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关于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A类标准
一、力学
1
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
3
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5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6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7
质点、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3
准静态过程、热量和内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
5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效率、致冷系数
6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和熵增加原理、玻尔兹曼熵关系式
7
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8
理想气体的内能、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9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
10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四、电磁学
七、量子物理基础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
2
戴维孙-革末实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
3
波函数及其概率解释
4
不确定关系
5
薛定谔方程
6
一维无限深势阱
7
一维势垒、隧道效应、电子隧道显微镜
8
氢原子的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
9
电子自旋:施特恩-盖拉赫实验
10
泡利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元素周期表
13
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
1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5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16
自感和互感
17
电场和磁场的能量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
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 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14+22. 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123. 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144. 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345. 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126. 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67. 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128. 分子与固体(B:5条)9.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10. 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11. 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

一
些 专业 的 大 学 物理 教 学 内容 可 以在 A、 B两 类 内容 之 间 进 行 对 选择性修 读课程 的内容 和要求加以阐述,并与各 个专业 的指
类 内容 各部分 的建 议学 时,但各校可在此 基础上根 据实际教学 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和年度 教学 日 ,给学生提供多种修读选择, 历 情况对 A类 内容 各部 分的学 时分配 进行调整 ; 2 由于各 学校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高 水平、实 时性 和领先 性 的物理基 础专题报 () 类 型、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 目标 的差异 ,在充分 论证的基础上 , 告。为减小 学生 选择修 读课程 可能存在 的盲 目性,以书面形式
学 内容 的基 本 框 架 , 是 核心 内容 ,是 本 科 生学 习 本 课 程 应 达 到 理 知 识 和 更 多 了解 应 用 的 要 求 , 围绕 B 类 拓 展 内容 开 设 与 本 课 的最 低 要 求 ,建 议 最 低 总 学 时 数 为 16学 时 ,并 具 体 给 出 了 A 2 程 密切相关 的各种 选修课程 ,制定各层 次大学物理课 程及相关
基 本要求 》所规范 的大部分 A类 核心 内容为学 校各专业
学 质 量 ,2 0 0 5年 4月 2 0日教 育 部 非 物 理 类 专 业 物 理 基 础 课 程 本 科 生 的后 续 课 程 ( 电 磁 场 、 工程 热 力 学 、理 论力 学 等 课 程 ) 如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草案

一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在教学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工程技术及现代 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培养研究型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重要基础的这一主线,使学生了解研究型实验的重要性,明确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2)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安全制度,树立优良的学风。 3)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物理实验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下列内容: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误差估算,用不确定度方法对误差进行估算和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重要方法,例如列表法、作图法和一元函数的最小二乘法等。 在教学中要注意系统误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误差消减方法。
一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实验课程的任务
2 . 物理实验课程的任务 3)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 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 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 品德。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教学基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求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实验课程的任务
1.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实验是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通识基础实验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开端,是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质,重点突出实验设计思想、方法培养和实验创新意识训练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配合,又有各自的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内容在中学物理及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物理实验思想原理及方法,得到科学实验素质的训练,从而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实验创新思维能力的入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
基础知识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实施《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体会之二

科 学 知识是 科 学 素 质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达 要
到培养 学生科 学 素养 、 新 意识 的 目标 , 创 必须 通 过 科学 知识这 一 重 要 载 体来 进 行 . 习不 仅 仅 是 知 学 识存量 的增 加 , 且 也 是 学 生 自我学 习能 力 和 基 而 本素 质的提 升 , 管教材 上 的知识 是 有 限 的 , 通 尽 但 过扎实 的课程 学 习和 自我 学 习可 以训 练 学生 的 思 维方法 和 自我更新 能力 , 让他 们终 身 受用 , 为 他 也 们进一 步学 习和将 来成 为一 个合 格 的科 技工 作 者
试 . 能 有 人 认 为 大 学 里 应 当 给 学 生 更 多 自 由 学 可
习思考 的机会 , 减少课 堂讲 授 , 使学 生 能 够发 挥其
创 造性 , 事实 上并不 是这样 , 多 数学 生会 利 用 给 大 予 他们 自己的 时 间去 做 其 他 方 面 的事 情 , 不是 而 进 行有创 造性 的思考 , 能轻 松拿 到 好成 绩 , 若 他们
( 稿 日期 : 0 00 生创新 意识 的 同时, 更应 重视 对 学 生基 础 知识 的教 育 , 何 一个 创造 性 观 点 任 或理论 的产 生都建 立在 长期 大量 的知 识积 累的基 础上.
关 键 词 创 新 意 识 ; 础 知 识 教 育 基
教 育 , 现 在 三 个方 面 :一 是 保 证 大 学 物 理 课 程 表
教 学 时 数 , 校 I类 大 学 物 理 开 设 1 6学 时 , 对 我 3 针
整套 理性 思维 方 法 和 实 验 分析 手 段 , 在 培 养 学 这 生创新 性思 维及在 广泛 的科 技领 域驰 骋 的能 力 方 面都具 有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正如 《 学基 本 要 求 》 教 中指 出 的 , 学物 理 课 程 在 为学 生 系统 地 打 好 必 大 要 的物 理基 础 , 养学生 树立 科学 的世界 观 , 强 培 增 学生分 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养 学 生 的 探 培
《大学物理 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I》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University Physics I适用专业:理工科非物理类本科各专业学时:112 学分:6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物理课是普通大学的一门科学课程,物理学是探讨人类直接接触的世界,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中的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着重研究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规律。
因此,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方法、世界观建立的基础。
它的教学性质和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物理学的近现代发展和成就。
使学生在试验能力,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等方面受到初步训练。
熟悉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的作用,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零章绪论基本内容与要求1了解物质与运动的基本概念。
2了解物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了解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基本内容与要求1掌握参照系和坐标系的概念。
2掌握质点的概念。
3掌握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4掌握运动迭加原理、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5理解切向与法向加速度。
6掌握圆周运动角量描述。
教学重点1参照系和坐标系的概念。
2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教学难点1质点运动描述的方法。
2切向与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基本内容与要求1掌握牛顿运动定律。
2掌握单位制和量纲。
3掌握惯性系、力学相对性原理。
4掌握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5掌握动能、动能定理、保守力与耗散力、势能、弹性势能、万有引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1牛顿运动定律。
2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掌握动能、动能定理、保守力与耗散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佚名
【期刊名称】《物理与工程》
【年(卷),期】2006(16)5
【摘要】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部分)即将由教育部发布.本刊自本期起特设“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栏”,陆续刊登基本要求全文以及有关文章.
【总页数】8页(P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4
【相关文献】
1.《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 [J], 曹春梅
2.注重实现大学物理课程的思想方法论价值——对《非物理类专业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解读之二 [J], 朱铉雄;王世涛;王向晖;黄燕萍;丁建华
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实施《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体会 [J], 周一平;杨兵初;罗益民
4.对于重新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和体会[J], 顾牡
5.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 [J],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

教 学;要结合教学 内容及 学生特点 ,选择适 宜的教 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中要始终重视 学生的能力培养和
素质培养. 关键词 :大学物理课程 ;基本要 求 ;解读
中 图 分 类 号 :G4 3 2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 l0 .2 l 0 8 0 . 190 0 65 6 ( 0 ) 2O 0 .2 2
量 ,适应 高等教育发展 的需要 ,教 育部 非物理类专业 不 同 ,不是 可选 可不选 的课程要求 ,教学过 程基本要求及有关说 明共 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 , 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 神和创新意识 ,
六个部分组成 ,它确定 了大学物理知识广度 和深度 的 这些 都是其他课程 不能替 代的 .大学物理课 程的教学 最低标准 ,较全 面地对 大学 物理课程教学 的各个方 面
程是高 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 生一门重要 的通识性必 养 ,注重学 生探索精神 和创新 意识 的培养 ,努力 实现
修 基础 课的地位 ,三个 限定词 “ 通识性 ”“ 必修 ”“ 基 学生 知识 、能力 、素质的协调发展 . 础”三位一体 ,言简意赅地说 明了大学物理课程在 理 工科 院校 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 根据通识教育理论 , 通 “ 识性”课 程必 定是学生 的 “ 同核心课程” 它构筑 了 共 , 学生必备 的共 同知识 基础 ,而大学物理课 程所教授 的 基本概念 、基本 理论 和基本方法是构 成学 生科学素养
收稿 日期:20 .02 0 7 1.9 基金项 目:教育部 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 程教学指导分委 员会资助研 究项 目 《大学物理课程教 学基本要 求的实施和 完善研 究》 作 者简 介:曹春梅 ( 9 5 ) 16 ~ ,女 ,北京顺义人 ,华北电力大学数 理 系教授 ,硕 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洛伦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4
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
5
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七、量 子 物 理 基 础*
1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
2
戴维孙-革末实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
3
波函数及其概率解释
4
不确定关系
5
薛定谔方程
6
一维无限深势阱
7
一维势垒、隧道效应、电子隧道显微镜
10
安培定律
11
洛伦兹力
12
有磁介质存在时的磁场*
13
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
1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5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16
自感和互感*
17
电场和磁场的能量
18
位移电流*、全电流环路定律*
19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0
电磁波的产生及基本性质*
五、光 学
1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2
1
平衡态、态参量、热力学第零定律*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
准静态过程、热量和内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
5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效率、致冷系数
6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和熵增加原理*、玻尔兹曼熵关系式*
7
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8
理想气体的内能、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9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
附件:
《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A类标准
一、力 学
1
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
3
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5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6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7
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3
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4
薄透镜*
5
光源、光的相干性
6
光程、光程差的概念
7
分波阵面干涉
8
分振幅干涉
9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0
夫琅禾费单缝衍射
11
光栅衍射
12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13
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
14
布儒斯特定律
六、狭 义 相 对 论 力 学 基 础
1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质点、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振 动 和 波
1
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表述、振动的相位、旋转矢量法
2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3
简谐运动的能量
4
一维简谐运动的合成、拍现象*
5
机械波的基本特征、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6
波的能量、能流密度
7
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
8
波的叠加、驻波、相位突变
9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三、热 学
10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四、电 磁 学
1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2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3
电势、电势叠加原理
4
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
导体的静电平衡
6
有电介质存在时的电场*
7
电容
8
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感应强度叠加原理
9
恒定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8
氢原子的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
9
电子自旋:施特恩-盖拉赫实验
10
泡利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