多知识吗?”和“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题目不仅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也能激发人们对于世界的思考。
而节目的形式也非常有趣,每一期会有五个讲述者在限定时间内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观点不超过3分钟。
这种紧凑的形式不仅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也为参与者提供了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
我喜欢《奇葩说》的参与者。
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五个观点鲜明的讲述者,他们有时是文艺青年,有时是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人,有时是知名作家或学者。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但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观点可以是奇葩的、另类的、好笑的,但也可以是深刻的、有洞见的。
无论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如何,他们的观点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
我认为《奇葩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激发了观众对于思考的欲望。
在看完一期节目后,我发现自己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的状态。
我对于节目中的话题和观点产生了兴趣,想要去了解更多,思考更深入。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优秀的节目应该具备的特点,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思考的启示。
通过观看《奇葩说》,我们可以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了解不同的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
《奇葩说》是一档非常有趣的节目,它以奇葩的主题和问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娱乐的方式引发观众对于世界的思考。
通过观看节目,我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对于思考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奇葩说》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并对于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奇葩说第四季》表演赛观后感

《奇葩说第四季》表演赛观后感这是《奇葩说第四季》最后一期的辩题,由四届奇葩王(最佳辩手)与四位导师组成。
虽然名为表演赛,但其实也是一场巅峰对决正方一辩是“虫仔”邱晨,(此处为观点归纳)观点1:其实我们所讨厌的往往是一个人的一些缺点,而并不是整个人,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人的全部呢?2: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其实并没有。
3:(精华标识)成为我们自己讨厌的人当然是件坏事,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居然成为了其他人。
我们居然成了其他人无论我们喜欢ta也好讨厌也罢,我们都成了其他人,那么我们自己又在哪儿?我们本是要做不一样的烟火,到最后居然只能在自己所遇见的人中选择一种且如此之丧的选择了最讨厌的一种,这不是一件坏事吗?仅仅一辩就上价值到这个地步可见这场含金量之大,邱晨是《奇葩说第三季》的冠军,本人也是职业辩手,实力强劲。
我们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的模样,是多么的可悲,也自然是一件坏事。
如今大家都讲自己要成为不一样的烟火,要活出自我却又不自觉的有了他人的点点影子,也是十分可笑。
反方一辩是蔡康永,观点1:我们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我们活错了,而是我们讨厌错了,这自然也就是不是一件坏事。
2:年幼时的讨厌不代表长大后还会讨厌。
3:随着我们阅历、知识的丰富,观念也在改变,所以从前讨厌,不代表后来讨厌。
康永哥讲的略显深奥,“专业人士”称之为“打太极”,第一遍我听的算是懵懵懂懂,在几番思考决定写下这个读后感在带着目的性的再听,才理清这其中的逻辑,也算是有所收获。
这个辩题被剩下的六位讲的很深奥,有些听懂了,但大部分都没懂,级别不是一般的高。
所以也没有什么很突出的观点,只能写一些心中所想所感所悟。
本来还在犹豫不知写什么内容,想到似乎九年级要学习议论文,又在不久前看了《奇葩说》这一期节目,于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因为篇幅也因为深度问题只能记录下正反双方的一辩观点。
双方二辩马薇薇和张泉灵老师就已经讲的我有些晕,三辩“大魔王”黄执中和“罗胖”罗振宇更是懵逼。
奇葩说观后感范文

奇葩说观后感范文好不容易又看了一期《奇葩说》,每次当我想要认认真真看综艺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在阻挡我浪费时间,反正正事儿时一件也没干成,但是时间都过去了。
想让我浪费过的时间再重新来过一次,让我再好好浪费一次。
每次看电视电影综艺的时候,都想着看完我一定好好记录下来,写个心得什么的,但是每次到最后的结果都是匆匆的用一句话在豆瓣上标记一下表示“朕已看”。
比如看完《如懿传》的时候,标记“每次看完古装剧都像是已经过完了一生”;看完一部电视也只会标记“还行”“不错”“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有点遥不可及”,每次都是这么敷衍了事,想想真是惭愧,看到那些认真写影评,还有看一部电视剧每集都要“截屏—写感悟—总结”,这样的人也是了不起,所以人家靠自媒体赚钱是人家应得的。
这期辩题是“他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话吗?”,正方说是,反方说不是。
刚开始看到这句话我还觉得有点懵,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后来看到最后,我支持反方,结果也是反方赢了。
不过在之后看辩论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应该先有一个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然后可以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享受一下自己思想摇摆的过程。
看电视的时候我想到前几天准备**考试的时候,有一个选择题是这样的:努力是__、__、__的因素。
然后正确答案是:努力是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
肖骁是上一季的冠军,他说他知道结果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惊讶,因为他说这是他应得的。
他说他不想别人说他真的很努力,因为这样好像是说其它队员不努力一样,但事实是其他队员也很努力。
但是我想说的是,光努力也没有用啊。
你很努力很努力,真的很努力的去做了一件事,但是结果你却没有做好,结果摆在眼前,大家还是会觉得你是一个loser,还有人会对你说:你真的很努力了。
想象一下你听到这句话会怎么想?我这么努力还没能考过,难道是我智商有问题吗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不能算是一句好话。
大家可能更想听到的不是“你真的很努力” 而是“你真的很厉害”。
我觉得听到第二句话会比听到第一句话更让人开心,没错,就是这么虚荣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葩说观后感
奇葩说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奇葩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奇葩说观后感1
《奇葩说》是一档辩论型达人秀节目,参赛选手自由挑选论题进行答辩,两两分组。
选手按抽签结果决定出场顺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立论、开杠、结辩三项环节,根据现场观众投票结果得出胜负。
《奇葩说》第六季第1期的节目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杨奇函&许吉如这一组合。
我想针对他们各自的论点和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谈一谈“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这一论题。
杨奇函首先提出‘谁来决定一句话是否是废话’,他认为是听的人决定。
听者认为这些话无聊、无感,便将它定义
为废话。
然而话语的价值不应当被否定,存在即有意义,对于说废话的人来讲,废话可能是情感的传递又或是低情商人的一种言语表达。
很多人表示听了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此认为道理没有意义、可以舍弃,然而学校的教育、家庭的苦口婆心以及社会的爱心标语无一不在劝告人们要规范行为,如果这些正确的废话没有得到回应或者是效益,难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试想,如果所有人在讲话时都要三缄其口,那么谁还会在意各自内心的想法?如果世界上再也没有废话的存在,那么话语所传达的温度该多冰冷?
反方许吉如表示不说废话是对自己的要求,不会成为对别人的指责和绑架,在听者的思想观念中已经有一个固定的价值排序,废话对于他们来说毫无用处,更不会为听者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变化。
当听者不屑于反驳我,心理认知上的错觉使我沉浸在自己道德上的优越感中,彼时我将丢失将不仅仅是一句话,还有那个一无所知的自己。
在二轮开杠中,许吉如强调所有的`要求都应该先从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出发,当我们讲着废话并安慰自己有这个权力时,我们就永远不会逼迫自己走到那条最正确最好的路上。
在最后的30秒结辩里,许吉如说:“不要讲正确的废话,要讲正确的话。
“杨奇函则提出父母对儿女说过的那些废话,在那些话语里面,充斥着的是亲情的牵绊,父母也许讲
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所有的关心都藏在了废话里。
我们没有资格去剥夺他们说废话的权利,更不忍心去要求他们谨小慎微,每次开口都要组织语言,从而试图讲出有价值的话。
对于以上两位优秀的辩论者我不予以评论。
下面谈谈我对于该论题的看法。
作为倾听者,当我在某种阶段需要别人正确的废话时,那它就不被称之为“废话“,我会因此而感到有温度,这时我希望别人说正确的废话。
而当我开始说正确的废话时,我会自己考量是否要说、什么时候说、你是否需要,也许它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但是将我们双方的关系拉近了,你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我对你的关心,也很欣慰地坦然接受了我这句正确的废话,即使它并没有用,但足够有力!
说正确的废话,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情商的表现。
奇葩说观后感2
我们最后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到底是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奇葩说第四季》最后一期的辩题,由四届奇葩王(最佳辩手)与四位导师组成。
虽然名为表演赛,但其实也是一场巅峰对决
正方一辩是“虫仔”邱晨,(此处为观点归纳)观点1:其实我们所讨厌的往往是一个人的一些缺点,而并不是整个人,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人的全部呢?2:很多时候
我们以为自己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其实并没有。
3:(精华标识)成为我们自己讨厌的人当然是件坏事,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居然成为了其他人。
我们居然成了其他人无论我们喜欢ta也好讨厌也罢,我们都成了其他人,那么我们自己又在哪儿?我们本是要做不一样的烟火,到最后居然只能在自己所遇见的人中选择一种且如此之丧的选择了最讨厌的一种,这不是一件坏事吗?
仅仅一辩就上价值到这个地步可见这场含金量之大,邱晨是《奇葩说第三季》的冠军,本人也是职业辩手,实力强劲。
我们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的模样,是多么的可悲,也自然是一件坏事。
如今大家都讲自己要成为不一样的烟火,要活出自我却又不自觉的有了他人的点点影子,也是十分可笑。
反方一辩是蔡康永,观点1:我们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我们活错了,而是我们讨厌错了,这自然也就是不是一件坏事。
2:年幼时的讨厌不代表长大后还会讨厌。
3:随着我们阅历、知识的丰富,观念也在改变,所以从前讨厌,不代表后来讨厌。
康永哥讲的略显深奥,“专业人士”称之为“打太极”,第一遍我听的算是懵懵懂懂,在几番思考决定写下这个读后感在带着目的性的再听,才理清这其中的逻辑,也算是有所
收获。
这个辩题被剩下的六位讲的很深奥,有些听懂了,但大部分都没懂,级别不是一般的高。
所以也没有什么很突出的观点,只能写一些心中所想所感所悟。
本来还在犹豫不知写什么内容,想到似乎九年级要学习议论文,又在不久前看了《奇葩说》这一期节目,于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因为篇幅也因为深度问题只能记录下正反双方的一辩观点。
双方二辩马薇薇和张泉灵老师就已经讲的我有些晕,三辩“大魔王”黄执中和“罗胖”罗振宇更是懵逼。
一会儿是显而易懂的道理,一会儿似乎又意有所指,深度太深,远超我的理解范围。
《奇葩说》是一档很好的节目,难得的国内原创,有深度,也搞笑,诚心的将它推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