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胃阴虚

合集下载

脾胃阴虚的症状

脾胃阴虚的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脾胃阴虚的症状导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其实脾胃阴虚是中医里面的说法,脾胃阴虚包括两种症状,一种是脾阴虚,另外一种就是胃阴虚了,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其实脾胃阴虚是中医里面的说法,脾胃阴虚包括两种症状,一种是脾阴虚,另外一种就是胃阴虚了,所以我们要知道脾胃阴虚的症状,一旦我们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我们就能及时发现并且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那么脾胃阴虚的症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脾阴虚以及脾阴虚的症状,然后也应该知道一些胃阴虚和胃阴虚的症状才行。

胃阴虚,证名。

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

见《类证治裁·脾胃》。

又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

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益胃。

主要表现在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此证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胃脘隐痛而有灼热感,嘈杂不舒,痞胀不适;胃中虚热扰动,消食较快,则有饥饿感,而胃阴失滋,纳化迟滞,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不能下润肠道,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阴液亏少之征。

脾阴虚,病证名。

指脾精不足。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虚证23307

中医虚证23307

道生阴阳,一分为二。

阴用于滋养,阳用于运化,阴阳相和,共同孕育万物生长。

阴阳本为一体,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在自然界中,常有旱灾。

干旱之地,或土地龟裂,草木竟萎;或沙漠延绵,杳无生机。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而言,所谓阴虚,就是人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旱灾”!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靠阴液滋养濡润,若阴液不足,脏器失于滋养濡润,则诸病生焉。

阴虚者,最易出现如下症状:眩晕、目涩、耳鸣、咽干、烦躁、失眠、便秘、麻木、肤痒、发热、出汗、衄血等。

心阴虚证: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

心阴虚者,舌尖红、麻痒、生疮、弄舌(即舌头不由自主地在口中伸缩吞吐)心主笑,主喜。

心有余则笑不休。

心阴虚,心火内动,可致人无故发笑,甚至狂笑不止。

心主血,主脉。

阴虚则热,灼热伤及脉络,血得热则易妄行,可致咳血、吐血、鼻衄、肌衄等。

心藏神,虚热内扰,可致心烦,失眠。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易惊。

汗为心之液,手少阴心经之脉通于腋下,阴虚生热,迫津外泄则腋下多汗;兼湿热者,腋下汗臭。

肝阴虚证:肝主风、主巅顶。

肝阴虚可致头痛、眩晕。

肝主风、主筋。

肝阴虚,筋失所养则拘急、痉挛、抽搐、震颤。

肝藏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血能载气。

肝阴虚者,肢体失于滋养濡润则麻木不仁。

肝主胁,肝阴虚,肝体失于滋养则右胁下隐隐作痛。

此属不荣则痛,不同于不通则痛,当用小建中汤类缓急止痛,若用柴胡类方剂舒肝解郁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肝藏魂,肝阴虚者,魂失所养则不宁,常多梦早醒。

肝主谋虑,主怒。

肝虚则多疑,实则偏执。

肝阴虚者,肝火亢,其人易怒、刚强、执拗、急燥。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者,目涩而胀,视物昏花、夜盲。

肝藏血、主膝;肾藏精、主腰;肝肾同源,精血相生。

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

肝阴虚者,肝气易动,时常惹事生非,扰及四邻。

肝气犯肺则咳嗽、咯血;犯胃则呕吐、呃逆;犯脾则腹泻、腹胀大、食不下;犯心则惊悸;犯肾则单侧腰痛。

肝阴虚者,阳热盛,酒亦大热之性,故不耐酒力,稍饮即醉。

脾阴虚有什么症状

脾阴虚有什么症状

脾阴虚是指由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司,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胃脘不适、纳差、干呕呃逆、大便溏泻等症状。

1.胃脘不适: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会导致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到整个脏腑的功能,使患者出现胃胀、胃痛等胃脘不适的症状。

2.纳差:脾阴虚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和吸收,导致机体失去营养物质的滋养,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

3.干呕呃逆:还会影响到脾气的升清降浊功能,导致气机阻滞,进而引发干呕呃逆的情况。

4.大便溏泻:脾主运化,能够促进食物残渣的排出。

如果脾阴虚,则会进一步加重排便异常的现象,甚至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形体消瘦、口渴多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

对于脾阴虚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不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

脾胃阴虚的症状

脾胃阴虚的症状

脾胃阴虚的症状关于《脾胃阴虚的症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常常听见有些人出現了肠胃阴虚的症状,实际上脾胃阴虚是中医学里边的叫法,脾胃阴虚包含二种病症,一种是脾阴虚,此外一种便是胃阴虚了,因此我们要了解肠胃阴虚的症状,一旦我们出現了肠胃阴虚的症状,我们就能及时处理而且选用相对的治疗措施。

那麼肠胃阴虚的症状到底是如何的呢,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脾阴虚及其脾阴虚的症状,随后也应当了解一些胃阴虚和胃阴虚的症状才行。

胃阴虚,证名。

胃的阴津不够所出現的症状。

见《类证治裁·脾胃》。

别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热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肝阴引发。

证见口干舌燥唇燥,噪杂,作呕,饮食搭配降低,或咽下不好,吃完胸隔不适感,大便干硬,舌红管理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益胃。

具体表现在胃腕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喉干,大便干硬,或脘痞不舒,或作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此证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症中后期阴津未复,或平常嗜食辛辣食物,或情绪不逐,气郁化火使胃阴虚损而导致。

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

胃阴不足,虚火内部,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胃腕隐隐作痛而有烧灼感,噪杂不舒,痞胀不适感;胃中虚火振荡,助消化较快,则有饥饿的感觉,而胃阴失滋,纳化迟缓,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由此可见作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可以上滋,则口燥喉干;不可以下润肠通便道,则大便干硬;小便缺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阴津亏少之征。

脾阴虚,病证名。

指脾精不够。

肠胃为后天之本,身体各处的濡养,有赖性子散精输布。

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营养与膳食不够,均可使性子散精无源而致本证。

临床症状多有胃阴虚病症,并见饥不欲食,肌肉削瘦,体倦困乏等。

常见于各种营养不良证。

本证多由劳倦影响,心烦焦虑,温热病的手术恢复期,及漫性活动性肝炎的中后期等,虚损肝脏之阴血及体液引发,从而阴虚火旺,产生本证。

临床医学普遍食欲饮食搭配,吃完腹胀,脘腹灼痛,嘴唇干躁,作呕呃逆,大便干硬,型体削瘦,舌红苔剥,脉细或历数。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发表时间:2011-06-15T10:08:19.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张清博[导读] 单独、孤立的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体脏腑之间确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张清博(黑龙江省宝清县万金山乡卫生院黑龙江宝清 155605)【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0-0415-01 【关键词】脾阴虚体会1、五脏均有阴虚证,脾脏也不例外,但脾阴虚有其一定的特点:首先是脾阴虚证的基础,是脾气虚。

脾虚证侯每以气虚为多,气虚在先。

如经及时治疗,饮食起居调摄得宜,脾气虚弱逐渐恢复,疾病趋向治愈。

如若气虚不复,久则脾阴随之亦虚,或由脾气虚进一步导致脾阳虚,由阳虚而发展到阴虚。

所以,一旦出现脾阴亏虚,往往同时还存在脾气虚。

其次是脾阴虚多兼胃阴虚。

脾合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上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原发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现阴虚证,一脏一腑,常相继或兼见。

再次是脾阴虚证常可继发于肺、肝和肾阴虚证。

如肺病经久,肺气肺阴亏虚,治节失司,阴津不足,于是脾胃之阴亦常耗伤;肝病阴虚,脾胃失荣,其阴亦常不足;肾阴久虚,精气耗损,脾阴也常相继虚衰。

反之,脾胃阴虚日久,每易导致肺、肝和肾阴随之亦虚。

综上所述,单独、孤立的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体脏腑之间确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2、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大便易溏,(饮食极少时,大便有可能少而干结),神倦乏力,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久则形体日益消瘦。

兼胃阴虚者,胃脘嘈热,口干欲凉饮,舌红或光如镜。

脾肺阴虚者,兼咳喘、短气、颧红,肝脾阴虚者,兼目眩头昏,或胁痛腹胀,溲液甚少,脚弱无力。

脾肾阴虚者,兼腰膝酸软,小便灼热量少,男子阳痿遗泄,女子月经涩少。

一般均为内伤慢性疾病,常见于久泻、胃痞、胃脘痛、咳喘、肺痨、痿证、虚劳、臌胀、水肿后等疾患,亦可见于温热大病之后、内脏手术后,恶性肿瘤放射线多次照射或化学药物治疗期间。

阴虚如何补脾胃最好的方法是

阴虚如何补脾胃最好的方法是

阴虚如何补脾胃最好的方法是阴虚是指人体阴液不足,阴阳失调,表现出口干、烦渴、眩晕等症状。

阴虚的原因可能是长期过度疲劳、饮食不节、精神紧张等。

阴虚的治疗必须从根本上补充人体的阴液,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食疗和中药调理。

下面,我将从经验丰富的养生专家的角度出发,介绍阴虚如何补脾胃最好的方法,并列出六个标题逐一展开分析。

一、食疗调理阴虚的脾胃阴虚的症状包括口干、烦渴、便秘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造成的。

因此,食疗调理阴虚的脾胃是防治阴虚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介绍如何通过食物调理阴虚的脾胃,介绍一些补阴液的食谱,并说明注意事项。

二、中药治疗阴虚的脾胃中药调理阴虚的脾胃是治疗阴虚的另一个有效方法。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介绍一些中药的药方,包括何首乌、山药、枸杞等,并说明用量、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如何预防阴虚的脾胃除了食疗和中药治疗外,预防阴虚的脾胃也非常重要。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介绍一些预防阴虚的脾胃的方法,包括定期休息、合理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等。

四、如何改善睡眠质量阴虚的症状之一是睡眠质量差,很难入睡。

因此,改善睡眠质量是治疗阴虚的重要方法。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介绍一些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包括调整作息时间、睡前放松等。

五、如何保持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预防阴虚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介绍一些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包括运动、饮食调理、心理调节等。

六、如何合理地补充营养阴虚的症状包括烦渴、口干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足造成的。

因此,合理地补充营养是防治阴虚的重要方法。

在这个章节中,我将介绍一些补充营养的方法,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等,并说明注意事项。

以上是我从经验丰富的养生专家的角度出发,介绍阴虚如何补脾胃最好的方法,并列出六个标题逐一展开分析。

在文章结尾,我想附加三条养生建议:1. 饮食要清淡,少食辛辣、煎炸食品。

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豆腐等。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阴虚的症状并加以治疗。

补脾胃阴虚的方剂有哪些

补脾胃阴虚的方剂有哪些

补脾胃阴虚的方剂有哪些作为一名高级养生师,我们要了解哪些方剂适用于补脾胃阴虚。

补脾胃阴虚属于中医中的一种病症,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咽燥,恶心呕吐,身体瘦弱等症状。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我们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和调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补脾胃阴虚的方剂。

一、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由人参、熟地黄、山药、知母、黄精、牡丹皮组成的药丸。

这种方剂主要适用于阴虚火旺,脾虚胃弱的情况。

制作方法如下:材料:人参、熟地黄、山药、知母、黄精、牡丹皮。

制作步骤:1. 将所有的药材洗净,放入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

2. 把藏红花和枸杞浸泡在水中。

3. 把人参、熟地黄、山药、知母、黄精、牡丹皮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开。

4. 煮开后,将火调小煨1小时左右,煮成糊状。

5. 过滤出汁液,去掉渣滓。

6. 把去渣后的汁液加入藏红花和枸杞,煮沸即可。

用量:每次口服10~15克,一日3次。

注意事项:1. 药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不同而异。

2. 禁忌人群,如孕妇、儿童、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应谨慎使用。

二、虫草花炖乌鸡虫草花炖乌鸡是一种不错的补脾胃阴虚的食谱,此炖品中乌鸡有补气养血,清理肝脾的功效,虫草花有滋阴润燥,补肾益精的作用,两种材料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更好的补益作用。

材料:乌鸡一只,虫草花25克,生姜适量,枸杞适量,红枣适量。

制作步骤:1. 将乌鸡宰杀、去毛、洗净;2. 将虫草花洗净、捆好,一起放到汤锅中,再放入适量的生姜,枸杞,红枣,加适量清水煮沸;3. 将火调小煮1.5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

用量:一周一次,每次食用250g左右即可。

注意事项:1.对于有火旺的人群,建议不要食用或适量减少虫草花的量。

2. 鸡肉会在煮的过程中逐渐软嫩,但如果中途加水,反而会使其变得老硬。

三、四物汤四物汤是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组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的情况。

然而在加入一些材料之后四物汤同样可以起到补益脾胃阴虚的作用。

材料: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山药,猪骨汤制作步骤:1.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每个15克,山药30克;2. 将材料洗净,猪骨汤煮沸后,将材料放进去炖1小时。

阴虚如何补脾胃

阴虚如何补脾胃

阴虚如何补脾胃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常表现为口干、口苦、胃疼、便秘等症状。

而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阴虚如何补脾胃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验丰富的养生专家的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几种阴虚补脾胃的食谱和药方。

一、阴虚补脾胃的食谱1. 红枣山药糯米粥材料:糯米100克,山药50克,红枣10个,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糯米淘洗干净,浸泡30分钟。

山药去皮切小块,红枣去核。

将糯米加清水适量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软,加入山药和红枣,继续煮10分钟。

最后加入适量冰糖即可。

注意事项:糯米有助于补脾胃,山药和红枣都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适量食用有益于改善阴虚症状。

但是糯米容易粘连,需经常搅拌,以免糊锅。

2. 枸杞炖乌鸡材料:乌鸡1只,枸杞适量,生姜适量。

制作方法:将乌鸡去毛、去内脏、洗净,切成块。

姜切片备用。

将乌鸡块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加入姜片和枸杞,转小火炖2小时。

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乌鸡具有滋阴补肾、养血安神的作用,枸杞则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阴虚症状。

二、阴虚补脾胃的药方1. 党参枸杞汤材料:党参15克,枸杞10克,红枣5个,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党参、枸杞、红枣洗净备用。

将党参、枸杞、红枣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党参有益气、补脾胃的作用,枸杞则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阴虚症状。

但是党参性温,不宜过量食用。

2. 熟地黄枸杞汤材料:熟地黄20克,枸杞10克,红枣5个,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熟地黄、枸杞、红枣洗净备用。

将熟地黄、枸杞、红枣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去火的作用,枸杞则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阴虚症状。

但是熟地黄性温,不宜过量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阴虚论“古方理脾健胃。

多偏重胃阴而不及脾阴。

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灼,津液不足。

提出了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以伤及脾阳,也能伤及脾阴,【“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

”】“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

”“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治脾阴虚者,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

”“治阴症者,当以滋脾阴为主。

脾阴足,自然灌溉诸脏腑也。

”脾阴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二、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区别脾阴主健运需要脾阴、脾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

脾阳主温运,脾阴主融化,从作用上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

【脾阳虚者多因劳倦,饮食不节而致,其证多见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食入难化,或食后腹胀,口不渴,舌淡苔白。

】【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不足,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

其证常见食少腹胀、腹痛消瘦,便结尿黄,渴饮不多、低热、舌红;并伴其脏腑虚衰症状。

从证侯鉴别看,脾阴虚和脾阳虚是不同的。

【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脾阴虚,阴虚在生内热,津伤则化燥。

故颧红、唇舌红、口渴、心烦、脉细数。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化,脾为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

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

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诸病,胃阴虚多为阳热诸病。

脾阴虚则不纳而便难,胃阴虚则津液受劫而口渴。

脾阴虚重在育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增液。

胃阴虚则常见于急性热痛后期,邪热伤阴所致,其证常有食少或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呃逆、干呕、口燥、咽干等。

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

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

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呃。

口干咽干,脉细数。

因此脾阴虚从生理病理证候上是有其实际内容的。

三、治疗脾阴虚的方药[“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甘淡滋脾”].[“甘寒益胃阴、甘淡实脾阴”]【组方遣药以存津液为要旨,阴阳兼顾]故理脾阴之药,当以芳香甘平,培补中宫,而不燥津液之品,务期燥湿合宜,俾脾胃复健,饮食日增,生化不绝,则虚损可望恢复。

【气阴两虚者,可配益气之品;阴虚化热者,当滋阴清热,适当用一些寒凉之品;湿热内蕴,热极伤阴,用甘淡之品;吐泻而渴者,配以甘酸化阴药物,可使营气上升,精气发散。

】常用中药如山药、沙参、太子参、扁豆、苡仁、玉竹、莲肉、白术、麦冬、石斛、云苓、甘草等药。

其中又尤以山药性平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近世张锡纯创一味薯蓣饮,单用山药一味,称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

可见山药是补脾阴的良药。

山药入肺脾二经,《本经》曰“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既能补阴,又能益气,与人参、莲肉配伍效果更能增强,故为补脾之良药。

胡慎柔在《慎柔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补脾阴方药的煎法,认为应当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三煎,头煎燥气尚未降尽,二、三煎则燥气尽,隧成甘淡之味,所谓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此无法中之活法也,可供参考。

屡屡用此法治疗小疳疾,大人虚劳,收效佳良。

论脾阴东垣善用风药之属,如升、葛、参、芪之品,偏于脾之阳气;香岩喜用甘凉之类,如沙参、麦冬等物,重在胃之阴液。

但历代医家对于脾阴一说,其论尚少。

正如清代医家吴澄所言:“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阴,而不及脾中之阴。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脾亦如此。

脾阴是指脾中较稠厚的精微物质,具有滋养濡润脾脏及他脏,营养肌肉,参与运化的作用。

脾为太阴湿土,湿乃脾之正气,脾若无湿则不为脾矣,此湿可作脾阴理解。

“甘淡补脾”为治疗脾阴虚的原则,此两处论述为脾阴学说的渊薮,而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已经有了治疗脾阴虚的方剂,如麻子仁丸、小建中汤等。

为何“其脾为约”?只因“胃气强”。

胃热亢盛,煎熬阴液,脾阴则少。

脾阴不足,其“脾气散精”功能失常,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而致小便数。

尤在泾曰:“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厚。

”“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吴澄在《不居集》中亦指出“脾经虚分阴阳”,并创制了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等行之有效的方剂。

[“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

”]脾阴能助脾之运化,并能濡润五脏,营养肌肉筋骨。

脾阴不足则脾运化失常,胀满、便溏之症生矣。

《景岳全书》:“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脾主四肢,故脾阴虚患者可见四肢烦热之症。

取名建中者,建立中气也。

此脾阴阳双补之剂,方中倍用芍药,以疗脾阴之虚也,故手足烦热之症能除矣。

临床上脾阴虚的患者多见不知饥饿,脘腹胀满,大便溏薄,手足烦热等症,其舌多见淡红少苔或无苔,脉多细数。

脾阴与胃阴的区别脾者,藏精气而不泻也,脾阴重于从饮食水谷而化的精微物质,较之胃阴则更黏稠,更精微。

胃者,传化物而不藏也。

胃阴则重于胃中的津液,助于胃腐熟水谷并向下传导。

临床上,嗔怒忧愁,思虑过多之人,往往伤及脾阴。

而外感热邪,吐泻之后,多伤其胃阴。

脾阴虚多表现为不饥不食,手足烦热,脘腹胀满,大便溏薄。

胃阴虚则多表现为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胃脘灼热,大便干结。

脾阴虚与脾气虚的区别临床脾阴不足与脾气虚弱往往症状相似,常可出现脘腹胀满,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

脾阴虚与脾气虚,重在舌脉以别之。

脾阴不足,患者多脉细数,舌淡红苔少或无苔。

而脾气虚弱者常脉弦缓而无力,舌淡胖而大,多伴有齿痕。

原脾气虚弱之人泄泻不已,长年累月,伤及阴分,故对一些久治不愈之泄泻,可气阴双补以调之。

世人遇到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之症,多用黄芪、白术、人参等补气之药,佐以木香、砂仁等行气之属,或效或不效。

究其原因,因其只知补气升阳,而忘乎滋阴补脾。

本是脾阴虚之症,反用木香、砂仁之辛燥,脾阴之伤重矣。

《岳美中医话集》中有一案例,诚如是然。

一医遇一脾虚气滞患者,重用木香而无效。

询其祖父翟老医生,老医嘱其查舌,见苔白而薄,遂曰:“此脾阴不足之象,焉能再动之燥之,徒加木香,脾阴更虚,拟先加山药一两,养其脾阴,服至舌苔厚腻后,再加重木香,则可痊愈。

”后从其言,果愈。

脾阴虚的治疗脾为太阴湿土,[无湿则不能行稼穑之能,湿盛则壅滞,]故滋补脾阴之药多为甘淡之药,甘则能补,淡则能利,补而不腻。

山药、白芍、薏苡仁、莲子、黄精、芡实、白扁豆等,皆为补脾阴之良药。

山药,《本草求真》载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气虽温而却平,补脾肺之阴。

”寿甫喜用山药,对于阴虚泻痢之症多用之。

其薯蓣粥,薯蓣鸡子黄粥等方,验之临床,简便且灵验。

薏苡仁甘淡平和,服之能益阴利湿。

《本草乘雅半偈》:“薏谐意,意者,脾藏之神用,故主脾藏失用。

”莲子,《本草求真》:“气禀清芳,味得中和,甘温而涩,究皆脾家药也。

”黄精,色黄入脾,质黏软而滋阴。

《本草求真》:“究其黄精气味,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助痰。

”芡实,《景岳全书》谓其“味甘,气平,入脾肾两脏,能健脾养阴止渴”。

白扁豆,《名医别录》谓其“味甘,微涩,主和中,下气”。

观吴澄《不居集》之理脾阴正方,中和理阴汤等诸多滋补脾阴之剂,多以上述诸药为主,佐以补气行气之品,使其补而不滞。

胡慎柔在论述补脾阴时曾言:“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

”并叮嘱说“师师相授之语,无轻忽焉”。

张锡纯颇认同此说,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也。

”胡慎柔曾载一案,用头煎无效,改用次煎则效果显著。

所以,临床上此煎煮方法方面亦应引起注意。

脾阴学说的应用张锡纯曰:“治阴虚专责重于脾,人亦多不解,陈修园谓: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

故治阴虚者,当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也。

”临床上滋补脾阴法可广泛用于治疗肺痨、虚劳、泄泻、咳喘、风证、消渴、肿瘤、厌食症等疾病。

肺痨、虚劳、泄泻、咳喘从脾阴论治古已有之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脾阴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脉,故而生风而颤。

滋养脾阴,筋脉柔和,从而息风止颤。

山东省老中医张志远善从脾阴虚论治颤证。

消渴一病,世人皆知胃阴虚,不知有脾阴虚。

脾阴不足,精微不奉,则身体羸瘦,神疲乏力,运化津液失常则多尿,精微不足,食水谷以自救则多饮多食。

所以,消渴可从脾阴论治。

恶性肿瘤的患者、厌食症患者往往不思饮食,临床上可试用滋脾阴之法以治之。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

饮食无规律,思虑过多之人不在少数,因而出现不欲饮食,头目不清等亚健康状态,亦可从脾阴而治。

嘱其熬制山药薏苡粥等食疗之品,既治病又实惠,不失为保健养生之良方。

病案举例袁某,女,38岁.腹泻9年,症见面色萎黄,困倦乏力,泄泻溏薄,泻而不畅,量时多时少,有不消化食物。

一日八九次,无腹痛。

若食油腻,辛辣食物或水果等,则腹泻加重,并时有矢气。

纳食尚可。

食后脘腹痞闷不舒,口中有味,燥而不饮,心烦失眠。

午后足跗肿,小便黄。

伴有齿衄,晨晚为甚。

舌嫩红少苔,脉细弱。

证属脾阴亏耗,运化统摄失司。

治宜敛养脾阴,佐以益气。

处方:怀山药30g,谷芽30g,冬瓜仁30g,粳米30g,太子参20g,石斛15g,莲肉15g,白芍12g,炒乌梅9g,佛手花6g,甘草6g,荷叶4g 。

服上方12剂后,大便成形,1日2次,齿衄减轻,精神睡眠如常。

此系脾阴渐复之象,于前方加炮姜4g,冀其阳化阴生,运化有权。

又服6剂,大便每日1次,(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笔者按:此乃四川省老中医唐良佐之验案。

患者腹泻长达9年之久,长期腹泻,渐伤脾阴。

脾阴不足,运化不及,则生胀满、泄泻等症。

脾阴亏虚,虚火上炎,则有失眠、齿衄等症。

长期泄泻,必耗人体之正气,故治以养脾阴兼佐益气,药用怀山药、粳米、石斛、莲肉,白芍滋补脾阴。

太子参益气养阴。

谷芽、炒乌梅、佛手花疏肝和胃。

冬瓜仁、荷叶祛湿醒脾。

方证相应,故9年之疴疾治疗脾阴虚的秘方脾阴,是指营养濡润消化道的物质及各种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肠液、营血等。

脾胃阴虚的人,津液亏虚。

在上部的表现是口干舌燥,嘴唇经常干裂,唾液分泌减少,消化能力减弱;在下部的表现就是肠道不够滋润,经常便秘。

这里介绍一个由于脾阴虚导致肠燥便秘的秘方:松子仁10g甘杏仁6g核桃仁12g花生仁8g鲜竹笋15g梗米100g,煮粥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