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类问题专题复习
矩形的折叠问题(专题)

→ Bx
D
,故OE= 。
练习8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 ∠C=90º ,沿着B点的一条直线BE折 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与AB边上的 一点D重合。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 点D恰好是AB的中点?写出一个你 B 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 明D为AB中点。 条件:∠A=30º
E D A
证明:由轴对称可得,△BCE≌△BDE,∴ BC=BD , 在△ABC中,∵ ∠C=90º,∠A=30º, ∴ BC= ∴ BD =
答案:矩形的长为10,宽为8。
D F E A
C
B
4、求线段与面积间的变化关系
例5 已知一三角形纸片ABC,面积为25,BC的长为 10,B和C都为锐角,M为AB上的一动点(M与A、B 不重合),过点M作MN∥BC,交AC于点N,设MN=x. (1)用x表示△AMN的面积SΔ AMN。 (2)Δ AMN沿MN折叠,设点A关于Δ AMN对称的点为A¹ , Δ A¹ MN与四边形BC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①试求出 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②当x为何值时,重叠部分的面积y最大,最大为多 少?
矩形的折叠问题
(复习课)
练习1 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 直角边AC=6,BC=8,现将直角边AC沿 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 重合,求CD
A E C B D
如图,折叠矩形的一边AD,点D 落在BC边上点F处,已知AB=8, BC=10,求EC的长 D A
E B F C
练习2 如图,在梯形ABCD中, DCAB,将梯形对折,使点D、 C分别落在AB上的D¹ 、C¹ 处, 折痕为EF。若CD=3,EF=4, 则AD¹ +BC¹ = 。
初中数学中有关图形的折叠问题

专题复习图形的折叠问题折叠(翻折)问题常常出现在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平面几何问题中,其实质是轴对称性质的应用.解题的关键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找到折叠前后不变量与变量,运用三角形的全等、相似及方程等知识建立有关线段、角之间的联系.类型1 三角形中的折叠问题1.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 纸片,点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将△ABC 沿着DE 折叠压平,A 与A′重合,若∠A=75°,则∠1+∠2=【 】A .150°B .210°C .105°D .75°2.已知,如图,Rt △ABC 中,∠C=90º,沿过点B 的一条直线BE 折叠△ABC,使C 恰好落在AB 边的中点D 处,则∠A=________.3.(2014·德阳)如图,△ABC 中,∠A =60°,将△ABC 沿DE 翻折后,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A′处.如果∠A′EC=70°,那么∠A′DE 的度数为________.4.如图,在Rt△ABC 中,∠B =90°,AB =3,BC =4,将△ABC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边AC 上,与点B′重合,AE 为折痕,则EB′=________.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矩形AOCD 沿直线AE 折叠(点E 在边DC 上),折叠后顶点D 恰好落在边OC 上的点F 处,若点D 的坐标为(10,8),则点E 的坐标为________. A D B EC6.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BAC =50°.∠BAC 的平分线与AB 的中垂线交于点O ,点C 沿EF 折叠后与点O 重合,则∠CEF 的度数是 .7.如图,将正方形ABCD 沿BE 对折,使点A 落在对角线BD 上的A′处,连接A′C ,则∠B .8.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点A 、B ,将△AOB 沿直线AB 翻折,得△ACB.若C(3/2,√3/2),则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9.如图,D 是等边△ABC 边AB 上的一点,且AD∶DB=1∶2,现将△ABC 折叠,使点C 与D 重合,折痕为EF ,点E ,F 分别在AC 和BC 上,则CE∶CF=( )A.3/4B.4/5C.5/6D.6/7 10.如图,将△ABC 纸片的一角沿DE 向下翻折,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A ′点处,且DE ∥BC ,下列结论:①∠AED =∠C ;②A 1D/DB=A 1E/EC ;③BC=2DE ;④ BD A E A C AD A E S S S ∆'∆''=+四形边。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图形的折叠型题PPT课件

(2)请你通过操作和猜想,将第3、第4和第n次裁剪后
所得扇形的总个数(S)填入下表.
等分圆及扇形面的次数(n) 1 2 3 4 **** n
所得扇形的总个数(S)
47
***
(3)请你推断,能不能按上述操作过程,将本来的圆形 纸板剪成33个扇形?为什么?
例26、如图,若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四个
例25、如图,⊙O表示一圆形纸板,根
O
据要求,需通过多次剪裁,把它剪成若 干个扇形面,操作过程如下:第1次剪,
第25题图
将圆形纸板等分为4个扇形;第2次剪裁,将上次得的
扇形面中的一个再等分成4个扇形;以后按第2次剪裁
的作法进行下去.(1)请你在⊙O中,用尺规作出第2次
剪裁后得到的7个扇形(保留痕迹不写作法).
角(阴影部分)剪掉,得一四边形A1B1C1D1.试问怎 样剪,才能使剩下的图形仍为正方形,且剩下图
形的面积为原正方形面积的 5 ,请说明理由(写
出证明及计算过程).
9
E
A M DA M
例22、电脑CPU蕊片由一种叫“单晶硅”的材料制
成,未切割前的单晶硅材料是一种薄型圆片,叫 “晶圆片”。现为了生产某种CPU蕊片,需要长、 宽都是1cm 的正方形小硅片若干。如果晶圆片的直 径为10.05cm。问一张这种晶圆片能否切割出所需尺 寸的小硅片66张?请说明你的方法和理由。(不计 切割损耗)
典例精析
一.折叠后求度数 例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 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 ) A.600 B.750 C.900 D.950
例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
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 ∠AED′等于( ) A.50° B.55° C.60° D.65°
2023年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折叠问题》培优练习(含答案)

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折叠问题》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 )A.50°B.60°C.75°D.85°2.如图,将长方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BC/交人D于点E,若∠DBC=22.5°,则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图中45°角(虚线也视为角的边)共有( )A.3个B.4个C.5个D.6个3.如图,将矩形ABCD沿EM折叠,使顶点B恰好落在CD边的中点N上.若AB=6,AD=9,则五边形ABMND的周长为( )A.28B.26C.25D.224.如图,有一块矩形纸片ABCD,AB=8,AD=6,将纸片折叠,使得AD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再将△AED沿DE向右翻折,AE与BC的交点为F,则△C EF的面积为( )A.12B.98C.2D.4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8.将矩形的一角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的B ´点处,若AB /=4,则折痕EF 的长度为( )A.8B.4 5C.5 5D.106.将矩形ABCD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E ,EG ,FG 为折痕,若顶点A ,C ,D 都落在点O 处,且点B ,O ,G 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点E ,O ,F 在另一条直线上,则AD :AB 的值为( )A.65B. 2C.32 D. 37.如图矩形ABCD 中,AB =3,BC =33,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现将△PCD 沿直线PD 折叠,使点C 落在点C 1处,则点B 到点C 1的最短距离为( )A.5B.4C.3D.28.将一张宽为4cm 的长方形纸片(足够长)折叠成如图所示图形,重叠部分是一个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面积的最小值是( )A.833cm 2B.8cm 2C.1633cm 2 D.16cm 2二、填空题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3,0),连结AB,将△AOB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x轴上的点A'处,折痕所在的直线交y轴的正半轴于点C,则直线BC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10.将正方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对折,使边AD与BC重合,折痕为EF,连接AE,将AE折叠到AB上,折痕为AH,则BH:BC的值是.11.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6,BC=10,点E在CD上,将△BCE沿BE折叠,点C恰落在边AD上的点F处;点G在AF上,将△ABG沿BG折叠,点A恰落在线段BF上的点H处,有下列结论:①∠EBG=45°;②△DEF∽△ABG;③S△ABG =32S△FGH;④AG+DF=FG.其中正确的是.(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选上)1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BC=a,点E在边BC上,且BE=35a.连接AE,将△ABE沿AE折叠,若点B的对应点B′落在矩形ABCD的边上,则a的值为.13.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ABC,∠ACB=90°,AB=10,AC=6,点D为BC边上的任一点,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直角顶点C落在斜边AB上的点E处,当△BDE是直角三角形时,则CD的长为.14.如图,把一个矩形纸片O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OA、OC分别落在x轴、y 轴上,连接OB,将纸片OABC沿AC折叠,使点B落在D的位置上.若AC=5,OC=2BC,则点D的坐标 .三、解答题15.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中,E是边CD的中点,将△ADE沿AE折叠至△AFE,延长EF交BC于点G,连结AG.(1)求证:△ABG≌△AFG;(2)求BG的长.16.将矩形ABCD折叠使A,C重合,折痕交BC于E,交AD于F,(1)求证:四边形AECF为菱形;(2)若AB=4,BC=8,求菱形的边长;(3)在(2)的条件下折痕EF的长.1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到点B′的位置,AB′与CD交于点E.(1)试找出一个与△AED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2)若AB=8,DE=3,P为线段AC上的任意一点,PG⊥AE于G,PH⊥EC于H,试求PG+PH的值,并说明理由.18.小王剪了两张直角三角形纸片,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操作一:如图1,将Rt△ABC沿某条直线折叠,使斜边的两个端点A与B重合,折痕为DE.(1)如果AC=6cm,BC=8cm,可求得△ACD的周长为;(2)如果∠CAD:∠BAD=4:7,可求得∠B的度数为;操作二:如图2,小王拿出另一张Rt△ABC纸片,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若AC=9cm,BC=12cm,请求出CD的长.19.矩形AOBC中,OB=8,OA=4.分别以OB,OA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是BC边上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点F的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与边AC交于点E.(1)当点F运动到边BC的中点时,求点E的坐标;(2)连接EF、AB,求证:EF∥AB;(3)如图2,将△CEF沿EF折叠,点C恰好落在边OB上的点G处,求此时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0.将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A与CD边上的点M重合,折痕交AD于E,交BC于F,边AB折叠后与BC边交于点G(如图).(1)如果M为CD边的中点,求证:DE∶DM∶EM=3∶4∶5;(2)如果M为CD边上的任意一点,设AB=2a,问△CMG的周长是否与点M的位置有关?若有关,请把△CMG的周长用含DM的长x的代数式表示;若无关,请说明理由.21.如图,抛物线L:y=﹣x2+bx+c经过点A(1,0)和点B(5,0),已知直线l的解析1式为y=kx﹣5.的解析式、对称轴和顶点坐标.(1)求抛物线L1(2)若直线l将线段AB分成1:3两部分,求k的值;(3)当k=2时,直线与抛物线交于M、N两点,点P是抛物线位于直线上方的一点,当△PMN面积最大时,求P点坐标,并求面积的最大值.在x轴上方的部分沿x轴折叠到x轴下方,将这部分图象与原抛物线(4)将抛物线L1剩余的部分组成的新图象记为L2①直接写出y随x的增大而增大时x的取值范围;有四个交点时k的取值范围.②直接写出直线l与图象L2答案1.C2.D3.A.4.C.5.C.6.B.7.C.8.B9.答案为:y=﹣12x+32.10.答案为:52﹣12.11.答案为:①③④.12.答案为:53或53.13.答案为:3或24 7.14.答案为:(﹣0.6,0.8)15.证明:(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90°,AD=AB.由折叠可知,AD=AF,∠AFE=∠D=90°,∴∠AFG=90°,AB=AF.∴∠B=∠AFG=90°.又∵AG=AG,∴Rt△ABG≌Rt△AFG(H.L.).(2)解:∵△ABG≌△AFG,∴BG=FG.设BG=FG=x,则GC=6﹣x,∵E为CD的中点,∴EG=x+3,在Rt△CEG中,由勾股定理,得32+(6﹣x)2=(x+3)2,解得x=2,∴BG=2.16.证明:(1)∵矩形ABCD折叠使A,C重合,折痕为EF,∴OA=OC,EF⊥AC,EA=EC,∵AD∥AC,∴∠FAC=∠ECA,在△AOF和△COE中,∴△AOF≌△COE,∴OF=OE,∵OA=OC,AC⊥EF,∴四边形AECF为菱形;(2)①设菱形的边长为x,则BE=BC﹣CE=8﹣x,AE=x,在Rt△ABE中,∵BE2+AB2=AE2,∴(8﹣x)2+42=x2,解得x=5,即菱形的边长为5;②在Rt△ABC中,AC=45,∴OA=12AC=25,在Rt△AOE中,AE=5,OE=5,∴EF=2OE=25.17.解:(1)△AED≌△CEB′证明:∵四边形ABCD为矩形,∴B′C=BC=AD,∠B′=∠B=∠D=90°,又∵∠B′EC=∠DEA,∴△AED≌△CEB′;(2)由折叠的性质可知,∠EAC=∠CAB,∵CD∥AB,∴∠CAB=∠ECA,∴∠EAC=∠ECA,∴AE=EC=8﹣3=5.在△ADE中,AD=4,延长HP交AB于M,则PM⊥AB,∴PG=PM.∴PG+PH=PM+PH=HM=AD=4.18.解:操作一:(1)14 (2)35º操作二:∵AC=9cm,BC=12cm,∴AB=15(cm),根据折叠性质可得AC=AE=9cm,∴BE=AB﹣AE=6cm,设CD=x,则BD=12﹣x,DE=x,在Rt△BDE中,由题意可得方程x2+62=(12﹣x)2,解得x=4.5,∴CD=4.5cm.19.解:(1)∵四边形OACB是矩形,OB=8,OA=4,∴C(8,4),∵AE=EC,∴E(4,4),∵点E在y=kx上,∴E(4,4).(2)连接AB,设点F(8,a),∴k=8a,∴E(2a,4),∴CF=4﹣a,EC=8﹣2a,在Rt△ECF中,tan∠EFC===2,在Rt△ACB中,tan∠ABC==2,∴tan∠EFC=tan∠ABC,∴∠EFC=∠ABC,∴EF∥AB.(3)如图,设将△CEF沿EF折叠后,点C恰好落在OB上的G点处,∴∠EGF=∠C=90°,EC=EG,CF=GF,∴∠MGE+∠FGB=90°,过点E作EM⊥OB,∴∠MGE+∠MEG=90°,∴∠MEG=∠FGB,∴Rt△MEG∽Rt△BGF,∵点E(,4),F(8,),∴EC=AC﹣AE=8﹣,CF=BC﹣BF=4﹣,∴EG=EC=8﹣,GF=CF=4﹣,∵EM =4,∴=,∴GB =2,在Rt △GBF 中,GF 2=GB 2+BF 2,即:(4﹣)2=(2)2+()2,∴k =12,∴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 =12x . 20.证明:(1)DE 为x ,则DM =1,EM =EA =2﹣x ,在Rt △DEM 中,∠D =90°,∴DE 2+DM 2=EM 2x 2+12=(2﹣x)2x =34,∴EM =54.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由(1)知,DE =34,DM =1,EM =54∴DE :DM :EM =3:4:5;(3)△CMG 的周长与点M 的位置无关.证明:设DM =x ,DE =y ,则CM =2a ﹣x ,EM =2a ﹣y ,∵∠EMG =90°,∴∠DME +∠CMG =90°.∵∠DME +∠DEM =90°,∴∠DEM =∠CMG ,又∵∠D =∠C =90°△DEM ∽△CMG ,∴△CMG 的周长为CM +CG +MG =. 在Rt △DEM 中,DM 2+DE 2=EM 2即x 2+y 2=(2a ﹣y)2整理得4a 2﹣x 2=4ay ,∴CM+MG+CG==4a.所以△CMG的周长为4a,与点M的位置无关.21.解:(1)∵抛物线L1:y=﹣x2+bx+c经过点A(1,0)和点B(5,0)∴y=﹣(x﹣1)(x﹣5)=﹣(x﹣3)2+4,∴抛物线L1的解析式为y=﹣x2+6x﹣5对称轴:直线x=3顶点坐标(3,4);(2)∵直线l将线段AB分成1:3两部分,则l经过点(2,0)或(4,0),∴0=2k﹣5或0=4 k﹣5∴k=52或k=54.(3)如图1,设P(x,﹣x2+6x﹣5)是抛物线位于直线上方的一点,解方程组,解得或不妨设M(0,﹣5)、N(4,3)∴0<x<4过P做PH⊥x轴交直线l于点H,则H(x,2x﹣5),PH=﹣x2+6x﹣5﹣(2x﹣5)=﹣x2+4x,S△PMN =12PH•x N=(﹣x2+4x)×4=﹣2(x﹣2)2+8∵0<x<4∴当x=2时,SPMN最大,最大值为8,此时P(2,3) (4)如图2,A(1,0),B(5,0).由翻折,得D(3,﹣4), ①当x ≤1或3≤x ≤5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②当y=kx ﹣5过D 点时,3k ﹣5=﹣4,解得k=13, 当y=kx ﹣5过B 点时,5k ﹣5=0,解得k=1,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在BD 之间时有四个交点,即13<k <1, 当13<k <1时,直线l 与图象L 2有四个交点.。
《勾股定理》典型例题折叠问题

《勾股定理》典型例题折叠问题1、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4 BC=8将△ABCW叠,使点B与点A重合, 折痕为DE则CD等于()A. 25B. 22C. 7D. 54 3 4 32、如图所示,已知△ ABC中,/C=90° , 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M交AB于N,若AC=4MB=2MC求AB的长.3、折叠矩形ABCD勺一边AD,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 CF和EC4、如图,在长方形ABCLfr, DC=5在DC边上存在一点E,沿直线AE把△ABCff叠,使点D 恰好在BC边上,设此点为F,若4ABF的面积为30,求折叠的^ AED勺面积5、如图,矩形纸片ABCD勺长AD=9cm,宽AB=3cm,将其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那么折叠后DE 的长是多少?6、如图,在长方形ABCDK 将ABCS AC对折至AEC位置, CE与AD交于点F。
(1)试说明:AF=FC (2)如果AB=3, BC=4求AF的长7、如图2所示,将长方形ABCDS直线AE折叠,顶点D正好落在BC边上F点处,已知CE=3cm AB=8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8、如图2-3,把矩形ABCDS直线BD向上折叠,使点C落在C'的位置上,已知AB=?3, BC=7重合部分△ EBD勺面积为.9、如图5,将正方形ABCDT 叠,使顶点A 与CD4上白t 点M 重合,折痕交AD 于E,交BC 于 F,边AB 折叠后与BC 边交于点 G 如果M 为CD 边的中点,求证:DE DM EM=3 4: 5。
2-5,长方形ABCDfr, AB=3, BC=4若将该矩形折叠,使C 点与A 点重合,?则折2-51-3-11 ,有一块塑料矩形模板ABCD 长为10cm,宽为4cm,将你手中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PHF 的直角顶点P 落在AD 边上(不与A 、D 重合),在AD 上适当移动三角板顶点P:①能否使你的三角板两直角边分别通过点 B 与点C?若能,请你求出这时AP 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②再次移动三角板位置,使三角板顶点 P 在AD 上移动,直角边PH 始终通过点B,另一 直角边PF 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Q,与BC 交于点E,能否使CE=2cm 若能,请你求出这时AP 的长;若不能,请你说明理由.10、如图 叠后痕迹 EF 的长为()11、如图 C12、如图所示,△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D是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是AB AC边上的点,且DEL DF,若BE=12 CF=5.求线段EF的长13、如图,公路MNF口公路PQ&点P处交汇,且/QPN= 30°,点A处有一所中学,AP= 160ml 假设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m以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那么拖拉机在公路MN±?吉PN方向行驶时,学校是否会受到噪声影响?请说明理由,如果受影响,已知拖拉机的速度为18km/h, 那么学校受影响的时间为多少秒?《勾股定理》典型复习题一、知识要点:1、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勾股数满足a2+ b2= 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初中数学精品试卷: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一、折叠问题 如图所示,将长方形纸片ABCD 的一边AD 向下折叠,点D 落在BC 边的F 处。
已知AB=CD=8cm ,BC=AD=10cm ,求EC 的长。
解题步骤归纳: 1、标已知,标问题,明确目标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设适当的未知数x ; 2、利用折叠,找全等。
3、将已知边和未知边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表示出来。
4、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得解。
练习1、 如图,将矩形ABCD 纸片沿直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边BC 的F 处,已知3,CE cm =8AB cm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 如图,已知矩形ABCD 沿着直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 于E ,AD=8,AB=4,求DE 的长3、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BC=8,将三角形ABC 折叠,使AB 落在斜边AC 上得到线段AB ’,折痕为AD ,求BD 的长.4、如图所示,在∆ABC 中,AB=20,AC=12,BC=16,把∆ABC 折叠,使AB 落在直线AC 上,求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5、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长AD=9 cm ,宽AB=3 cm ,将其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那么折叠后DE 的长是多少? (你会求折痕EF 长吗?)FCDB A EB'DCB A6、如图,将边长为8 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求线段CN的长.(你会AM,折痕MN长吗?MN=DE吗?)8.如图,已知△ABC中,△ACB=90°,△CAB=30°,△ABD是等边三角形,AB=8,如果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点D与点C重合,EF为折痕,则AE= .9.(2016年金华中考15题)如图,Rt△ABC纸片中,∠C=90°,AC=6,BC=8,点D在边BC 上,以AD为折痕将△ABD折叠得到△AB′D,AB′与边BC交于点E.若△DEB′为直角三角形,则BD的长是.10.(2015•无锡)如图,Rt△ABC中,∠ACB=90°,AC=3,BC=4,将边AC沿CE翻折,使点A落在AB上的点D处;再将边BC沿CF翻折,使点B落在CD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两条折痕与斜边AB分别交于点E、F,则线段B′F的长为.。
中考复习专题折叠压轴题(无答案)

中考专题:折叠问题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
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图形折叠问题中题型的变化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2.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3.将长方形纸片折叠,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4.解决折叠问题时,要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5.充分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迅速求解,这是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
折叠问题数学思想:(1)思考问题的逆向(反方向),(2)从一般问题的特例人手,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3)把一个复杂问题转化为解决过的基本问题的转化与化归思想;(4)归纳与分类的思想(把折纸中发现的诸多关系归纳出来,并进行分类);(5)从变化中寻找不变性的思想.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方法。
折叠问题主要有以下题型:题型1:动手问题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它包括裁剪、折叠、拼图,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往往与面积、对称性质联系在一起.题型2:证明问题动手操作的证明问题,既体现此类题型的动手能力,又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全等、相似等证明.题型3:探索性问题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论。
典型例题一.折叠后求度数例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A.600B.750C.900D.950练习1.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 =65°,则∠AED′等于()A.50°B.55°C.60°D.65°2.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D、C分别在M、N的位置上,若∠EFG=55°,则∠1=_______°,∠2=_______°A3. 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 ,其中∠BAC =度。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学案:折叠类题目中的动点问题含答案

专题:折叠类题目中的动点问题折叠问题是中考的热门也是难点问题,平时与动点问题联合起来,这种问题的题设平时是将某个图形按必定的条件折叠,经过分析折叠前后图形的变换,借助轴对称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性质、相似三角形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进行解答。
此类问题立意新奇,充满着变化,要解决此类问题,除了能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作出要求的图形外,还要能综合利用相关数学模型及方法来解答。
种类一、求折叠中动点运动距离或线段长度的最值例 1.着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 中, AB=3,AD =5.如图例1-1所示,折叠纸片,使点 A 落在 BC 边上的 A’处,折痕为PQ ,当点在BC边上挪动时,折痕的端点、也随之挪动 . 若限制点、分别在、边上挪动,则点A’A ’P Q P Q AB AD在 BC 边上可挪动的最大距离为.图例 1-1【答案】 2.【分析】此题依据题目要求正确判断出点A'的最左端和最右端地点.当点Q与点D重合时,A '的地点处于最左端,当点P 与点 B 重合时,点 A'的地点处于最右端. 依据分析结果,作出图形,利用折叠性质分别求出两种状况下的BA'或 CA'的长度,两者之差即为所求.①当点 Q 与点 D 重合时, A '的地点处于最左端,如图例1-2 所示 .确立点 A'的地点方法:由于在折叠过程中, A 'Q= AQ ,因此以点 Q 为圆心,以 AQ 长为半径画弧,与BC 的交点即为点A '.再作出∠ A' QA 的角均分线,与AB 的交点即为点P.图例 1-2图例1-3由折叠性质可知,AD = A' D=5,在 Rt△A' CD 中,由勾股定理得,A'C A' D2CD252324②当点 P 与点 B 重合时,点A'的地点处于最右端,如图例1-3 所示 .确立点 A'的地点方法:由于在折叠过程中, A 'P= AP,因此以点P 为圆心,以AP 长为半径画弧,与BC 的交点即为点A '.再作出∠ A' PA 的角均分线,与AD 的交点即为点Q.由折叠性质可知,AB= A' B=3,因此四边形AB A' Q 为正方形.因此 A'C= BC-A'B=5-3=2.综上所述,点 A 挪动的最大距离为4-2=2.故答案为: 2.【点睛】此类问题难度较大,主要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作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叠问题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折叠型问题是中考题中常见题型,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找到折叠前后不变量与变 量,运用三角形的全等、相似及方程等知识建立有关线段、角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性质和背景图形性质解决问题。
一、热点再练
1、如图,将矩形ABCD 沿BE 折叠,若∠CBA ′=30°则∠BEA ′=_____.
2、如图,将平行四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使点
A 落在点A'处。
若∠1=∠2=50°,则则∠A'为____ .
3、在△ABC 中,AB=12,AC=10,BC=9,AD 是BC 边上的高.将△ABC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则△DEF 的周长为( ).
A .9.5
B .10.5
C .11
D .15.5
二、规律剖析
例1.如图1,在Rt △ABC 中,∠ACB=90°,
AB=5,AC=4,将点A 折叠到点C 处,则折痕DE 的长度为____ .
变式1:如图2,在Rt △ABC 中,∠ACB=90°
AB=5,AC=4,将点A 折叠到点B 处,则折痕DE 的长度为____ .
A
B
C D
E A′
变式2:在Rt △ABC中,∠C=90°,AC=3,BC=4,点D,E为AC,BC上两个动点,若将∠C 沿DE折叠,点C的对应点'C恰好落在AB上,且
'
ADC
恰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CD的长为___________.
例2:如图,矩形ABCD中,将矩形纸片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BC′与AD相交于点G.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追问:(1)连接CC′,线段CC′与BD有什么关系?
(2)若AB=8,BC=16,你能求出哪些线段的长度?你又能求出哪些三角形的面积?
变式: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AD>AB)沿直线折叠,使点C落在点A处,若折痕与AD 交于点E,与BC交于点F.
(1)请画出折痕EF.
(2)连接AF、CE,判断四边形AFC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AB=3,BC=9,求折痕EF的长.
小结:折叠问题主要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和方法?A
B C
D
中考链接: 1、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 , BC=8cm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 重合,则CD 等于( ).
A .2cm
B .3cm
C .4cm
D .5cm
2、如图,小章利用一张左、右两边已经破损的长方形纸片ABCD 做折纸游戏,他将纸片沿
EF 折叠后,D 、C 两点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并利用量角器量得∠EFB =65°,则∠AED ′等于 度. 3、(1)观察与发现 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 AB AC >沿过点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
AD ,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 ,展平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②).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实践与运用
将矩形纸片ABCD 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折痕为BE (如图③);再沿过点E 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BE 上的点D '处,折痕为E G (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
E D B ′
A F
C
C′ A C D B 图① A
C
D B 图② F
E
E D C
F B A 图③ E D C A B F
G ' D ' A D
E C
B F α
图④ 图⑤
三、分层训练: 1.如图,在Rt △ABC 中,AB =9,BC =6,∠B =90°,将△ABC 折叠,使点A 与BC 的中点D 重合,折痕为MN ,则线段BN 的长为( )
A. 53
B. 52
C. 4
D. 5
2.如图,折叠矩形ABCD 的一边AD ,使点D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已知AB =8 cm ,BC =10 cm ,则tan ∠EAF =___
3.如图,在矩形ABCD 中,AD=5,AB=8,点E 为射线DC 上一个动点,把△ADE 沿直线AE 折叠,当点D 的对应点F 刚好落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则DE 的长为________.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BCO 的边长为6,两边OA 、OC 分别落在坐标轴上,
点E 在射线BC 上,且BE=2CE ,将△ABE 沿直线AE 翻转,点B 落在点B1处。
(1)请在图中作出点B1及翻折后图形.
(2)对于(1)中,若E 在线段BC 上,求点B1的坐标。
(3)如果题设中的条件“BE=2CE ”改为:若点E 从点B 开始在射线BC 上运动。
设BE=t , △ABE 翻折后与正方形ABCO 的重叠部分面积为y ,试写出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并求出当y=12时,BE 的值。