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叫显色反应。
基本介绍在无机分析中,很少利用金属水合离子本身的颜色进行光度分析,因为它们的吸光系数值都很小。
一般都是选适当的试剂,将带测离子转化为有色化合物,再进行测定。
这种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叫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有氧化显色反应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
而配位反应最主要,对于显色反应,一般应满足下列标准。
一般标准(1)选择性好。
一种显色剂最好只与被测组分起显色反应。
干扰少,或干扰容易消除。
(2)灵敏度高。
分光光度法一般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故一般选择生成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高的显色反应。
但灵敏度高后,反应不一定选择性好。
故应全面加以考虑。
对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不一定选用最灵敏的显色反应。
(应考虑选择性)(3)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要恒定。
化学性质稳定,对于形成不同显色反应配位比的配位反应,必须注意控制试验条件,使生成一定组成的配合物,以免引起误差。
(4)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
这样显色时的颜色变化鲜明,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试剂空白一般较小。
一般要求有色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与显色剂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在60nm以上。
R为显色剂,MR为有色化合物。
(5)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如果要求过于严格,难以控制,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差。
试剂分类无机显色剂许多无机试剂能与金属离子起显色反应,如与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配离子,但多数无机显色剂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不高。
其中性能较好。
当有实用价值的无机显色剂列于表7-1:下表为常用的无机显色剂有机显色剂大多数有机显色剂常与金属生成稳定螯合物,有机显色剂中一般都含有生色团和助色团。
有机化合物中的不饱和键基团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光。
这种基团称为广义的生色团。
例如偶氮基(- N=N-),醌基等。
某些会有环对电子的基团,它们与生色团上的不饱和键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有机化合物对光的吸收,使颜色加深。
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
显色反应_2

糖显色反应( 一)Molish反应: 加入5%α-萘酚乙醇液,沿管壁缓慢滴入浓硫酸,在两层液面间会出现一个紫色环。
又称α-萘酚反应.说明含有糖类或苷类. (但碳苷和糖醛酸例外,呈阴性.)(二)菲林和多伦反应: 阳性,有还原糖.可以利用这两个反应来区别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醌颜色反应1.Feigl反应:全部醌类均阳性。
碱性条件加热,紫色2.Borntrager’s反应:也叫碱液试验,羟基蒽醌阳性。
——颜色变化与OH数目及位置有关,红-紫色.3.醋酸镁反应:含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的蒽醌类阳性。
4.与活性亚甲基试剂反应kesting-Craven和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 苯醌和萘醌类的专属反应.在碱性条件下5.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蒽酮类的特异性反应.(唯一).蒽酮就是9或10位没有被取代的羟基蒽酮类.香豆素类显色反应有荧光性质1.Gibb’s反应: 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C6位没取代,阳性,蓝色2.Emerson反应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反应C6位没取代,阳性,红色3.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环的反应碱性条件,红色4.酚羟基的反应: 试剂三氯化铁, 绿色黄酮类显色反应:1、还原反应(1)盐酸镁粉反应(最常用共性反应)检查:样品/甲醇+ Mg粉+3d 浓HCl 加热,显色C环较特别的:查耳酮、橙酮、儿茶素:(—)阴性,因此若阴性不能说明不是黄酮类.作空白对照实验:供试液中不加镁粉,加入浓盐酸进行观察,产生红色,则表明供试液中含有花色素类或某些橙酮或查耳酮类。
(2)四氢硼钠反应(NaBH4)鉴别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专属反应), 红~紫红色样品甲醇液加(喷)NaBH4 滴加1%盐酸(熏浓盐酸蒸气) 观察(试管或滤纸中进行) (3)MgAc2 /MeOH+二氢黄酮(醇)天兰色荧光2、金属离子络合反应Al 3+ Pb 2+ Zr 3+ Mg 2+ Sr2+Fe 3+条件:具有(3-OH,4-羰基);或(5-OH,4-羰基);或邻二酚羟基三萜显色反应1)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由黄-红-紫—蓝,最后退色用来区分三萜和甾体甾体及强心苷显色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对比选择红-紫-蓝-绿-褪色甾体皂苷黄-红-紫-蓝-褪色三萜皂苷2.、三氯醋酸反应(Rosen-Heimer反应)60℃显红色至紫色甾类皂苷100℃显红色至紫色三萜皂苷生物碱沉淀反应1.沉淀试剂金属盐类碘化铋钾(Dragendoff试剂)红棕色沉淀(掌握这个的试剂,颜色,条件就可以)碘化汞钾(Mayer试剂)类白色沉淀,若加过量试剂,沉淀又被溶解碘-碘化钾(Wagner试剂)棕褐色沉淀酸类硅钨酸(Bertrad试剂) 乳白色或淡黄色沉淀苦味酸(Hager试剂) 2,4,6-三硝基苯酚,黄色复盐雷氏铵盐,即硫氰酸铬铵试剂,与季铵型生物碱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或结晶。
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

03
常见显色反应及其分析应用
酚酞的显色反应
总结词
酚酞在酸性环境中无色,在碱性环境中呈现红色,常用于酸碱滴定实验中指示剂。
详细描述
酚酞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当溶液的pH值低于8时,酚酞呈无色,当溶液的pH值高于8时,酚酞会呈现红色。 由于酚酞的变色范围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生理pH值范围(7.3-7.5)相匹配,因此酚酞在医学、生物实验和环境监 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 的变化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 响。
试剂纯度
试剂不纯或过期可能影响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显色反应在化学分析中具有重要应用,通过显色反应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物质的 存在和含量。
分析条件对显色反应的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包括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 间和显色剂的选择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显色反应的类型
配位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形成 配合物,导致颜色变化。
电子转移导致化合物颜 色变化。
聚合反应
大分子聚合导致颜色变 化。
络合反应
金属离子与有机分子结 合形成络合物,导致颜
色变化。
显色反应的应用
01
02
03
04
化学分析
通过显色反应检测和定量分析 物质。
生物分析
利用显色反应检测生物分子和 细胞活性。
溴甲酚绿的显色反应
总结词
溴甲酚绿在酸性环境中呈黄色,在碱性环境 中呈绿色,常用于酸碱滴定实验中指示剂。
详细描述
溴甲酚绿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其颜色 变化与溴酚蓝相似。在酸性环境中,溴甲酚 绿呈现黄色,而在碱性环境中则呈绿色。由 于溴甲酚绿的变色范围较宽,因此也适用于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精)

能与双硫腙形成有色络合物,加入吡啶萃取时,
稳定的三元配合物大大提高了萃取率。
2.4.2 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条件的选择
吸光光度法是测定显色反应达到平衡后溶
液的吸光度,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必须从研 究平衡着手了解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控制适 当的条件,使反应完全和稳定。
显色反应的主要条件
显色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点: (1)显色剂用量 显色反应一般可以用下式表示: M + R = MR 为了减少反应的可逆性,根据同离子效应,加 入过量的显色剂是必要的,但过量太多,有时 会有副反应产生,反而不利。
(3)三元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b. 三元络和物对光有较大的吸收容量,所以进行光度 测定时它比二元络和物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如用H2O2 测定钒,灵敏度太低(=2.7×102)。而用PAR显色灵敏 度虽有提高,但选择性差。 如果将V5+、H2O2、PAR三者混合,一定条件下则
形成紫红色的三元络合物,灵敏度可大大提高
(=1.4×104),最大吸收波长也移至540nm(原最大 吸收波长为450nm),出现较大红移。
(3)三元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c. 形成三元络合物的显色反应比二元体系具有更 高的选择性。这是因为在二元络合物中,一种 配位体常与多种金属离子产生类似络合反应, 而当体系中两种配位体形成三元络合物时,就 减少了金属离子形成类似络合物的可能性。
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关系
图2-11是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关系的几种情况。
图2-11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
从三个图中可以得到: 1) 可以选用的用量较宽 2) 可以选用的用量较窄 3) 表明随着显色剂用量的增加,吸光度也不断增大。
(2)溶液的酸度
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例如由于显色剂大多是有机弱酸,酸度影 响显色剂的离解,因而影响显色剂反应的完全 程度。 又如许多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配 位反应后的颜色必须与显色剂本身的颜色有显 著的不同。 二甲酚橙pH>6.3呈红紫色,pH<6.3呈黄色, 与金属配合物则呈红色,故只适合于pH<6.3的 条件。
显色反应的名词解释

显色反应的名词解释显色反应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可观察到的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
这种颜色变化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物质的化学结构的改变导致的。
显色反应在化学分析、药物检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来检测和鉴定物质,还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显色反应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指示剂反应。
指示剂是一种能够随着溶液中物质浓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的物质。
在酸碱滴定、络合滴定等分析化学中,常使用指示剂来指示滴定终点。
典型的例子就是酸碱指示剂酚酞的使用。
酚酞在溶液中呈现淡黄色,当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酚酞的颜色会突然变为鲜红色,从而标志滴定已经完成。
除了指示剂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也是一种常见的显色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之间的转变会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典型的例子是铁的氧化反应。
当铁发生氧化反应,从铁离子(Fe2+)转变为氧化铁(Fe3+)时,它的颜色会由无色或淡绿色变为橙红色,这种显色反应可以用来检测铁的离子浓度或者环境中的铁污染。
除了指示剂和氧化还原反应,有些物质还会因为光的作用而发生显色反应。
这种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反应常见于光敏化合物或者光敏染料中。
当这些物质受到光的激发时,它们的电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颜色的变化。
这一现象在彩色摄影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彩色胶片中的感光层含有一些光敏染料,在曝光后,这些染料会受到光的激发而发生显色反应,从而形成彩色的影像。
显色反应不仅可以用来检测和鉴定物质,还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通过观察显色反应的条件和特点,可以揭示物质的结构、溶解度、酸碱性等性质。
此外,通过研究显色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还可以揭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基本反应机理。
显色反应在环境监测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显色反应来检测和定量。
比如,苯酚作为一种有机污染物,它可以通过与酚酞反应而发生显色反应,并通过测量颜色的变化来确定苯酚的浓度。
§9-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1 显色反应(color reaction)
待测物质是无色或很浅的颜色,需要选适当 的试剂与被测离子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再进行测 定,此反应称为显色反应,所用的试剂称为显色
剂(color reagent)。
按显色反应类型来分,主要有氧化还原反应
和配位反应两大类,而配位反应是最主要的。
§9-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3)多元配合物
多元配合物是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组分所形成的 配合物。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由一种金属离子与两种 配位体所组成的三元配合物。三元配合物在吸光光 度分析中应用较普遍。重要的三元配合物类型。 * 三元混配配合物 金属离子与一种配位剂形成未饱 和配合物,然后与另一种配位剂结合,形成三元混 合配位配合物,简称三元混配配合物。例如,V(V), H2O2 和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形成1:1:1的有色配 合物,可用于钒的测定,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9-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2)显色剂
无机显色剂不多,因为生成的配合 物不稳定,灵敏度和选择性也不高。如用 KSCN显色测铁、钼、钨和铌;用钼酸铵 显色测硅、磷和钒;用H2O2 显色测钛等。 故多用有机显色剂
§9-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常用有机显色剂
A 磺基水杨酸 OO型螯合剂,可与很多高价金属离子 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主要用于测Fe3+。
(3)显色反应时间
有些显色反应瞬间完成,溶液颜色很快达到稳定状态,并在 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有些显色反应虽能迅速完成,但有色配合 物的颜色很快开始褪色;有些显色反应进行缓慢,溶液颜色需经 一段时间后才稳定。制作吸光度-时间曲线确定适宜时间。
(4)显色反应温度 :
高中生物中的显色反应

高中生物中的显色反应
在高中生物学中,显色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化学物质的存在、浓度和活性。
这种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种化学试剂与待检测物质接触,触发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产生一种可见的颜色变化。
显色反应有许多应用场景,例如在食品检测中用于检测某些有害物质的存在,或在医学诊断中用于检测人体液体中某些物质的含量。
在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显色反应实验包括:尿素酶检测实验、还原糖检测实验、脂肪检测实验、蛋白质检测实验等。
其中,尿素酶检测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实验。
通过将尿素和尿素酶反应,可以产生一种显色反应,从而检测尿素酶的活性。
在实验中,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进而导致pH值的变化,最终触发一种化学反应使得试液从无色变为黄色,从而显示出尿素酶的活性。
在高中生物学中,显色反应不仅是一种实验方法,更是一种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显色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 1 -。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50

8.3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在进行比色分析或分光光度分析时,经常利用某种反应将水样中被测组分转变为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测定,这种把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称做显色反应,与被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叫做显色剂。
有些物质加入某种试剂或溶剂后,会被该物质的吸收曲线向紫移或红移,以利于在紫外区选择适宜波长对该物质的测定,因此,我们也延用“显色”反应这一概念。
8.3.1显色反应分光光度法应用的显色反应主要有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反应力两大类,其中络合反应是最重要反映。
显色反应应满足下列要求:(1)选择性好,干扰少或干扰易消除。
(2)灵敏度足够高。
因为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多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故一般选择生成显色化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高(ε在104~105)的显色反应。
但是有时灵敏度高的反映不一定选择性好,故应全面考虑。
对于常量组分的测定,不一定选择最灵敏的显色反应。
(3) 生成的显色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应足够稳定,且有恒定的组成。
(4) 显色化合物(MR )于显色剂(R )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使显色时,颜色变化明显,空白值小,通常这种差别叫“反衬度”(或对比度),用λ∆表示。
要求:60max max ≥-=∆RMR λλλnm下面介绍显色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例如,测定水中的Mn 2+,以AgNO 3为催化剂,用过硫酸铵(NH 4)2S 2O 8将Mn 2+氧化为紫红色的MnO 4-:2Mn 2++5S 2O 82-+8H 2O2MnO 4-+10SO 42-+16H +在max λ=525nm 处,MnO 4-有特征吸收,可以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Mn 2+含量。
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多元催化氧化体系,用于分光光度法中。
例如,F -、Cl -、Br -、Cu 2+-没食子酸(GA )-H 2O 2三元催化氧化显色体系具有活化作用,Cl -可将该反应的灵敏度提高10倍,若再加入Al 3+还可大大加快反应速度。
Cu 2+-GA -H 2O 2体系(体系1)和Cu 2+-GA -H 2O 2-Cl -体系(体系2)的催化氧化产物的水溶液呈黄色,而Cu 2+-GA -H 2O 2-Cl --Al 3+体系(体系3)催化氧化产物的水溶液为暗黄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色反应
1.物质鉴定出现的显色反应
(1)淀粉的鉴定
一般的淀粉为直链及支链淀粉的混合物。
通常我们说的淀粉遇碘变蓝指的是可溶性直链淀粉的特性,而支链淀粉遇碘呈紫或红紫色。
(2)还原糖的鉴定(必修一P18)
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生物学中,常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实验时,应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不能用甘蔗、甜菜。
斐林试剂: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醛基则被氧化为羧基。
此过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浅蓝色一棕色一砖红色(沉淀)。
(3)脂肪的鉴定(必修一P18)
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脂肪小颗粒+苏丹Ⅳ染液→红色小颗粒。
(4)蛋白质的鉴定(必修一P19)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
其成分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其原理是:先加1mLA液,造成碱性反应环境,再加4滴B液。
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能与Cu2+发生作用,形成紫色络合物。
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等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5)DNA和RNA的染色鉴定(必修一P26-27)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6)酒精的鉴定(必修一P91-92,选修一P4-5)
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检验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人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
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与酒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颜色从橙色变成绿色。
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
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7)二氧化碳的鉴定(必修一P91-92)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BTB)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检测CO2的产生情况。
二氧化碳的鉴定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根据石灰水的混浊程度或生成的白色沉淀的多少判断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8)亚硝酸盐的鉴定(选修一P10)
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黄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奈基乙二氨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染料。
2.结构鉴定呈现的显色反应
(1)检测线粒体(必修一P47)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检测染色体(必修一P115-116)
染色体(质)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常用龙胆紫溶液使染色体染成紫色,但也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红色。
(3)花粉粒鉴定(必修二P8)
用F1花粉鉴定法还可来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
如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禾谷类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它不仅控制籽粒淀粉粒性状,而且控制花粉粒淀粉粒性状。
实验步骤:①让纯种粳稻和糯稻杂交,获得F1杂合粳稻。
②F1开花时取其一个成熟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1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呈现的颜色反应。
实验结果:蓝黑色:橙红色=1:1。
3.鉴别培养基显现的颜色反应
(1)鉴定纤维素分解菌(选修一P28)
加入刚果红指示剂后,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随着纤维素的分解,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通过此现象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鉴定尿素分解菌(选修一P26)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就可初步鉴定该菌为尿素分解菌。
(3)鉴定大肠杆菌(选修一P26)
在一细菌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指示剂,如果菌落呈现黑色,则为大肠杆菌。
4.其他:(1)台盼蓝;(2)二苯胺;(3)酚酞;(4)酚红。
*实验中盐酸和酒精的作用
一、盐酸
①酶在不同PH下的活性:质量分数5%的HCl,提供酸性环境(必修一P84)
②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解离,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必修一P116);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
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质量分数8%的HCl,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必修一P26)
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0.1mol/L的盐酸,提供酸性条件(必修三P9)
二、酒精
(一)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必修一P18):洗去浮色。
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
(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解离。
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116);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冲洗固定液,解离。
必修二P88)。
②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死标本,并作防腐处理(必修三P76)。
对发酵瓶消毒(选修一P4)。
浸泡涂布器,进行消毒杀菌(选修一P19)。
(四)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消毒杀菌。
在接种开始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干净后,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进行接种操作(选修一P15)。
(五)无水酒精:提取色素。
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有机物,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六)工业酒精(一般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燃烧加热。
(七)制作腐乳时,酒精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