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部位、病因和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

那么,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呢?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首先在于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季节的变化、地域的差异、情志的波动等都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在诊断疾病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症状,而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情志状态等。

阴阳五行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的阴阳属性进行判断,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例如,发热、口渴、面红、脉数等多属于阳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迟等多属于阴证。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的脏腑、组织等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诊断疾病时,可以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分析脏腑之间的关系,判断疾病的传变和预后。

藏象学说为中医诊断提供了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依据。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但通过经络与体表、五官九窍等相互联系,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会在体表相应部位有所反映。

例如,心主血脉、主神明,心的功能失常可能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肝主疏泄、主藏血,肝的病变可能表现为情志抑郁、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

通过对这些外在表现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断出脏腑的病变情况。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气血的运行会出现异常,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可能会出现压痛、结节、条索状物等反应。

中医诊断学基础练习题+答案

中医诊断学基础练习题+答案

中医诊断学基础练习题+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关于期前收缩的听诊,描述错误的是A、在规则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一较长代偿间歇B、提前出现的心跳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难以听到C、期前收缩可以联律的形式出现,每次正常心脏搏动之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D、按其起源部位可分为房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三种E、其诊断无需心电图检查,听诊即可确诊正确答案:E2.关于年龄与疾病的关系,哪项是错误的A、佝偻病、麻疹多见于幼儿与儿童B、动脉硬化、冠心病多见于老年人C、白喉多见于幼儿与儿童D、结核病多见于老年人E、风湿热多见于少年与青年正确答案:D3.可出现第一心音增强的是A、二尖瓣狭窄B、贫血C、甲亢D、高热E、以上都对正确答案:E4.关于心尖搏动位置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B、胸腔积液心尖搏动向健侧移位C、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D、肺不张心尖搏动向健侧移位E、大量腹水心尖搏动位置上移正确答案:D5.视诊见患者右上腹腹直肌旁切口瘢痕,最可能的手术是A、脾脏手术B、胃大部切除术C、胆囊手术D、阑尾炎手术E、无法确定正确答案:C6.某患者心尖区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率86次/分。

何项体征与本病不相符合A、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B、颈静脉充盈并肝肿大C、二尖瓣面容D、开瓣音E、肺动脉瓣第二心音分裂正确答案:A7.有关网织红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A、绝对计数(24~84)×109/LB、为未成熟的红细胞C、缺铁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D、胞浆中含核糖核酸E、降低提示骨髓造血受抑制正确答案:C8.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率少于心率的心律失常,见于A、心室颤动B、心律不齐C、期前收缩D、逸搏性心律失常E、心房颤动正确答案:E9.便秘与腹泻交替最常见于A、肠结核B、肠易激综合征C、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D、血吸虫病E、慢性痢疾正确答案:A10.关于体温测量方法的叙述,哪项正确A、口测法将消毒过的体温计置于舌下,紧闭口唇B、腋测法腋窝汗液不必擦干,因汗液对体温无影响C、肛测法将体温计头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肛门,深达体温计长度的1/3 为止,放置5 分钟后读数D、肛测法测体温,病人取俯卧位E、腋测法将腋窝汗液擦干,把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放置5 分钟后读数正确答案:A11.间歇性跛行常见的病因是A、巴比妥中毒B、高血压病C、先天性心脏病D、先天性肌营养不良E、佝偻病正确答案:B12.胸膜摩擦音最易听诊的部位是A、前胸B、肺底C、肩胛间区D、胸廓下前侧壁E、肺尖正确答案:D13.肺上界叩诊,是从哪块肌肉的前缘中央部开始叩诊A、胸大肌B、斜方肌C、肋间肌D、胸锁乳头肌E、背阔肌正确答案:B14.男性或小儿呼吸运动多为A、胸式呼吸B、腹式呼吸C、三凹征D、呼吸过速E、KussmA.ul呼吸正确答案:B15.男性,32岁,2天前饮酒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向右肩放射。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超有意思的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你知道吗,中医诊断就像是一个侦探在寻找身体的秘密线索!比如说,看你的脸色,哇,如果脸色苍白,那是不是就像天空突然失去了阳光一样让人担心呢?这可能就提示身体有些不太对劲啦。

再来说说脉象,那可神奇了!中医大夫通过摸你的脉,就好像能感受到
身体里气血的流动情况。

就好比一条河流,脉象平稳有力,就像是河水奔腾不息;要是脉象虚弱无力,那可不妙,就像河水快干涸了似的。

“哎呀,我的脉怎么这样啦?”
还有舌诊呢!舌头就像是身体状况的一面镜子。

舌苔厚腻,是不是就像
镜子上蒙了一层雾气?这可能反映出身体里有湿气哦。

“嘿,原来舌头能告诉我们这么多信息呀!”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可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它是非常实用的!想象一下,要是我们自己能懂一些,不就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了吗?好比我们知道了哪种脸色可能代表身体有问题,就能早点注意和调理。

“这多好呀,能给自己和家人提前预警呢!”
咱可不是在这瞎吹,中医诊断可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的。

它就像
一个智慧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让我们惊叹的秘密。

我们要好好去探索,去发现这些神奇之处。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真的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钻研,它能让我们的健康之路更加顺畅呀!”
所以说,朋友们,别小瞧了这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它可是我们健康的
好帮手呢!大家一定要多多重视呀!。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症,是指医生通过四诊,八纲,辩证结合病人自身感受的病情,所得到的综合结果,他由一组相关的症状构成,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和变化过程的病理本质,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发病原因 ,发病位置 ,疾病性质以及严重程度.
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 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
(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
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临床应用、各种病证的诊断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
1.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临床应用
1.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2.中医诊断学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的应用。

三、病证的诊断
1.气机失调证型的诊断;
2.气滞血瘀证型的诊断;
3.阳虚证型的诊断;
4.阴虚证型的诊断;
5.湿热证型的诊断;
6.风寒证型的诊断;
7.寒湿证型的诊断;
8.气虚证型的诊断;
9.血虚证型的诊断。

四、辨证论治
1.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针对不同病证的具体辨证论治方法;
3.中医常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马维骐中医诊断学讲义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气血津液辨证
类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虚
气滞
气 气逆
行 失
气陷
常 气闭
气脱


表现特点
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 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 病理变化
少 气 懒 言 、神 疲 乏 力 ,脉 弱 无 力( 推 动 、气 化 减 弱 ) 自 汗( 固 摄 失 司 )易 感( 防 御减退)
气运行不畅而郁滞
闷、胀、痛
气升发太过下降不及
舌体强直不能转动
热邪亢盛,血分有热
热入心包,痰浊内阻,高热伤津, 中风征兆
舌体软弱不能伸缩
气血虚极、阴亏已极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 或反复舐口唇四周
气血两虚,阳气虚弱,热极生风, 虚风内动
心脾有热,疫毒攻心,动风先兆, 或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中风或中风先兆。
舌体卷缩不能伸长,严 重者舌不抵齿 苔色白 白粉堆积(积粉苔) 苔色黄 舌淡胖苔黄而滑润
日 晡 潮 热 :热 势 较 高 ,日 晡 热 甚 +腹 痛 拒 阳 明 腑 实 证 按,便秘燥结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五心烦热, 阴虚证 骨蒸潮热,盗汗颧红
湿 温 潮 热 :身 热 不 扬 ,午 后 热 甚 +头 身 困 湿 温 病 重,胸脘痞闷,苔腻
轻 度发热 ,热势 较低( 37-38℃ )
津液上承,津液未伤 津液损失或津液不能上承 湿浊、痰饮、食积
食积或痰浊
胃之气阴两伤
真苔:舌苔紧贴舌面, 刮之不净,为有根之苔 假苔:舌苔似浮涂于舌 面,刮之即净,为无根 之苔。
胃气尚存 胃气匮乏
问诊
寒热类型 临床表现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大纲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大纲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大纲一、诊断学基础概述A. 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B. 诊断学在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要性C. 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二、中医诊断学基础A. 中医诊断的特点和原则1. 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2. 中医辨证的方法和技巧B. 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概念1. 症状、症候、证候的含义和区别2. 中医病因学的基本理论C. 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1.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2. 医案分析和病案记录的要点三、西医诊断学基础A. 西医诊断的特点和原则1. 从病因、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诊断2. 西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B. 西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概念1. 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的含义和作用2. 西医病因学的基本理论C. 西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1. 详细病史的采集和分析2. 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技巧和要点四、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与结合A. 中西医诊断学的差异和相同之处1. 中西医诊断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同2. 中西医诊断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互补作用B. 中西医结合诊断的实践和应用1. 中西医结合诊断的意义和优势2. 中西医结合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五、诊断学基础的考试重点A. 中西医考试对诊断学基础的要求和考核方式B. 诊断学基础的核心知识点和常见考题解析C. 如何备考和提高诊断学基础的能力六、总结与展望A. 诊断学基础对中西医执业医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 今后诊断学基础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C. 综合中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临床诊断水平的建议结语:根据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从中医诊断学基础、西医诊断学基础以及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与结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通过对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和理解,考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同时,也希望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的发展能够更加深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问疼痛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1)头痛
3.望形
望形体 望姿态
4.望头面
望头形与头发 望目色主病
望耳鼻 望唇、齿龈、咽喉
5.望体表











6.望舌
6.望舌
望舌质
望舌形
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颤动: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2.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 、口腔不洁等;口气酸馊,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 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 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 如大便臭秽为热;有腥味的属寒。小便臊臭,多为湿热 。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咳吐浊痰脓血 ,腥臭异常的,多为热毒炽盛,瘀结成脓的肺痈。

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复。
失 无神,精亏神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正气大伤,

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 精气亏虚,
反应迟钝,呼吸气微,大肉已脱。
严重衰减,
属病重
假 重危病人精神暂 神 时“好转”的虚假
表现,临终前预 兆。
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 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病至语声低微断续, 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 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三、问诊
(1)寒热 (2)汗 (3)疼痛 (4)饮食口味
(5)二便 (6)咳嗽 (7)耳目 (8)经带
(一)问 寒 热
1.概念 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 2.寒热的产生机理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寒热的临床表现 (1)恶寒发热 (2)但寒不热
(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
1.望神
•2006 A. 望神的重要内容是 A.视面部表情 B.望形态动静 C.看眼神的变化 D.观言语气息 E.察精神意识状态
2.望色
2005 A.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 A.青黄 B.萎黄 C.青紫 D.晦暗 E.枯槁
2.望色
2005 A.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 A.青黄 B.萎黄 C.青紫 D.晦暗 E.枯槁
辨证
病案撰写
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一望 诊
第二节 四诊
神 色形
头面
体表
舌 排出物
一.望诊
得神 失神
1.望神
神志 表情 呼吸 肌肉 反应 头发
面色 目光 语言 行动 食欲
假神 神乱
得 有神,精充气足 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 健康;易康
概念:只发热,不觉冷,或反恶热。临床意义: 见于里热证。
病机:阳盛或阴虚。
但热不寒
(二)、问 汗
1.概念及机理
“阳加于阴谓之汗”
2.汗的临床表现
自 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汗
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汗
绝 津液大泄,大汗不止 汗
兼见畏寒神 疲乏力
兼见潮热、 颧红等症
属阳虚
属阴虚
重病、 危证
躁扰烦渴,汗出如油,脉细数 疾——亡阴证 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脉微欲 绝——亡阳证
望舌苔
望苔色:白、黄、灰、黑四种。察苔色可以推断疾病性质。 望苔质:察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 舌象特征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难去 ;
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如豆腐渣堆铺舌面,揩之可去,刮之易 脱。 临床意义
腻苔——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证; 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多见于痰浊、食积。
战 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 汗 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

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 复;汗出热不退,脉来急疾—— 邪盛正衰
头 仅头/颈部出汗较多; 汗 “但头汗出”
半 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 另一侧经常 身 侧、或为右侧、或为下 无汗 汗 半身 出
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 蒸
有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 经脉,或营卫不调,或 气血不和所致
2.望色
2007 A.脾气虚衰、湿邪内阻的常见面色是 A.黄而无华 B.面色淡黄 C.黄而虚浮 D.黄而鲜明 E.黄而晦暗
2.望色
2007 A.脾气虚衰、湿邪内阻的常见面色是 A.黄而无华 B.面色淡黄 C.黄而虚浮 D.黄而鲜明 E.黄而晦暗
2.望色
青色 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 黑色 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痛证 黄色 主虚证、湿证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基础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基础
中 概述 医 诊 四诊 断 辨证 学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基础
中 概述 医 诊 四诊 望 闻 问 切 断 辨证 学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基础
中 概述
医 诊 四诊 望 闻 问 切
断 辨证 学
八纲 脏腑 气血津液
主要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四诊疾病诊断八纲源自症状鉴别(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语声
1.听声音
强弱
错乱
呼吸
气微 气粗
哮 喘
少气 叹息
咳嗽
呃逆嗳气
1.听声音
呃逆,俗称"打呃"。呃声高亢而短,响亦有力,多属实热; 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若久病胃气衰败,出 现呃逆,声低无力,则属危证。
嗳气,又称噫气,俗名打嗝,多见于饱食后,可由宿食不化 、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食后嗳出酸腐气味,多 为宿食停积,或消化不良;无酸腐气味的,则为肝胃不和或 胃虚气逆所致。
2007 A.食积痰浊的常见舌苔是 A.黄苔 B.黑苔 C.滑苔 D.腐腻苔 E.花剥苔
2007 A.食积痰浊的常见舌苔是 A.黄苔 B.黑苔 C.滑苔 D.腐腻苔 E.花剥苔
舌诊的临床意义
正气的盛衰 病位的深浅
病邪的性质 病势的进退
7.望排出物 1.痰涎 2.呕吐物 3.大便 4.小便
二、闻诊
“回光返照” 或“残灯复明”
神 精神错乱、神志 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卒然昏倒等。以 多见于癫、
乱 异常。
痴呆为例,多见两眼发直,内眥距宽,眼裂开大, 狂、痴、痫
呈倒八字型。面色粉白(因反射强光而有失真), 脏躁等病 。
1.望神
•2006 A. 望神的重要内容是 A.视面部表情 B.望形态动静 C.看眼神的变化 D.观言语气息 E.察精神意识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