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综合过关检测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2章 第1节(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目标导航 1.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阅读P19)1.突触的结构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阅读P19-20)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B.小脑、C.脊髓、D.下丘脑和E.脑干,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高级功能。
(2)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判断正误:(1)突触小泡和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结构或成分。
()(2)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5)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 答案 (1)× (2)× (3)√ (4)× (5)√ 2.连一连W 区损伤 a .不能听懂话 V 区损伤 b .不能看懂文字 S 区损伤 c .不能写字 H 区损伤 d .不能讲话答案 如图所示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2.与突触有关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其内液体 相当于组织液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3.突触的类型(1)轴突—树突图示为:———⊙——(2)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 4.突触信号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1)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二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时

【决胜2013】(江苏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2011·福建厦门一模)下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C.只有兴奋时,Ⅲ才能合成神经递质D.突触一般不含有Ⅰ部位的结构答案:B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解析:选B。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动物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全反射的前提条件。
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2011·上海)如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 D.④解析:选C。
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③——传出神经。
4.下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A.a B.bC.c D.d解析:选D。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所以,当神经纤维的中段受电流刺激时,神经冲动同时向相反的两方向传导,但只有向轴突一端传导的冲动,可经过突触,断续将冲动传递下去,向神经元树突一端传导的冲动,在到达端点时,就停止传导而消失。
5.(2010·江苏单科)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若在左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解析:选D。
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2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巩固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解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答案]:B2“脊髓灰质炎”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脊髓灰质炎患者会表现出下肢()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答案]:B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为材料,如下图所示,这时观测到a、b两点间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A.在膜内是b→aB.在膜内可以是b→a,也可以是a→bC.在膜外是b→aD.在膜外是a→b[答案]:C4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
其原因是()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B.传出神经受阻C.感受器受到抑制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答案]:D5下面对突触和突触小体的理解,错误的是()A.突触一般涉及两个神经元,而突触小体只涉及一个神经元B.突触和突触小体都属于细胞内部的结构C.突触和突触小体都具有生物膜结构D.突触前膜是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共有结构[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叫做突触小体,属于细胞内部的结构,但突触一般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不是细胞内部的结构。
[答案]:B6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下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解析]: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若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项错误。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达标训练

更上一层楼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间隙,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一致。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就会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其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答案:A2.下列人体生理活动属于神经调节作用的是( )A.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氨基酸B.躯体运动时骨骼肌的活动C.皮肤伤口处,吞噬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反应D.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解析: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是性激素的调节作用,躯体运动时骨骼肌的活动属于神经的调节作用,A、C不属于调节。
答案:B3.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是通过电信号传导,二是可以双向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则是通过“突触”这一结构来完成的,电信号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传导到突触后膜,从而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由于突触间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神经冲动在神经之间的传导是单方向的,即兴奋只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方向传递。
答案:D4.关于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布有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B.分布有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C.感知外部世界D.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解析:大脑皮层是人的高级活动的中枢,主要与条件反射和思维的形成有关,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2: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答案] D[解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2.含羞草的小叶受到外力触碰会立即闭合,这个过程()。
A.是反射,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B.是反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C.不是反射,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不是反射,只有人有反射[答案] C[解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含羞草没有神经系统,这种反应是应激性,不是反射。
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 A[解析]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变为内正外负。
4.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过程的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答案] D[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
5.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章第1节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消耗ATP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答案: C2.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突触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答案: B3.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C.在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会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为传入神经解析:图甲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
X为传入神经,c为突触结构,a、b为传出神经上的两个点。
若b受损,刺激a,兴奋不能传导到肌肉,肌肉不能收缩,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也不能传到大脑,不能形成感觉,C错误。
答案: C4.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 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B.动作电位峰值升高C.静息电位值增大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解析:Na+的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降低,会使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
答案: D5.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的结果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实现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解析: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相关,但钾离子外流的过程不消耗能量,不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突触间隙中有细胞生活的环境——组织液,C正确;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化学信号就转变成了电信号,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章第1节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消耗ATP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答案: C2.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突触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答案: B3.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C.在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会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为传入神经解析:图甲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
X为传入神经,c为突触结构,a、b为传出神经上的两个点。
若b受损,刺激a,兴奋不能传导到肌肉,肌肉不能收缩,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也不能传到大脑,不能形成感觉,C错误。
答案: C4.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B.动作电位峰值升高C.静息电位值增大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解析:Na+的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降低,会使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
答案: D5.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的结果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实现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解析: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相关,但钾离子外流的过程不消耗能量,不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突触间隙中有细胞生活的环境——组织液,C正确;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化学信号就转变成了电信号,D正确。
人教版生物必修3同步测试 3-1-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3-1-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答案 A解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生理基础,感受器的敏感性取决于神经元本身的生理状态,刺激感受器或相应的传出神经均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脊髓是完成反射的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答案 D解析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当红细胞遭到破坏后,血红蛋白才可能进入血浆中,故选D。
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A.③②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②③答案 D解析人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小脑控制人的平衡,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
4.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答案 B解析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表现为外正内负,由此可知图中A点电位发生了变化,此处为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形成电位差,则图中弧线可以表示局部电流的方向,从而导致兴奋向A两侧传导,膜内电流也向A点两侧传导,两者方向一致,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5.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脊髓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2012年第30届奥运会58公斤级举重决赛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答案] A[解析]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传出神经和神经中枢受到损伤。
2.神经冲动在体内的传导途径是()A.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B.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答案] C[解析]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途径是:神经元的树突接受或产生兴奋,然后经细胞体、轴突和轴突末端的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是()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 A[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内外发生电位变化,表现为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4.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脊髓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跑步是一种后天性行为,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
跑步的过程还涉及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有维持体温恒定的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等。
5.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局部电流的形成是()A.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B.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C.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D.细胞膜内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答案] A[解析]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局部电流的形成是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兴奋部位变为内正外负,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6.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电信号传导,二是可以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则是通过“突触”完成传递的,电信号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即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故选A。
二、非选择题7.如图为人体手背皮肤(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E)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F处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在该处发现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的神经纤维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
用针刺A时,引起E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
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________结合的能力。
(3)当兴奋在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
(4)现切断Ⅰ处,在Ⅱ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则在A、B、C、D、E中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有________。
[答案](1)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反射神经递质(3)外负内正(4)D、E能力拓展一、选择题1.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答案] C[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前一种反射属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后一种反射属条件反射,一定要大脑皮层参与。
2.2012年伦敦奥运会足球比赛中,足球运动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C.突触传导D.反射弧[答案] B[解析]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这时的电位称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时的电位我们称动作电位。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突触传导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式,反射弧是完成一个完整反射活动的基础,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为动作电位。
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
3.甲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表读数变化为()[答案] D[解析]C点刺激传至B点时,该点膜外为负电位,A点未兴奋,仍为正电位,此时电流方向即由A→B,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B点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电位,局部电流形成后向A处传播,传至A处时膜外变为负电位,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4.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
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
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答案] D[解析]由于蝎毒作用于“离子通道”,抑制麻痹的位置应位于生物膜上,即a或d处。
5.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A.b点2次,c点1次B.b点1次,c点1次C.b点1次,c点2次D.b点2次,c点0次[答案] A[解析]图中b处有突触小泡,判断a、b为上一个神经元,c、d为后一个神经元。
刺激b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并且ab=bd,b和c之间有突触,所以a先兴奋,指针偏转一次,d后兴奋,指针又偏转一次。
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逆向传导,a、b两点均不产生神经冲动,仅d有神经冲动,所以指针偏转一次。
6.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神经细胞的突触结构,如图是某同学按电子显微镜扫描图像绘制的简图。
下列关于图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神经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递②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A细胞传递③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递④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递⑤细胞的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A.①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①②⑤[答案]C[解析]图中A细胞中有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可释放出来作用在B细胞膜上(突触后膜),B细胞中有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可释放出来作用在C细胞膜上,即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递,B细胞向C细胞传递。
7.(2012·新课标全国卷,4)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 C[解析]在这一反射中,人并没吃到酸梅,而是想到了酸梅的味道,从而引起唾液分泌,整个再现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该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
酸梅的色泽并不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直接刺激是看到酸梅后再现的体验,从来没吃过酸梅的人看到酸梅一般是不会分泌唾液的。
整个反射是一条件反射,包含多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在经过突触时会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8.(2012·浙江高考,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答案] B[解析]骨骼肌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是由许多胚胎细胞经细胞融合而成的,因此每一个骨骼肌细胞靠近细胞膜处有许多细胞核,A 项错误。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是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的间隙,该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B项正确。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要比突触前膜的表面积大,扩大了与神经递质的接触面积,利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快速结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率,C 项错误。
一个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只能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并不能传播,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逐渐加大。
当突触后膜上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才会产生动作电位,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9.甲、乙两图为与人体神经调节过程相关的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的结构名称是______。
A的名称是________。
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与B上的________结合,并使B产生兴奋。
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
(2)乙图表示人体的某种反射过程,该反射为________。
(3)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
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触突触小体特异性受体持续兴奋(2)膝跳反射(3)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10.请据图回答问题:(1)突触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N释放神经递质是否耗能?________(是/否)。
(2)甲图中刺激e点时,电流表偏转________次。
(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屈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甲图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位点。
①第一步:电刺激e点用以检测肌肉是否具有生理机能:若出现肌肉收缩,这种现象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
②第二步: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_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c 点________(有/无)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③第三步: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_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________点有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答案](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是(2)1(3)①否②a有③c e[解析](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释放(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分泌过程需要消耗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