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施工方案

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施工方案

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施工方案1.工程前期准备(1)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包括施工步骤、时间进度、设备使用、材料采购等。

(2)调度和组织好施工人员,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检查施工现场的环境和地基状况,确保施工安全。

2.设备安装(1)按照设计要求安装混合絮凝池的主要设备,包括搅拌机、出水口、进水口等。

(2)安装好设备后,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3.施工工艺(1)根据设计要求施工出水口和进水口,确保水的进出口质量。

(2)配置好絮凝剂,准备好混合絮凝池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按照设计要求,投放絮凝剂到混合絮凝池中,开启搅拌机进行搅拌,使絮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

4.完工验收(1)完工后,对混合絮凝池进行检查和测量,确保污水处理效果和水质要求达标。

(2)将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回收和处理废弃材料和废水,保护环境。

(3)进行混合絮凝池的试运行,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1.工程前期准备(1)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包括施工步骤、时间进度、设备使用、材料采购等。

(2)调度和组织好施工人员,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检查施工现场的环境和地基状况,确保施工安全。

2.设备安装(1)按照设计要求安装沉淀池的主要设备,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污泥排出口等。

(2)安装好设备后,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3.施工工艺(1)根据设计要求施工进水口、出水口和污泥排出口,确保水的进出口质量和污泥的排放顺畅。

(2)对沉淀池进行初步清理,去除沉淀物等杂质。

(3)将污水引入沉淀池中,通过自然沉淀和重力分离原理,使悬浮物沉淀到池底,清水经出水口排出。

(4)定期清理沉淀池,并对污泥进行处理和排放。

4.完工验收(1)完工后,对沉淀池进行检查和测量,确保污水处理效果和水质要求达标。

(2)将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回收和处理废弃材料和废水,保护环境。

(3)进行沉淀池的试运行,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综上所述,混合絮凝池和沉淀池的施工方案包括工程前期准备、设备安装、施工工艺和完工验收等步骤。

混凝沉淀法的原理过程和应用

混凝沉淀法的原理过程和应用

应用
3
油污处理:混凝沉 淀法可以用于油污 的处理,如油田采 出水的处理、船舶 压舱水的处理等。 通过投加化学药剂, 可以去除水中的油 类物质,达到排放 标准
4
污泥处理:混凝沉 淀法可以用于污泥 的处理,如活性污 泥法的后续处理。 通过投加化学药剂, 可以使污泥中的水 分得到分离,提高 污泥的含固率,便 于后续处理和处置
-
20XX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THANK YOU TO LISTEN TO CRITICISM GUIDANCE
凝聚:通过投加化学药 剂(如铝盐、铁盐等), 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 物质或微生物产生电荷 中和,使其失去稳定性 ,逐渐凝聚成大颗粒
絮凝:在凝聚的基础 上,通过投加高分子 絮凝剂,使大颗粒进 一步聚集,形成更大 的絮状物
沉淀:将水静置或以 一定的方式加速悬浮 物的沉降,使絮状物 沉入底部,形成沉淀 物
5
土壤修复:混凝沉 淀法可以用于土壤 修复中的污染物去 除。通过投加化学 药剂,可以吸附和 去除土壤中的重金 属、有机物等有害 物质,提高土壤的 环境质量
6
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对于含重金属的废水, 可以使用混凝沉淀法去 除其中的重金属离子。 通过调节pH值和投加适 当的化学药剂,可以使 重金属离子与药剂形成 沉淀物,从而降低废水 中的重金属含量
混合:将投加化学药剂的废水进行充 分混合,使药剂与废水中的悬浮物、 胶体物质或微生物分接触
沉淀:将反应后的废水静置或以一定 的方式加速悬浮物的沉降,使絮状物 沉入底部
清洗:对设备进行清洗,去除残留的 废水和药剂
PART 3
应用
应用
混凝沉淀法在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处理:混凝沉淀法可以用于自来水 的处理,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 质和微生物,提高水质。此外,还可 以用于游泳池、景观水等场合的水质 维护

磁混凝沉淀技术方案5000吨(箱式)[

磁混凝沉淀技术方案5000吨(箱式)[

生物磁高效沉淀技术(处理量5000m3/d)技术方案2019年7月一、系统介绍:1.1 产品应用前景:生物磁高效沉淀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污水除磷,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小、水质优等诸多优点。

能有效去除水体的中的SS、TP、COD,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1.2 产品结构及技术原理:产品结构:生物磁混凝沉淀由反应池、沉淀池、生物磁分离器、高剪机、污泥泵、加药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

技术原理:通过在混凝絮凝过程中增加了磁粉,由于磁粉的比重高达5.0×10³kg/m³,混有磁粉的絮体比重增大,絮体快速沉降。

强化了分离效果,达到高效除污和快速沉降的目的。

从污水中有效地去除悬浮物、油、总磷、重金属以及不溶性的COD、BOD和其他污染物质,并可降低絮凝沉淀工艺所需用地和节约加药量的技术。

1.3 工艺特点:➢表面负荷超高:10-40 m3/m2.h➢除磷效果卓越:TP≤0.5mg/L➢出水水质优势:COD、SS、TP(可以达到一级A标准)➢节约混凝剂量:20%-35%➢耐高负荷冲击:可接受40 m3/m2.h1.4 技术优势:➢处理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絮凝反应流程短➢占地极小➢投资成本低➢水头损失小➢生物磁种损耗量低➢TP、SS、COD去除效果好1.5 工艺流程图:1.6 专用设备:二、方案设计2.1 磁粉除磷优势:在混凝絮凝过程中投入四氧化三铁(磁粉)可增加凝聚核心,提高脱稳微絮体间的引力,进而促进絮体形成。

以其为磁性载体与脱稳胶粒、微絮体结合,形面高密度的矾花,达到高效除污和快速沉降的目的。

同时在混凝絮凝中投入的四氧化三铁粒径小,颗粒数量多,投入水中与絮体在混凝过程中,水中的固体颗粒在紊流涡旋所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作用下不断改变方向,因此增加了彼此之间相互碰撞的几率。

在同等剂量的情况,此时,碰撞几率与磁铁砂成为絮体内核的相关性最高,即此时的碰撞使磁铁砂成为絮体内核的几率最大,加载絮凝效果凸显。

混凝沉淀过滤技术

混凝沉淀过滤技术

混凝沉淀过滤技术混凝沉淀过滤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给水、污水处理以及其他工业过程中。

它的作用是将水中的固体颗粒物、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通过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工艺步骤去除,以提高水的质量和清洁度。

混凝沉淀过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让水中的颗粒物在特定的条件下聚集成较大的团簇,使其重量增大,从而沉淀下来。

通过过滤步骤,将沉淀后的固体颗粒物从水中彻底分离出来。

这种技术的有效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处理水的性质、液固分离装置的设计和操作参数等。

1. 混凝过程:混凝是将水中的颗粒物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团簇的过程。

在混凝过程中,通常添加化学混凝剂,如铝盐、铁盐、有机聚合物等。

这些混凝剂与水中的颗粒物发生化学反应或吸附作用,使颗粒物之间产生吸引力,形成较大的团簇。

混凝剂的选择和投加量应根据水的性质和要求确定,以达到最佳的混凝效果。

2. 沉淀过程:沉淀是让聚集在一起的颗粒物在水中自然下沉的过程。

沉淀过程中,可以利用重力、沉淀槽和沉淀池等设备来增加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和效率。

通过合理设计和操作沉淀设备,可以使沉淀效果达到最佳,并使沉淀后的水具有较高的水质。

3. 过滤过程:过滤是将沉淀后的水与固体颗粒物进行物理上的分离的过程。

过滤步骤通常采用过滤器或滤料来实现。

过滤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滤料,如砂滤器、活性炭滤器、微孔滤器等。

过滤器的作用是通过滤料的孔隙和表面吸附,进一步去除水中的固体颗粒物和胶体颗粒物,以获得清洁的水。

混凝沉淀过滤技术的优点是处理效果稳定可靠,对各种水质都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它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铁锰等,从而提高水的透明度和品质。

这种技术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适用于大多数地区和场合。

然而,混凝沉淀过滤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对于某些特殊的固体颗粒物和胶体颗粒物,可能需要较高的混凝剂投加量和更长的处理时间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一些难以去除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微生物等也无法完全去除。

混凝沉淀技术方案

混凝沉淀技术方案

设计说明长春市政设计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6月目录1.概述 (1)1.1编制依据和范围 (1)1.2工程概况 (1)2.方案论证 (4)3.工艺流程 (6)4.工艺设计 (7)4.1工艺系统单元设计 (7)4.2主要设备一览表 (10)5.附属专业设计 (11)5.1建筑与结构设计 (11)5.2 电气及控制 (12)6.技术优点 (14)7.投资估算 (16)1.概述1.1编制依据和范围1.1.1编制依据(1)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2)预处理工艺选择上尽量适合当地情况,采用管理简单,运转可靠,降低成本,节约运行费用的处理工艺;1.1.2 编制范围编制范围为海水预处理系统工程中涉及的工艺和电控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海水预处理系统的混合絮凝沉淀、加药部分的工艺建构筑物、设备、电控、必要的辅助设施等的设计,不含污泥处理设施。

1.2工程概况1.2.1工程简介本工程为天津大港10万吨/日海水淡化厂预处理工程,预处理系统产水量为12000m3/h。

该厂位于天津市大港区,由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建设,其运营权为30年,一期建设规模为日产淡水10万吨,主要用于大港工业园区用水。

1.2.2气候条件1.2.3 水量及水质原水水源:大港电厂的循环冷却排放渠的水,预处理产水量为12000m3/h。

1.2.3.1原水水质指标原水水质1.2.3.2出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2.方案论证通过对上述原水水质与出水水质的分析,原水水质中的浊度为本方案的主要去除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方案的主要处理工艺采用以“接触絮凝沉淀水处理技术”为理论基础的混合絮凝沉淀工艺,下面对此处理技术进行简单论述。

“接触絮凝沉淀水处理技术”是传统絮凝沉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根据微水动力学原理、胶体物理化学理论,融合流体边界层及边界层分离、澄清池接触絮凝理论,提出的混凝沉淀机理。

本技术(混合、絮凝、沉淀)已经经过多年科学实践及相关的实际工程论证,是行之有效的成熟的工艺技术。

磁混凝沉淀技术方案5000吨(箱式)[

磁混凝沉淀技术方案5000吨(箱式)[

生物磁高效沉淀技术(处理量5000m3/d)技术方|案2019年7月一、系统介绍:1.1 产品应用前景:生物磁高效沉淀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污水除磷,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小、水质优等诸多优点。

能有效去除水体的中的SS、TP、COD,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1.2 产品结构及技术原理:产品结构:生物磁混凝沉淀由反应池、沉淀池、生物磁分离器、高剪机、污泥泵、加药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

技术原理:通过在混凝絮凝过程中增加了磁粉,由于磁粉的比重高达×10³kg/m³,混有磁粉的絮体比重增大,絮体快速沉降。

强化了分离效果,达到高效除污和快速沉降的目的。

从污水中有效地去除悬浮物、油、总磷、重金属以及不溶性的COD、BOD和其他污染物质,并可降低絮凝沉淀工艺所需用地和节约加药量的技术。

1.3 工艺特点:表面负荷超高:10-40 m3/除磷效果卓越:TP≤L出水水质优势:COD、SS、TP(可以达到一级A标准)节约混凝剂量:20%-35%耐高负荷冲击:可接受40 m3/1.4 技术优势:处理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絮凝反应流程短占地极小投资成本低水头损失小生物磁种损耗量低TP、SS、COD去除效果好1.5 工艺流程图:1.6 专用设备:二、方案设计2.1 磁粉除磷优势:在混凝絮凝过程中投入四氧化三铁(磁粉)可增加凝聚核心,提高脱稳微絮体间的引力,进而促进絮体形成。

以其为磁性载体与脱稳胶粒、微絮体结合,形面高密度的矾花,达到高效除污和快速沉降的目的。

同时在混凝絮凝中投入的四氧化三铁粒径小,颗粒数量多,投入水中与絮体在混凝过程中,水中的固体颗粒在紊流涡旋所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作用下不断改变方向,因此增加了彼此之间相互碰撞的几率。

在同等剂量的情况,此时,碰撞几率与磁铁砂成为絮体内核的相关性最高,即此时的碰撞使磁铁砂成为絮体内核的几率最大,加载絮凝效果凸显。

加入铁砂增加了水中颗粒物的数量,使胶粒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5混凝沉淀工艺

5混凝沉淀工艺

第七章 吸附及高级氧化工艺
二、臭氧氧化
2.特性 有特异刺激性气味 酸性:E=2.07V 碱性:E=1.24V
第七章 吸附及高级氧化工艺
二、臭氧氧化
3.作用 氧化水中有机物 脱色 杀菌
第七章 吸附及高级氧化工艺
二、臭氧氧化
4.优点 氧化性强 无毒害副产物 脱色效果好
第七章 吸附及高级氧化工艺
二、臭氧氧化
第六章
一、过滤过程
过滤工艺
输送(迁移):惯性、沉淀、扩散、直接截留、水力 粘附(附着):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某些官能团作用力
第六章
过滤工艺
二、滤料
1.选择原则:机械强度、粒径级配和孔隙率、化学稳定性、就地 取材、成本低廉
2.常用滤料:石英砂
3.滤料分层:多层滤料,下层密度大、粒径小,上层密度小、粒 径大。如由上到下分别为无烟煤、石英砂、石榴石。
三、脱盐方法
3.离子交换 原理:利用树脂中离子与水中离子交换,从而吸附、结合各种 杂质离子的能力。 再生:酸、碱、无机盐
适用范围:无机盐离子含量100~300mg/L,最大500mg/L,水 量较小。
(1)分子量1500以下的环状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分子量数千 以下的直链化合物,去除效果好 (2)生物活性炭(吸附塔),利用生物进行有机物降解 (3)厌氧产生硫化氢,投加硝酸钠5.4mg/L (4)悬浮物易堵,需要预处理
第七章 吸附及高级氧化工艺
二、臭氧氧化
1.制备(以空气中的氧气为原料) 光化学 电解 放电
三、混凝剂
PAC、PFS等 用量确定:经验法、试验法
四、助凝剂
PAM、KMnO4等
第五章 混凝沉淀工艺
五、混凝沉淀工艺
1.混凝 (1)反应池:隔板、廊道(回转、迷宫) (2)静态混合器(管道混合器) (3)局部阻力设施

混凝沉淀工艺流程

混凝沉淀工艺流程

混凝沉淀工艺流程
《混凝沉淀工艺流程》
混凝沉淀工艺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浑浊物和有机物。

在这个过程中,先利用混凝剂将水中的悬浮物和浑浊物聚集成较大的颗粒,然后通过沉淀的方式将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

混凝沉淀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混凝剂的加入:在混凝槽中,将适量的混凝剂加入水中。

混凝剂通常是一种化学物质,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它们能够与水中的悬浮物和浑浊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凝聚体。

2. 搅拌和混凝:在混凝槽中,通过机械搅拌或气体搅拌的方式,使混凝剂和水中的颗粒物充分混合,促进凝聚体的形成。

搅拌的时间和强度需要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处理要求进行调整。

3. 沉淀:经过混凝后,含有大颗粒凝聚体的水体被送入沉淀槽。

在沉淀槽中,由于重力作用,凝聚体逐渐沉降到槽底,水体中的悬浊物得以分离。

4. 上清液的处理:沉淀过程中,上清液会逐渐清澈,其中可能还含有少量的悬浮物和溶解物。

为了进一步净化水质,通常需要对上清液进行过滤或其他二次处理。

混凝沉淀工艺流程在工业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浑浊物,改善水质,保障用水安全。

同时,混凝沉淀工艺也是废水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减少废水中的
污染物含量,满足环保要求。

因此,掌握混凝沉淀工艺流程对于提高水处理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长春市政设计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6月长春立源市政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立源水处理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地址:长春高新区林园路869号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418号邮编:130012 邮编:201100电话:0431-******* 5820751 5871609 电话:************传真:************-8505 传真:************目录1.概述 (1)1.1编制依据和范围 (1)1.2工程概况 (1)2.方案论证 (3)3.工艺流程 (5)4.工艺设计 (6)4.1工艺系统单元设计 (6)4.2主要设备一览表 (9)5.附属专业设计 (9)5.1建筑与结构设计 (9)5.2 电气及控制 (10)6.技术优点 (12)7.投资估算 (14)1.概述1.1编制依据和范围1.1.1编制依据(1)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2)预处理工艺选择上尽量适合当地情况,采用管理简单,运转可靠,降低成本,节约运行费用的处理工艺;1.1.2 编制范围编制范围为海水预处理系统工程中涉及的工艺和电控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海水预处理系统的混合絮凝沉淀、加药部分的工艺建构筑物、设备、电控、必要的辅助设施等的设计,不含污泥处理设施。

1.2工程概况1.2.1工程简介本工程为天津大港10万吨/日海水淡化厂预处理工程,预处理系统产水量为12000m3/h。

该厂位于天津市大港区,由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建设,其运营权为30年,一期建设规模为日产淡水10万吨,主要用于大港工业园区用水。

1.2.2气候条件1.2.3 水量及水质原水水源:大港电厂的循环冷却排放渠的水,预处理产水量为12000m3/h。

1.2.3.1原水水质指标原水水质1.2.3.2出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2.方案论证通过对上述原水水质与出水水质的分析,原水水质中的浊度为本方案的主要去除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方案的主要处理工艺采用以“接触絮凝沉淀水处理技术”为理论基础的混合絮凝沉淀工艺,下面对此处理技术进行简单论述。

“接触絮凝沉淀水处理技术”是传统絮凝沉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根据微水动力学原理、胶体物理化学理论,融合流体边界层及边界层分离、澄清池接触絮凝理论,提出的混凝沉淀机理。

本技术(混合、絮凝、沉淀)已经经过多年科学实践及相关的实际工程论证,是行之有效的成熟的工艺技术。

由本技术研制开发了直列式混合器、星形翼片絮凝设备、V形斜板沉淀设备等国内领先的新型设备。

直列式混合器在设计中引入了流体微水动力学原理来控制混合微观过程和宏观过程,在相同的水头损失下,大大提高了直列式混合器混合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直列式混合器比一般混合器的混合效率和混合效果高一倍以上,且混合快速,水头损失小、混合效果好,安装、维护简单。

它的主要原理是使水流通过列管时,在边界层的作用下,产生系列涡旋,并在其后的空间衰减,产生高频涡流,从而使混凝剂复杂的水解产物与原水中的胶体颗粒得到充分混合。

直列式混合器采用玻璃钢材质,具有耐海水腐蚀性能强、外型美观,安装方便、混合快速高效、低能耗等特点。

星形翼片絮凝设备主要原理是利用边界层脱离理论和颗粒碰撞的惯性效应,在絮凝池中沿水流方向设置隔板,垂直水流方向设置翼片,水流流经翼片和隔板时将产生高频谱涡旋,增加颗粒碰撞次数,提高有效碰撞率。

星形翼片絮凝设备为药剂与水中的颗粒充分接触提供良好的微水动力学条件,在絮凝池末端可产生密实的易沉淀的矾花颗粒。

设计中按照不同的原水水质和用水规模,按照絮凝要求进行水力分级和流态控制,控制水中微涡旋(耗能涡旋)在水中的产生、分布密度及发生的频率,可得到理想的絮凝效果。

由于强化了絮凝过程,在水质难处理期,仍可达到理想的絮凝效果。

对微污染水质,只要污染不是很严重,应用絮凝沉淀工艺完全能够达到处理要求。

星形翼片絮凝设备采用改性PVC材质,具有耐海水腐蚀性能强、外形美观、安装方便、絮凝效果好、低能耗、絮凝时间短等特点。

V形斜板沉淀设备主要原理是综合利用沉淀机理和接触絮凝机理完成沉淀池中颗粒的分离过程。

本设备在充分利用沉淀机理的基础上,在设备内设置涡旋强度控制区域,减弱沉淀池中沉淀设备下部一定位置水流中的大涡旋强度,减少沉淀区水流的脉动。

当水流在进入设备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能进一步控制接触絮凝的过程,在不断改变流速流态的过程中,提高矾花颗粒在设备内接触碰撞的几率,彼此吸附连接,只有尺度和密度足以克服水流顶托力等相关因素的矾花颗粒才能沉落,在不断下沉的过程中不断吸附微小粒径的矾花颗粒,直至脱离沉淀设备。

当矾花的重力同水流顶托力及相关作用力维持动态平衡时,更增强了接触絮凝沉淀作用,在设备内一定位置形成密实的、抗冲击能力强、可自动更新且更新周期短的动态悬浮泥渣层,这样使悬浮泥渣层时刻保持很强的过滤、吸附、纳污能力,沉淀效果更好。

本沉淀设备材质采用乙丙共聚,具有外形美观、表面光滑利于排泥、上升流速大、表面负荷高、沉淀效果好、安装方便、耐海水腐蚀等特点。

3.工艺流程针对上述技术分析确定如下工艺流程:排放渠的水经直列式混合器混合均匀后进入絮凝沉淀池,混凝剂投加在直列式混合器前端加药管处,沉淀池出水进入后续处理系统。

助凝剂投加在絮凝池第一格内。

排泥至污泥处理系统。

本工艺流程具有以下特点:(1)流程简单,处理效果好,可保证沉后出水浊度≤3NTU;(2)占地面积小,工程投资小,运行费用低;(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率高;(4)自动化水平高,对操作人员水平要求不高,操作简单。

4.工艺设计4.1工艺系统单元设计4.1.1混合絮凝沉淀池该工程总处理水量为12000m3/h,共分为6组。

单组处理水量为2000m3/h,平面尺寸为21.06×22.50m。

混合絮凝沉淀池由直列式混合器、星形翼片絮凝池及V形斜板沉淀池等部分组成。

以下对单组进行论述:(1)混合混合采用DN800的直列式混合器1台,整体由玻璃钢制作,安装在混合絮凝沉淀池进水管上,采用法兰连接,水头损失不大于0.5m,混合时间3s,混凝剂投加在直列式混合器前端加药管处。

(2)絮凝/过渡段絮凝池采用竖向流翻腾式絮凝池,池中设星形翼片絮凝设备,本设备整体由改性PVC制成。

絮凝池设计流速分为3级:一级流速0.12m/s、二级流速0.09 m/s、三级流速0.06 m/s,共分29格,絮凝时间12分钟,絮凝池尺寸5.56m×22.50m×6.20m。

过渡段:在絮凝池后设置过渡段,平面尺寸为2.50×22.50m,为了使水流在斜板区配水均匀,采用配水花墙配水,配水花墙开孔采用φ150的圆孔,过孔流速为0.06m/s,水力损失小,利于均匀布水。

(3)沉淀沉淀池采用异向流V形斜板沉淀池,池中设置V形斜板沉淀设备。

本设备系乙丙共聚材质,设备安装倾角为60度,上升流速2.0mm/s,沉淀池尺寸为13.00m×22.50m×6.20m,采用12根玻璃钢穿孔集水槽集水,以保证出水均匀,再汇集到总出水渠中。

排泥:絮凝池、过渡段及沉淀池排泥均采用重力斗式排泥, 采用DN200排泥管,每根排泥管设手动衬胶蝶阀、气动衬胶蝶阀各一个,快开排泥。

4.1.2加药系统加药系统包括混凝剂投加、助凝剂投加两部分,加药间与药库合建,平面尺寸为18.0×12.0m,含值班控制室。

混凝剂储液池布置在室外。

A、混凝剂混凝剂采用液体铁盐或铝盐,设计投加量60~120mg/L,浓度为10%。

混凝剂储液池:储液池按10天加药量设计,共建两座,单座有效容积为115m3,单池尺寸为6.0m×6.0m×3.5m。

混凝剂液下泵:储液池内设置液下泵将混凝剂提升至混凝剂溶液池,设计30min将溶液池注满,液下泵共设两台,每座储液池各设置一台,单台泵主要性能参数为:Q=25m3/h,H=10m。

混凝剂溶液池:溶液池按1天加药量设计,共建两座,交替使用,单座有效容积为11.5m3,单池尺寸为2.3m×2.3m×2.5m。

溶液池采用机械搅拌机进行搅拌。

混凝剂计量泵:采用7台隔膜计量泵(6用1备)投加混凝剂,计量泵主要性能参数:Q=170L/h,P=0.3MPa。

投加点:混凝剂投加在直列式混合器前端加药管处。

B、助凝剂助凝剂采用液体高分子聚合物,设计最大投加量100mg/L,储液浓度为3%。

助凝剂储液池:储液池按10天加药量设计,共建一座,有效容积为20m3,单池尺寸为2.6m×2.6m×3.3m。

助凝剂螺杆泵:设置螺杆泵将助凝剂提升至助凝剂溶液池,设计30min将溶液池注满,螺杆泵共设1台,单台泵主要性能参数为:Q=5m3/h,H=10m。

助凝剂溶液池:溶液池按1天加药量设计,配置溶液浓度为2‰,共建两座,交替使用,单座有效容积为15.1m3,单池尺寸为2.6m×2.6m ×2.5m。

溶液池采用机械搅拌机进行搅拌。

助凝剂计量泵:采用7台隔膜计量泵(6用1备)投加助凝剂,计量泵主要参数:Q=240L/h,P=0.4MPa。

投加点:助凝剂投加在絮凝池第一格内。

4.2主要设备一览表5.附属专业设计5.1建筑与结构设计5.1.1设计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5)《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5.1.2钢筋砼及砖砌体工程水池采用抗渗砼施工,严格控制砼的级配,按当地质量主管部门的要求作好配合比,防水层中掺入高效复合防水剂。

基础采用条形基础,墙体采用红砖,强度等级按规范执行,技术要求见施工图设计。

5.1.3屋面工程所有新建厂房屋面均采用自由排水。

5.1.4装饰工程所有建筑物地上内墙抹混合砂浆,刷内墙涂料两遍,外墙抹水泥砂浆,刷外墙涂料两遍。

地面均为水泥地面,有特殊要求者,按设计施工。

5.1.5新建(构)筑物一览表新建(构)筑物一览表5.2 电气及控制5.2.1控制原则正常情况下,现场设备设二级控制:就地手动、自动控制。

上、下控制级之间,下级控制的优先权高于上级。

手动控制设有“就地/远程”两种方式,各设备均可通过“就地/远程”选择开关切换实现手动操作。

当中心自动控制设备发生故障,不影响现场的运行。

(1)设计依据:A、工艺及其它专业提供的电控设计要求;B、电控设计规程与规范;(2)设计范围:混合絮凝沉淀和加药工艺参数测量与自动控制;(3)手动控制当现场控制箱上的操作场所选择开关转换到“就地”位置时,设备将在现场控制箱操作控制。

(4)自动控制当现场控制盘上的操作场所选择开关转换到“远程”位置时,设备现场手动失效,由中心控制室进行自动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